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楞伽經」,漢譯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本經說明清淨心、如來藏及阿賴耶識之教義,是禪宗以及法相宗(唯識宗)的重要經典之一,中觀學派論師清辯亦援引本經解釋中觀空義。在印度、在中國的佛教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經的主要內容,是五法、三自...
⭕️第32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楞伽經」,漢譯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本經說明清淨心、如來藏及阿賴耶識之教義,是禪宗以及法相宗(唯識宗)的重要經典之一,中觀學派論師清辯亦援引本經解釋中觀空義。在印度、在中國的佛教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經的主要內容,是五法、三自性、八識和二種無我。五法是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是緣起自性(依他起性)、妄想自性(遍計所執性)和成自性(圓成實性);八識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加上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二種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自覺聖智所行」為楞伽經眼目之所在。楞伽一詞出於《羅摩衍那》,是地名,指楞伽島,即現今的斯里蘭卡島。《羅摩衍那》記載楞伽島上有座楞伽山,山上居住很多羅剎、夜叉,人皆不敢前往。故楞伽指不可入、不可往的危險處。阿跋多羅是指入、降臨之義。「楞伽阿跋多羅」即如來入此楞伽島、聖足山(楞伽山)所說之寶經。《歷代三寶紀》記載中天竺國曇無讖三藏法師於北涼姑臧譯出楞伽經。不過,現存最早經錄《出三藏記集》中無此紀錄。現存最早譯本是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天竺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的譯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又稱『宋譯』,以散文與詩句相互交叉應用,最能表現此經的原始形態,流行也最廣,傳說禪宗祖師達摩以此譯本授於二祖慧可,並云:「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以後慧可弟子有持此經以修持者,主張「專唯念慧,不在話言」,世稱楞伽師,其唯心論、禪法、頓、漸之法,成為禪宗開宗的基石,《傳燈錄》記載五祖曾在牆壁上畫有楞伽修定圖。北魏菩提流支的譯本《入楞伽經》10卷,又稱十卷楞伽經、魏譯楞伽經,「入楞伽」意思是進入楞伽島,法藏大師曾於《入楞伽心玄義》中批評此譯而說:「其十卷雖文品少具,聖意難顯,加字混文者泥於意,或致有錯,遂於明明之正理,以滯於方言」;據呂澂考證,《大乘起信論》就是在中國根據楞伽經的這個譯本而構造出來的。唐代實叉難陀的譯本《大乘入楞伽經》7卷,又稱七卷楞伽經、唐譯楞伽經,與梵本比較接近。明朝員珂法師將此三種譯本合譯為《楞伽會譯》,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冊。梵文原典由一位英國外交官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偶然發現,1923年,日本人南條文雄校刊梵文本行世。1932年,日本人鈴木大拙依南條文雄版出版英譯本。2005年談錫永據南條文雄所刊的梵文本,參考現存的三種漢譯本和二種藏譯本而翻出《入楞伽經梵本新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2011年出版《梵漢對勘入楞伽經》,譯者是黃寶生。是以印度學者維迪耶的《妙法入楞伽經》為底本參考南條文雄本,譯為白話文,並與唐譯文言文對勘。本經另有兩種藏文譯本。一種名為《聖入楞伽大乘經》,一種名為《聖入楞伽寶經名為諸佛所說心髓品》,兩者皆由漢文本譯出,前者與梵文本相同,後者對應於劉宋的譯本。《楞伽經》是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與《解深密經》同為論述唯識思想的重要經典,全經展開「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等法義,最終歸趣於「自覺聖智」(如來自內證智慧)的境界。其中五法謂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 謂依他起性、遍計執性、圓成實性。八識謂「如來藏-藏識」(為煩惱藏識覆蓋的清淨如來藏)、末那識(心意)、六識(意識及五識身)。二無我謂人無我、法無我。其中三自性可含攝於五法中。楞伽經中稱,名和相屬於妄想自性,也就是遍計執性。依於妄想自性,八識心出現於三界中。八識心和其種種心所法的現行和運作則屬於緣起自性,亦即依他起性。而正智和如如則攝屬圓成實性。同樣的,八識和二無我亦可攝於五法。此五法含攝三乘一切佛法,相續次第深入,乃至究竟佛地,悉入其中。其他尚論及「緣起」、「涅槃」、「禪定」、「漸頓」等內容。《楞伽經》稱一切眾生分五種種性(種姓),不同種性的人,獲不同的修行果位。後卷中,將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統為一體。經中提到如來的「三阿僧祇百千名號,諸凡夫不覺不知」又以毗濕奴、自在天、因陀羅等為其異名,用來攝化印度教信徒。在末後,說食肉與殺生過咎以及素食的功德。《楞伽經》經文思想並不一貫,各品間缺少連繫,歐陽漸《楞伽疏決》說:「雅頌失所,琴瑟不調,增安繁蕪,安能純繹!讀雜亂書,倍阻機穎」。太虛大師說:「本經實有次第可循,如除經前百八句外,將經後四十一門判分為:境、行、果三類,果中又分共果與不共果。」《楞伽經》曾被借用於部份的武俠小說創作。如金庸在《神鵰俠侶》的尾聲和《倚天屠龍記》的開頭均曾提及,並說內藏武功秘笈(即「九陽神功」)。在霹靂布袋戲中的一頁書也常提及。
大乘起信論科判 在 吳美玲命理學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面對最近漢地出現的很多假修行人欺騙信眾。索達吉堪布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如今“活佛”騙錢的現象比較嚴重,漢地道友不要認為這是真正的藏傳佛教。在藏傳佛教中,歷來活佛制度和認定方法特別嚴格,而現在這方面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有些人本來自己就是假活佛,然後又認識很多假活佛,這樣對佛教有非常大的危害。還有些藏地的小喇嘛,什麼功德都沒有,別人給他取上活佛的名字,說是某某寺院的住持,然後帶到很多地方去。他灌頂也不會,傳法也不會,什麼道理都不懂,但漢地的很多信眾就開始盲目起信心,大量地供養。
當然,你有信心,怎麼樣供養都可以,可是大多數人最後都會後悔,有些甚至傾家蕩產。尤其是一些女眾,講起來特別可憐,跟丈夫也離婚了,結果那人原來不是活佛,而且不僅有她一個女人,還有很多很多女人。知道這個真相後,自己的一切希望都落空了,財產也沒有,地位也沒有,結果什麼都沒有,只留下什麼呢?就是對佛教的邪見,認為凡是穿這種衣服的出家人都是如此,於是就開始四處毀謗。
這種現象值得引起注意,怎麼樣注意呢?來一個出家人或者活佛時,不要盲目去依止,應該多打聽、多了解。我們買東西時,也要看它有沒有合格證,廠家的信譽如何,到底是不是偽劣產品?漢族人買貨物非常聰明,但是在佛法方面並不聰明。
我還知道,包括色達喇榮五明學院附近的有些人,根本不是活佛,也不是出家人,純粹是打工的在家人。為了掙錢就到漢地去,隨便剃個光頭,穿上出家僧衣,過一段時間變成“活佛”了,帶著很多弟子上來,拿著照相機、攝相機,覺得特別了不起。他在外面說自己是佛學院的,我們在學院呆了這麼久的人,到外面都不說是佛學院的,這些人卻敢到處說。他們連基本的佛教知識都沒有,但到外面去了以後,就成了大活佛、大成就者、大瑜伽士,什麼樣的身份都被認定出來了。這些人無惡不作,絕不是藏傳佛教的修行人,可是在很多人的眼中:“他就是我的金剛上師,跟普賢王如來無二無別。”這種現象非常可悲!
也許有些人對我不高興、不滿意,如果他們當面跟我理論,我會有更嚴重的話要說他們。在這裡我也沒有點名指姓,所以也不過分。但這種現像不僅僅是一兩個人,現在是非常普遍,所以我經常提醒道友,不要盲目去依止,主要是學習佛法,懂得佛教的道理之後,就會區分真假。現在很多人學佛不知道佛教到底是人還是法,遇到一個就崇拜得不得了,過段時間就生邪見,最後也毀壞了佛教。
大家一定要注意,現在有很多假修行人,口口聲聲說是佛學院的。也許他們是來過,但我們學院就像拉薩大昭寺一樣,每天都有幾百個人上來下去,來過佛學院的人不一定就是貨真價實。如同清華北大,雖然學校很了不起,但裡面出來的也有貪官,最後被判死刑,不可能全部是精英。同樣,有些人即使在學院呆過,也不一定是十全十美。所以你們一定要觀察了解,不了解就去盲目依止,後來又四處誹謗,有些人不願意誹謗,還執迷不悟地一直跟著,真的非常可憐!
要知道,得到人身、遇到佛法非常難得,那些騙子人格很不好,不要說出家人、修行人,連當一般的工人也沒有資格。但他們搖身一變,就成了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在他們的相續中,自己都沒有佛法的境界,能給別人傳授,讓別人獲得利益嗎?
作為大乘佛教徒,利益眾生的歡喜心哪怕生起一剎那,價值也是非常昂貴,不一定天天追求外在的事物。你們學習佛法時,一定要懂得取捨,先好好地觀察,然後再去依止。那天有個人跟我說:“我現在來不及了!你說他是真的還是假的,快給我說啊!馬上要灌頂了,我來不及觀察啊!”以前法王如意寶也常說,就像餓狗遇到一大塊肥肉一樣,來不及等馬上要吞下去。
依止上師是終身大事,不能隨隨便便去依止一個人,不然到時候對雙方都不利。你們在依止善知識時,一定要觀察,《如意寶藏論》中有兩品專門講依止善知識和捨棄惡友,講得非常殊勝,應該要學這些道理。沒有學的話,很多人的行為聽了以後,感到非常可憐:這些人怎麼這麼笨啊,聽說不是大學本科的嗎,為什麼會這樣?什麼本科啊,連……不說了,不說了,嗡班匝兒薩埵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