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大氣海洋局海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大氣海洋局海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大氣海洋局海圖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海洋首都中的航海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學與迷信之對決(抓交替) 每年夏天去海灘戲潮玩水,是人類不分國界的共同嗜好.隨著鬼門關閉,今年夏天溺水事件相對平靜.”海洋首都航海家在2018/8/9日的” 高雄十大靈異地點,以旗津海域「抓交替」最為驚悚.”一文中,對於”海邊離岸流”有過詳盡的介紹與說明(如圖).然而在實際上,遊客一到海邊就甚麼...
大氣海洋局海圖 在 海洋首都中的航海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科學與迷信之對決(抓交替)
每年夏天去海灘戲潮玩水,是人類不分國界的共同嗜好.隨著鬼門關閉,今年夏天溺水事件相對平靜.”海洋首都航海家在2018/8/9日的” 高雄十大靈異地點,以旗津海域「抓交替」最為驚悚.”一文中,對於”海邊離岸流”有過詳盡的介紹與說明(如圖).然而在實際上,遊客一到海邊就甚麼都忘了,要靠有經驗及警覺性的救生員.
如今美國NOAA發明出”可以長達6天的預測”找出可能發生”離岸流”的海灘,對全球來說都是大事一件!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首次推出全國裂隙流預測模型,旨在挽救全國海灘遊客的生命。這種新模型可以預測長達 6 天后沿美國海灘的離岸流的每小時概率。
NOAA 的國家海洋局和國家氣象局合作開發和實施了該模型,該模型利用了最近升級的國家氣象局近岸波浪預測系統的波浪和水位信息。與預測天氣或降水類似,該模型以滑動比例預測危險的海流的可能性——從 0% 到 100%。
“隨著這種新的 NOAA 模型的推出,海灘遊客和划船者的安全正在取得重大飛躍,”NOAA 國家海洋局代理主任 Nicole LeBoeuf 說。“將危險離岸流的預測能力延長至六天,為預報員和地方當局提供了更多的時間來通知居民這種致命的海灘危害的存在,從而挽救生命並保護社區。”
外國的”抓交替”也沒閒著,據統計美國每年被抓走的海灘遊客在100名以上,這種”離岸流”的長程預報資訊(應該是中央氣象局的”在職訓練”),加上救生員的”適時用無毒的染料”提醒遊客,相信是”海灘安全”的一大進步!
#海邊離岸流 #旗津抓交替
大氣海洋局海圖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推荐》
【地球最後一塊淨土 探索南極也要全力保護】
(<征戰南極>節目片段)
南極 地球的最南端,迄今為止地球上尚未開發未被汙染的最後一塊潔淨之地,這裡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著大量未解之謎
曾經有科學家這樣描述,南極 碩大無比的亙古冰蓋,如同一座蘊藏著無數歷史上,大氣和氣候寶貴信息的圖書館,這裡是最好的研究地球空間的地區,也是世界上最好研究宇宙的地方。
(<築夢南極>節目片段)
人類在南極的越冬歷史開始在帆船時代結束後的30年,這個時期隨著國家考察隊的成立,和科學考察站的建設,陸續有探險者開始留守在南極的冬天,他們借助新發明的無線電和雪地摩托,留下了人類在南極冬天的足印,1899年10月15日挪威第一支南極越冬隊的尼古拉漢森,在越冬期間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成為了第一個長眠於荒涼白色大陸的人類居民,歷史上僅從1984年到1987年的三年期間,在南極地區已有11人死於極夜期間的暴風雪襲擊
目前已有近30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上百個科學考察基地,其中最多的國家是阿根廷,共設有14個考察站,而中國人第一次在南極大地上留印,始於1980年代,雖然起步較晚,卻很快迎頭趕上,目前已建成中山站 長城站 崑崙站與泰山站四個科考站,並計畫要再興建第五個科考站,深入探索這片白色世界的奧秘。
南極年均溫為零下25度,極端低溫更曾經下探至零下90度,是世界上最冷的大陸。
(胡馨/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廚師)
南極這邊它分為夏天和冬天兩個季節,夏天的話,它溫度達到零度左右,冬天的話最低也能達到負40度左右,手機的話拿出來,電一下就耗完了,手暴露在外面的話,幾分鐘就開始麻木了,像室內溫度的話,也就像我們南方的冬天一樣,10來度左右上下
而南極的冬天既漫長又難熬,都是對留守在此的科考隊員們身心巨大的挑戰。
(<築夢南極>節目片段)
中國南極中山站地區的極夜是從每年的5月中旬開始的,在極夜的黑幕下,低溫嚴寒和暴風雪這對惡魔最先發難,越冬隊員們的一切苦痛由此開始,惡劣的天氣 同樣也給考察隊員們的日常科學觀測帶來了困難,早期的南極氣象觀測,還沒有達到自動觀測的水平,這就要求負責氣象觀測的隊員,必須雷打不動的每天4次準時到室外氣象站抄錄數據,這些數據包括了溫度 氣壓 濕度 風向和風速,這些珍貴的數據將成為國際氣象觀測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正是南極這惡劣的天氣,讓歷史上的中國考察隊員,留下了至今還不能忘記的懊悔
(逯昌貴/中國南極考察越冬隊員)
有些沒有經驗的人,比如說我們出去觀測的時候,筆記本這個紀錄本沒有拿好,一吹掉,結果一個星期的資料全部就丟失了,因為沒有辦法追,因為當時在中山站,現場也放了一些建築的鐵板,40米/秒的風把鐵板刮起來,到空中以後跟一張紙似的,所以就不用想像一個筆記本,在那兒根本就沒辦法(撿回來) 很痛苦,這個在國內算是事故
由於缺乏經驗造成的遺憾還不只這一樁,第一次在南極越冬的中國考察隊隊員,至今仍忘不了那年冬天的"悲劇"。
(卞林根/中國南極考察首次越冬隊隊員)
我們的生活今天講起來,我覺得用一個"悲慘"可以說這個事,因為第一次長城站,越冬就沒有準備越冬的食品,所有的度夏食品 剩下來一些食品,當時就把它收集起來了,看看冬季能不能夠供下來,實際上魚也臭了 蝦也臭了,但是後來這一凍怎麼也看不出來了,後來拿出來 解凍化了吃都帶著一些臭味,當時我們艱苦也沒有說什麼東西,當時認為南極就是這個樣子嘛
食品是南極越冬考察站上的又一條生命線。
(吳雷釗/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管理員)
(物資)每年都是由飛機和雪龍號帶到中山站,如果要是吃完了也沒有地方去買,只能夠等到下一次,船和飛機到南極的時候再補給,所以我必須要很精心做好,這一年全部物資的調配工作,不要出現前面幾個月這個大家吃得特別happy,但是到了後面幾個月的時候,反而沒有東西可吃的情況。白蘿蔔它已經爛了,爛得比較快,青椒能吃到現在已經不錯了,你看爛成這樣
長期過著孤島般的生活,食物的儲存與保鮮也成了最重要的課題。
(趙曙光/央視記者)
在南極呢,管理員必須每半個月到這裡來把這個雞蛋上下顛倒一次,學名叫"倒"蛋,所以掌握了這項絕技的管理員也被賦予了一個綽號,那就是"倒蛋員"
在這裡 新鮮的蔬菜比可口的肉跟海鮮都還要珍貴,中國的科考隊員硬是要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趙曙光/央視記者)
這裡就是冰雪南極的一小片青蔥世界,在中山站呢,蔬菜可能是比肉和海鮮之類的更加珍貴的食材,為了能夠讓科考隊員們在越冬期間都能夠吃到新鮮的蔬菜,中山站這裡是特意設置了一個無土栽培的溫室大棚
在不是極晝就是極夜的南極,醫生堅持每天開關燈,製造出晝夜交替的環境,好讓蔬菜成長茁壯。
(南極科考的冷知識/唐銘駿)
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越冬醫生,我們這個溫室雖然不大,但是每周還是能保證我們越冬隊員,四到五次的蔬菜供應
溫室採用無土栽培就是為了保護南極大陸的環境,並採取各種措施避免外來物種破壞這裡的生態,包括種子要封裝,溫室用水要封閉運行不對外排放,垃圾處理也是慎之又慎。
在中山站的餐廳裡共有六個垃圾桶,根據不同屬性分類有不同處理方式,金屬跟玻璃製品打包回大陸回收,汙水也必須通過微生物降解的方式,才能排放回流到大海中。
(黃偉/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越冬廚師)
我們把吃剩下的食物殘渣,只有食物殘渣 其他都不能,通過微生物24小時循環(攪拌),讓它分解之後集中起來量就變少了,然後再來進行二次處理
既然要確保冰雪大地的純淨,任何人類製造出來的東西,都不能留下一點痕跡。
(趙曙光/央視記者)
這個馬桶跟我們平時的馬桶有什麼不一樣呢?就是它不用水而是用火,那究竟怎麼用呢?我們給大家來演示一下,這邊有一個像漏斗一樣的紙,我們把馬桶蓋掀開,裡面也有一個了,我們可以看一下,這樣把它加到馬桶裡面,這樣就可以正常使用了,那關上以後呢,右下角有一個鍵我們踩一下,這樣它就掉到了下來,然後就到了最後一步,我們可以按一下這個鍵,把它按下去以後呢,就會把所有的排泄物全都焚燒掉,它焚燒之後最後的結果給大家看一下,這就是剛才這個編織袋當中的小秘密的答案
這些焚燒過後的排泄物要全部打包運回中山站區,再轉運回大陸國內處理,最大程度的降低人類活動對南極造成的汙染,然而即便如此,在相隔幾萬里的南冰洋,依然能看到人類對海洋的傷害。
(孫承君/大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態中心研究員)
這是我們在南極海域首次發現微塑料,說明微塑料的影響非常深遠,在人跡罕至的地方都有微塑料的存在,我們初步發現這個密度,其實是略高於大洋的平均水平的
所謂微塑料是指尺寸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化學性質較穩定 難以降解,可在海洋環境中存在數百或數千年,目前全球每年生產的塑料超過三億噸,其中約有10%的塑料會進入海洋,對於海洋生物帶來致命影響,這個發現令人沮喪,人類自私的行徑,已經讓南極冰川以驚人的速度消融,還玷污了潔淨的海洋環境,而我們會不會因此失去,這地球的最後一塊淨土呢?
大氣海洋局海圖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建置環狀電纜式海底地震及海嘯預警觀測系統 氣象局重蹈覆轍!海軍龍睛計畫受外力影響失敗!! (04/20/2016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 記者洪哲政╱即時報導)台灣東部發生地震頻率高,中央氣象局耗資近5億元,原委託日方廠商在東部海域建置第1條250公里長的環狀電纜式海底地震觀測系統,未來還要拓增到450公里長,希望能建立台灣東部外海的強震監測及建立台灣東部近海海嘯預警能力,爭取10到10數秒地震預警應變時間及10到10數分鐘海嘯預警應變時間,但監測用的海底電纜系統如今只舖設了45公里,位在海床深處的電纜竟被拉斷,許多海底觀測儀器也消失,研判是被拖網漁船毀了。
海軍過去曾以極機密的「龍睛計劃」為名,計畫與美方合作,在東北部海域設置水下音響阻柵,監聽進出第二島鏈中共潛艦在水下活動的音響,但當時失敗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當地拖網漁船活動頻繁,容易破壞水下設備,最後沒有成功。
監察院提出調查報告,指中央氣象局這項計畫,預期要達到對台灣東部外海地震增加10秒地震預警時間及10分鐘海嘯預警時間,並可透過氣象局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將地震訊息傳送予台灣高鐵、台灣鐵路管理局、台北捷運公司等,爭取通知列車煞停時間,如以花蓮地區發生規模7.0地震評估,預計可減少90%之受傷人數。而以歷史上台灣地震災害年平均損失估計,10秒預警時間,可減少民眾因油、電、瓦斯造成火災的財物損失每年約5億元,有效提高財務價值等效益。
但監察院發現,在舖設這項監測電纜前,海軍大氣海洋局航船佈告100年第179號所列已完成的海底光纖電纜線路、科學節點及海底地震儀位置經緯度座標,確認海底地震儀觀測系統海底觀測儀器實際位置就座落於宜蘭地區拖網漁場的漁業活動區域內。
監察院認為,氣象局辦理海底地震儀建置計畫未審慎評估設置規模及風險,又因經費不足而大幅縮減計畫規模,致效益不彰,核有缺失。
監察院說,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明知海底電纜設置風險,也了解宜蘭地區拖網漁業漁場分布,卻未妥適評估觀測儀器建置深度及位置,又因保護措施不足,致海纜觀測設備完工後3年即遭外力破壞,不僅無法達成預期效益,且致設備遺失,核有疏失。
圖片說明:
台灣東部發生地震頻率高,中央氣象局耗資近5億元,原委託日方廠商在東部海域建置第1條250公里長的環狀電纜式海底地震觀測系統,未來還要拓增到450公里長,希望能建立台灣東部外海的強震監測及建立台灣東部近海海嘯預警能力。 翻攝中央氣象局官網網頁
文章內容原始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story/1/1641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