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大洋洲有什麼國家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大洋洲有什麼國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大洋洲有什麼國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大洋洲有什麼國家產品中有8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書推薦《#大減速》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你正坐在一輛高速前進的列車上面,當列車突然剎車的時候,你會感覺整個人被往前拋。只有在事後回顧過去,你才會察覺,自己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快向前移動了。我們就像是被往前拋的乘客,誤以為世界仍然在加速,卻沒察覺到周遭的一切已經開始放緩。 部落格文章 ht...

 同時也有3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一集 日本神社在台灣 ~高金素梅2021.08.26 這幾年,有一些地方推動重建日據時代的神社,為什麼要重建?他們說,重建神社是為了台日友好。 「神社」在這些人腦海中的歷史座標意義是什麼?是類似「二二八紀念碑」?還是像「中正紀念堂」? 今天,在新城神社前,我來為大家上...

大洋洲有什麼國家 在 數位外交研究室 Digital Diplomacy Lab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10:22:15

#研究室日常|大揭密!如何透過音樂傳遞 #南島文化,同時讓更多人 #認識台灣? 最近 #數位外交小隊 與大家分享了南島音樂串連計畫「#小島大歌」的故事,今天就一起透過我們主責「小島大歌」的數位外交小隊員雅竹,更認識這段台灣與南島國家攜手合作的過程吧! 🌍 透過藝術,參與國際交流 舞蹈系出身的雅...

大洋洲有什麼國家 在 公民不下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20:49:20

【邦交國系列 I:帛琉】 本月起,我們推出新的系列專題,介紹我們的邦交國。台灣的外交環境險峻,近年來在中國壓力下,邦交國數目更是急遽下滑。但也正是因此,才更有必要認識邦交國,而不是對這些好朋友保持籠統且錯誤的淺薄認識! 在台灣的邦交國中,大洋洲國家同為南島語族島國,近年來的文化交流持續增溫,也使彼...

  • 大洋洲有什麼國家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7 19:03:29
    有 81 人按讚

    好書推薦《#大減速》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你正坐在一輛高速前進的列車上面,當列車突然剎車的時候,你會感覺整個人被往前拋。只有在事後回顧過去,你才會察覺,自己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快向前移動了。我們就像是被往前拋的乘客,誤以為世界仍然在加速,卻沒察覺到周遭的一切已經開始放緩。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slow-dow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大減速》的作者是牛津大學的社會地理學教授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住宅、健康、就業、教育和貧窮。在這本書裡,他揭露了一個人們很難察覺的事實:「世界並非加速前進,而是開始慢下來了」。這些成長趨緩的領域包含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

    近代的人們覺得快速成長是常態,但是作者以實際的數據顯示,趨緩的成長和穩定的步調才是世界得以永續生存的條件。而綜觀各項領域的指標來看,各國的發展漸漸邁向更加緩慢、穩定和平等的狀態。只是在這些樂觀的背後,仍有一道不能忽視的難題:世界平均溫度的增溫速度持續加快。

    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趨緩的成長是好事,不需要因此擔憂,而我們需要將注意力轉往真正重要的事。這本書多達480頁且偏內容「硬」,篇幅有大量的圖表和資訊,讀起來並不輕鬆。但是書中呈現的「事實」反而很有意思,因為它刷新了我的老舊認知。以下針對書中概念導讀並且列出我覺得有省思的部分。
    .
    #鐘擺效應
    .
    這本書多達67張圖表,作者在他的官方網站公開全部的圖片,並且都有「GIF 動畫」的呈現方式。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搭配這些動畫,讀起來更加生動。要讀懂這本書首先要懂一個叫做「鐘擺效應」的原理,如同下圖所示,當鐘擺擺盪從左邊的「高點 1」逐漸加速擺盪到「低點 2」的時,速度最快。當鐘擺從「低點 2」擺盪到右邊的「高點 3」時,速度緩慢下來直到靜止為零。

    作者透過這本書要傳達的觀念就是,人類在近代工業化和數位化的年代,一直體驗到了「高點 1」到「低點 2」的「加速時代」。可是自從1970年代開始,世界的各項指標其實漸漸地減速,變化越來越慢,實際上是走入了「減速年代」。只是人們的心中仍然有一種錯覺,覺得時代會越來越加速,變化會越來越快。但實際的情形卻剛好相反,這本書就是在說這件事。
    .
    #獨特的時間線圖
    .
    這本書中使用了一種很特殊的「時間線圖」來詮釋所有的資料。比起常見的只看「時間vs.總量」的趨勢圖,這種時間線圖可以表示出數值的「變化的速度」,用這個方式更能清楚顯示各種趨勢的演進。在這個時間線圖中,Y軸仍然代表數量的絕對值;X軸則用來代表「變化的速度」,越往右邊的資料點代表「增加的速度越快」,越往X軸左邊的資料點代表「減少的速度越快」。接下來的各項討論會引用作者官網的動畫來說明。
    .
    #趨緩的人口數量
    .
    作者直言,從來就沒有「人口定時炸彈」這種東西,世界的人口成長必定會持續趨緩。作者的這項觀察,也同樣在讓我對世界的發展趨勢大為改觀的《真確》書中被詳細提及。

    以下這張圖呈現了聯合國對世界人口的成長預估,從2017年以來人口的成長速度持續放緩,來到了2090年人口會達到110億人。作者針對世界各國的人口成長做了更細緻的統計,他認為聯合國高估了這個成長,真實的人口數字到了2090年應該只是會落在90億人左右。

    作者分析了中國的人口狀態,不同於我之前以為中國還會有人口紅利,現在中國呈現了一種「穩定」的階段,就像鐘擺已經擺到頂端,人口增加的速度正準備降低了。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國家日本,則已經正式走入了「減速」的階段,人口的增加速度持續降低。放眼望去,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成長都即將邁上這兩種階段。

    同樣減速的還有「生育率」。整個世界的公共衛生的進步、嬰幼兒死亡率的降低,讓人可以少生好幾個小孩。當人們相信社會有辦法照顧你,會生得更少或只生一個,因為不再需要養兒防老。尤其當女性接受的教育和擁有的權利提高之時,她們有權提出與傳統父權社會不同的聲音,她們能夠自己決定要不要生、要生幾個。

    根據數據統計,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試圖提升生育率,但是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我回想到前陣子網路瘋傳的「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政府推優惠措施 前景仍不樂觀」這類新聞,這究竟是「經濟不景氣」貨「政府不爭氣」惹的禍?還是「全民教育程度高」和「女性擁有更平等的權利」?從書中的資訊給我的想法是,人口和生育率的趨緩,不是一件壞事,它本身就是世界必然的趨勢。
    .
    #趨緩的經濟成長
    .
    隨著人口增長的趨緩,許多人一定會認為經濟恐怕就此完蛋,會不會經濟的發展因此趨緩了?對,一定會。作者統計了世界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某一特定時期在某一特定地區內,所有完成的貨品和提供的勞務之總值),整理成以下這張圖。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世界整體的GDP總值雖然持續上漲,但是成長的速度都已經慢了下來。其他的經濟指標例如學貸、車貸、房貸和國債,總額雖然持續增加,但是增長的速度都出現了趨緩。如同動畫的鐘擺一樣,經濟的成長也開始減速。在新冠疫情之後,經濟的成長更加趨緩,但是這對地球的生態永續反而是好事,更少的製造、更少的汙染、更少的浪費。這或許是一個經濟成長趨緩但即將變得更好的世界。

    這個經濟趨緩的過程,在西方常被誤認為是經濟下滑,或者跟中國的崛起扯上關係。實際上,從書中的資料不難看出,中國正出現史上最大的生育率趨緩,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也同時在急劇減速。作者對這件事下的結論是,這其實只是資本主義轉型結束的新狀態。因為資本主義強調的成長和擴張本身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穩定狀態」。

    我從書中的各類觀察發現,作者從英國學者的角度去分析美國、歐洲、亞洲、大洋洲各國的狀態,其視野更顯得宏觀。歐洲(尤其北歐)各國已經開始適應這種趨緩,打造許多對應的社會福利和機制,而且人民幸福指數高居世界之巔。只有美國老大哥認為自己的經濟砸鍋是中國的錯,這也不難看出美國想要奪回世界霸權地位的別有居心,但我認為即使美國最後「贏了」這場經濟對抗,資本主義的歡樂派對將無以為繼。
    .
    #趨緩的知識數量
    .
    作者認為,全世界的「數位數據總儲存量」雖然持續呈現指數級的成長,但是有意義和值得留存的「知識資訊量」並沒有以指數成長。數位訊號讓我們容易「複製」、「傳遞」和「儲存」,但光是儲存大量無用、過時、多餘的資訊,對於人類知識的增進其實沒有太大幫助。

    維基百科從2001年開站以來,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急速攀升,到了2007年增加的速度達到最高峰,但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反轉。自此之後的每一年,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都持續減緩。雖然到了2019年的條目總數超過了600萬筆,但是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察,全世界大多數的人感興趣的事情介於100萬到200萬件之間(百科全書紀載的數量都遠少於100萬則),因此之後增加的條目都比起以前的「更不有趣」。現在追加的新內容,充斥著一堆只有條目的標題和簡介、卻沒有詳細內容的「小作品」等著別人去補充資訊。垃圾資訊量的成長速度遠高於真正的知識資訊量。

    還有另外一個跟知識資訊量有著類似趨緩跡象的東西:「書籍」。根據書中的數據,可以發現新書數量的增加速度也持續在減緩,看起來新數據和新想法的產出速度都在減緩下來,作者評論道:「這是越來越沒有新東西的洪流」。我自己反思的事情是,不要隨著資訊洪流起舞和追隨「更多」的資訊,反而要仔細篩選、挑揀高品質的內容。要去主動連結和創造出自己的洞見,或許,「少」即是多。
    .
    #加速中的地球暖化
    .
    作者談了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都正在「減速」,這對地球永續是好事,對社會公義是好事,但是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危機:「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的速度越來越快」。從下圖可以發現,溫度的變化一直往右上角發展,代表增溫越來越快。這個數據跟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呈現很強的關聯,遠在2010年左右還有許多反對地球暖化的學說,但如今科學家們面對實際的數據,幾乎沒人在辯駁暖化效應正在惡化的事實了。

    作者引用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執行長 潭雅.斯蒂爾(Tanya Steele)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是第一個知道自己正在毀滅地球的世代,也是最後一個還能做些什麼的世代。」雖然人類對於衛生、貧窮、教育等方面作出重大努力,也克服了許多難關,但是對於溫室效應的挽救,卻顯得束手無策。

    如同最近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和災難,其嚴重程度不斷打破歷史紀錄,這不是偶然,而是平均溫度上升的必然。最令人憂心的是全球溫度上升的速度,至今仍然沒有半點趨緩的現象。只能祈禱美國和中國的對抗戲碼盡快落幕,或是美國什麼時候才要覺醒帶領世界各國一起迎戰真正的敵人「地球暖化」?人類是否能團結起來打贏這場戰役,或者事後回顧去奚落當初的無所作為?
    .
    #後記:放慢不是壞事
    .
    《大減速》的作者透過這本書帶出一個觀念:「人類過去生活的環境一直都是停滯和緩慢成長的平衡狀態,就只是沒有像現在這麼『急遽變化』而已。」我們正走向逐漸的減速,只是當停滯到了極點,又會出現下一次的加速變化(不知道我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從書中的各類數據看來,以及世界各方面的趨勢顯示,這是一個成長趨緩的年代(除了溫度加速上升)。我們要警覺那些舉著大旗吶喊「加速經濟成長」和「重返成長榮耀」的人物和口號,事實是趨勢早已改變,而且舉世皆然。我們已經不是乘坐在加速的列車上,也不該繼續乘坐下去。

    作者認為趨緩帶來的另一項好處,是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質問,那些「我們祖父母和父母輩沒有質問過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年代變化得太快、出現太多新鮮事物了。未來我們遭遇的無論科技、經濟、生活模式的變化速度,都可能會來越慢(看看令人失望的 iPhone13),如何降低自己對加速的期待,過上理想和滿足的生活,成了我們這代人的新課題。

    最後,我想引用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Bezos)談打造商業策略的一句話:「與其問未來什麼會改變,不如問未來什麼是『不會改變』的?以這個回答去打造你的事業。」套用到我們自己的人生,享受親人、朋友和家庭的快樂相處時光,或許就是那件不會改變的事情。讓我們放慢腳步,細細思考什麼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並以此打造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SLOW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jW9fkV
    使用期限:9/26~10/2
    .
    感謝 聯經出版 提供抽獎贈書

  • 大洋洲有什麼國家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7 16:20:16
    有 27 人按讚

    人類學的基本功之一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即要能在世界各地相似的文化現象中發現差異,也要在相異的特徵背後看到身而為人的共同之處。

    這篇來自BBC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世界各地如何運用「手勢」來進行溝通,不同國家又有什麼特殊的手勢來傳達在地的特殊觀念?

    ————————————
    尼大學語言人類學教授恩菲爾德(Nick Enfield)認為,手指是語言的前身,對早期人類交流至關重要。但在每一種文化中,指指點點所代表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在美洲、非洲、東南亞、澳大利亞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區,用頭、鼻子或嘴唇指向身體是很常見的。庫伯萊德認為,這些地方的文化可能會在狩獵等情況下重視而謹慎。能夠在不引起別人注意的情況下巧妙地傳達目標的方向,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如果像贊同、反對和指指點點這樣普遍的東西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是不同的,那麼對每個人來說,有沒有什麼是相同的意思呢?這些姿態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嗎?
    庫珀萊德說:「世界各地的人似乎都喜歡用手勢表示時間,他們喜歡把明天放在一個位置,把昨天放在另一個位置,具體的位置可能因文化而異。」他說,對於說英語的人來說,時間是從左向右移動的,我們傾向於在身體前面用手勢表示未來的事情,在肩膀後面用手勢表示過去的事情。
    葛恩和庫伯萊德都說,「掌心聳肩」似乎很常見,儘管它的起源還不確定。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在15世紀寫下並畫出了這個手勢(《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中有三名觀眾似乎在聳肩)。但庫伯萊德也研究了現代文化,包括阿拉伯語和祖魯語,在這些文化中,這個手勢似乎是翻譯過來的。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8384960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 #參與展覽再聽演講
    #線上活動開放全世界讀者加入 #機會難得 #呼朋引伴來參加
    【展覽資訊】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 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 大洋洲有什麼國家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1 18:36:13
    有 537 人按讚

    簽咗合約,可以唔遵守承諾。
    電影、音樂、藝術處處都是紅線,樣樣都禁,這是什麼樣的國際大都會?

    用四億元都挽救唔到這個淪陷了的Asia’s World City。🥶🥶🥶🥶

    #Repost @thestandnews with @make_repost
    ・・・
    【逾 4,000 萬元報告結論:香港有獨特優勢】

    香港政府去年招標,邀請公關公司以「香港重新出發」為主題,為香港挽救國際形象,合約最後由 Consulum 投得,費用高達 570 萬美元(約 4,446 萬港元)。

    政府指,Consulum 在合約期內進行本地、國際基線研究,包括在北美、亞洲、歐洲、大洋洲、中東 14 國家進行約 11,500 個網上問卷調查,另進行 200 多次一對一詳細談話訪問,研究結果指香港與亞洲其他競爭城市相比,有獨特優勢,香港接連中國、亞洲市場,提供完善、便利營商平台,具備大都會生活模式;又制訂主調核心訊息、4 個副調宣傳策略。

    工聯會麥美娟質疑,相關研究結論「唔洗用 4000 幾萬,我都講到俾你聽;唔洗用 4000 幾萬,都知香港係國際大都會、直通內地市場」、「與其做研究,不如做實質宣傳行動」。

    相關報道:
    https://thestandnews.page.link/xBpurwBHMQBhLjCm7

  • 大洋洲有什麼國家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26 06:00:01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一集
    日本神社在台灣
    ~高金素梅2021.08.26

    這幾年,有一些地方推動重建日據時代的神社,為什麼要重建?他們說,重建神社是為了台日友好。

    「神社」在這些人腦海中的歷史座標意義是什麼?是類似「二二八紀念碑」?還是像「中正紀念堂」?

    今天,在新城神社前,我來為大家上一堂『神社』的課。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展開全面侵華戰爭。

    1938年4月1日,日本政府頒布『國家總動員法』,動員所有人力、物力、財力與設施去支援侵略戰爭,動員範圍是『日本、朝鮮、台灣、厙頁島』。

    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提出『大東亞新秩序』,擴大侵略東南亞與大洋洲的圖謀已顯現。

    1939年2月9日,日本政府成立「國民精神總動員委員會」,精神總動員範圍同樣是『日本、朝鮮、台灣、庫頁島』,要這些地區的人民「效忠天皇、膜拜神社,凝聚對戰爭的支持,挺身接受戰爭動員」。那時的規定,膜拜神社同時還要朝日本皇宮的方向遙拜天皇,天皇是神,神社是護國神社。而護『國』神社的『國』,就是發動侵略戰爭的那個軍國主義的日本國。

    1940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發動全面亞洲大洋洲侵略戰爭。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日本天皇公開宣布『天皇是人,不是神』。

    這幾個歷史事實清楚的顯示,「神社」是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工具之一,是推動殖民地人民「皇民化」的一環,是凝聚對戰爭支持的「洗腦手段」。

    「重建神社」無關台日友好,「重建神社」是一種推動皇民化意識的表態,是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一種現象,是一場跨時空的荒謬劇。

    我們要如何看待歷史?1972年中日斷交,內政部下令清除日本殖民遺址;民進黨執政,重建日本殖民遺址 神社。國民黨的清除遺址與民進黨的重建遺址,考量的都是政治目的,這都模糊了人民對歷史真相的了解。

    台灣的執政者常說「讓世界看見台灣」,但「重建神社」卻是讓世界看到台灣復辟日本軍國主義的洗腦工具,這種能見度不要也罷。

  • 大洋洲有什麼國家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0-19 14:40:55

    Ep059 - 建築跳槽,半路出家的翻譯寫作之路 : 馬明潔⠀
    #BrooklynWritersProject #UCL #University of London #Jamie⠀
    .⠀
    這週邀請到建築跳槽,半路出家的翻譯寫作之路 : 馬明潔⠀
    Jamie在臺灣科技大學修習建築和英文,⠀
    從這裡開始,Jamie在31個國家之間流浪後來到的美國紐約⠀
    參與Brooklyn Writers Project 正式開始了她的寫作⠀
    現在則是在攻讀UCL 倫敦大學學院翻譯所⠀
    .⠀
    今天透過這個機會,想請跟Jamie聊聊從建築轉換跑道進行文字創作的契機⠀
    以及來了解Jamie這些年遊歷過哪些城市、又為什麼會朝翻譯的路前進⠀
    若大家對Jamie的經歷有興趣,也歡迎到Jamie的網站和她聊聊⠀
    http://minjie.uk⠀
    .⠀
    經歷:⠀
    - 倫敦大學學院翻譯理論碩士⠀
    - Brooklyn Writers Project ⠀
    - 流浪亞洲、歐洲、大洋洲、北美等 31 個國家⠀
    -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應用外語學士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離島人Homepage | https://www.humansoffshore.com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Paypal小額贊助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paypal

  • 大洋洲有什麼國家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0-11 22:00:09

    COVID-19疫情全球確診人數截至10/6中午12點已經來到3千5百多萬人(35,456,343),死亡人數也早已跨過百萬(1,043,216)。根據各家的統計來看,死亡人數最高的地區為6月起開始飆升的拉丁美洲地區,其次分別是歐洲、北美洲、亞洲、非洲。以國家死亡人數來看,來看目前仍是美國最高,其次依序是巴西、印度、墨西哥以及英國。我們已經一段時間沒有談全球疫情了,今天就來看看過去9個月來的疫情發展給我們什麼啟示。

    世界衛生組織在10月5日表示,根據其「最佳估計 」,全球每10人中就有1人可能已感染新冠狀病毒。比現在的數字多了20倍。他特別提到,東南亞部分地區的疫情正在激增,歐洲部分地區和地中海東部地區的感染率也在上升。而且現在歐洲的官員們擔心,今年春天歐陸醫院慘況會重演,當時病毒蔓延造成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的重症監護室負荷。像是現在西班牙的部份地區,醫院再度出現大量新冠肺炎病患。與此同時,俄羅斯5日的病例上升來到接近5月份的最高數字,但俄國卻已逐步解封。

    剛剛講到美國死亡人數全球最高,大約是22萬(213466),這其實就佔了北美的9成,而鄰國加拿大僅有9千多人(9481)病亡。但是其實加拿大總理也說,現在加拿大已經進入第二波疫情,新增感染人數每天也是以千記,但是因為加拿大也是在過去SARS受創很嚴重的國家,所以衛生部門非常謹慎小心。

    這樣感覺領導人是誰好像真的有差,現在川普確診,雖然已經出院了,但還沒康復。死亡人數第二高的巴西,之前他們的總統波索納洛也確診。而且這兩個人就是典型不在乎疫情的領導人,才會導致國內疫情這麼嚴重。

    拉丁美洲的狀況真的滿嚴重的,拉丁美洲的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8%,但現在卻佔了全球死於COVID-19的三分之一。但是過去幾週狀況有比較好轉,應該過了最嚴重的階段。跟歐美國家不同的是,拉丁美洲大部分的地區很難進行封鎖,因為半數以上的拉美人在非正規部門工作,往往沒有什麼積蓄,只能外出謀生。密集的城市和多代同堂的家庭也讓疾病更容易傳播。

    所以看起來防疫還是有文化跟社會結構的差異,但有些基本到像是直覺的事,像是戴口罩,我就不懂有什麼好反對。尤其跟歐美國家比起來,拉丁美洲人已經懂得要好好防疫。有一個有趣的調查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顯示,到4月份,拉美大部分地區至少有70%的人表示外出時總是戴口罩,而美國和英國大部分地區的這一比例不到30%。

    像希臘還有醫生上街戴口罩遊行,鼓勵大家戴口罩,但是在英國還有人因為戴口罩被別人霸凌。像是美國也是,也難怪主持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的Chris Wallace還得說,wear the damn facemask,照規定戴!口!罩!很難嗎!?

    接著來看看歐洲,英國首相強生說冬天的疫情可能更嚴重,英國確診跟死亡人數都是最高。之前嘗試要放寬封鎖的國家疫情都飆升,英國,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等,都可能會逐步恢復封鎖,規定派對的人數等等,並實施更嚴格的防疫措施。我看這個歐美的派對文化要改變也很困難,如果是我就不會想要去可能感染病毒的活動。不過世界上有好幾百萬人是靠這個生活,很多人從派對中得到幸福感和釋放,鼓勵陌生人之間相互信任,進而促進社會凝聚力。因此現在也有很多新的方式,比如說停車場派對,或者是有人在線上放歌,隔空派對,的確也可以解決人類的孤獨感。

    而死亡人數超過10萬高居全球第三的印度,確診病例數也突破640萬,也是世界上第二高,而且印度的死亡率和感染率不斷攀升,僅9月份感染的人就佔其病例的40%以上,是目前全球日病例數最多的國家,新病例幾乎是美國的兩倍,過去24小時內就增加75,829例。光是印度官方統計已經有超過10萬人死於新冠病毒,更不要說沒有統計的。但聽說印度官員還是計劃取消更多限制,希望重振已經癱瘓的經濟。而且除了經濟之外,我自己看到這些國家在封鎖中,受到影響有很多是沒辦法去上學的兒童,那種影響才是好幾代的。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學校還在封鎖當中,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都去工作了,印度也不例外,而且這些小朋友從事的往往是非法且危險的工作。這也使得這些國家未來的社會流動性和競爭裡都會出現問題。

    不過世界上還有少數零確診的國家,像大洋洲就是目前世界上少數的淨土,有12個大洋洲島國保持零確診,包括台灣的4個邦交國:帛琉、馬紹爾群島、諾魯、吐瓦魯。這些國家主要是因為可以比較容易封鎖邊界,而且從過去的歷史來看,只要病毒一入侵,出現的危機更大。

    從今天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世界上每一個地區面對病毒肆虐,都得要重新檢視一下各自面對最大的挑戰是什麼,除了衛生健康專業之外,防疫的路上也要有社會學或是人類學家一起從文化和社會的面向找到最好的防疫措施,至於根據規定戴口罩,就不用我再重複了吧。如果你對我們的討論有什麼意見,請上網與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