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夢迴大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夢迴大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夢迴大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夢迴大曦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推書推這麼久,原來有一天還是會輪到自己的作品,想來真的有些不可思議。去年暑假靜悄悄地將稿子交出去的時候,與現在完全是不同光景,自從成立這裡開始,深深覺得日復一日都在學習,都被迫成長,就像未曾排練過的演員上了舞台,手忙腳亂,還得故作鎮定,疲於應付,又不願辜負他人,周遭圍繞的、接觸的盡是無數歷練豐富的前...

夢迴大曦 在 默雨清晨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2 04:45:26

# 語錄:蔡傑曦 圖:自己 你知道每次的轉身背離, 都是耗盡此生勇氣的思量, 因為深刻愛過, 所以椎心刺骨、遍體鱗傷。 在離開之後、相遇以前, 其實很難相信彼岸有光。 你害怕那些午夜夢迴的輾轉, 偌大的床僅剩一人蜷縮一角, 你害怕整條大街只剩自己在流浪, 用再大聲的音樂也遮擋不住人世的嘈雜, ...

夢迴大曦 在 Middle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0 23:25:04

· 《拯救》 · 從那天開始, 你學會讓自己低下頭, 不要看見別人的臉容, 不要面對別人目光中的自己; 你寧願與手機短訊裡的笑臉相對, 也不願讓人發現被傷害過的痕跡。 · 你不是不知道, 世界上還有許多美好的事情。 曾經你跟某一個人, 看過最燦爛的夕陽,嚐過最深刻的味道, 渡過最寫意的假日,談過...

  • 夢迴大曦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15 10:35:30
    有 2,309 人按讚

    推書推這麼久,原來有一天還是會輪到自己的作品,想來真的有些不可思議。去年暑假靜悄悄地將稿子交出去的時候,與現在完全是不同光景,自從成立這裡開始,深深覺得日復一日都在學習,都被迫成長,就像未曾排練過的演員上了舞台,手忙腳亂,還得故作鎮定,疲於應付,又不願辜負他人,周遭圍繞的、接觸的盡是無數歷練豐富的前輩;因此時常懷疑自己,不知至今走到這裡是否稱得上踏實,更時常覺得自己太過幸運,一路上得到不少貴人的援手、認同與提攜,就連《#光影華爾滋》誕生的過程也是如此。
    ⠀⠀⠀⠀⠀
    五年下來的文章,反覆精選、刪減、重寫,只希望不要讓讀者覺得只是花錢買網路上也能讀到的內容,或是樹木都白死了這種評價,若能達成這個目標,現階段至少已問心無愧。緣分是一個找不到合理解釋的名詞,春光出版 與我選擇了 4 月 15 日分享書訊,而看到臉書早上提醒才發覺,不偏不倚就在多年前的這一天,愛在三部曲於人生中被賦予意義,成為這裡被創造出來,這一本書被譜寫下來最關鍵的契機。
    ⠀⠀⠀⠀⠀
    在準備進入新書出版流程時,自己列出一些推薦名單,有些是朋友,有些未曾謀面;出版社也列出一些,瀏覽了那長串的人名,很想跟他們說刪掉幾個吧,不太敢去驚擾,也不要再加重這些人的工作量了,不少人平常沒在做這些事,過去寫文章更不是為了討人情。但是,最終沒有說出口,畢竟大家都非常努力把事情做好,沒想到,始料未及的是,編輯跟我說,這是她近年來做過收到最多推薦回覆的一本書。有景仰的老師,有一位影帝,有一位影后,有影評劇評前輩們,有喜歡的歌手、演員與作家們,有好幾位欽佩的導演,其中兩位第一部電影便寫下破億的驚人票房成績,這些不求回報的推薦讓我由衷感激,除了謝謝還是謝謝。
    ⠀⠀⠀⠀⠀
    《光影華爾滋》本人很美,是設計的巧思,也象徵了電影們串起的一片天空,4/23 起博客來、誠品、金石堂、讀書花園展開預購,也將於博客來販售限量親簽版,並於 5/1 在實體店面、網路書店各大通路全面上市,希望你們會喜歡。
    ⠀⠀⠀⠀⠀
    ⠀⠀⠀⠀⠀
     博客來限量親簽版:https://is.gd/7aGzS0
     博客來:https://is.gd/sj2yE9
     誠品:https://is.gd/Vp2TFa
     金石堂:https://is.gd/9dFbBh
     讀書花園:https://is.gd/2x0sgj
    ⠀⠀⠀⠀⠀
    ⠀⠀⠀⠀⠀
    ——
    ⠀⠀⠀⠀⠀
    ▍以下是書籍資訊:
    ⠀⠀⠀⠀⠀
    ⠀⠀⠀⠀⠀
        電影重度愛好者必追的深度粉專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影評人 Kristin 第一本電影文集
    ⠀⠀⠀⠀⠀
     電影裡,我們彷彿度過了別人的人生,卻是為自己哭泣。
     30場燈亮之後的內心獨白,寫給耽溺於幻象中的癡迷靈魂。
    ⠀⠀⠀⠀⠀
    ⠀⠀⠀⠀⠀
    ☆ 影視界、文學界一致好評推薦 ☆
    ⠀⠀⠀⠀⠀
     李明璁|作家、社會學家
     李霈瑜(大霈)|金鐘獎《水下三十米》節目主持人
     柏森|詩人
     柯貞年|《無聲》導演
     重點就在括號裡|影劇評論粉絲專頁
     殷振豪|《當男人戀愛時》電影導演
     張硯拓|《釀電影》主編
     莫子儀|演員
     許承傑|導演
     彭紹宇|作家
     劉定騫|作家
     蔡傑曦|攝影作家
     蔣亞妮|作家
     鄭宜農|創作歌手
     謝盈萱|演員
     鍾旻瑞|作家
    ⠀⠀⠀⠀⠀
    「喜歡如此不客觀不中立不學院不艱澀的影評,誠實懇切地面對身為影癡的自我。能被這麼用心的觀眾用力共鳴,作品們都會覺得幸福吧。」
    ⠀⠀⠀⠀⠀
      —— 李明璁 作家、社會學家
    ⠀⠀⠀⠀⠀
    「如同有人正和你輕聲且溫頓地為這些故事們導聆著,她的字總是充滿柔軟卻也堅定的意念。」
    ⠀⠀⠀⠀⠀
      —— 柏森 詩人
    ⠀⠀⠀⠀⠀
    「她形容自己文字『一針一線,一點一滴』,但我想她其實是三稜鏡,文章每一字每一句,都用電影折射出有她自己色調的光芒,以及綿密彩虹。」
    ⠀⠀⠀⠀⠀
      —— 重點就在括號裡 影劇評論粉絲專頁
    ⠀⠀⠀⠀⠀
    「電影虛構和人生現實構築成了交響樂章,Kristin 踩著擁抱內心的舞步迴旋著,在解構霸王別姬『不瘋魔不成活』之際,Kristin 或許沒明白,她自己正瘋著呢。」
    ⠀⠀⠀⠀⠀
      —— 殷振豪《當男人戀愛時》電影導演
    ⠀⠀⠀⠀⠀
    「Kristin 洞悉創作者與觀眾的情緒,以其銳準的文字,悄悄地補足了影格之間的縫隙,是影像媒介的兩造都渴望的橋樑。」
    ⠀⠀⠀⠀⠀
      —— 許承傑 導演
    ⠀⠀⠀⠀⠀
    「閱讀Kristin的文字是一種享受,美麗的文字背後,是擁抱電影的豐沛情感,與直面生命百態的細膩轉譯,溫柔地撫慰著每位走出戲院的觀眾。」
    ⠀⠀⠀⠀⠀
      —— 彭紹宇 作家
    ⠀⠀⠀⠀⠀
    「如果電影是一場場奇幻夢境,那 Kristin 就是天橋上的說夢人。」
    ⠀⠀⠀⠀⠀
      —— 劉定騫 作家
    ⠀⠀⠀⠀⠀
    「時常有這些時候,看完一部電影的混亂思緒被 Kristin 細緻而精闢的影評梳理開來,頻頻點頭之餘,也會驚訝地發現:啊!竟然沒想到這個觀點!Kristin 說是寫電影,其實也是寫人生。我想我對這本書的喜愛是矛盾的,忍不住又要重看這些電影了!」
    ⠀⠀⠀⠀⠀
      —— 蔡傑曦 攝影作家
    ⠀⠀⠀⠀⠀
    「Kristin 是慧解之人,她寫影書評如起舞,無關情節與架構,而是以那些電影中如宇宙光暈般的情思作譜、故事成為樂音。她的文字與電影互相成為了華爾滋圓舞曲的舞伴,往前是如何構成、往後是為何存在。」
    ⠀⠀⠀⠀⠀
      —— 蔣亞妮 作家
    ⠀⠀⠀⠀⠀
    「Kristin 的影評總是讓我想起電影散場後,從戲院走向車站的路程,情緒仍在發酵,故事的意義也逐漸在思考中辨明,她的文字便屬於那樣特別的時刻。」
    ⠀⠀⠀⠀⠀
      —— 鍾旻瑞 作家
    ⠀⠀⠀⠀⠀
    ⠀⠀⠀⠀⠀
    《光影華爾滋》是影評人 Kristin 第一本電影文集,這是她對電影的情感日記,也是影中人物亟欲表達的無聲之聲。她以如手術刀般鋒利的文筆,剖析一幕幕幽微的意在言外;再用溫暖、寬容的文字,接住每一個情之所至的受傷靈魂 —— 那是影中人,同時也是午夜夢迴的我們。
    ⠀⠀⠀⠀⠀
    對待愛情,她說
    ⠀⠀⠀⠀⠀
    《愛在黎明破曉時》:「當我們從認定命運是操之在己,走到正視命運的無能為力時,才是真正學會坦然面對人之別離與相遇的時刻。」
    ⠀⠀⠀⠀⠀
    追尋夢想,她說
    ⠀⠀⠀⠀⠀
    《她們》:「長大成人後終於領悟,無論走上哪一條路,都得有所犧牲,都得放棄一部分的自我。」
    ⠀⠀⠀⠀⠀
    面對自我,她說
    ⠀⠀⠀⠀⠀
    《霸王別姬》:「虞姬為何而死?不容一絲妥協,不許一毫猶豫,錯了,又錯了,一切都錯了。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現實所無法實現的,只能留在戲裡,自個兒成全自個兒,無論男兒郎抑或女嬌娥,化作虞姬才能在對望的眼眸中看見生死相許的來世,所以無怨,也無遲疑。」
    ⠀⠀⠀⠀⠀
    接納傷痛,她說
    ⠀⠀⠀⠀⠀
    《小丑》:「即使人生是場災難,也得是美麗的災難。彷彿一次的舞蹈就是一次的慶祝,慶祝被社會長期欺凌的疲憊軀殼,有一天也足以於眾人的接納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應許之地。」

  • 夢迴大曦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11-29 21:48:07
    有 26 人按讚


    作者: 洪世才 (明道大學講師)
    台灣有一群人一直要推著台灣走向一個中國,卻又不願自己回歸中國,讓人頭痛的矛盾,害到的是台灣的國家認同和走不出去的困境。如果不能解決台灣內部國家認同的問題,台灣在內耗中很危險。
    台灣擁有組成國家的一切要素,而且有二戰後民族自決的一切合法權利,台灣當然是一個國家。但是,台灣絕對是「不正常」的國家。台灣是不正常國家的因素,來自內外兩方面,外在方面是中國的干擾,內在則是自我認同的分歧。要讓台灣成為正常國家,得先解決內在因素的台灣認同問題,內部的認同問題解決後,才能正面迎接中國的外部挑戰。而台灣內部問題的形成,來自歷史和個人感情沒能有效解決,延宕的結果,又加入中國崛起的民族矛盾,使得事態更加嚴重。因此,當務之急還是要先談談台灣內部問題的形成因素,試圖找到圓融的解決辦法,才能讓台灣從不正常國家脫困。
    國共戰爭導致蔣介石帶領了他的軍隊,來到不屬於中國領土的台灣,鳩佔鵲巢已是歷史矛盾,蔣介石對台灣又採取高壓統治,還居心叵測區隔了台灣人和外省族群,藉機挾持外省人基於少數族群的不安心態,方便他的殖民統治,鞏固他的領導。因為蔣介石的暫居台灣,以「反攻大陸」為藉口行使殖民剝削行為,造成外省人無法落地生根,融合共生,並且分化本省閩南、客家族群,進而操縱地方派系,形成地方分裂以方便統治。
    蔣介石集團諸多的威權統治權謀,裂解了台灣內部的和平共存,而讓外省族的高層享有權勢,卻不顧台灣內部族群的自然融合,置外省中、低階層於過客心態,以致數十年來外省族群在感受上,有家又似無家,身在台灣而有心靈漂泊的困境,延伸成今日台灣內部的認同困難,也讓人對這些飄蕩心境的外省族群感到悲慟與不捨。
    認同台灣困難的癥結問題,白先勇藉著發表於1968的《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小說中的角色和情節,就已經點出。《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反復比對1949年以前的上海百樂門舞廳與1949年以後在台北夜巴黎舞廳的人物和場景,訴說的都是今不如昔的惆悵感懷,反應了身在台灣丶而心在中國的時空無奈,點出了5﹑60年代外省第一代在台灣的苦悶,描摹了身在台北,魂在上海的淒涼,是時間與空間錯置的可悲。而從這一身在台北而心在上海的惆悵中,可以感受到無法落地生根的飄蕩悲涼。
    而如今感受依舊,2017年的台北海外,仍然有一批更淒慘的老兵和眷村子弟,他們可以「返鄉」了,可是家鄉已經非昔日的家園,時間與空間更非往日的舊夢,而是他年的共匪統治下的江河。家在哪裡呢?轉身茫然的淒涼,比起當年夢中有甜美故鄉的仙遊,現實的疏離更加無奈。諷刺的是故國在昔日敵人共匪的統治下,經濟、軍事有了飛躍的進步,反成為這群台灣中國人口中驕其(台灣同胞),要求一個中國的憑藉,多麼的反諷。
    在中共崛起的年代,不得不依賴昔日的敵人中共的光輝,而能在台灣彰顯中國的道統,試圖區別和對抗台灣價值觀,以及不願落地生根無奈的心境悲鳴,豈不比當年午夜夢迴故土的凄涼更加可憐嗎?可是,他們還是選擇飄蕩,不願認同這片也是屬於他們家園的台灣,為什麼呢?不會是因為當年被統治的二等國民,要求平起平坐吧?更可悲痛的是,在中共崛起的當下,這樣的飄蕩反而失去了當年(漢賊不兩立)的恢弘宣示,倒像是陳若曦的「處處是家丶心中無家」的飄泊慨歎。而這些看似私人感情的問題,卻是已經影響當今台灣走向正常國家的最大阻礙。看清台灣問題的癥結,就得伸出援手,避免台灣在內部對抗中向下沈淪。
    要避免台灣內耗,唯一的辦法,恐怕要強調的是台灣價值觀,以「價值觀」取代不合時宜的血緣、族群、宗教或歷史的束縛糾纏,讓價值取向的文化認同,成為組成國家的重要條件。台灣的內部問題,不就是在歷史觀中糾纏,而讓「中國」的國名想像變得無限大嗎?今天,因為「中國」這樣的歷史想像,可以找到可笑的歷史軌跡,將台灣列入「中國」的一部分,明天,何嘗不能以「中國」的歷史想像,將曾經有過關係的越南、韓國列入「中國」的固有領土?鄭和下西洋有更多的「中國」歷史想像,那麼,至少還有幾個東南亞國家應該屬於歷史的「中國」呢?
    這樣的想法做法非常危險,一個極大化的中國,如何以一套制度統治觀念、文化、價值觀不同的人民呢?如何做到公平性的施政呢?如果不是有提升人民福祉的理想性,而只是君臨天下的中國優越性作祟,原本屬於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人民起而抗暴將會層出不窮。那麼,極大化中國的意義在哪裡呢?
    何況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在推動中國極大化的過程中遇到抵抗、反擊,就像現在美、日、越南、澳洲和印度在組織的鑽石圍堵中國一樣,對抗與戰爭的陰影會一直籠罩著中國,世界大戰的悲劇難道真的要再發生嗎?或許不服氣美國獨大吧!但採取擴張政策對抗手段是最好的選擇嗎?恐怕未必,美國是強大但並沒有贏得其他國家人民的尊重,原因就在強勢的美國價值觀,值得想以軍事、經濟和孔子倫理的文化力量擴張的中國借鏡。「稱霸」這一條路是死路,二戰時的德國與日本是活生生的例子。現在的美國雖然修正了稱霸的方式,但其前景能永遠獨尊嗎?就以現在美國的軍經強大,還不是越來越多事項,要透過協商才能取得他國的配合?何況是世界各國逐漸脫離貧困,越來越能自主的時候,那時的美國也只能稱其為強國而已了,不可能完全支配。
    想要崛起的中國應該另走他途,也就是尊重價值觀的不同,以德服人才能取得尊敬。否則只有對抗和敗亡。看清了問題的癥結,就知道兩岸的問題不能被歷史所糾纏,更不能被血緣所混淆,也不能隨著中國的稱霸野心所擺佈,成為中國走向歧途,再次敗亡的幫兇。
    台灣要做的是凝聚數十年來共生的民主、自由與人權價值觀,以影響中國讓其走向和平崛起的道路。有這樣的體認,就請還在遊蕩的台灣中國人,拋棄只為大一統而統一的謬論吧。那麼,少數還在迷惘於大一統的台灣族群,無根地飄蕩於台北天空的同胞,才能真正找到安身立命的家鄉,還能有尊嚴的幫助魂牽夢縈的故國,走向一條安全的國家崛起之路。

  • 夢迴大曦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11-11 19:00:00
    有 203 人按讚


    【#封面故事】第2505期預告:我是誰?
    伊索有關蝙蝠的寓言,非常獨特。話說鳥獸之間,爆發大戰,狐吃雞,鷹吃兔,戰況激烈。蝙蝠非鳥非獸,當騎牆派。鳥派得勢,牠跑出來說,我不是老鼠,我是鳥;獸派得勢,牠跑出來說,我不是小鳥,我是獸。後來戰爭結束,兩派和解,大家談起蝙蝠所作所為,不由得恨得牙癢癢,結果「兩面不是人」的蝙蝠慘遭兩派驅逐出森林。

    心理學家Erik Erikson說,「身份危機」是一個人成長面對的最大衝擊。究竟,一隻蝙蝠有沒有遇過「身份認同危機」呢?究竟,一種生物否認自己的「身份」又是否罪行呢?還是,牠有權利決定自己的「身份」?

    香港宣誓風波,引發憲政危機;美國總統大選,引發兩派撕裂;戰爭難民湧現歐洲,引發獨立公投……一個浪潮接着一個浪潮,越發讓人不安。這一刻,我們問一句:「你是誰?」下一刻,就是一場世界大戰。

    也許,問題不是「你是誰」而是「我是誰」。人生於世,順境好,逆境也罷,有時午夜夢迴,難免仍會問一句:我是誰?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怎樣過的人生,才算是不枉此生?

    《明周》創刊於1968年11月17日,至今踏入第四十八年。紙媒處身於資訊唾手(機)可得的時代,正面臨丕變。不過,作為資訊提供者,不管是傳統紙本雜誌,還是努力迎合時代的網媒,傳媒固有的重要功能,例如資訊、娛樂、監察和教育,相信難以被取代,仍會發揮重要作用。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採訪主任 張帝莊
    ---------------------------------------
    延伸閱讀:
    Chapter 1:《甘茜蓮 挪威身 × 香港心》https://goo.gl/6h3vcZ
    Chapter 2: 《黃寶珠 同志 × 基督徒》https://goo.gl/eRW2Qy
    #明周文化 #明周專題 #2505期封面故事 #從集體中尋找自己 #插圖黃進曦
    ---------------------------------------
    關於我們:
    Like 明周文化 FB:https://www.facebook.com/mpwculture
    Follow 明周 IG:https://www.instagram.com/mingpaoweekl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