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大偵探第八季第二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大偵探第八季第二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大偵探第八季第二案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017的網紅既視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五月份觀影閱讀紀錄 這個月破天荒不以某張電影劇照來作代表,而是決定用了一張照片替代,原因其實不是這個月不看電影了,而是關於電影,越想越困惑,所以想來談談這個困惑的過程。 常常聽人家說:人生就像是一場電影,電影就像人生。以前的我頗為贊同這樣的一句話,因為電影中的情境某種程度上呈現了生命中的真實,而...
大偵探第八季第二案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五月份觀影閱讀紀錄
這個月破天荒不以某張電影劇照來作代表,而是決定用了一張照片替代,原因其實不是這個月不看電影了,而是關於電影,越想越困惑,所以想來談談這個困惑的過程。
常常聽人家說:人生就像是一場電影,電影就像人生。以前的我頗為贊同這樣的一句話,因為電影中的情境某種程度上呈現了生命中的真實,而人生的轉折某種程度上也就如同電影一般,讓人感到驚奇不已。於是乎人生與電影在人們的討論中似乎成了某種互文,又或者說是某種模糊的統一概念。不過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己這些日子以來在觀影當下所面臨的困惑,或許也是某種程度上切割電影與人生的過程。我想以此為戒,並試著將電影與人生互相的瀝出來,重新認識各自的特性,看清楚它們的異同,或許這樣才有機會真正的認識他們,然後從困局中走出來。
照片是前先日子在東京拍的,地點是在原宿附近,然後在按下快門的當下,我想起了兩件事情。第一是白先勇在《紐約客》中所說的自由,第二是快門是如何殺死時間而留住真實。白先勇說他身在紐約,在人來人往的都市中,突然感受到一股無人理會的自由,但我不禁質疑,人類的本質是否真的疏離,而嚮往這樣的自由,還是這種自由只是某種自以為是的灑脫。但如果站在電影的立場來說,或許這樣的說法會更容易成立一些。希區考克說:「是人都愛偷窺,這是我們的天性」。人們如果要達成窺視的條件,首先便是要先建構起自己與周遭的相對疏離,而藉著這樣的疏離,進而把被觀看的物體凸顯出來,自己則躲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恣意地觀賞。而攝影、電影的發明似乎合理化了這樣窺視的慾望,所以我們喜歡看電影,喜歡拍照,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滿足的我們的窺淫癖,藉由看一些我們熟悉的感到共鳴、或看一些我們得不到的屆此假裝擁有。而也因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不滿足,心靈上對於擁有的迫切需求,對於新奇事物的好奇,所以我們看電影,我們身陷其中。
但如果依循這樣的邏輯看來,或許說電影呈現了真實便會出現些許問題。因為我們與電影之間本質上是疏離的,而既然是疏離的,便代表著兩者之間存在著差異,那麼也就是說這些我們在電影中所看到的「想像中的真實」其實與真實之間仍有落差。而好的電影與壞的電影在這裡就很輕易的被區分了,因為他們在情感上有所斷裂,而既然不能完全的說服人電影中所呈現的事情為真,那又要如何讓人認同呢。
在過去,攝影所標示的決定性的瞬間能夠信服於人,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相信在快門與光圈的隨機組合中能夠擷取時間的片段,並將這些瞬間留下來。而也因為是「擷取」,所以我們相信這些影像的真實性。但隨著科技的遞嬗、媒體的發展,這樣簡單的信任關心開始被挑戰、關於影像是否真實的議論也一再被提出。因為縱使是擷取,但依然不包含一個整體,而只是片面的呈現。因此在許多紀錄片中看到這樣的討論、如何激進的去衝擊攝影這樣本質上的限制,變成了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然後我就發現到,過往我對於看電影的困惑,其實在某些情況之下是對於所接收之影像與情感的真實與否感到懷疑。舉例來說,對於《年少時代》的叨叨絮絮、漫長跨度無法忍受,但看到《我們為什麼溜滑板》時卻感到不已。之所以會這樣的理由,或許是我面對《年少時代》時便假定它是被設計出來的劇情片,為了呈現出某中他想像中的真實而被拍攝出來,至於面對《我們為什麼溜滑板》則是因為他「真實」的影像而被暗示,便較為放鬆的去接納它。
而另一個關於面對劇情片的不信任例子則是在觀看Ted Bundy的紀錄片與改編劇情片時所產生。在紀錄片中因為影片的相對真實性而被說服,面對超乎常理的劇情時因此震驚。然而這樣的震驚到了改編劇情片時卻蕩然無存,因為在熟知邦迪案的來龍去脈的情況下,看到了劇情片片面的呈現,不免更近一步對於該影片的意圖產生質疑。究竟影片的目的只是想要將真實事件進行影像再現轉化,還是想要藉由這些影像的並置而產生某種道德上的結論我並不清楚。而如單就《極端邪惡》一片來看,或需更趨於前者,然而如果是前者的話,那又何必拍這樣一部電影呢?我又不禁思考,然而這或許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叨叨絮絮這麼多,到最後還是沒有一個結論。總之關於電影,看得越多,便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但不管如何
平安喜樂、感恩惜福
下個月再繼續一起看電影吧!
「電影」
箱根山 Mount Hakone (1962) ★★★☆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Memories of Matsuko (2006) ★★★★
名偵探皮卡丘 Pokémon Detective Pikachu (2019)★☆
極端邪惡 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 (2019) ★
你的臉 Your Face (2018) -
大地之歌 Pather Panchali (1955) ★★★★
大河之歌 Aparajito (1956) ★★★★
大樹之歌 Apur Sansar (1959) ★★★★
我們為什麼溜滑板 Minding the Gap (2018) ★★★★☆
「影集」
冰與火之歌 第八季 The Game of Throne (2019) ★
與殺人魔對話:泰德·邦迪訪談錄 Conversations with A Killer: The Ted Bundy Tapes (2019) ★★★☆
諾曼第大空降 Band of Brothers (2001) ★★★★★
「書」
人間失格 / 太宰治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 山田宗樹
非軍事區之北 - - 北韓社會與人民的日常生活 / Andrei Lankov
大偵探第八季第二案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五月份觀影閱讀紀錄
這個月破天荒不以某張電影劇照來作代表,而是決定用了一張照片替代,原因其實不是這個月不看電影了,而是關於電影,越想越困惑,所以想來談談這個困惑的過程。
常常聽人家說:人生就像是一場電影,電影就像人生。以前的我頗為贊同這樣的一句話,因為電影中的情境某種程度上呈現了生命中的真實,而人生的轉折某種程度上也就如同電影一般,讓人感到驚奇不已。於是乎人生與電影在人們的討論中似乎成了某種互文,又或者說是某種模糊的統一概念。不過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己這些日子以來在觀影當下所面臨的困惑,或許也是某種程度上切割電影與人生的過程。我想以此為戒,並試著將電影與人生互相的瀝出來,重新認識各自的特性,看清楚它們的異同,或許這樣才有機會真正的認識他們,然後從困局中走出來。
照片是前先日子在東京拍的,地點是在原宿附近,然後在按下快門的當下,我想起了兩件事情。第一是白先勇在《紐約客》中所說的自由,第二是快門是如何殺死時間而留住真實。白先勇說他身在紐約,在人來人往的都市中,突然感受到一股無人理會的自由,但我不禁質疑,人類的本質是否真的疏離,而嚮往這樣的自由,還是這種自由只是某種自以為是的灑脫。但如果站在電影的立場來說,或許這樣的說法會更容易成立一些。希區考克說:「是人都愛偷窺,這是我們的天性」。人們如果要達成窺視的條件,首先便是要先建構起自己與周遭的相對疏離,而藉著這樣的疏離,進而把被觀看的物體凸顯出來,自己則躲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恣意地觀賞。而攝影、電影的發明似乎合理化了這樣窺視的慾望,所以我們喜歡看電影,喜歡拍照,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滿足的我們的窺淫癖,藉由看一些我們熟悉的感到共鳴、或看一些我們得不到的屆此假裝擁有。而也因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不滿足,心靈上對於擁有的迫切需求,對於新奇事物的好奇,所以我們看電影,我們身陷其中。
但如果依循這樣的邏輯看來,或許說電影呈現了真實便會出現些許問題。因為我們與電影之間本質上是疏離的,而既然是疏離的,便代表著兩者之間存在著差異,那麼也就是說這些我們在電影中所看到的「想像中的真實」其實與真實之間仍有落差。而好的電影與壞的電影在這裡就很輕易的被區分了,因為他們在情感上有所斷裂,而既然不能完全的說服人電影中所呈現的事情為真,那又要如何讓人認同呢。
在過去,攝影所標示的決定性的瞬間能夠信服於人,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相信在快門與光圈的隨機組合中能夠擷取時間的片段,並將這些瞬間留下來。而也因為是「擷取」,所以我們相信這些影像的真實性。但隨著科技的遞嬗、媒體的發展,這樣簡單的信任關心開始被挑戰、關於影像是否真實的議論也一再被提出。因為縱使是擷取,但依然不包含一個整體,而只是片面的呈現。因此在許多紀錄片中看到這樣的討論、如何激進的去衝擊攝影這樣本質上的限制,變成了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然後我就發現到,過往我對於看電影的困惑,其實在某些情況之下是對於所接收之影像與情感的真實與否感到懷疑。舉例來說,對於《年少時代》的叨叨絮絮、漫長跨度無法忍受,但看到《我們為什麼溜滑板》時卻感到不已。之所以會這樣的理由,或許是我面對《年少時代》時便假定它是被設計出來的劇情片,為了呈現出某中他想像中的真實而被拍攝出來,至於面對《我們為什麼溜滑板》則是因為他「真實」的影像而被暗示,便較為放鬆的去接納它。
而另一個關於面對劇情片的不信任例子則是在觀看Ted Bundy的紀錄片與改編劇情片時所產生。在紀錄片中因為影片的相對真實性而被說服,面對超乎常理的劇情時因此震驚。然而這樣的震驚到了改編劇情片時卻蕩然無存,因為在熟知邦迪案的來龍去脈的情況下,看到了劇情片片面的呈現,不免更近一步對於該影片的意圖產生質疑。究竟影片的目的只是想要將真實事件進行影像再現轉化,還是想要藉由這些影像的並置而產生某種道德上的結論我並不清楚。而如單就《極端邪惡》一片來看,或需更趨於前者,然而如果是前者的話,那又何必拍這樣一部電影呢?我又不禁思考,然而這或許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叨叨絮絮這麼多,到最後還是沒有一個結論。總之關於電影,看得越多,便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但不管如何
平安喜樂、感恩惜福
下個月再繼續一起看電影吧!
「電影」
箱根山 Mount Hakone (1962) ★★★☆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Memories of Matsuko (2006) ★★★★
名偵探皮卡丘 Pokémon Detective Pikachu (2019)★☆
極端邪惡 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 (2019) ★
你的臉 Your Face (2018) -
大地之歌 Pather Panchali (1955) ★★★★
大河之歌 Aparajito (1956) ★★★★
大樹之歌 Apur Sansar (1959) ★★★★
我們為什麼溜滑板 Minding the Gap (2018) ★★★★☆
「影集」
冰與火之歌 第八季 The Game of Throne (2019) ★
與殺人魔對話:泰德·邦迪訪談錄 Conversations with A Killer: The Ted Bundy Tapes (2019) ★★★☆
諾曼第大空降 Band of Brothers (2001) ★★★★★
「書」
人間失格 / 太宰治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 山田宗樹
非軍事區之北 - - 北韓社會與人民的日常生活 / Andrei Lankov
大偵探第八季第二案 在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每個人都有個價/拍劇嘅價!】
「結衣BB」係福將《Code Blue 3》收視強:http://bit.ly/2tK3oqC
夏季日劇開鑼,踏入第三個星期,開始出現花邊新聞。近日日本雜誌《FLASH》(フラッシュ)公開「夏季日劇女優身價價目表」,詳細列出大部份有份參演今季日劇的女優每集酬勞有多少,強調,只是估價,並非確實價錢。
因為在2016年冬季日劇《四重奏》中,飾演「有朱」的吉岡里帆,在劇集播出後人氣急升,兼且獲得專業肯定,奪得日本電視雜誌《The Television》(ザテレビジョン)日前公布「第92屆日劇奧斯卡」(ドラマアカデミー賞)的最佳女配角(詳見:http://bit.ly/2vdyHKF),可惜身價追不上人氣,日媒指出,現時吉岡里帆在拍攝TBS周日劇場《對不起,我愛你》時,每集身價只得20萬日圓,折合為1.4萬港元,在製作單位而言,當然相當抵用。
至於今季身價最高的女優是誰?登登登凳,答案是現年53歲的南果步,她主演的《定年少女》,每集可以收到180萬日圓酬金,即約12.7萬港元。排第二的是新垣結衣,她為富士「月9」的《Code Blue 3》演出,每集收到的酬勞高達170萬日圓,相當於11.9萬港元,是吉岡里帆的八倍半!
其他女優又如何呢?在TBS「火曜22」《神奈小姐》擔正的渡邊直美,每集身價為60萬日圓,折合為4.2萬港元;主演《瑟西爾的企圖》的真木陽子(http://bit.ly/2v61cJx),以及在《過度保護的加穗子》擔正的高畑充希,每集酬勞分別高達160萬日圓及150萬日圓,折合為11.2萬及10.5萬,渡邊直美如此「平價」令人驚訝。
【 2017夏季日劇十大女優身價 】(日圓)
第一位:南果步/《定年少女》/180萬
第二位:新垣結衣/《Code Blue 3》/170萬
第三位:深田恭子/《偵探物語》/160萬
第三位:真木陽子/《瑟西爾的企圖》/160萬
第五位:高畑充希/《過度保護的加穗子》/150萬
第六位:川口春奈/《曾經愛過,是有秘密的。》/140萬
第七位:武井咲/《黑革之手帖》/130萬
第八位:橋本環奈/《警視廳生物係》/120萬
第八位:栗山千明/《遺留搜查4》/120萬
第十位:本田翼/《深海魚男》/110萬
延伸閱讀:吉岡里帆《四重奏》演有朱勁搶鏡:http://bit.ly/2uEhj08
圖片來源:週刊プレイボーイ(周刊Playboy)
(28072017)
#游大東 #日劇 #吉岡里帆 #新垣結衣 #夏季日劇 #藝人身價 紅眼 OL干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