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大德國中校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大德國中校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大德國中校長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是的,指考。 不意外的,又有一波擔憂國家數理發展,以及另一波擔心語言發展,還有其他波的擔心XX發展,加上奧運舉辦,體育發展的憂慮也刷一波 依照各方大德的憂慮,想要達成全部目標,我們現在的國民教育應該會從小一開始改成全住宿制,每天課程排到晚上9,一路上到大學還得要義務化。 簡稱,不可能的任務。 ...
大德國中校長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是的,指考。
不意外的,又有一波擔憂國家數理發展,以及另一波擔心語言發展,還有其他波的擔心XX發展,加上奧運舉辦,體育發展的憂慮也刷一波
依照各方大德的憂慮,想要達成全部目標,我們現在的國民教育應該會從小一開始改成全住宿制,每天課程排到晚上9,一路上到大學還得要義務化。
簡稱,不可能的任務。
看不懂?嗯,因為這算月經文..........年經文才對。
我的意思很簡單啦,每次大考考完,除了那些每年都要靠邀幾句的校長,總會多出一批新人,憂心教育內容每況愈下,學子未來值得擔憂,國家競爭力缺乏等等。從教改啟動前就開始罵,罵到今天還是沒停。
坦白說,我對罵沒意見,但總要有具體點的建議出來。具體的建議可不是什麼提高數學教學強度,增加閱讀測驗等等,這叫做毫不具體。
具體的事項,要很明確的講出:
「必須從國一開始上三角函數,國二要會球座標」
「當前作文與閱讀課不敷需求,每周要加到5堂課」
用產業界的說法,就是你得提出目標-需求-資源,不然誰曉得你想幹嘛。那種高喊今年業績要提高的老闆很多,拍桌說業務要更積極搶單的經理更多,但具體計畫寫下來,恐怕是沒幾個能動的。
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單純地看到數理教學內容變少,然後看則新聞說半導體落後,就膝蓋反射認定是教改失敗,學生程度太差,這連結相關度說有多高嘛...........
唉
我是希望,每個老師或是教授,真想對教育內容有建設性意見,不要只是碎念,請從現場時數去反推課程合理性,自己做不到也沒關係,試著想一次就曉得多麻煩,沒教過學校會很難這種「分配力學」。
做不到的人可以反過來,從希望達成的目標去反推該做什麼,這個業界也常做。那就是,你覺得我們哪些產業,或是未來需要哪些能力,必需在教育上立刻改變?
例如「半導體業是國家未來重點項目,所以要增加基層作業員素質,故全國技職體系都該開設鍍膜工藝、真空技術、現場操作技巧,所以今年就該鼓勵現場工程師轉職,進修教育學分後,分發到高職開始進行高強度的基層訓練。」(從爆肝工程師變成爆肝技工的概念)
或如「綠能產業是未來重點,所以國中理化課程應該大幅增加相關內容,電磁學要放到國二,基礎理化放到國一,生物課程另開,增加時數從文科挪走。並在國三大幅增加實驗課程,除高中以外,高職開設新的電力與製造工程師課程。」(人社科去死的概念)
不然喔,永遠只是在那邊憂國憂民,因為憂的範圍超級大,所以基本上台灣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被囊括進去,可以給抱怨者宇宙無敵大的憂國情懷,卻沒有半個人可以提出具體解決辦法。
但不去討論實際運作的狀態,多數人都只是看著小孩課本,抱怨怎麼內容變那麼簡單,然後看了新聞說XX國很強,就反射認為都是課本教壞,這種想法沒有意義啦。
沒篇幅了,所以我這邊就提一個問題,看有沒人會想討論,之後再來講:
我們教育究竟是要傾向全民篩選制,還是積極放長線釣大魚的概念。這兩者雖然可以並行,但若全力推動一種,另一種就會被當成不公平喔。
大德國中校長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早上我參加了一場意義非凡的畢業典禮。
-
是的,我的寶貝女兒米蟲終於從北京大學研究所畢業了。
-
3年前我陪著她到北京求學,心想著她在北京求學的歲月裡我一定會常來這裡,沒想到卻因為疫情我連畢業典禮都無法參加,沒法跟穿著碩士服的她一起拍張照,紀念這對她來說是萬分欣喜,對我來說意義特殊的重要日子。
-
把一個女兒養到碩士畢業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北京大學這樣的學校,3年前她入學時北京大學的世界排名是27,今年北京大學擠身世界前20,是排名全球18的名校,3年能前進9個名次究竟有多麼不容易,套一句今年畢業生代表所說的一句話,太難了! 科研之路,太難了。她說相信北大做科研的同學們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看過凌晨3點、4點甚至5點的燕園星空。不奇怪,原來北大有著刻苦學習的傳統,我從一位教授的致詞裡聽到這個關鍵詞”刻苦學習”,讓我驚訝了,這彷彿是上個世代課文裡才會看到的勵志詞,有鑿壁借光重現之感,竟會是頂尖大學的傳統校風? 原來追求卓越靠的不是只有天生聰穎,北大沒有校訓,但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就釘在板上融在校園生活裡,那些所謂比你優秀還比你認真的同學不是1、2人,而是滿佈校園,不曉得這些研究生們一起刷過多少個夜,才能發出那麼多文章,讓學校能在世界排名中飛進。
-
今年北大請來演講的傑出校友代表也令人出乎意料之外,我一直以為傑出校友邀請的大概都是些名利雙收的商業奇才之流,沒想到竟是那個一開場攝影機滑過教師席時,那位唯一沒有穿上博士袍,而是穿著樸素白夾克,一位白髮蒼蒼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他在一群紅袍中特別顯眼,我一度以為這位老教授大概是忘了穿上他的博士袍,人年紀大了總是難免,但沒想到他竟是北大請來的傑出校友代表,1952年上的北大。
-
他說他來自窮鄉僻壤邊陲地帶的鄉下,那年到北大上學時整整坐了三天兩夜的火車,對於一個農村的鄉下窮孩子來說,上北大簡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那年一直到了北大在燕園在未名湖旁他都還不敢相信一切是真的,當年的北大沒有今天這麼新穎的校舍,那時的北大連宿舍都沒有,男生們是在體育館的地板上打地鋪,曾經他們是這樣上學求學問的。
-
校長介紹說他是特別厲害的科學家,曾經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生都為科學研究而奉獻。而不論是校友代表、致詞的教授們以及校長,在他們的演講談話中我聽到了數個他們老師的故事,在科研的歲月裡,每天清晨6點就來到實驗室,比學生還早,對求知有著無比的熱情,數十年如一日,用這樣的科研精神與身體力行帶領著北大的學生前行。
-
果真別人成功的背後所做的努力,是我們看不見的汗水;而別人怎麼教育英才,我也是今天長了見識,這場畢業典禮沒有那些展翅高飛浮誇的虛話,只有殷切的叮嚀大家不要忘記學習一生、研究一生。生活不會只有一帆風順,但就像校長在最後說的,希望大家能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去迎接和克服各種挑戰;也能永保學習的熱情和創新的精神。
-
畢典的主持人是副校長,她說了好幾次囑咐畢業生們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原來這幾句話就印在北大給研究生的紀念禮盒上,大概是要北大人不能忘吧。她說百年來,是由一代代的北大人,共同開創著新時代的未來,北大123年的歷史中,雖然你們只有浸潤短短數載,但北大人的身分會伴隨妳一生。
-
最後這句話也是我一直告訴著女兒的話,念好學校的意義就在這裡。或許有些人會說學歷不重要,學歷不代表什麼,是,沒錯,對某些人來說的確如此,當含著金湯匙出身的繼承人,念好學校只是錦上添花,又或是對那些白手起家功成名就的商業奇才來說,也是如此,念什麼學校沒有影響到他們的發展,但這都是用屈指可數的少數例子,在統計中會排除的極端值。對我們這種平民老百姓來說,受教育是求取翻身的一個機會,不要讓自己連這個機會都沒有。
-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都是有機會受良好教育的,好比大媽我自己就不是,記得當年我考上五專時,家人不肯讓我念書,才國中畢業的我只好半工半讀改念高中夜校,我從沒有過過一天無憂無慮的求學生涯。這是女兒小時候我就對她說過的故事,人生當然不是只有念書,但不要在孩子還沒努力前就告訴他,學歷只是一張紙,不重要。這句話是看身分才能說的話,這是現實又殘酷的人生。
-
人生往往回頭看,才知道年輕時每一個抉擇,每一個十字路口,都至關重要,那些人生叉路口往往指往不同方向,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際遇,這世間沒有平行時空,通常有的是悔不當初,年少輕狂的不努力。人生若不想回頭來看感慨太多,那麼只能盡力做好當下的每一個選擇,記得用理智而不是感情用事。
-
這是走過跌宕起伏人生路的媽媽想對妳說的話:
人生,不要辜負自己太多,勇敢闖吧,孩子。
人生,不要盲目灑脫,孩子,妳要懂得愛自己。
人生這條路上,千山萬水的風景,總在事過境遷之後,才嚐得出來箇中滋味,雖媽媽我不是什麼特別成功人士,或有智慧之人,但我想告訴妳,典禮上我聽到老師說過很多次此去”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而做為媽媽的我想跟妳說:孩子,今生”不負此生,不負己心”。
-
相信媽媽,有一天妳會感謝曾經努力過的自己
始終秉著為人處事光明磊落頂天立地
最後恭喜妳,寶貝女兒
人生達成新的里程碑,碩士畢業了
這一切的榮耀將屬於妳自己
誰也搶不走,這就是曾經努力的意義
媽媽祝福妳,即將踏入人生新階段的妳,一切順利
繼續加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愛妳❤️
#這是一封單親媽媽寫給北大畢業生女兒的信
#北大畢業典禮的集錦照片放在留言處喔
大德國中校長 在 沈智慧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智慧科技馬拉松 #師生健走樂趣多 #在地文化巡禮
「砰!」 隨著一聲鳴槍,大德國中「水湳巡禮、迷你馬拉松」開跑🎉
看著學生興奮地向前衝,讓我瞬間覺得自己年輕好幾歲,真的要多運動,身、心才不會老😆
這次我很高興能以北屯區體育會理事長的身分,不只出席、還協助學校讓活動更好更有趣👍
連續舉辦22年的「水湳巡禮、迷你馬拉松」,是大德國中的招牌課程。每年由老師陪同,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入在地社區。
用運動健走的方式,師生們一步一腳印,親身體會水湳的人文歷史,增進對自己社區的了解與認同。
誰說上課只能坐在教室呢?😎
這麼棒的體育人文教育活動,我決定以北屯區體育會理事長的身分,盡一份力👍
我協助學校將智慧科技引進路跑活動,不用老師們勞師動眾的計時、紀錄學生的跑程跑速,學生只要在鞋子上戴著RFID專屬晶片,就可以自動記錄,讓學生們可以專心享受運動的樂趣。
我還幫忙爭取了補助款,由北屯區體育會補助、國內上市公司波力環球企業的大力贊助,學校僅需支付一半的費用呢!😉
鼓勵大家要多運動,北屯區體育會一直不斷推動多元運動,從路跑、腳踏車到街舞,就是希望大家多活動活動,才能有更棒的生活品質喔🥰
-------------------------------
特別感謝校長謝淑雲、市議員沈佑蓮、家長會長張穆榮、前任家長會長徐秀櫻、郭恆宗、陳騏揮,及陳成添議員服務團隊楊玉花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