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 You are what you eat.
把這個道理延伸到寫作、說話和內容創作,道理很簡單,what you read is what you write. what you hear is what you speak. 你吸取的資訊絕對會影響你產出的東西,what you inpu...
俗語說: You are what you eat.
把這個道理延伸到寫作、說話和內容創作,道理很簡單,what you read is what you write. what you hear is what you speak. 你吸取的資訊絕對會影響你產出的東西,what you input, you output. 所以作為創作者/工作經常需要說話和寫作的人,其中一環非常重要仲要其中生活裏重要的一環,就是為自己的娛樂餐單把關。
我只會看使自己成長的東西,不會看打發時間看娛樂節目,看電視節目和電影,為的從來不會只是打發時間。
怎樣為之不會為自己的娛樂把關呢?怎樣才為之善用自己娛樂時間呢?讓我們看看幾個沒有善用自己時間的例子:
反面教材一
有學生告訴我,他常常看peppa pig,覺得很淺,每個字都懂,但轉看南華早報卻覺得太深,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但南華早報和peppa pig兩個程度之間,還有太多教材,為什麼不選擇呢?
當自己看的書/節目裡面,100%的生字都懂,其實可以把節目upgrade,看一些自己只懂得生字中的90%的或80%的節目。看懂了;再upgrade到更難的素材。
不應該是要不就看peppa pig,要不就看南華早報。
只要能做到每天學習,我們的生字量會增加,理解能力也會提升,如果一直重複,不斷的看同一個程度的教材和節目,沒有加深看節目的深度(例如第一次看節目留意人物說話的表意;第二次看節目看編劇如何塑造人物),就會故步自封,難以進步。
今天看Teletubbies,明天可以看Peppa pig,後天可以看Finding Nemo,大後天可以看Inside out,再大後天可以看 Life of Pi呢。
反面教材二
朋友A是看電影很濫的人,他常常攤在沙發上,看HBO。
因為成本問題,HBO不會常常播新電影。就算播新電影,也會播一定比例的爛片。
前陣子,我看見他攤在沙發上看異性續集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這套戲公認是爛片。普羅米修斯,他也在戲院看過了,為什麼一看再看呢?原因很簡單,他懶得探索新電影看,和思考看什麼電影,覺得看電影只是打發時間的活動,所以就把一套戲一看再看。
如果把一套電影一看再看為了研究電影手法,撰寫影評,把一套爛片一看再看當然沒有問題。但世上的經典電影那麼多,為什麼就是因為懶於思考和記錄下有什麼好看的電影值得看就把爛片一看再看呢?
簡單來說,就是對把時間花在什麼地方沒有要求,對自己沒有要求,沒有陶養品味的意識,覺得人生的時間可以打發掉!
反面教材三
我自己也曾經會花頗多時間看beauty youtuber介紹產品,覺得是找到好東西買的地方。
但後來發現許多beauty youtuber也不是真心介紹產品,就算真的會介紹,也是來來去去都是一些我自己已經認識的大牌子,而且更是會動物測試的牌子,不是鮮為人知的小牌子。
還有,許多beauty youtuber都有為介紹而介紹的感覺,或者因為對滿足心癮而購買化妝品回來試用。
我慢慢覺得看這些beauty youtuber的video對我的個人成長沒有什麼幫助,所以也就停止了看這些beauty youtuber的videos,就算是看,也必須要看說英文的和介紹我自己不懂的小眾牌子的,因爲講英文的beauty youtuber拍的片也可以讓我多聽英文。 看有教育意義的節目怎樣才能做到持之以恆?
也許有人覺得,世上要找讓自己會成長學習的娛樂節目,寓學習於娛樂是很辛苦的。
英文裡面有句話叫acquired taste,有些食物不是人天生就喜愛吃的,有些品味是需要培養的。
培養品味,就如同吃健康食物一樣。許多人吃了兩天健康食物之後,就想吃快餐。
因為他們覺得健康食物生果太辛苦,不願意吃。
要持之以恆的做到看有教育意義和價值的娛樂節目,寓學習於娛樂,和訓練自己做運動、吃健康食物沒有分別。
怎樣做到upgrade餐單?
試想像,就像幫家中的寵物轉換糧食一樣。假設你希望轉到一種比較健康和沒有那麼好吃的糧食,你就要慢慢提高健康糧食的比例,讓寵物不知不覺間吃了許多健康的糧食。
優質電影、podcast、書籍、也是一樣。
可能當你聽了兩天英文podcast之後,會因為惰性,第三天想聽中文podcast。解決方法很簡單,讓自己稍作休息,第三天聽了中文podcast後,第四天就回到英文podcast,第五天和第六天繼續聽英文podcast。把自己的習慣慢慢調整,以前喜歡看的垃圾節目看少一點,智慧型節目多看一點點,把比例慢慢調整過來。慢慢習慣了就不會那麼辛苦。
挑選娛樂節目和書籍看的時候不要只顧自己看的爽不爽,還要顧及這個節目是否能帶來長線的學習和個人發展,有讓自己學習的價值呢?
還有,優質資訊有價,即使我們現在每天的學習已有很大部分移到網上去,網上有許多優質的資訊,要方便的可以做到隨時吸收,通常也是需要付錢的,例如Netflix、端傳媒等。
要做到「腦袋full gear,思想Be water」,要學好英文,如果能做到吝惜買優質資訊的錢,還是比起左度右度容易一點的。
如果你會給錢做gym,會給錢吃飯,難道給錢買優質的資訊很奇怪嗎?
難度你的心智和心靈健康,不比你的身體健康重要嗎?
大後天的英文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理解孩子之後就一定要追隨所有行為嗎?】
圖說:本來是到處噴水的好好,拿到盆栽後能夠負責澆水(噴水)終止他到處噴水的窘境,也從照顧盆栽的過程中得到滿足的笑容❤️
蒙特梭利的核心理念是: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跟隨孩子。
💡上次跟大家聊了觀察的訣竅,透過觀察可以去瞭解孩子為什麼這麼做,但是孩子想要怎麼做都可以嗎?
📌舉個例,孩子對於水龍頭的水感到好奇,不願意關掉水龍頭,透過觀察成人瞭解這是孩子對水的好奇心,那麼要不要跟隨不願意關水的孩子?
答案是否定的。
▶️不傷害環境(水資源)
💡那麼該怎麼做,能讓孩子認為你理解他,卻又不傷害環境呢?
給予孩子能夠觀察水的機會。
▶️好的作法
像是洗澡的時候~規矩是水裝滿了就要關水,如果今天不夠,明天後天大後天都可以再給你觀察的機會。
🔸甚至能交辦孩子小任務:水裝滿時請過來告訴媽媽~謝謝你願意告訴媽媽水裝滿了,這樣我就來得及關水,不會浪費水流出來。
▶️累積孩子對環境觀察後獲得的成就感
💡理解之後不等於要無條件的追隨,既然最後的答案都是不准浪費水,為什麼還要去理解孩子呢?
理解對孩子而言是莫大的希望,原來我的媽咪懂我!
當你能夠同理他的感受就算你無法完全追隨孩子的作法,只要透過身體或是眼神接觸,抱抱孩子,摸摸孩子。
溫柔且堅定的告訴孩子你的理解以及規矩的準則,孩子會看到你願意理解他產生的善意,讓孩子感受到愛,而不是單純的被拒絕。
💡一定也會有夥伴告訴我,我照著做了,但孩子依然故我,被阻止時總是放聲大哭..
蒙特梭利的理念中,成人最需要學習的一件事就是「相信你的孩子」
#孩子會因為成人的相信成就偉大
這裡所指的信任,並非是相信孩子會立即及精準地將事情做對,而是相信只要願意給予孩子時間與空間去嘗試,他們將會找到適合自己做事的模式,並且從中建構起自己的心智。
我始終認為,做不到的不是孩子,而是成人啊!
🔸九月份團購行事曆熱騰騰登場,快來看荷包破多大:https://reurl.cc/ogNDG5
🔸Lingumi 月費最優惠,輕鬆學英文~只有大V團獨有:https://bigv.com.tw/lingumi/
🔸SCOOT AND RIDE運動跟智能高度相關,最推薦的幼兒嚕嚕車從小滑到大:https://reurl.cc/0jYlQK
🔸一撒變大廚,出貨超級快的極致天然調味料:https://reurl.cc/7r6Y4d
🔸小pizza來啦!很適合當週末孩子午餐,早餐吃太晚午餐吃pizza嘟嘟好:https://pse.is/3mn7kw
🔸康軒在蒙芽: https://gbf.tw/35hxy
📹跟大V讀康軒聊教養:https://fb.watch/7dbxTIpjB5/
✨康軒好朋友Kidsread點讀筆跟基本配件,需要的夥伴私訊蒙芽助理協助!
#大V聊教養
#蒙特梭利 #montessori
#跟隨孩子 #FollowtheChild
大後天的英文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網友回應:
「今日公祭,明日忘記!後天音樂祭,大後天觸及率」
「觸及率………… 無能成這副德性,都想直接給她觸身球了」
「該檢討小編的敘述口吻,這中間存在很大的年齡差距」
「視人民如草芥,望聲量如瑰寶」
《亞洲週刊》今(12日)在臉書上發文,針對「觸及下降」4個字說文解字,並解釋這4個字的意思,是形容某事物的接觸率、觸及程度之下降,還給出正常用法「台鐵事故接連發生,政府當局處理問題能力的觸及下降」。
同時,《亞洲週刊》還特別列出蔡總統對「觸及下降」的用法進行對照,並指出,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在臉書上呼籲網民Follow自己,對比各種天災人禍,顯然更憂心粉專的「觸及下降」情況。《亞洲周刊》還用這套說文解字的內容,製作了一張哏圖,並分別使用國字、注音符號,以及漢語拼音來表示「觸及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注音符號的部分,卻是寫成「執政無能(ㄓˊㄓㄥˋㄨˊㄋㄥˊ )」。
蔡英文擔心臉書觸及率下降 《亞洲週刊》說文解字酸爆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12004630-260407
大後天的英文 在 周靈山 Elizabet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星期,都在趕新書的攝影工作,每天睡一小時,累得不得了。
出一本食譜書,工序真的很多,先要定下整本書的主題,然後定分類,到底要用早午晚餐去分,還是以烹煮方法分比較好?這樣去分會否太常見?但不平凡地分又是否最好?
繼而就要決定食譜數量,是「50個食譜」讀起來順口一點,還是55個、56個?慢着,如果是50個,分四類,除不盡,那就52個吧?嗯,但「52個食譜」讀起來好像不太順口。
想好之後,我便得從寫下的500多個食譜去選擇,但說到選擇,也不是以我的個人喜好去選,而是要從讀者的角度去想,例如做法會不會太難?太難的話,讀者買了書也不會跟着做,不過,同時又不能太容易,不然讀者只會覺得無必要買這本書。想完做法,又得想配搭,到底是鹹甜各一半,還是主要鹹、主要甜?
有定案之後,別以為可以開始寫,因為要把大綱交給編輯,讓同事跟老闆開會談一談這本書的可行性、有沒有地方要修改、食譜是否吸引、主題是否配合等等。若一切順利通過,我才可以開始寫。
寫食譜,跟寫小說和散文不一樣。小說和散文可以自由創作,用十頁紙寫一個意思(只要好看)都沒人會阻止你。但寫食譜,則要在有限字數內清楚寫下做法,令拿着書的讀者都能夠明白,所以是既不能咬文嚼字,也不能賣弄行內術語。
亦由於我的食譜著作均是中英對照,對照的意思是,中文版和英文版需要保持相同意思。記得有一次,我寫英文版時寫了一句「Simmer until reduced by half」,但在中文版,我則寫着「調至小火,煮至收乾一半」。結果在對稿時,編輯便問我:「為何英文版不寫『Adjust to low heat』?」我答:「寫Simmer夠啦!」後來才想起,可能沒太多人明白Simmer就是有「用小火(低於沸點)慢慢煮」的意思,當然只好全部修改。
終於,我把書中的食譜都寫好了,便得約時間拍食物照片,這可是最痛苦的一個環節。一本書閒閒地50個食譜,我本書有56個,換言之我要煮足56道。曾經有行外朋友說:「有幾辛苦啫?上晝煮兩味,下晝煮兩味咪得囉!」我想,他是以為攝影師和編輯都很閒,哈哈!若真的每天拍4個,豈不是要用人家14天的時間?所以,真實情況其實只有3至4天,即是說,我每天要煮最少14道菜,煮完還要預備明天的14道菜、後天的、大後天的。有讀者以為,拍食譜照會有很多東西吃、很多食物包走,再一次哈哈!不會的,根本沒人有時間吃。
完成拍照,便進入對稿、選照片、排版的步驟,這時就得看一本書有多少頁、有多少版位剩,再決定寫多少篇散文、要不要找人寫序等等。寫好了,再對稿,然後由出版社完成美術設計、印刷、發行、宣傳⋯⋯
所以作為作者,需要有多重工作的能力、組織力要夠強,不能寫漏一篇、拍漏一張照片,亦不能五時花六時變,因為,這將會影響很多同事。
至於本書的銷量最終是好還是不好,就得看它的命運。作者,只是一位媽媽,但孩子在得到我給予的一切之後,長大了能否飛黃騰達,媽媽也只能放手讓它去闖。我能做的,只有在心裏希望可以有更多人欣賞我的孩子、珍惜它、重用它。
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其實我好怕
https://hk.on.cc/hk/bkn/cnt/entertainment/20201231/mobile/bkn-20201231160056110-1231_00862_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