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大村租屋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大村租屋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荃灣新市鎮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1961年,港府正式刊憲,發展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新市鎮,標誌著港府正式開始大舉發展新界,揭開香港城市發展的新里程。2011年,荃灣新市鎮慶祝成立50週年金禧紀念,於9月16日在藍巴勒海峽舉行由圓玄學院贊助的「圓玄金禧煙火耀荃城」。由於開發較早,荃灣沒有固定的「市中心」地帶,這是由於荃灣和葵涌受山勢阻隔、青衣島與新界又被藍巴勒海峽分隔,加上後來分為兩個區,故荃灣新市鎮發展規劃分爲三個核心:荃灣、葵涌和青衣,三者當中尤以荃灣的面積最大及最多人口,所以,荃灣被視為荃灣新市鎮的核心地區。現時荃灣市最多人的地區,在象鼻山路以南,青荃路以北,海興路以東,德士古道以西,官方名稱爲「荃灣中區」,東西行主幹道包括青山公路(荃灣段)、沙咀道、楊屋道,南北行主幹道包括德士古道、關門口街、眾安街、大河道、大涌道,其他主要街道包括川龍街、荃灣街市街、海壩街、兆和街。區內有街市:荃灣街市和楊屋道街市等。區內有多個地鋪食肆群落,例如路德圍、沙咀道、三坡坊、四坡坊和大壩街等。區內亦有多個商業圈,包括港鐵荃灣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站附近及沿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一帶,附近有多個購物商場,例如南豐中心、荃豐中心商場、荃錦中心商場、綠楊坊、富華中心、新領域廣場和愉景新城商場;港鐵荃灣西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西站附近及沿楊屋道一帶,附近亦有多個購物商場。荃灣的公共設施大多於市中心內,例如荃灣政府合署、荃灣公共圖書館、荃灣裁判法院、荃灣大會堂和仁濟醫院等。區內有兩大港鐵站,包括荃灣綫的總站荃灣站,以及西鐵綫的荃灣西站。而區內更設有兩個大型行人天橋系統,分別設於港鐵荃灣站附近一帶以及港鐵荃灣西站附近一帶,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的行人天橋系統已於2013年第三季落成開放,將荃灣現有的兩大行人天橋系統接駁來,形成一個大型的行人天橋網絡,成爲全港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工業發展加上人口急增,用水問題急需解決,港府遂於1952-1955 年興建大欖涌水塘,並連接城門水塘至港島供水網,大欖村和關屋第村合共33 戶,又受遷村之苦。但今非昔比,荃灣己成現代化都市,村民可遷入荃灣市區,「棄農上樓」。這是香港政府首次破天荒以住宅單位換取農地,請來著名建築師,設計有圍村特色的「大屋圍」,圍內有住宅、商鋪、學校和廟宇,自給自足。建築物呈U 字型,曾為臨海地段,樓高三層,下鋪上居,為典型國際風格,簡約實用,但樓頂建有一中國風格的飛簷塔,保留地方特色,與當時中國留行的社會主義中國建築風格相似。石碧新村又稱石壁遷置村,是一條位於荃灣楊屋道與聯仁街交界的雜姓客家原居民鄉村,亦是香港少數分布於大廈中的「城中村」。石碧新村有近600年歷史,搬遷至荃灣新市鎮前原位於大嶼山石壁山谷,谷中有數條村落,統稱「石碧鄉」,當中以石碧大村規模最大。村內共有9姓,又以祖籍江西的徐姓人家為主。1960年,香港政府以興建石壁水塘為由,將石壁山谷內約200名村民遷移至荃灣新市鎮中政府為村民興建的6幢唐樓中,石碧鄉則隨即拆卸,原址永久淹沒於水塘中。福來邨位於香港新界荃灣青山公路-荃灣段旁,部分土地為填海所得;為當時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十個廉租屋邨之一。福來邨最後一座於1967年峻工,共有9座,興建時分了2期,分別是第一期的永寧樓、永興樓、永嘉樓、永康樓和第二期的永昌樓、永定樓、永泰樓、永樂樓、永隆樓。高16層的4座升降機只會到達15樓,16樓的居民要先乘升降機到15樓再步行到16樓。其中永隆樓以預製混凝土方式興建。
大村租屋網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荃灣新市鎮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1961年,港府正式刊憲,發展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新市鎮,標誌著港府正式開始大舉發展新界,揭開香港城市發展的新里程。2011年,荃灣新市鎮慶祝成立50週年金禧紀念,於9月16日在藍巴勒海峽舉行由圓玄學院贊助的「圓玄金禧煙火耀荃城」。由於開發較早,荃灣沒有固定的「市中心」地帶,這是由於荃灣和葵涌受山勢阻隔、青衣島與新界又被藍巴勒海峽分隔,加上後來分為兩個區,故荃灣新市鎮發展規劃分爲三個核心:荃灣、葵涌和青衣,三者當中尤以荃灣的面積最大及最多人口,所以,荃灣被視為荃灣新市鎮的核心地區。現時荃灣市最多人的地區,在象鼻山路以南,青荃路以北,海興路以東,德士古道以西,官方名稱爲「荃灣中區」,東西行主幹道包括青山公路(荃灣段)、沙咀道、楊屋道,南北行主幹道包括德士古道、關門口街、眾安街、大河道、大涌道,其他主要街道包括川龍街、荃灣街市街、海壩街、兆和街。區內有街市:荃灣街市和楊屋道街市等。區內有多個地鋪食肆群落,例如路德圍、沙咀道、三坡坊、四坡坊和大壩街等。區內亦有多個商業圈,包括港鐵荃灣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站附近及沿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一帶,附近有多個購物商場,例如南豐中心、荃豐中心商場、荃錦中心商場、綠楊坊、富華中心、新領域廣場和愉景新城商場;港鐵荃灣西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西站附近及沿楊屋道一帶,附近亦有多個購物商場。荃灣的公共設施大多於市中心內,例如荃灣政府合署、荃灣公共圖書館、荃灣裁判法院、荃灣大會堂和仁濟醫院等。區內有兩大港鐵站,包括荃灣綫的總站荃灣站,以及西鐵綫的荃灣西站。而區內更設有兩個大型行人天橋系統,分別設於港鐵荃灣站附近一帶以及港鐵荃灣西站附近一帶,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的行人天橋系統已於2013年第三季落成開放,將荃灣現有的兩大行人天橋系統接駁來,形成一個大型的行人天橋網絡,成爲全港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
工業發展加上人口急增,用水問題急需解決,港府遂於1952-1955 年興建大欖涌水塘,並連接城門水塘至港島供水網,大欖村和關屋第村合共33 戶,又受遷村之苦。但今非昔比,荃灣己成現代化都市,村民可遷入荃灣市區,「棄農上樓」。這是香港政府首次破天荒以住宅單位換取農地,請來著名建築師,設計有圍村特色的「大屋圍」,圍內有住宅、商鋪、學校和廟宇,自給自足。建築物呈U 字型,曾為臨海地段,樓高三層,下鋪上居,為典型國際風格,簡約實用,但樓頂建有一中國風格的飛簷塔,保留地方特色,與當時中國留行的社會主義中國建築風格相似。石碧新村又稱石壁遷置村,是一條位於荃灣楊屋道與聯仁街交界的雜姓客家原居民鄉村,亦是香港少數分布於大廈中的「城中村」。石碧新村有近600年歷史,搬遷至荃灣新市鎮前原位於大嶼山石壁山谷,谷中有數條村落,統稱「石碧鄉」,當中以石碧大村規模最大。村內共有9姓,又以祖籍江西的徐姓人家為主。1960年,香港政府以興建石壁水塘為由,將石壁山谷內約200名村民遷移至荃灣新市鎮中政府為村民興建的6幢唐樓中,石碧鄉則隨即拆卸,原址永久淹沒於水塘中。
福來邨位於香港新界荃灣青山公路-荃灣段旁,部分土地為填海所得;為當時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十個廉租屋邨之一。福來邨最後一座於1967年峻工,共有9座,興建時分了2期,分別是第一期的永寧樓、永興樓、永嘉樓、永康樓和第二期的永昌樓、永定樓、永泰樓、永樂樓、永隆樓。高16層的4座升降機只會到達15樓,16樓的居民要先乘升降機到15樓再步行到16樓。其中永隆樓以預製混凝土方式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