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選擇相信,還是屈服命運? (8.6/10)
⠀
(Part2)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前文請閱讀上篇文章~
⠀
就我個人的理解,《天氣之子》講了這麼多、鋪陳了這麼久,新海誠原意不在告訴我...
《#天氣之子》選擇相信,還是屈服命運? (8.6/10)
⠀
(Part2)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前文請閱讀上篇文章~
⠀
就我個人的理解,《天氣之子》講了這麼多、鋪陳了這麼久,新海誠原意不在告訴我們要好好保護地球,而是透過難以放晴的東京來教導我們面對未知人生,必須抱持著勇於嘗試、勇敢突破現狀的生活態度。到頭來,《天氣之子》是無比浪漫且極致的自由主義,什麼犧牲小我拯救世界、什麼一個人的社會責任、什麼會毀了前途,這全都沒有什麼好在意和害怕的,因為在失去一切之後遇見的陽菜才是帆高最重要的人,跟這對姊弟在一起才是他最幸福的時光,還有那句:「我不奢望能再多給我什麼,我只希望不要把我擁有的從身邊奪走。」因此他才能為了陽菜不惜讓東京降下大雨,為了陽菜而選擇對抗全世界,這是多麼真摯的情感?
⠀
導演曾在訪談中說,自己曾因為《你的名字》被批評「把災害當作沒發生過」而受到影響,不過他這次《天氣之子》卻決定讓「帆高的自私」引發摧毀東京的災難,便能深深感受到他對自己創作原則的堅持。因此可能有人會認為《天氣之子》最重要的是電影內容,前段看似不必要的「原地踏步」與各種生活日常的描寫,為的正是鋪陳帆高最後會選擇「拯救陽菜」的理由,而天氣與改變天氣根本不是電影的重點,若是把陽菜換成其他拯救世界的能力,《天氣之子》的故事依舊會成立,但這其實不完全正確。
⠀
正因為天氣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像天氣冷要穿外套、下雨會記得帶雨傘,我們每天心情與行為也會被天氣所影響,而《天氣之子》則把天氣視為人們喜怒哀樂的原因,連日的大雨使人們日漸陰沉,晴女陽菜則為人們帶來許久不見的笑容與希望。因此,《天氣之子》以下著大雨的東京作為故事背景是再適合不過,大雨就像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阻礙,而面對無法百分百掌控的天氣,不知道明天是否會放晴的不確定未來,身處這個環境的我們該要如何決定?我想這都是導演新海誠想透過天氣來傳達的主題。
⠀
看著《天氣之子》帆高的選擇,不禁讓我想到前陣子上映的《#玩具總動員4》,跟以往的英雄電影不同的是,不像《#復仇者聯盟4》鋼鐵人為了拯救世界而離開他最珍愛的女兒,也不像《#神力女超人》的史提夫犧牲自己來引爆轟炸機,片中胡迪決定放棄作為玩具的本分,離開已經不愛他的主人,追尋屬於自己的價值,而帆高同樣也是如此。
⠀
曾幾何時,我們因為成長、因為社會化而改變了原先的思考角度,開始重視著群體利益,甚至一瞬間會認為帆高的選擇有些不妥?就像我對日本上班族的印象一直都是平時壓力巨大、在意他人的眼光、壓抑自身的情感,只求在社會上扮演好一顆螺絲釘的角色,或許這確實帶來穩定的社會氛圍,但是否也因此失去身為「人」的本質?在年輕時我們總認為自己能成就大業,但如今是什麼讓我們選擇安穩的生活,不敢為了夢想、為了愛人奮力一搏?《天氣之子》的愛情也可以是我們生活的任何事情,或許要救世界或救愛人沒有個標準的答案,但就像圭介大叔看見帆高不顧一切也要找回陽菜時,恍然大悟地想起自己多年前的所作所為,新海誠正是透過《天氣之子》對我們提出一個疑問,到了真正要做出選擇時,你要相信愛情、相信夢想,還是就只屈服於命運?
⠀
整體而言,雖然《天氣之子》的口碑評價比起《你的名字》相對兩極,但片中不僅有著由雨天轉晴那美到幾乎讓人窒息的畫面、RADWIMPS渲染力極強的音樂和生動的角色心境描寫,電影所講述的主題也同樣非常深刻動人。其中有對愛情的嚮往與堅持,也有專屬於青春的勇敢與義無反顧,新海誠利用片中通勤的電車、冷漠的行人來跟角色的熱血行為互相對比,讓一個在社會夾縫中生存的人,提起勇氣跟全世界對抗,相信這無比純粹的愛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
我真的好喜歡帆高在鐵路上自顧自地狂奔,最終排除萬難總算到空中牽起陽菜的手,在那瞬間,彷彿全世界都已靜止,如同《天氣之子》主題曲《#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我還能為我們的愛做些什麼)唱著:「就算是出生在這片荒野中的你我,果然還是有我們能為愛付出的事,還是有我想為你做的事。」《天氣之子》最後便是以此告訴我們,就算在這早已失控的世界,只要兩人心還相連在一起,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事物,我們還是都會好好的。
⠀
最後就像上文所說,《天氣之子》的愛情也可以換成我們生活中任何事情,電影劇情正好也跟目前香港的時事不謀而合。片中帆高為了自身理想而努力,身為晴女的陽菜也為城市犧牲自己,不過警方和中年大叔們卻希望他們能盡好自己的本分,並要他們不要抵抗乖乖投降,回到原本的正當崗位,那句:「我不奢望能再多給我什麼,我只希望不要把我擁有的從身邊奪走。」不也是許多香港人的心聲嗎?
⠀
在《你的名字》之後,新海誠總算讓男女主角得以相遇並確切認出彼此,我想這正是他獻給這無可救藥世界最溫柔的禮物。
⠀
#新海誠 #醍醐虎汰朗 #森七菜 #小栗旬 #本田翼 #動畫電影 #動畫 #你的名字 #言葉之庭 #追逐繁星的孩子 #秒速五釐米 #跳躍吧時空少女 #夏日大作戰 #RADWIMPS #電影 #影評 #如履影評 #天気の子 #weatheringwithyou @garageplay.tw
大鐵人地球靜止之日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70 年代初,「巨大機器人」還是一個陌生的單字,到了 80 年代至今,巨大機器人一直是流行文化裡的熱門議題,《鋼彈》、《蓋特機器人》、《新世紀福音戰士》、《環太平洋》等等名作,讓至今 40 年來的巨大機器人歷史,成為陪伴許多粉絲長大的難忘回憶。
而這一切,都是從塞車開始的:我們必須談談永井豪與他的《無敵鐵金剛》,這部 1972 年的電視動畫,奠定了巨大機器人的發展契機。
70 年代以前,全世界最熱愛機器人的國家就是日本,手塚治虫大師創作了漫畫《原子小金剛》,橫山光輝大師創作了《鐵人28號》,這些力大無窮的機器人,是當時日本少年們的夢想。大家都喜歡它們、羨慕它們...同時與它們保持距離。在那個年代,「想跟機器人成為好朋友」已經是孩子們表達熱愛最露骨的說法了,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它們是「人」。
「機器人」也是一種「人」,是一種類似人類但有別於人類的人。它們有自己的意志、有自己的價值觀。作為人類,我們與這種族群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和平相處。
在 70 年代以前,娛樂作品裡的機器人可以是奴僕、朋友、同學,而不是工具、載具這種無生命的「用具」。就如同《鐵人28號》,主角正太郎拿著遙控器操縱鐵人 28 號,但某種程度上,鐵人仍然有著某種正太郎「無法操控」的意志存在,許多時候,他會自主地行動——你可以在後來的OVA《機械巨神:地球靜止之日》裡看到類似的描寫,機械巨神甚至還會「哭泣」。
你會發現,在那個年代,機器人的概念,與如今的機器人動畫有很大的差距。在 70 年代以前,人類主角需要「拜託」機器人幫他們解除危機。例如壞人用花言巧語,詐騙小金剛幫他們做壞事。
而這種概念,到了 1972 年的《無敵鐵金剛》,被徹底顛覆了——鐵金剛與其說是有思考能力的「鋼鐵人類」,不如說是主角兜甲兒的「武器」、「載具」、乃至於「手腳的延伸」。
《無敵鐵金剛》,是史上第一部由人類「穿上」或「駕駛」巨大機器人的機器人動畫。
【永井豪與偉大的《無敵鐵金剛》:創新機器人動畫歷史、讓孩子們一夜長大、解決塞車的完美方案】
全文請參見下方留言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