[爆卦]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例子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萬的網紅張忘形,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為你好不是用說的】 ⠀⠀ 先說如果你覺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或是關係裡的付出都是為了對方,對方應該都要接受。 ⠀⠀ 那麼這篇的價值觀大概與你相反,不是大逆不道,就是沒有同理心。,非常建議您跳過這篇。而如果要和我辯論,真心不用浪費時間,你一定是對的。 ⠀⠀ 有感而發是因為最近看到一個討論,是在說很多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介紹 訪問作者:吳娟瑜 內容簡介: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錯!56%父母自認是會傷害孩子的「毒親」(toxic parents)! 虐待孩子、口出惡言、過度控制、情緒勒索、 硬把自己的...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例子 在 POPA Channel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4-28 13:17:56

還媽媽自由,會是你最想要的 #母親節 禮物嗎? 文:天爸⠀ ⠀ 一年一度母親節,大家又再歡天喜地歌頌母親的偉大。的確,母親節值得慶祝,但應該怎樣慶祝呢?天爸跟天媽聊起這話題,大家一致認為還媽媽一天自由,讓母親有喘一口氣的機會,應該要在母親節這一天好好以尋回自己的方式慶祝母親節。⠀ ⠀ ▌別忙到失去了...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例子 在 張忘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6 03:24:48
    有 1,977 人按讚

    【為你好不是用說的】
    ⠀⠀
    先說如果你覺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或是關係裡的付出都是為了對方,對方應該都要接受。
    ⠀⠀
    那麼這篇的價值觀大概與你相反,不是大逆不道,就是沒有同理心。,非常建議您跳過這篇。而如果要和我辯論,真心不用浪費時間,你一定是對的。
    ⠀⠀
    有感而發是因為最近看到一個討論,是在說很多人很常說一句話:
    ⠀⠀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
    但大家可以想一下,這句話的使用時機大概會在什麼時候呢?
    ⠀⠀
    我舉個例,假設今天小葵很贊成我買PS5,她如果這樣說:
    ⠀⠀
    『你趕快買PS5,我贊助你,這都是為了你好』
    ⠀⠀
    是不是覺得這個聽起來不太順?
    ⠀⠀
    如果是,那麼你就明白,這通常是會用在限制一個人的時候才會說的吧,你看這樣就順了:
    ⠀⠀
    『我覺得你應該把錢存起來,不該買PS5,這都是為了你好』
    ⠀⠀
    (這邊一定要澄清,她沒有阻止,只是我就是買不到原價的哭哭)
    ⠀⠀
    離題了,我想要表達的是為你好這件事情,通常都是出現在違反對方意願的時候,我們實在無法和對方溝通了,所以我們說出『為你好』。這通常是希望對方明白,我們都是良善的動機,所以希望對方能夠接受。
    ⠀⠀
    但有趣的是,其實通常大家都知道動機是良善的,只是通常這樣良善的動機,背後總伴隨著『控制』。
    ⠀⠀
    我舉個例子,有次我帶著麥當勞回家吃,然後我剛吃炸雞,我老媽就跟我說這個油炸的吃了會罹患癌症....。我說好,但我現在很想吃,讓我吃一下。
    ⠀⠀
    接著我喝可樂,我媽說這個腐蝕性很高,不但會蛀牙,而且還對胃....你腸胃不好,這種東西要少喝....。我說好,但你能不能不要一直潑冷水。
    ⠀⠀
    我媽就開始曉以大義,說她不是潑冷水,她是希望我們能照顧我們的身體,我們都不知道吃這些東西的危害,而且....(後面略),我這都是為了你們好啊。
    ⠀⠀
    我舉這個例子不是要罵我媽,相反的大家在看這個例子的時候,不覺得我媽真的對我很好嗎,她很希望我能明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
    但你大概就發現,如果這有個位置圖,她不是站在我這邊,也不只是站在我的對立面,而是站在我的上面。她用她認為是對的價值觀,希望我能夠放棄我的價值觀,並且接受她的。
    ⠀⠀
    所以這時候我就會有很不開心的感覺,我後來深究,那是一種感覺我很笨,我很不懂,如果要說一句話的話就是:好啦,就你最好,我們做什麼決定都不好。
    ⠀⠀
    最終我發現,原來『為你好』這句話,通常帶給人一種否定感,以及一種控制感。而人在遇到這種感受時,往往不會照做,反而會更想找到逃離,甚至對抗的方法。
    ⠀⠀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就是當一直被限制某件事情,或是被否定的時候,反而會有一種逆反心態,那種感覺就像是:我有一天一定會做給你看。
    ⠀⠀
    所以我都覺得,如果最後的責任是對方要負責的話,那麼不如把這個決定交給他吧,那怕是他的人生大事。所以我們是前要做的只是提醒,而不是說著為你好的阻止。
    ⠀⠀
    而很多人在討論這件事情時,總會說:難道孩子吸毒,我們不阻止他嗎?
    ⠀⠀
    先說這是一個非常極端的情況了,當然要阻止他。但在阻止之前,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去理解他。如果真的能理解對方,那麼其實最極端的狀況就不會發生,而如果真的發生了,你也通常能夠同理他的選擇。
    ⠀⠀
    講這麼多只是想要說,如果你想改變親密關係的溝通,請避免以下組合拳。
    ⠀⠀
    1.我是為你好
    ⠀⠀
    2.我是你爸媽/伴侶,我會害你嗎?
    ⠀⠀
    3.你現在照我的話做,你以後一定會感謝我。
    ⠀⠀
    4.你現在不聽,你一定會後悔!
    ⠀⠀
    5.你後悔就不要肖想我會幫你
    ⠀⠀
    看看這套,是不是裡面有大量高階級的用語,甚至有點威脅感呢?而這就是溝通裡的障礙了,當你總是想表現得比別人高階,聰明,或是厲害,對方就越覺得煩。
    ⠀⠀
    如果你想維護的是你的階級,以及證明你比較聰明,那麼打上面那套是不錯的,當然還有更讓人心煩的話,我這裡就不示範了。但如果想改個方式,步驟大概是這樣的
    ⠀⠀
    1.傾聽: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
    2.回饋:你的想法很好,尤其是某某地方...
    ⠀⠀
    3.邀請:那你願意聽聽我的想法嗎?
    ⠀⠀
    4.確認:聽完後,你覺得我的想法如何?
    ⠀⠀
    5.支持:我相信你知道什麼是好的,就交給你決定了,有需要隨時和我討論
    ⠀⠀
    當然,這一長串講完可能一小時就過了,但我必須說,說完之後你們雙方通常會更理解彼此,並且有可能產生共識。
    ⠀⠀
    所以,為你好那套拳法可能很有效率,但討論共識這套說法通常比較有效果。我只能說,溝通最重要的真的不是效率,而是效果。而為你好這個詞,往往會被當成是控制的解是與藉口。
    ⠀⠀
    而我想,好是一種感受,而不是一種話語,只有對方真心能感受到好,那麼你不用說,他也自然能感受到你是為他好了。
    ⠀⠀
    ⠀⠀
    啊對,本篇也同步在IG與部落格,想追蹤其他頁面的朋友請看傳送門:https://linktr.ee/wanshing
    ⠀⠀
    #有感而發
    #許多為你好都帶著階級與控制
    #不是不知道你為我好
    #只是我有我自己的好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07 19:23:39
    有 76 人按讚

    《原諒不是你的義務,照顧好自己才是》

    今天天氣很好,走在外面雖然有點熱(也可能是我穿得太多),但是風吹來又有點涼爽,是會讓人突然產生感謝心的那種天氣。

    覺得啊……活著真好啊。有那種感覺,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會被說,妳這個人也太誇張了一點😅。

    但是就是在這種天氣,突然想要談一談「原諒」這件事情。

    很奇怪,可能我突然是有種感覺,當人開始感謝自己的「存在」的時候,那些令人苦惱的,關於原不原諒、無法原諒的事情,就會突然變得輕鬆了起來。

    好像從肩膀上放下了重擔一樣。

    但是,不是突然就覺得可以原諒,或者是想要去原諒,不是那樣的事情和感覺。

    這樣說好像有點難明白,總之,我不是在談原諒的「能力或意願」這樣的東西。

    而是在談一種存在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過去有過不好的事情,曾經因此破碎的心,都能夠很自然地被接起,被包容在這個當下的感覺。

    而那跟你原諒與否是無關的。

    ***
    我們這個時代很喜歡講原諒,我覺得,在過去,可能會有一些跟原諒毫無關係,社會上認為,只因你是你,你必須要去承受或認命的事情。

    但是現在,因為大家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是每個人的個體性都應該被尊重,沒有人應該因為自己的特質、角色身分而受到不公平待遇。

    進一步,每個人的感情和想法,都應該被好好珍惜和對待的這種預期,在違背這個期待的時候,反而也產生了因為別人做不到而受傷的那一方,「應該」,或者說「最好」能夠做到原諒,的一種同步而生的想法。

    認定某一件事情是錯誤的時候,同時產生了一種流行的看法是,遭遇到這種錯誤的人,為了自己,最好是去原諒。

    說真的也有點奇怪。

    好像在我們的文化當中,一件事情好不容易被認可為錯誤,又想要趕快抹煞這種錯誤的存在的感覺。

    而方式就是「個人的原諒」。

    所以很多事情,不管是遭遇情人背叛、伴侶外遇、父母的體罰或言語羞辱、手足的責任推餒、朋友(至少以為是朋友吧)的傷害……

    當下或許會有人陪你義憤填膺,但是很快地,就會有人期待你「原諒」。

    越是親近,或是牽涉到血緣的關係,越是如此。

    有一種說法是,你原諒了,才能放下,才能走出陰影,甚至會直接推論,如果你終生無法原諒某個親近的人對你做的事情,到生離死別的時候一定會後悔,所以,一定要「努力去原諒」。

    原諒跟釋懷到底有沒有那種因果關係,就是「因為」原諒,所以釋懷了,輕鬆了,首先就讓人存疑了吧。

    ***
    今天我走在天氣很好,讓人產生感謝心的路上(其實只是要去買菜而已),突然有了這樣的想法。

    不是因為原諒才釋懷啊,是因為釋懷才原諒的,不過這樣說也不對,我認為的釋懷,其實是一種「原不原諒都不重要了」的感覺。

    這個世界上卻有很多人堅持,或者是偏好,不斷地勸服別人原諒和放下,好像是搞錯了事情的順序。

    原諒不應該是一件被強迫去做的事情,不管那樣的強迫,是不是出於好意,或者,被包裝上道德的訴求,「因為你是……所以你應該要原諒……」,或者「對方都道歉了,你不原諒,顯得你很小氣」,又或者「原諒他,對你自己也是好事……」

    第一句時常是出於倫理,就是角色規範上,某些身分的人會被認為一定要原諒其他身分的人做的事,「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可能是其中一個例子,因為是「父母」,所以對孩子做的事情,就算是放在世間不會被普通人接受的任性或自我,都會因為「再怎麼樣他生你養你」,孩子的角色會被要求原諒。

    第二三句就是看起來像是好意,好像因為一件事情就不原諒他人,十幾年不講話或不和好的,旁邊的人會有多在意似的,所以勸你不要讓自己「看起來小氣」。但是說真的,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小氣」,又怎麼樣呢?

    (很多時候我都覺得,我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應該是怪人呢😂但被覺得怪好像也不會怎麼樣吧。離題了)

    因為在這個時代,原諒被當成一種美德,所以會一直有人勸你原諒他人,叫你不要計較,早點放下、早點釋懷、打開心結。

    但是在這當中,到底有多少,是出於真正的關心,對當事人所受到的傷害是否真的已經平撫,或者得到公正的補償,或者進一步,終於能夠不再受陰影所囿,能夠重新喜歡上自己,有真實的在乎呢?

    ***
    學生時代我曾經因為被捲入一件跟我本質上無關的事情,覺得很受傷,當然也很無辜,再也不想見到那樣的朋友了,然後就被共同的朋友約去,希望我能夠原諒他/她。(為避免對號入座就不要說是他還是她好了)

    總之共同朋友的想法是,她看那個人因為我跟他決裂,(說決裂都不太對,不管是友情還是親情,我遇到自己真的覺得受傷很重的時候,與其說是主動去翻臉,不如說我就是從此躲著那個人,我會覺得害怕。)

    總之她看那個人因此相當難過,很想要挽回友誼的樣子,她看著也很難過,所以,私下把我們都約出來(當然沒有告訴我啦),希望我能夠原諒。

    類似像這樣的事情,其實真的很常發生吧。(還是說只有我,因為感覺比較好說話不會突然翻桌嗎🥲)

    就是不管是朋友、家人,還是戀人或伴侶,很多時候你會覺得,莫名其妙地,受傷的是你,感覺到「原諒的壓力」的人也是你。

    真的有人在乎你的感受嗎?在乎你覺得好一點沒,覺得可以放下這件事情對你造成的陰影、對自己從此失去的信心、對人的不信任……種種發生在關係當中的傷害,可能延續到後來的東西。

    你還背著那些東西舉步維艱,很想重振精神的時候,四周催促你「快點原諒」的聲音就來了。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本末倒置吧。

    ***
    如果發生了那樣的事情,我希望你不要懷疑自己,一直做不到原諒是不是很小氣,是不是以後一定會發生如旁人警告的,痛苦或遺憾終生的可怕後果,不要因為這樣,而勉強自己「去原諒」,做出原諒了的樣子。

    因為那沒有真正的意義。

    原諒不是發生在,你受到傷害,然後你「因此」更加堅強,所以你原諒了對方,有人說那就是放過了自己,原諒了「做不到原諒的自己」,但我卻覺得這文字置換非常地弔詭。

    自己沒有做錯什麼,受到不平等的待遇,錯誤的傷害,不想原諒、無法原諒,或者,無法讓關係回到傷害沒有發生之前的樣子,無法做出,讓對方能夠覺得自己的道歉被接受、可以鬆一口氣的樣子,這怎麼會是你的錯呢?

    你做錯了什麼還得奮鬥著原諒自己呢?

    你就是受傷了不是嗎?

    一個人如果後來可以對某件事情釋懷,那是因為他終於走到一個對的地方了。

    在那個地方,過去的陰影雖然仍然和現在的他有所聯繫,就像拉得很長的影子,依然在自己腳下,可是因為邁進的方向是對的,所以,那影子於是成為自己來處的一部分,只是這樣而已。

    一直被糾纏著該原諒、必須原諒、要努力去做到原諒,這種想法只是讓人在陰影裡裹足不前,同時,也會一直讓人想要責備自己的脆弱,因為,那種覺得「你該原諒」的聲音,其實就是暗示著對「你怎麼這麼玻璃心」、「怎麼都過這麼久還放不下」……總之,是對你太脆弱的一種批判和責備。

    這種評價就是不公平的。

    ***
    當我們想到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這個勸和的人身上,幾乎可以保證他不會原諒,他一定會氣死或深受打擊,只是今天受害者是你,他就可以輕鬆地說「沒有那麼嚴重吧……」

    就會知道,有時候有些人很積極地在從事這種勸和、勸你放下、勸你原諒的事情,也未必是他真的能代表什麼客觀的判準,說明你的不原諒是錯的,只是想要感受自己對這件事情有影響力,如果能夠說服一個人改變立場,會有成就感,或者是他擅自把自己帶入傷害你的人的那一方,感同身受覺得你應該要原諒,如此而已。

    人為什麼會積極地想要勸和,特別是在友情親情愛情這種私領域的關係裡,這是要用很多字探討的事情,所以這裡沒有辦法討論。

    總之這裡我只是想說,我覺得並不是因為你努力原諒,所以從此感覺很好、感覺跟過去的傷害和陰影,終於得以保持一段距離。

    而是當你把焦點都放在自己現在的生活上,努力讓它朝對的方向去伸展,後來的事情會自然發生,然後,原諒不原諒,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你甚至不會時常想起那件造成傷害的事情。

    不需要別人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樣的狀態,你自己會知道。

    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說,我看你一直沒有跟某某人和好,就覺得你是不是還有心結。甚至會很武斷地覺得,你應該要用「旁人可見的」原諒,去表示你「真的」打開心結。

    但是說到底,你心裡究竟是還在傷痛,還是已經部分痊癒(我不說徹底痊癒,可能我認為,有些事情並不會有徹底痊癒這樣的結果),都是不需要向別人交代,也不需要做給誰看或自欺欺人的事情。

    你就是好好照顧自己,把日子過好,盡可能地,讓自己能夠在某一天,走在路上的時候,突然覺得啊,活著真好,真高興現在的我在這裡,能有那樣的感受就好了。

    那才是你需要努力去做,時常放在心上的事情。

    雖然人生不會就此一帆風順,過去的陰影也有可能會重新襲來,但是,就像自然界沒有完美無缺的生命一樣,人生,會有遺憾和不完美也是很正常的。

    有些人開啟了那個遺憾的開端,你不需要一個人把全部的責任都扛起來,試圖用努力去原諒來抹煞那個傷害。

    你就是好好照顧自己,這樣就好了。


    ***不小心文章打好長(以網文來說應該拆成三篇😂)

    我今天本來還想用錄音的來聊這件事情呢,當我走在外面準備要去買菜的時候。

    就是有種衝動想跟人說說話,說這件我覺得很重要的事情。

    不過最後還是用寫的,有沒有人覺得可惜?

    我也有點覺得,是不是太久沒有讀書會沒有機會跟大家說說話哪~~~

    #但要先努力出書才有讀書會吧😂
    #但這樣一篇長文有沒有羽茜回來了的感覺😘
    #很長一篇也可以分享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16 20:00:02
    有 1,529 人按讚

    有句老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很顯然,面對例如棄嬰,虐待兒童,甚至凌虐致死等等,這句話是站不住腳的。

    對父母的認識,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在於:父母不是萬能的。越早了解這一點越好。隨著年紀漸長,我們應該認識到:父母也會有局限性。

    選擇職業時,有些父母很喜歡給孩子意見。可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職業的選擇,問的對象比問的問題更重要:

    •你要諮詢的這個對象是否從事過相關領域的工作?
    •你要諮詢的這個人是否在這個領域處於頂端?
    •你要諮詢的這個人目前的生活狀態如何?是不是很富有?

    一個在生活經濟上疲於奔命的人,教別人如何賺錢是沒有說服力的。

    有些父母自己的生活都過得普普通通,既沒有實際參與過兒女職場的行業,也不懂得目前社會真實的發展。甚至大多數的父母,他們可能面臨即將被社會淘汰,對社群軟體不夠熟悉,對媒體和網路一無所知。年輕人是要站在未來趨勢的,怎麼能輕信這些已過時的經驗呢?

    在婚戀方面,有些父母企圖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度量孩子,孜孜不倦地在感情這件無法衡量和計算的事情上分享經驗。戀愛、結婚、生孩子,本該是人生的選擇,卻硬是披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外衣,而變成不得不選的必修課,原本幸福的事情變了調,甚至成為痛苦的來源。

    活得久並不代表就了解一切。

    .

    摘錄自《#謝謝我自己,不完美也很美》
    作者:湯蓓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新春吉祥:

    過年要收尾了,趁這個機會整理我們這幾天的經驗,繼續為我們的成長盡份心。

    關於父母的經驗這件事,我稍微補充一下作者的說法。我認識不少父母,自己本身很好學,能給出尊重,心態也開放,這樣的父母自然是子女非常好的諮詢對象,不管是面對職業或婚姻。

    可是,有些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過時的講法一再重複,又不肯多看看不同的例子。把跟他不一樣的說法,都當成否定他。難以進行討論,動不動就貶低晚輩,那只好跟他保持距離。

    有些事是個人主觀喜好,並不是對錯的問題。每個人也都有各自的人生課題,誰將來要負責,就盡可能讓他自己選擇,不管選擇後的結果如何,都是學習的過程,當事人要自己承擔。

    即使親如父母子女,很多功課也只能自己完成,自己要扛起自己的歡樂痛苦,難以假手他人。如果要藉著介入他人的人生,來刷自己的存在感,其實雙方都會因此多些痛苦,早或晚而已。

    自己過得不好,卻一直教別人要怎麼好過,這種荒謬常常發生。我們就算自己過得好,最多也只能陪伴,提供我們的所見所聞,給對方參考,因為成功的道路並不一定能重複,時機脈絡難完全相同。

    祝願您,能陪伴我們所愛的人經歷他們的人生,而不是跳出來要代替對方做選擇!

    .

    ps.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3906177016100254

    .

    以上文字摘錄自
    🌵《#謝謝我自己,不完美也很美》
    重塑內心秩序、理清關係、強大自己的24個練習題
    🌿 博客來 https://bit.ly/3tbfLHp
    🌿 誠品 https://bit.ly/3cjmkRR
    🌿 金石堂 https://bit.ly/36iBt2d
    🌿 momo https://bit.ly/3qTbp5q
    🌿 讀冊 https://bit.ly/36k4J8O

    幸福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happinessbookrep

    幸福文化IG
    https://www.instagram.com/happy_publishing/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例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1-12 23:32:55

    本集主題:「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介紹
      
    訪問作者:吳娟瑜
        
    內容簡介: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錯!56%父母自認是會傷害孩子的「毒親」(toxic parents)!
    虐待孩子、口出惡言、過度控制、情緒勒索、
    硬把自己的價值觀套在孩子身上……
    這些父母的有毒教養96%是受到潛意識影響
    去除源於個人創傷、承自原生家庭/家族的負面信念,
    拒絕周遭、社會、媒體流傳的錯誤認知與價值觀,
    不再受潛意識操控,親子才有良性互動!
      
      ◎每個失常的孩子,背後都有受創的大人
      頂嘴、疏離、憂鬱、易怒、依賴、拒學、沉迷電玩……當孩子行為脫序時,父母應先檢討自己是否常對孩子有憤怒、自責、推卸、漠視、嚴厲等表現。一個人講出的話語、表達的想法、臉上流露的神情,往往跟深藏在潛意識裡的信念有關,父母若有以上負面情緒,代表潛意識裡帶有許多恐懼,並經由教養將恐懼不斷複製給孩子。想要改善親子關係,渴盼家人良性溝通,首要之務便是增進對潛意識的了解。
      
      ◎應快快「拋棄繼承」的情緒負債──家庭潛意識恐懼
      我們很容易複製原生家庭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和教養模式,父母因上一代教養不當而有的陰影,時常會再成為子女的夢魘,像是重男輕女或家庭暴力等。父子和母女之間也常有特殊的情結,比方說,「兒子不成材」是很多男人共有的潛意識恐懼,對兒子總寄予重望,表現不佳就會嚴以鞭策;母女之間則存在著微妙的競爭關係,會搶奪居中男人(丈夫/爸爸)的愛,這通常是因為媽媽複製了自己兒時和手足的相處模式;而失婚者容易把對兩性關係的錯誤認知帶給孩子。養兒育女時,要時時自我觀察,才能不再把從原生家庭接收到的恐懼又轉移到子女身上。
      
      ◎家族潛意識恐懼遺毒子孫,過時的祖訓就讓它失傳吧!
      有些已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仍以祖訓家規、家族慣例等形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影響了後代子孫的家庭幸福和親子關係,最典型的包括:重男輕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繼承祖業等,這些觀念都已和現今潮流有所抵觸,長輩應該適度改變或尊重晚輩的選擇。做個「懂事」的長輩,懂得世事多變化,樂意理解成年兒孫的心事,多給引導,多給支持。
      
      ◎以知識破解偽科學、群體迷思,不捲入集體潛意識恐懼
      有些潛意識恐懼從個人、家庭或家族中完全找不到根源,那可能就是受到周遭環境的暗示所致,包括:民族習性、社區氛圍、新聞事件、宗教信仰,關於生活上的例子有「富不過三代」、「逢九必凶」、「活越久,失智機率越高」等;屬於教養上的則有「孩子要贏在起跑點」、「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等,我們對這些思維習以為常,也認為理所當然,但其實是需要重新斟酌的,在陪伴子女成長時才能跳脫這些集體潛意識的恐懼,培養出思考正面、觀念正確的孩子。
        
    作者簡介:吳娟瑜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
      .國際演說家,演說場次超過6000場
      .兩性溝通、親子教養專家,喜為人師、樂於分享
      .風趣幽默又深具專業素養,備受電視、廣播、報紙等各媒體歡迎
      .暢銷書作家,著有《記憶改寫,回到原本美好的自己》、《用女人的方式贏一生》、
      《爸媽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孩子就要這麼教》等
      
      .興趣:看電影、閱讀、寫作、跳街舞、練肌耐力等
      .座右銘:做對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目標:把好的影響分享給更多的人
      .寫作目標:陪伴年輕世代父母進行自我探索,並快速選擇正確教養模式,避免毒害孩子而不自知
      
       
    作者粉絲頁:吳娟瑜老師

    出版社粉絲頁: 出色文化



    四個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