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大氣層的作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大氣層的作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大氣層的作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大氣層的作用產品中有5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西歐萊茵河之世紀超級洪水:#河流聚落的風險 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多處死亡 德國西部的萊茵河流域,自14日清晨開始,突遭低壓大暴雨突襲,#短短24小時內就降下了7月均雨量的160%,目前已在北萊茵-西發利亞邦與萊茵蘭-普法茲邦...等中萊茵地區,以及西歐的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造...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10的網紅吳光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來自外太空的神秘禮物 被稱為「天鐵」的鐵隕石—天鐵原石! 隕石,就是從地球外進入大氣層的小天體,大部分原來都是小行星。但是,也有很少是來自月球和火星的隕石。 小天體之間相互碰撞後破裂,在宇宙空間漂浮期間,如果偶然來到地球附近的話,就會被地球的引力所吸引,而開始向地球下落。小的...

大氣層的作用 在 PanSci 泛科學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08 11:51:46

【#科學腦洞時間】如果有一天,外星人軍團行經太陽系,一個外星人指揮官說:「我覺得地球有點擋路耶!我們把它切一半好了!」 咦?如果真的把地球切成兩半會怎麼樣呢? _ 🌍首先,指揮官大概物理沒學好,如果把地球切成兩半,地球會因為引力的關係互相吸引繼續黏在一起,並不會像切西瓜一樣各自掉到桌上,所以,地...

大氣層的作用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3-08 08:06:24

【@businessfocus.io】 減碳新法、農地化身二氧化碳「倉庫」 農民靠交易碳權賺7.5萬美元! . 近年來,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2020年全年排放的溫室氣體為340億噸,為促進全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近年興起碳權交易這個概念。有農民就靠出賣「碳權」而賺錢,甚至不需作物收成出售,亦能賺到7...

大氣層的作用 在 癒天使的閲章????|靈氣療癒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5:35:27

【心靈啟蒙之書- #我們都是外星人 👽】 ⠀⠀⠀⠀⠀⠀⠀⠀⠀⠀⠀⠀ 開始讓我走入心靈的境地的起源,是兩年前閱讀的這本書《我們都是外星人,你來自哪個星球?》雖然學生時代的科學就曾教育我們宇宙的浩瀚知識,但我從沒想過會去探討來自哪裡星球的外星人,接觸了這本書後,才開啟了我的宇宙視野,與更注重我內在心靈的...

  • 大氣層的作用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9 00:05:35
    有 260 人按讚

    #西歐萊茵河之世紀超級洪水:#河流聚落的風險
    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多處死亡

    德國西部的萊茵河流域,自14日清晨開始,突遭低壓大暴雨突襲,#短短24小時內就降下了7月均雨量的160%,目前已在北萊茵-西發利亞邦與萊茵蘭-普法茲邦...等中萊茵地區,以及西歐的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造成慘烈災情。目前至少造成183人死亡。

    #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 #極端天氣 #歐洲 #西歐

    梅克爾形容這場洪災是「#悲劇」,並承諾聯邦政府將向受災地區提供援助。她15日在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共同發布談話時說,「我的心與這場災難中失去摯愛親友的人們同在」。

    比利時政府宣布訂7月20日為 #全國哀悼日,向不幸罹難者致哀。然而,比利時的國慶日為7月21日。

    科學家:地球升溫致 #強降雨

    分析德國大雨釀災的原因,科學家指出,總體而論,地球平均氣溫升高,目前大約比工業化前氣溫攀升攝氏1.2度,以致強降雨更有可能發生。

    更暖濕的空氣意味最終將帶來更多雨量,像是淹水的德國西部城市科隆(Cologne),13與14日降雨量就超過150毫米。

    德國萊比錫大學(Leipzig University)理論氣象學教授奎斯(Johannes Quaas)說:「當降下豪大雨,大氣層幾乎就像一塊海綿,如同海綿受擠壓般水流四溢。」

    氣候科學家說,全球均溫上升攝氏1度,大氣層中水含量就會增加7%,提高發生強降雨的機率。

    其他因素也會決定特定地區受影響的程度,包括當地地理與氣壓系統。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氣候科學家陶米(Ralf Toumi)說:「洪水總是發生,就像擲骰子等隨機事件,但我們已改變擲骰機率。」

    英國雷丁大學水文學教授漢娜‧克洛克表示:「洪水在歐洲造成的破壞和死傷是本應避免的悲劇。預報員本周稍早發布警報,但人們不夠重視,準備工作也不充分。北半球其他地方近來也遭受創紀錄熱浪和野火侵襲,這項事實提醒人們,#在一個不斷變暖的世界,我們的天氣可能變更危險。」

    大雨過後,#河流找回她原本的路徑(文字來自彰師大地理系,陳毅青老師)。

    套一句普通人說的,與河爭地總有一天討回來,

    #曲流地形 #曲流頸

    地形,地景,反應過去與地下地質的過去與現在作用力糾葛,地形特徵圖或地貌圖正是把這些痕跡標注在圖面上,利用圖來暗示未來或正在演變的過程,雖是自然現象,當人類有所活動,將影響而成為災前有所思維與考量。
    (引述災防科技中心)

    文字引述:中央社、轉角國際、聯合報
    圖片引用:BBC、CNN、Reuters

  • 大氣層的作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6 09:19:17
    有 125 人按讚

    譚新強:維珍銀河開太空旅遊新時代 是福還是禍?
    文章日期:2021年7月16日

    【明報專訊】恭喜維珍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也預祝7月18日他的71歲生日快樂)創下太空旅遊壯舉,7月11日,乘坐他自己旗下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團結號(VSS Unity)飛船,成為了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富豪(billionaire)!另一有太空夢的富豪馬斯克(Elon Musk),去了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為布蘭森打氣兼送行;連輸了牙骱戰的另一富豪貝索斯(Jeff Bezos)也有發賀電,但他應該輸得有點不服氣;他也打算在7月20日,乘坐他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火箭升空,只差9日,更氣憤的是他必認為布蘭森未有真正進入太空。國際標準以100公里高空的卡門線(Karman Line)為界(貝索斯計劃升穿),但美國標準只是50英里,約80公里高度,今次布蘭森的團結號,最高點只飛至約85公里,所以美國認可他已到過太空,但不符合國際標準(其實也不奇怪,美國在任何事情上,都慣性採取雙標)!

    隨着布蘭森今次的成功,正式打開太空旅遊(space tourism)的第一頁。整個旅程只1小時多,直上直落,未進入環繞地球軌道,無重狀態只歷時數分鐘,整個經驗其實較近似主題樂園的過山車!無論如何,布蘭森已號稱圓了人生之太空夢。况且這種極短的「差不多」太空旅程,最適合普羅大眾,毋須太多特殊訓練。乘客承受最大的壓力只約3g,比戰鬥機師高速轉向時承受的9g低很多,所以不需穿抗重力服(Anti-g suit)。

    富豪太空遊具帶頭作用 碳排放量恐大增
    維珍銀河收取的價錢也非常合理,只約25萬美元,全球能負擔此費用的人數以千萬計。布蘭森升空前,已收到約600名客人訂位,相信今次的成功後,必定客似雲來。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只會活一次)心理驅使下,連我都有點心動!相對下,藍色起源的收費就昂貴很多,拍賣出一個將跟貝索斯同行的乘客座位,價錢竟高達2800萬美元!是否因為包含一個世界首富當伴遊溢價?

    有分析師估計,現在太空旅遊業的價值已約2500億美元,未來將高速增長,到2030年,將升至8000億美元。除現階段這類無聊的「Space trip to nowhere」外,SpaceX和維珍銀河等,都有計劃發展較具實際運輸用途的次軌道太空飛行(Sub-orbital Spaceflights),如成功,北京飛紐約只需兩小時(大家請記住,即是說,比洲際導彈需時更短,因不需減速降落)!

    太空旅遊當然吸引,但對地球有何影響?是否值得呢?布蘭森、貝索斯和尤其馬斯克,都自稱綠色戰士,支持環保和致力阻止氣候變化。但自從早前馬斯克大搞Bitcoin和Dogecoin等超秏能加密貨幣一役後,大家已知道他有點虛偽,經常自相矛盾和採取雙標。布蘭森自辯稱,他今次太空之旅的碳排放量,只約等如普通民航機來回倫敦及紐約,聽起來不算嚴重。但團結號今次航程200公里不到,倫敦及紐約來回距離約1萬公里,再者團結號只載6人,一般民航機載客近300人。有人計算過,團結號每乘客每英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2kg,對比民航機,平均每位商務艙客人每英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0.2kg,差距60倍以上!另外,大家要知道,普通飛行已非常不環保,每位乘客來回倫敦及紐約一次的碳排放量,已約等如人均開私家車1年!3名富豪上太空數次,對氣候變化影響當然不大,但有不良帶頭作用。如太空旅遊變得普及化,影響就將大很多!

    題外話,最近看到一些有關郵輪污染空氣的驚人數據。原來一艘中型郵輪的懸浮粒子(particulate matter, PM)排放量,已等如100萬輛汽車!有個2019年歐洲研究報告顯示,只是一家嘉年華郵輪公司的47艘郵輪,二氧化硫(sulphur dioxide)的排放量,已是2.6億輛歐洲汽車總排放量的10倍!簡直難以置信!原來即使最優質的郵輪燃料,含硫磺量也比歐盟汽車燃油標準高100倍。所以有人形容郵輪為利用最骯髒燃料推動的海上城市。除此之外,郵輪亦已儼然成為傳播各種病毒,包括新冠病毒(COVID)和諾如病毒(Norovirus)等的最佳實驗室。但近日見到有郵輪公司以抽獎遊戲,鼓勵市民接種疫苗,我建議大家參加其他較環保的抽獎遊戲,如商場消費券。其實近日已有人開始呼籲立法禁止郵輪旅遊。

    火箭燃料噴出廢氣 臭氧層傷害難補救
    言歸正傳,太空旅遊除對全球暖化有影響外,若火箭燃料包含端羥基聚丁二烯(Hydroxyl-terminated polybutadiene,​HTPB)和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更可對臭氧層(Ozone layer)造成難以補救傷害。藍色起源自稱對比維珍銀河的另一優勢正是火箭燃料,他們用氫氣,噴出廢氣只是水蒸氣,而維珍銀河使用化石燃料對臭氧層傷害高百倍!但亦有人指出,製造氫氣的過程中,通常亦會製造大量碳排放。

    若然太空旅遊只是一種沒有實際用途的奢侈品,反而對氣候變化有害,那麼為科學而進行太空探索又值得嗎?我非常支持太空探索,像我經常說,如美中能合作尋找ET,若找到,人類肯定較團結。但不幸,美國不止無意跟中國合作,特朗普在數年前竟成立了全新的太空軍(Space Force)部隊,極可能是違反國際禁止太空軍事化條約的!

    另外,即使要探索太空,技術層面上,人類航天員可說是多餘的,大大增加成本,甚至阻手阻腳。維持生命的系統非常昂貴和複雜,需要氧氣、食物和洗手間等,更麻煩的是太空人需要返回地球,對太空旅程的時間和距離都有極大掣肘(人類駕駛戰鬥機也面對同樣問題)。無人太空探測器(space probe)簡單和成本低很多,更可一去不返,探索太陽系以外的銀河系,科學價值高很多。數十年前,美國的穿梭機,雖曾風摩全球一段時間(周星馳都是靠它走紅!),但最後的結論是浪費了大量資源和好幾條人命,反而剝削了其他更有科學價值的無人太空探測計劃。諾貝爾得獎物理學家溫伯格(Steven Weinberg)甚至認為這是美國停止在得州興建超導超大型加速器(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SSC)的主因之一,亦自此把實驗物理學的領導地位,拱手相讓給了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

    探索火星 為人類延續買保險
    我唯一稍為支持的是人類探索火星,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原始探險和征服宇宙欲望,真正出發點是為人類延續買個保險。如人類逆轉不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大量動植物絕種,和不斷出現各種新型病毒,威脅人類生存,或更簡單,美國繼續盲目攻擊和抹黑中國,最終發生大規模核戰,地球受到嚴重輻射污染,到最後可能真的只可寄望移民火星。

    這計劃的成功機會極微,科學和技術挑戰實在很多。去火星的距離比月球遠得多,旅程最少半年以上,途中很大機會遇上閃焰(solar flares),如太激烈,可能輻射屏蔽(radiation shielding)也沒用,足以殺死航天員。即使成功抵達火星,回程問題更大,因為雖然火星比地球小,但地心吸力為地球的38%,所以要頗大火箭動力才能脫離火星的地心吸力。最可行的計劃是另外發射火箭,把一大堆製造燃料的機器預送到火星,希望能夠利用在火星上的二氧化碳和水,提煉成為甲烷(methane)作火箭燃料,推動太空船回航之甪!佩服此計劃的想像力,但成功機會有多少?

    若想長期留在火星殖民,如何火星地球化(Terraform Mars),是個更大雖題。火星大氣層稀薄,亦缺乏氧氣,表面溫度亦太低,有人科幻式建議利用太陽能(或核彈),把火星的極地冰蓋(polar ice cap)融化,製造大量二氧化碳,或更誇張地找方法把火星其中一個月亮推向火星,利用此撞擊製造大量二氧化碳!這些都是天方夜譚吧!

    發達國家 應訂更進取負碳排放目標
    即使能做到,需時最少數百甚至數千年。但美國似乎冥頑不靈,仍不斷把世界推向第三次世界大戰邊緣,亦有可能美國對氣候變化不負責任,甚至再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其實對發達國家而言,2050年碳中和目標是不足夠的,因為發展中國家缺乏能力支付各種技術的「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亦不應不公道地阻止他們遲起步的發展,所以發達國家應訂下更進取的負碳排放目標。面對這些巨大威脅,人類在地球上,還有多少時間呢?誰也不知道……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6376778390&issue=20210716

  • 大氣層的作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3 12:03:12
    有 4,357 人按讚

    【馬克綠私塾02】
    溫室效應是保護人類的自然機制,數千年來,藉由大氣層與陽光的作用,使地面溫度保持在適合人類生存的範圍。 但在現代人的努力下,這個機制在這數十年間好像有點失去了平衡......

    參考資料:
    *TechNews科技新報-20 世紀全球均溫飆升,2,000 年來僅見 https://reurl.cc/dGLDez
    *Climate Atlas of Canada-Why Climates Change https://reurl.cc/YOV8aD
    *Prairie Climate Centre-It ain’t natural: how we know humans are causing climate change https://reurl.cc/qgrk7q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牛肉產生的二氧化碳最高? https://reurl.cc/mLroXM
    *聯合新聞網-IEA:全球碳排量恐增4.8% https://reurl.cc/bXnq2d
    *GreenPeace綠色和平-我們吃的食物和氣候有關?食物碳排放之王是… https://reurl.cc/3a7oyl
    *DQ地球圖輯隊-熱帶雨林撐不住了 氣候變遷危機誰來解? https://reurl.cc/ogr1bV
    *今周刊-雨林燃燒是物種的「天然更新」? https://reurl.cc/0j9p0k
    *台電-歷年發購電量及結構圖 https://reurl.cc/eEL3Km
    *世界銀行數據庫-化石燃料能耗佔總量百分比 https://reurl.cc/Gm4x1p
    *Wikipedia-溫室效應 https://pse.is/3epwjf
    *Wikipedia-化石燃料 https://pse.is/3klwyl
    *GreenPeace綠色和平 https://pse.is/3k3su2
    *遠見-全球暖化的隱形元兇:https://pse.is/3k9v6p

    #馬克綠私塾 #全球暖化 #溫室效應 #氣候變遷 #高溫 #歐萊德 #oright #我是馬克 #immark

  • 大氣層的作用 在 吳光頭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10-01 19:00:08

    來自外太空的神秘禮物

    被稱為「天鐵」的鐵隕石—天鐵原石!


    隕石,就是從地球外進入大氣層的小天體,大部分原來都是小行星。但是,也有很少是來自月球和火星的隕石。

    小天體之間相互碰撞後破裂,在宇宙空間漂浮期間,如果偶然來到地球附近的話,就會被地球的引力所吸引,而開始向地球下落。小的就在大氣中放著光芒燃燒掉了,而沒有燒掉的就落到地面上。新降落的隕石表面都有一層黑色的熔殼,使其表面發生熔融而形成一層薄薄的熔殼,厚度約為1毫米。

    隕石原來是小行星,正因為如此,它是研究太陽系歷史的最直接的珍貴材料。


    隕鐵,鐵隕石iron meteorite,主要成份為鐵、鎳的隕石,其次含有少量的石墨、隕磷鐵鎳礦、隕硫鉻礦、隕碳鐵、鉻鐵礦和隕硫鐵等。在化學成分上除Ni和Fe外,還含有Co、S、P、Cu、Cr、Ga、Ge和Ir等元素,有少數鐵隕石還含有硅酸鹽包體。鐵隕石的分類主要根據Ni、Ga、Ge和Ir的含量及其構造特徵,分為13個群。

    通過對石鐵隕石中各種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測定,可以推算出其年齡,從而推算太陽系開始形成的時期。現在已經發現石鐵隕石中存在有機化合物60多種,而且這些有機化合物都是在原始太陽星雲凝聚的晚期合成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研究 「素材」。對於石鐵隕石中存在的各種有機化合物的成因研究,為人類探索生命前期的化學演化過程開拓了一個新的前景。



    觀此鐵隕石,重:2092g;呈不規則多面形,暗灰色的熔殼包裹著整顆隕石,融殼上不規則分布許多小坑洞,紋路斑駁,此為隕石墜落地球過程中與大氣急劇作用後所形成,也是辨別隕石的重要依據。

    此枚隕石通體呈灰色,石頭上有些許暗紅和黃色,無氧化痕跡,保存十分完好,而且品相精緻,上有流紋,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實為難得。現如今國際市場上隕石行情大好,可謂「千金易得,一石難求」。

    不論是從外觀,還是從本身價值看,都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市場價值不可估量。

    據資料顯示,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隕石有20多噸,數量有兩萬多塊,其中有一部分隕落在大海,一部分不能被人類發現珍藏,還有一部分被收藏在大型博物館中。而鐵隕石是比較罕見的一類隕石,佔隕石數量的2%—4%,存量不多。



    那麼如何分辨出石鐵隕石呢?從這幾方面看:
    1.外表熔殼:新降落的隕石表面都有一層黑色的熔殼,厚度約為1毫米。

    2.表面氣印:另外,由於隕石與大氣流之間的相互作用,隕石表面還會留下許多氣印,就像手指按下的手印。

    3.內部金屬:鐵隕石有金屬鐵組成,這些鐵的鎳含量很高(5-10%)。

    4.磁性:正因為大多數隕石含有鐵,所以95%的隕石都能被磁鐵吸住。

    5.球粒:大部分隕石是球粒隕石(佔總數的90%),這些隕石中有大量毫米大小的硅酸鹽球體,稱作球粒。

    6.比重:鐵隕石的比重為8克,遠遠大於地球上一般岩石的比重。
    1898年世界第三大、中國第一大鐵隕石,被發現於新疆阿爾泰青河縣西北,名稱為「銀駱駝」的鐵隕石。這些隕石表面呈現鐵的光澤;並且表面布滿坑洞和疤痕。依據斷裂面分析,其成分為黑白色鐵鎳金屬。

    其外形呈不規則圓錐體;體積為3.5立方米,重約30噸。該鐵隕石含鐵88.67%,含鎳9.27%。特別是,其中含有6種地球上沒有的礦物:錐紋石、鎳紋石、變鎳紋石、合紋石、隕硫鐵和磷鐵鎳等宇宙礦物,該隕石目前存放在新疆地質礦產博物館。


    在古老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將隕石視為聖物。比如,古羅馬人把隕石當做神的使者,他們在隕石墜落的地方蓋起鐘樓來供奉。匈牙利人則把隕石抬進教堂,用鍊子把它鎖起來,以防這個「神的禮物」飛回天上。在中國,《左氏傳》雲:「隕石,星也」。

    世界之大,宇宙之廣,歲月之無窮,天下隕石非人力所能窮也。收藏雖少,卻每每把玩,如獲至寶,如數家珍。直至現今,隕石仍被認為具有強大的神秘宇宙能量,是宇宙中第四度空間的天使,具有強大的闢邪能力,並能轉運開運,闢邪、鎮宅等。泰國、東南亞等國和西藏的高僧把隕石稱為——「天鐵」,做成護身符和金剛杵等法器進行修煉。

    如今,隨著藏家對隕石知識的不斷深入,使隕石收藏的風潮越來越熾熱,想收藏的藏家不斷增多。隕石是「天外之物」,蹤跡罕見,因其來源的特殊性,一直以來被世人當做珍寶似得收藏起來,在市場上也升值空間極大。

  • 大氣層的作用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6-12 13:00:06

    異兇間 28 - 海水從何而來(鍾馗) [廣東話]
    https://youtu.be/QdStBgpl4Zw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喺我地生活嘅地球上,陸地面積只佔地球表面積嘅31%左右,其餘地表全被海洋覆蓋。對於呢片約3.6億平方千米嘅海域,你又了解幾多呢?
    海水究竟從何而來?海水為咩系鹹嘅?海底風暴,海底瀑布,海嘯系咩一回事?
    從宇宙空間望過去,地球系一個美麗嘅星球,約71%嘅地表都被海水包圍着。面對一望無際嘅海洋,人類不禁會產生一個嘅疑問:咁多嘅海水到底系響邊度黎嘅呢?
    對於呢個問題,科學家們歷來爭論唔休。近些年,美國艾奧瓦大學嘅科學家更系提出了一項驚人嘅理論:地球上嘅海水系彗星撞入地球帶來嘅。他們喺對1981-1986年間嘅數千張地球大氣紫外線輻射圖進行仔細研究後發現:喺圓盤形嘅地球圖像上總有一些小黑斑,每個小黑斑大約存喺兩分鐘。經檢測,呢D小黑斑系由一些冰塊組成嘅小彗星闖入大氣層造成嘅。於系他們認為:人類旧时未曾察覺到嘅呢D小冰彗星以每分鐘20顆嘅數量撞入地球大氣層,並且每顆可融化約100噸水。經過幾十億年嘅演變,地球上就形成了海洋。
    然而,對於上述理論,一些科學家唔敢苟同。他們堅持認為海水系地球與生俱來嘅,地球從原始星雲中凝聚出來以後,就攜帶者水。這種「初生水」以結構水,結晶水等形式存喺於礦物和岩石中。由於重力嘅作用,岩石間彼此擠壓,水汽被擠出岩石,唔斷累積匯合,最終隨着地震或火山爆發噴出地殼,喺經過降水過程,形成海洋。
    但系近嚟科學家發現,火山或地震釋放嘅水並唔系「初生水」而系與雨水性質相同嘅水。這一發現向初生水提出了挑戰。
    還有嘅科學家認為,海咸水形成與太陽風有關。太陽風系一種由太陽「刮」起嘅帶點質子流,當它近住地球時,會有少量嘅高能粒子被地磁場捕獲。1861年,一位名叫托韋利嘅科學家經計算得出,地球自形成之處到現喺,已從太陽風中吸收了約1.7×1024克水,如果呢D氫和地球上嘅氧結合,可產生約1.53×1024克嘅水。呢個數字啱乔與地球現金嘅水體總量相近。所以他認為,系太陽風為地球送來了水。但事實系否如此,還有待證實。
    至今,人類仍唔能確定海水嘅起源。要揭開呢個謎底,也許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 大氣層的作用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6-12 13:00:03

    異兇間 28 - 海水從何而來(鍾馗) [國語]
    https://youtu.be/AFvBqV7JMPI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陸地面積只佔地球表面積的31%左右,其餘地表全被海洋所覆蓋。那麼,對於這片約3.6億平方千米的廣袤海域,你又了解多少呢?
    海水究竟從何而來?海水為什麼是鹹的?海底風暴,海底瀑布,海嘯是怎麼回事?
    從宇宙空間看去,地球是一顆美麗的星球,約71%的地表都被海水包圍着。面對一望無際的海洋,人們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麼多的海水到底是從哪裏來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歷來爭論不休。近些年,美國艾奧瓦大學的科學家更是提出了一項驚人的理論:地球上的海水是彗星撞入地球帶來的。他們在對1981-1986年間的數千張地球大氣紫外線輻射圖進行仔細研究後發現:在圓盤形的地球圖像上總有一些小黑斑,每個小黑斑大約存在兩分鐘。經檢測,這些小黑斑是由一些冰塊組成的小彗星闖入大氣層造成的。於是他們認為:人類以前未曾察覺到的這些小冰彗星以每分鐘20顆的數量撞入地球大氣層,並且每顆可融化約100噸水。經過幾十億年的演變,地球上就形成了海洋。
    然而,對於上述理論,一些科學家不敢苟同。他們堅持認為海水是地球與生俱來的,地球從原始星雲中凝聚出來以後,就攜帶者水。這種「初生水」以結構水,結晶水等形式存在於礦物和岩石中。由於重力的作用,岩石間彼此擠壓,水汽被擠出岩石,不斷累積匯合,最終隨着地震或火山爆發噴出地殼,在經過降水過程,形成海洋。
    但是最近科學家發現,火山或地震釋放的水並不是「初生水」而是與雨水性質相同的水。這一發現向初生水提出了挑戰。
    還有的科學家認為,海洋的形成與太陽風有關。太陽風是一種由太陽「刮」起的帶點質子流,當它靠近地球時,會有少量的高能粒子被地磁場捕獲。1861年,一位名叫托韋利的科學家經計算得出,地球自形成之處到現在,已從太陽風中吸收了約1.7×1024克水,如果這些氫和地球上的氧結合,可產生約1.53×1024克的水。這個數字恰好與地球現金的水體總量相近。所以他認為,是太陽風為地球送來了水。但事實是否如此,還有待證實。
    至今,人類仍不能確定海水的起源。要揭開這個謎底,也許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