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大衛掃羅關係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大衛掃羅關係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大衛掃羅關係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大衛掃羅關係產品中有2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羅寶鴻 老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處理孩子間的紛爭,大人先別急著當裁判】 我常提醒自己,在處理孩子的爭執時,要多「停」、「看」、「聽」。不要急著說道理,但允許自己先感受孩子的心,感受自己的心... 從愛與接納出發,以關愛與好奇的言語和孩子對話,不指導不說教,往往事情會好處理很多。因為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懂道理,他們只是在氣頭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The Hop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小時候媽媽都會說, 電鍋煮飯,煮好後不要馬上掀開鍋蓋, 想要米飯Q甜美味燜飯,燜飯不可少, 倘若心急亂開鍋蓋,溫度驟降,米粒就會變硬變難吃。 長大後才明白,人生如煮一鍋白飯,藉著這段看似多餘的靜置「過程」, 鍋內餘溫讓顆顆米粒膨脹均勻、糊化更完全,口感更Q彈, 生米變成香噴噴有嚼勁的米飯 生命不在...

大衛掃羅關係 在 輕煙飄過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9-07 19:09:49

(歡迎分享)2020年8月27日在台上映電影《TENET天能》--- 穿梭「時間逆轉」任意門,看破人性愛恨救世界! https://petermurphey.pixnet.net/blog/post/229761344 現在、過去與未來,奉命執行秘密任務的美國CIA特務「主人翁」,穿梭在時...

  • 大衛掃羅關係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0 21:00:05
    有 1,458 人按讚

    【處理孩子間的紛爭,大人先別急著當裁判】

    我常提醒自己,在處理孩子的爭執時,要多「停」、「看」、「聽」。不要急著說道理,但允許自己先感受孩子的心,感受自己的心...

    從愛與接納出發,以關愛與好奇的言語和孩子對話,不指導不說教,往往事情會好處理很多。因為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懂道理,他們只是在氣頭上,無法理性而已。

    .............

    有一天下午,在美語課中間的休息時間,我正檢查著學生寫的作業。

    這時候,小五的大衛(化名)氣噗噗地走到我桌前,跟我說:「老師!剛才我在吃東西的時候,山姆撞到我但是他不承認,還說是我先撞到他,而且也沒有跟我道歉!」😮

    我頓了一下,把手邊的工作停下來。我看著大衛,停頓了一下,核對他說的話:「你說山姆撞到你,你的東西打翻了,但是他沒承認,也沒有跟你道歉,是嗎?」

    大衛說:「是,而且他把手上吃的東西打翻了,也沒有跟我說對不起。」

    我說:「你可以請山姆過來嗎?」

    於是大衛就走到教室另一端,跟山姆說:「山姆!老師請你過來。」

    山姆聽到大衛叫他過來找老師,臉上露出不悅的臉色,並且邊走、嘴巴邊小聲地念念有詞:「什麼... 根本就是你先...」

    於是大衛和山姆雙雙站在我面前。

    「剛才就是他撞我的!」大衛先發制人。

    「我沒有!」山姆理直氣撞地看著他說。

    大衛把聲音提高,以快速且流利的話語說(山姆無法插嘴):「你明明就有!你剛才跟XXX 和 XXX 在玩,然後是你蹲下來撿球的時候撞到我的!你撞到我這隻手(邊指著他被撞的手),而且還把我手上的零食弄到地上!」

    「根本就是你自己 ... 先.... 」山姆含糊地說著,似乎無法說出一個道理來,卻仍然不承認是自己撞到他。

    「根本就是你撞到我的!你不要再亂說了。」大衛不等山姆把話講完就這麼說。

    我溫和地呼喊了大衛的名稱:「大衛。」並停頓了一下。

    剎那間,他們之間的爭執也停下來。⛔️........

    我看著大衛,緩慢地問:「大衛,你現在心裡面有什麼感覺?」

    大衛把頭稍微低下來,感覺了一下自己內心,然後說:「我覺得他在狡辯。」
    在說的時候,我感到他的情緒也比較緩和下來。

    我問:「那... 你覺得他在狡辯,讓你有什麼感覺?」

    大衛想一想,說:「有點不舒服。」

    我問:「你會覺得有點生氣嗎?」

    他又想一想,然後說:「是,因為我的零食都掉到地上了。」看起來,這就是他生氣的原因。

    此時,他的情緒已藉由我們對話,找到出口宣洩出來。感到被理解的他,臉上表情也柔軟下來。

    他繼續說:「但是還沒有清理。」

    我不急著處理他們的糾紛,但說:「在哪邊?帶我去看看。」於是,我們三人一起到教室的飲食區。

    回到「案發現場」,大衛指著地上的零食說:「老師,就是這邊。剛才山姆(指著某處)在這裡跟xxx和xxx在玩,我就站在這裡(指著另一處)吃東西。然後他蹲下來撿球,起來的時候就撞到我這隻手(指著自己的手),然後我的東西就打翻了。」

    大衛很流利地再複述一次剛才發生的事件。但這次,山姆沒有說話了。

    我看著山姆,問:「是這樣嗎?」

    「...就是....剛剛我....」山姆結巴地說著話。

    我感受到,他的結巴是來自緊張的情緒。

    「剛才...那個球....」山姆正努力地想要說些什麼,但情緒讓他無法如平常般自然表達。

    或許,他也想不到可以表達些什麼,來為自己辯護。

    到此,整個客觀事件已經還原了。其實很單純,就是一個孩子不小心撞到另一個人,另一個人的零食掉到地上而已。但誠如薩提爾說的:「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兩個孩子的應對姿態一開始就是以「指責」來對待彼此,所以才把事件升級到要老師處理。

    看著山姆正努力地想要為自己辯解,我心裡感到一絲的不捨。

    於是,我溫和地伸出手,和他比一個「好了」的手勢,並跟山姆說:「停~」
    他停下來。

    我看著他,停頓了一下,問他:「山姆,你現在覺得有點緊張,是嗎?」

    山姆看著我,沒有講話。

    我緩和地再問他:「我發現你剛才講話有點結巴了,你覺得有點緊張,是嗎?」

    山姆沒有回答我,眼睛看著我,眼神中已不再有開始的生氣與不滿。但這時候,卻看到他眼眶裡有點濕潤。通常,眼淚代表著傷心、沮喪、受傷、委屈等情緒。

    我緩和地問他:「山姆,你覺得有點委屈,是嗎?」

    他還是沒說話,但輕輕地點點頭。眼淚,也流了下來....。🥺

    我說:「你覺得委屈,是因為你其實只是想要撿球而已,你不是故意要撞他的,是嗎?」

    他再次點點頭,點得更用力。眼淚也滴下來更多,他用手擦著眼淚。🥺

    我轉過頭看大衛。這時候,大衛看到山姆汪然淚下,臉上也露出同理的表情了,剛才的不平,早已一掃而空。

    我問大衛:「你覺得山姆是故意的嗎?」

    大衛搖搖頭。

    看來兩人的對立與不平,到此刻已消融了。

    會消融的原因,是因為彼此的情緒都已被釋放,雙方也從「各持己見」轉為「同理接納」。

    我說:「我覺得其實這真的不是誰的錯,只是一個意外而已。。。但現在地上還有著一些零食,怎麼辦呢?你們可以幫忙整理一下嗎?」

    他們兩位同時點頭。

    「好,那就麻煩你們整理一下囉!請快點,因為我們很快就要上課了。」

    於是,山姆拿了掃把開始掃,大衛則蹲下來把零食用雙手撥成一小堆,讓山姆掃起來,互相合作著。

    看到這一幕,我很感動。🧡

    許多父母或老師在處理孩子之間的爭執時,有時候太急著當裁判(說誰對誰錯),因此跟孩子大講道理。另外,有些大人也會急著要求某方、或雙方說對不起。但縱然道歉了,很多時候這些方式也只會讓孩子「口服心不服。」為什麼呢?

    因為在事件裡面,通常都夾雜著「情緒」。但情緒若未被辨識,孩子心裡就會被情緒塞住,道理往往也聽不進去。

    因此,我習慣「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件」。通常這樣,都會有更好的結果。
    在這次事件裡,我並沒有急著做裁判,卻以好奇與關愛的態度來與兩個孩子對話,關注他們的感受,好奇他們的觀點。
    當他們情緒被同理了,想法被理解了,彼此就能用比較全面的態度來觀看對方,觀看整個事件。

    雖然我並沒有急著要求雙方說「對不起」或「沒關係」,但最後,冒犯別人的山姆承認自己錯了(對不起),被冒犯的人大衛也原諒對方了(沒關係)。
    蒙特梭利教育讓我瞭解,我們應當把孩子學習的過程,看得比學習的結果重要;因為當我們太著重在結果,往往就會讓想直接跳到結果,而忽略了中間的過程。

    我常提醒自己,在給予孩子生命教育時,要多「停」、「看」、「聽」。不要急著說道理,但允許自己感受孩子的心,感受自己的心。

    當我們感受多一些,停頓多一些,我們就會瞭解孩子多一些。

    這方面,仍須從「減少自己講道理,多讓自己去感受」開始。

    在中秋連假的這晚,特地把這個故事分享出來,希望能幫助到這幾天孩子玩一起出現爭執時,大人能用「先感性」的話語,來化解孩子間的爭執。

    「先連結感情,再處理事件」,確實是很重要的教育守則啊。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 大衛掃羅關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10 09:00:12
    有 255 人按讚

    一早起床又看到《#游牧人生》#趙婷 持續書寫紀錄,她以導演身份成為影史第一位「有色人種女性」(woman of color)入圍「美國導演公會獎」(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DGA Awards)。
     
    隨著製片人公會獎(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PGA)、英國影藝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相繼公布入圍名單,奧斯卡最佳導演指標風向球——美國導演公會獎也緊接著宣布入圍名單。攤開名單來看,今年是導演公會史上首次在「最佳劇情片」獎項中入圍兩名女性導演,除了趙婷之外,另一位是《花漾女子》艾莫芮德芬諾。
     
    充滿男性氣息的導演公會獎,在趙婷、艾莫芮德芬諾加入之前,追溯歷史僅提名 8 位女導演,分別是《七美人》里娜韋特繆勒、《悲憐上帝的女兒》倫達海恩絲、《潮浪王子》芭芭拉史翠珊、《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珍康萍、《愛情不用翻譯》蘇菲亞柯波拉、《小太陽的願望》華蕾莉法里斯、《危機倒數》《00:30凌晨密令》凱薩琳畢格羅、《淑女鳥》葛莉塔潔薇。
     
    其中凱薩琳畢格羅憑藉《危機倒數》成為首位摘下導演公會、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女性。此紀錄目前後無來者,但以今年的態勢來看,趙婷極為有望成為下一位達成此壯舉的女性導演,且是亞裔身份。
     
    至於今年還有《曼克》大衛芬奇、《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艾倫索金、鄭李爍《夢想之地》三名男導演入圍。
     
    而美國導演公會獎於 2015 年創立「最佳首部劇情片導演」類別,今年則有三位有色人種入圍,分別是《40衝一波》拉達布蘭克、《流亡雙城》費南多弗里亞斯德拉派拉、《邁阿密的一夜》蕾吉娜金恩。不過這個類別的入圍者對於奧斯卡的參考價值並不大。
     
    對於今年的導演公會獎,主席 Thomas Schlamme 說:「在充滿挑戰和孤立的時代,電影的普世力量在我們的文化之中,發揮極有意義的作用。電影填補了我們對人際關係的需求,開拓我們對世界的觀點,並持續被令人驚嘆的故事和藝術啟發。恭喜入圍者,他們非凡電影的普世力量,在這一年永遠不會被遺忘。」
     
    美國導演公會成立於 1936 年,於 1949 年開始頒發「年度最佳導演」,當年還叫「The Screen Directors Guild Awards」(銀幕導演公會獎),第一位獲獎人為約瑟夫孟威茲的《三妻艷史》。值得一提的是,此獎項今年進入第 73 屆,過去 72 屆近乎完美預測奧斯卡的最佳導演。影史上,導演公會獎得主只有 8 次沒拿奧斯卡導演的例外,分別是《冬之獅》安東尼哈維、《教父》法蘭西斯科波拉、《紫色姐妹花》史蒂芬史匹柏、《阿波羅13》朗霍華、《臥虎藏龍》李安、《芝加哥》勞勃馬歇爾、《亞果出任務》班艾佛列克、《1917》山姆曼德斯。從基數夠大的數據範本來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獲獎,基本上就從導演公會獎得主下手預測。
     
    不過,由於奧斯卡「#老白男」、「#MeToo」等形象與事件不斷被撻伐,美國影藝學院近年便廣招各國與各種族裔的影人加入,藉此增加會員視野的多元性,也讓所謂的「美國」各大公會獎有些失準。像是 2019 年奧斯卡就有三位非「美國本土」的最佳導演入圍者——墨西哥艾方索柯朗、希臘尤格藍西莫、波蘭帕威帕利科斯基,當中僅有艾方索柯朗入圍該年導演公會獎。
     
    而近年拿下公會獎卻與奧斯卡失之交臂的知名例子,如葛倫克蘿絲的《愛・欺》在奧斯卡爆冷敗給《真寵》的奧莉薇雅柯爾曼;去年山姆曼德斯憑藉《1917》橫掃導演公會、製片人公會、英國奧斯卡,撇開最佳影片的懸念不談,光是有導演公會獎背書,仍在奧斯卡導演之爭敗給《寄生上流》的奉俊昊,就讓山姆曼德斯啞口無言,我也相信典禮拍到山姆曼德斯的撇嘴是本色演出。
     
    因此,還是套句奉俊昊去年在獎季時說的話:「關於奧斯卡,沒人能真的預測會發生什麼事。」
     
    第 73 屆美國導演公會獎將於美國時間 4 月 10 日 頒獎。
     
    ‼️以下為電影類劇情片入圍名單🎬:
     
    ⭐️最佳導演(Outstanding Directorial Achievement in Motion Pictures):
    鄭李爍,《夢想之地》
    艾莫芮德芬諾,《花漾女子》
    大衛芬奇,《曼克》
    艾倫索金,《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
    趙婷,《游牧人生》
     
    ⭐️最佳新導演(Outstanding Directorial Achievement of a First-Time Feature Film Director):
    拉達布蘭克,《40衝一波》
    費南多弗里亞斯德拉派拉,《流亡雙城》
    蕾吉娜金恩,《邁阿密的一夜》
    達瑞斯馬德爾,《金屬之聲》
    費洛里安齊勒,《The Father》

  • 大衛掃羅關係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16 19:51:38
    有 230 人按讚

    2020年底,知名YouTuber #愛莉莎莎 發表了一支「喝橄欖油排膽結石」的民俗療法影片,被另一位YouTuber台大兒科醫師 #蒼藍鴿 批評是誤導民眾。2021春節期間,愛莉莎莎拍攝影片反擊對方言論,反而遭到醫療人員和眾多網友嚴厲批評,最後終於發布道歉影片,並且下架前面兩支高度爭議的影片。
    底下我彙整了《#專業之死》這本書的重點資訊,交叉比對這起事件可能的起因和過程,整理出我們能從書中學到的五件事情。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death-of-expertise/
     
    【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專業之死》的作者是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他主要研究蘇聯政局,也曾經在美國參議院擔任過會助理。他感嘆道:「以前的問題是在於資訊不流通、不發達,人民缺少學習知識的機會;現在則是資訊太爆炸,大家充滿了擁有知識的假象,反而開始對知識和專家體系抱持著敵意。」

    這本書會說明這種現象的成因,以及這種現象帶來的後果和影響。作者除了談「專業」兩個字之外,書中也圍繞著「專家」與「公民」在民主社會中的關係來談。作者試圖回答兩個問題:(1) 專家與公民之間的關係可以崩解? (2)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專家或者公民,又應該如何應對來將此危機化解?

    作者從定義什麼是專家、什麼是公民開始,然後說明為什麼這兩個族群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難,現在甚至還演變成彼此抱有敵意。然後談到了教育有時候不一定會開啟我們的視野,如果做的不恰當,反而會讓我們變成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

    接著,作者談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單純依靠搜尋引擎,並沒有辦法讓我們擁有跟專家一樣的能力,有時候「以為自己弄懂了」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他也同時抨擊新聞媒體和政客官僚,他們為了博取眼球、總是操作意識形態的手法,反而會讓專家和公民漸行漸遠。

    最後,作者提醒要如何成為一個恰如其分的公民,也提醒了身為專家應該保持謙虛和溝通的意願。這不是兩邊的拉扯,而是彼此的互相合作,因為專家和公民的良好合作,才能讓民主體制健康地發展,而不會淪為意識形態操弄下的極權統治。
     
    無知在美國是一門邪教,而且源遠流長。反智像一條綿延不絕的線,蜿蜒貫穿著我們生活中的政治與文化面,至於滋養著這條線的謬誤觀念,則是:民主就等於「我再無知,也可以跟博學的你平起平坐」。
    -科幻作家艾西莫夫(Issac Asimov)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我之所以會拿起這本書來讀,是因為在去年的疫情肆虐之下,美國前總統川普總統特立獨行的防疫作為,還有他的支持者對於防疫不屑一顧的態度,都讓我十分納悶。為什麼在現在資訊這麼發達的時代,還是有這麼多的人,對於這種明明有科學證據的公衛政策,抱有這麼大的敵意呢?

    加上有讀者推薦我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精彩,我找來讀完之後的確大呼過癮。通常來說,這種書名加上教授身分的作者,會給人一種「艱澀」和「生硬」的先入為主印象。但是作者的敘事手法,搭配譯者非常「接地氣」的翻譯口吻,簡直讓這本書讀來輕鬆流暢,偶爾詼諧戲謔,偶爾嚴肅正經。

    例如在這本書的開頭,作者就開宗明義就說:「萬一你覺得自己從來不需要任何人的意見,那就恭喜你,就是你這種人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寫不可。」以及平民是怎麼看待讀書人的:「只要你還讀過兩天書,然後又不願意棄明投暗去跟大眾抱團的,那你就是精英份子,你全家都是精英份子。」

    當我讀完這本書,正在整理心得的時候,恰逢最近網路上吵得火熱的「愛莉莎莎和蒼藍鴿的肝膽排石法事件」,這段你來我往的過程,被媒體塑造成了「文組vs.理組」之爭或「網紅vs.醫生」之爭,以這本書來解讀的話,這恰好是一場「公民vs.專家」之爭。
     
    【1.無知的人有時候不知道自己無知】
     
    許多網路留言抨擊愛莉莎莎的這支影片充滿誤導民眾的惡意,甚至在後來還拍了支反擊的影片,更是罪不可赦。我認為,起初的影片應該不至於是惡意,她很可能只是落入了「鄧寧——克魯格效應」而不自覺。

    作者提到,所謂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由兩位心理學者鄧寧和克魯格發表的論述,這個現象是在說「愈是笨蛋,就愈有信心自己不是笨蛋」。說話愈是草包的傢伙,就愈不可能知道自己錯、別人對。愈是沒料的人,就愈是會去無中生有、穿鑿附會。

    在沒有充足的醫學知識和化學知識之下,她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有任何不妥,恐怕對這種療法會帶來的副作用也毫無所知。我可以想像,當她看到蒼藍鴿的糾正影片時有多麼氣憤,如同作者說的:「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因此,她找了相關書籍和網路資訊,磨刀霍霍準備回擊對方的指點。
     
    【2.搜尋引擎已經不管用了嗎?】
     
    書中提到現代人有一種通病:上網搜尋的過程會讓人自認學識變淵博了,包括跟他們所查知識無關的主題,網友都會覺得自己所知變多了。這也算是一種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程度「愈差」的人,「愈難」在上網的時候察覺自己其實什麼都沒有吸收進去。

    一心想反擊的愛莉莎莎,做了一個在這種處境下,可能很多人都會犯的事情:「他們會先決定好自己要相信什麼,然後再去網路上找證據,也就是一個先射箭再畫靶的概念。」作者也提到,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當她急著找資料佐證自己的立場的同時,似乎忘了對方是有醫師執照的執業醫師。

    雖然我們不是當事人,但仍然能從作者對「搜尋引擎學習法」的批評學到寶貴一課:「我們希望別人可以幫我們把骨頭都先挑掉,整理成懶人包,呈現方式還得顧及視覺上的舒適。那些字體又小、本身就很容易破損的教科書,我們敬謝不敏。所以與其說很多人在做研究,不如說他們是在:搜尋漂亮的網頁來提供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裡,花最少力氣吸收的解答。」搜尋引擎只能幫我們找到線索,閱讀和解析的苦工才是我們該練就的真本領。
     
    【3.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許多媒體報導愛莉莎莎雖然擁有高學歷背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行銷碩士),卻在醫療這件事上面「不尊重專業」。為什麼會犯下這麼明顯的錯誤?這可以用心理學家鄧寧的說法來解釋:「我們傳統上認為無知就是缺少知識,所以教育就是無知的解藥。但教育即便是辦得好,也還是可能會製造出虛幻的自信。」

    如今高等教育已經非常普遍,有時候反而帶給我們一種「我再多學一些就能跟專家平起平坐」的過度自信。我很喜歡《知識的假象》書中提過的一個觀念:「我們自以為擁有的知識,不過是延伸自全人類的知識共同體罷了;許多我們自己為懂的事情,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懂。」

    所以愛莉莎莎在反擊影片中,引用《神奇的肝膽排石法》這本書,還把所有替這本書推薦和背書的「專家」也拉了進來,試著讓自己的立場增添一分可信度。只是她沒料想到的是,她引用的這位作者和推薦者們,本身就充滿了爭議,在科學上也站不住腳。受過高等教育的平民要挑戰另一個領域的專家,過度的自信反而成為了最大的絆腳石。
     
    【4.專家難道就不會錯嗎?】
     
    當我在閱讀相關報導網友們的評論時,看到許多留言寫道「很多專家也會誤人子弟」,以及「專家也不能全信」。之所以會有這種觀感,大多來自於某些專家曾經「撈過界」或「犯過錯」,如同作者批評某些自以為是的專家:「他們當自己的專業知識是萬用鑰匙,動輒對天下的事情大放厥辭,他們漂亮的博士帽就像佛光普照,一戴上去就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這次的事件,很明顯的是蒼藍鴿以醫學專業獲得壓倒性勝利,導正了視聽,但身為普通公民的我們,仍然要保持清醒的意識,察覺以後遭遇的其他爭議事件。注意專家發表意見的場合,是針對他們自己真正的專業領域,抑或是他們不小心撈過界了。

    雖然作者並不鼓勵我們對專家抱持百分百的盲信,但是在我們保持懷疑的同時,也不要急著對非自己專業領域的事情妄下判斷。他建議平民對專家抱持懷疑之心時,必須符合以下三點:

    1. 當專家看法一致時,反面的意見就不能推定為真。
    2. 當專家看法有分歧時,非專家的人不能認定任何一個看法為真。
    3. 當專家都認為資料不足以做出結論時,一般人也理應不要妄下斷言。

    專家不能保證所有的事情都是喜劇收場。他們無法承諾自己永遠不會犯錯,或在思考時不掉進凡人都很容易掉進的陷阱。他們能保證的,只有遵循科學原則和方法,進而把犯錯跟掉進陷阱的機率降到比大多數人低很多。想要享受某種專業帶來的好處,我們就得同時接受他們的不完美,就得接受他們還是有一定犯錯的風險。
     
    【5.新聞媒體的標題亂象】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現代人會蜻蜓點水掃一下報紙頭條或文章,就分享到社群媒體上,但他們根本沒閱讀報導的內容。儘管如此,人們都希望在別人眼裡既聰明,消息又靈通,所以他們總是會一路裝蒜下去。」不可否認的是,以前的我也曾經這麼做過,看到標題就急著轉發。這個動作最後只為了表達自己立場和意識形態,還很容易造成假新聞的傳遞(用標題引誘轉發、塞假資訊在內容裡)。

    你或許會問,那我們該如何對抗假新聞的傳播呢?雖然作者在這本書裡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引,但是我想起了另一位英國科學作家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在《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書中給出的兩個建議:

    1. 首先,不要推波助瀾。盡量避免轉發誘餌式標題,例如「肝膽排石法到底有沒有效?」這種標題,就無助於資訊的釐清,卻會讓不知詳情的民眾被誤導,只看標題還以為這是某種有效果的療法,很容易越描越黑。反而是「研究已經證明肝膽排石法是無效的民俗療法」這種平淡的論定式標題,才有助於導正視聽。

    2. 其次,只轉發有憑有據的正確資訊。例如看到某則醫療資訊,就要很謹慎查證來源是否有公信力,像是衛服部、醫療院所和機構、有名有姓的具名醫師,這些查得到來源出處的資訊才經得起驗證,避免那些連作者和來源都查不到的坊間謠言。
     
    【民主制度仰賴專家與公民的溝通】
     
    除了上面的討論之外,作者認為一個良好的民主制度,得仰賴專家與公民保持良好的溝通,才不至於讓不尊重專業的民粹主義崛起,進一步惡化成極權主義。這個觀點讓我重視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作者在書中這麼說道:「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就跟絕大多數民主制度下的互動關係一樣,都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一旦這樣的基礎崩解,專家與公民就會變成交戰的兩方。一但事態朝此方向惡化,民主本身就可能陷入死亡漩渦,進而讓暴民政治或由技術官僚把持的精英統治,變成迫在眉睫的危險。這兩種終局都是威權統治的變形,也都是美國現狀所面臨的重大危險。這就是為什麼專家與公民關係的崩解,就等同於民主制度的失能。」

    對應到台灣的社會狀況,這段評論值得我們作為警惕。歷史上平民的資訊量不足是一碼子事,專業知識又是另外一個問題。現在有問題的不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無視,而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抱持敵意。專家必須更加謙遜地傳達知識,公民必須提高自己對知識的自覺。
     
    【後記:不敵對,造橋梁】
     
    我認為《專業之死》這本書是寫給所有現代人看的必讀之書,無論你自認為是專業領域中的專家,或者你只是一個像我一樣普通的平民百姓,這本書都會帶給你不同於以往的觀點。更進一步,讓我們認識民主制度和數位浪潮的結合之下,身為個人該如何保持冷靜和理性,扮演好自己身為公民的角色。

    我透過這本書學到的事情,就是除了跟著大眾搖旗吶喊「專業已死」這個選項之外,我還能有別的選擇。回顧到我自己能做出的貢獻,就是在專家和公民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樑」,透過部落格和Podcast傳遞我看到且認為正確的資訊,保持謙遜聽取來自各方的意見,讓知識的傳播足夠廣泛,並且時時保持優化。
     
    一支民族若想自治,就必須要先武裝自己,而知識的力量就是他們最好的武器。
    -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 大衛掃羅關係 在 The Hop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7-29 12:40:20

    小時候媽媽都會說,
    電鍋煮飯,煮好後不要馬上掀開鍋蓋,
    想要米飯Q甜美味燜飯,燜飯不可少,
    倘若心急亂開鍋蓋,溫度驟降,米粒就會變硬變難吃。

    長大後才明白,人生如煮一鍋白飯,藉著這段看似多餘的靜置「過程」,
    鍋內餘溫讓顆顆米粒膨脹均勻、糊化更完全,口感更Q彈,
    生米變成香噴噴有嚼勁的米飯
    生命不在一樣,米粒不在是米粒,而是溫暖人心的一碗飯。

    當神要改變我們的生命,別只是做自己,別只順服一半,
    完全順服才能得著完全的應許。

    ☆觀看系列講道
    王命之途#5 |找到自己
    https://youtu.be/VjGPZKSQMOQ

    王命之途#4 |停止打包,即刻動身
    https://youtu.be/XxwFIaCtsIE

    王命之途#3 |人生低谷的決勝關鍵
    https://youtu.be/BQmLWVrBbaI

    王命之途 #2 |你比你想得還重要
    https://youtu.be/eub-y5nxMQA

    Sermon Notes:
    00:00 系列講道介紹
    01:02 講道主題:成功卻悲傷的結局,你要嗎?
    03:00 速成的東西,都不是真實的
    09:00 人通常只想要看得見的人事物
    12:30 跟別人一樣其實很無趣
    16:00 神在你生命的工作是眼睛看不到的
    17:30 神給你的祝福只符合現在的你,你要嗎?
    21:30 你的自我認同無法只放在別人身上
    22:30 真正的成功是什麼?
    26:00 成功不是來自跟別人的比較
    28:00 所謂做自己的盲點
    30:15 神要我們的生命升級
    32:50 掃羅的愚蠢
    36:00 你所逃避的問題會反過來咬你一口
    41:50 不要放棄,持守到最後
    45:20 一半的順服讓我們錯失應許
    47:28 神尋找符合祂心意的人







    ☆第一次收看Hope頻道/線上Hope主日嗎?
    歡迎你填寫表單,讓我們更多認識你:http://thehope.co/connect

    ☆如果你需要代禱,歡迎填寫表單,讓我們和你一起禱告:http://thehope.co/connect

    ☆如果你已經決定接受耶穌:http://thehope.co/connect

    ☆支持The Hope的事工,一起成為城市的盼望:
    http://thehope.co/give


    【The Hope】
    The Hope 是一個對神、對人、以及生命充滿熱忱的教會。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要接觸人群, 帶領他們與耶穌有更深的關係。


    【與我們保持聯繫】
    ●The Hope Website: http://thehope.co/
    ●The Hop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insideTheHope
    ●The Hop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hehope.co/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