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二題作文大要》
.
———第二題———
.
第二題分為事物類、新詩類、名言類、圖畫類、開放填充題目、動作類
回觀多年的擬題方向。事物類出現兩次,新詩類出現一次,名言類一次,圖畫類一次、開放填充一次。
簡單回顧題目再加上拆題方向如下:
1、2013《孩子成長》,可以用角色法,看待成長之中被...
《2021第二題作文大要》
.
———第二題———
.
第二題分為事物類、新詩類、名言類、圖畫類、開放填充題目、動作類
回觀多年的擬題方向。事物類出現兩次,新詩類出現一次,名言類一次,圖畫類一次、開放填充一次。
簡單回顧題目再加上拆題方向如下:
1、2013《孩子成長》,可以用角色法,看待成長之中被動填滿,主動探索,以帶出教育孩子應該因材施教,而非專制教育、高壓控制等等
.
2、2014《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需要論述為何不切實際以及夢想本身的意義所在,最後帶出夢想必然是不實際,不實際才會有意義,導引人類往前發展。
.
3、2015《陽光與陰影》需要結合圖像來論述出陽光與陰影關係,從而帶出人生順逆之中自處之道,且帶出陰陽共生,順逆本無執著,也是人生之一環,從而帶出安然自處順逆,才能釋懷得失,看破成敗,豁達逍遙人生。
按:重點是不停回扣圖片的孩子不同處境之心情,從而帶出哭笑之間不過被外境所牽引,我們何須執著一時的成敗得失,且哭後從容出發,終究尋覓那人生艷陽所在。
.
4、2016《我從_____尋覓快樂。》重點不是填充的字眼,重點是如何藉助三個片段、或三件事、抑或舉出三件事後縱橫議論帶出快樂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帶出三個層次,從純粹快樂、感官快樂、遞進成精神之樂,或是實踐自我、協助他人、甚或更大快樂是逍遙之樂、精神思維快感之樂。需要學生從三件事,帶出自己快樂所在,快樂因人而異,但是可以寫到三個層次就足夠,最後可以帶出快樂是簡單的,只是營營役役的人們都忘記了。
.
5、2017《足印》,事務類的題目有許多拆題的方法,只是因為其開放性質,而促使許多學生誤會所有題目都可以用以下技巧。
→階段式:帶出不同年齡中,不同足印之意義,童年之足印是探索,青年之足印是追夢,成年之足印是跟從,中年之足印是恰意從容之人生觀,老年之足印是智慧領略。
/
→層面法:人世間的足印是寶貴之回憶,文學之足印是慰藉自我,知識之足印用來承先啟後,歷史之足印用以反躬自省,文明之足印是人類之探尋。最後帶出最重要的足印是「我在」帶出對於生命之期望。
/
→探究法:定義足印是實在,也是虛幻的,從而帶出其正面和負面意義。正面意義要寫三個,負面意義可以寫一個,最後帶出自我看法。簡單行文下,就是:足印是我們人世間之回憶,承載我們悠悠回憶;足印是人類知識記載,承先啟後;足印是人類在文明之探尋,象徵科技之發展;足印是指引,也是限制,我們要打破足印之限制,繼而尋覓到自己方向所在。
/
→三境法:從王國維《立守得》中帶出不同人對於足印之看法,從而帶出立志者的足印是追尋理想之印證;守志者的足印是困境中砥礪心志之明證;得志者的足印是驀然有所得之領會,是智慧之總結;唯獨留意王國維參照了尼采人生三階而整合成三句詩詞,且其本質是儒家的,最後一階段用辛棄疾的《青玉案》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以應用儒家之入世實踐作為分析,帶出對於事業、目標、志向之實踐。要是忽然寫道家之出世無為,釋懷人生,就未必扣合。原句大有用淋漓血肉灌溉出之鮮花,或畢生精力鑄造之大廈之盡其力無悔人生之志。
按:曾教授此法,學生大多誤用了此法,而變成搬弄文辭,務必小心,不應用既定框架寫文,除非真的出了對於「夢想」、「志向」、「信念」之追求,否則不應該亂來。
.
6、2018年《禁區》也是事物寫法,可是我會用另外的思維來作思考,以彌補上面的方法不足之問題。
→階段法:帶出不同階段,禁區之不同意義:童年之禁區意義為保護,應安然接納;青年之禁區意義為限制,應該打破;成年之禁區意義為尊重,應該相敬如賓;中老年之死亡禁區意義為讓領略智慧。
→實虛法:定義禁區,繼而帶出現實的禁區是為了保護和限制。虛寫的禁區為人性之禁區、社會之禁區、法律之禁區、道德之禁區、自然之禁區、宇宙之禁區。從而帶出其不同意義和分析如何自處。
→探究法:定義禁區,為何會有禁區,禁區之意義(正面和負面),如何面對自己的禁區呢?
.
7、2019年《想想別人》屬於新詩題,就著新詩啟發也好,必然要引用其中詩詞以作延伸用。簡單的做法如下
→探究法:定義想想別人,如何想想別人,想想別人之意義。
.
→層面法:定義想想別人,個人層面如何有所想想別人之心,社會中如何想想別人,國家之層面如何想想別人,未來之層面如何想想日後之人們。
.
→角色法:代入不同角色,寫寫他們如何想想別人和想想別人之意義。為人子女→社會的人→國君→人類之整體。
.
8、2020年《微笑以對》屬於動作+場景之題目,不應反向說微笑是負面的意義,正如你不會說讀書是無用之做法,應該正面入題,帶出不同層面之意義就好了。
.
→階段法:童年的你微笑以對生活未知,可探索萬物;青年的你微笑以對生活困境,可自強不息;成年的你微笑以對複雜人事,可保護自己;中年的你微笑以對人生收穫,可初心不改;老年的你微笑以對生離死別,可釋懷無常;
.
→三境法:從「立守得」中帶出微笑以對不同人生之追求,最後帶出向陽意志,心之所向,素履之往就好了。
按:此題目寫階段最好,但是務必小心陷入階段法之迷思,不能被技巧控制,我們是掌控文字的人,而非是被文字掌控的人。
.
總括而言,第二題發揮性比較大,其不應亂用技巧,凡事都直接寫題目對於你的啟發的意義就足夠了。
.
加油,希望這篇2102字文章,IG可以出得了。
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名言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祝所有朋友2020新年快樂!想好新的一年要做什麼了嗎?
📑我特別準備這篇名言佳句集,希望助你在2020年一開始,就能擁有清晰的方向和紮實的心態,準備好迎接充滿挑戰和未知的新的一年!
🔗圖文好讀:https://readingoutpost.com/10-quote-for-2020/
【迎接新的一年,你準備好了嗎?】
2019年在工作之餘的時間,我養成了廣泛閱讀和寫作筆記的習慣,把自己讀過的好書,無論是句子或段落都記錄下來。然後,再回顧自身經驗與實踐,反覆爬梳、整理,寫成一篇篇的閱讀筆記。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歡把書中的名言佳句,摘錄出來做成單框圖文在Instagram專頁和Facebook粉專上面分享。
我認為,讀完一本書之後,如果只能帶走一句話,並且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可謂物超所值了。更難得的是,如果把這句話烙印在腦中,對自己帶來深刻的且長遠的改變,那無形的價值更是難以估量。
從去年7月開始,我每週分享4則讓我印象深刻的名言佳句,至今分享已近百則。這篇文章,會從我2019年讀過的59本書中,淬鍊100則分享過的名言佳句,其中反應熱烈且我認為最值得帶走的10則,也附上推薦延伸閱讀的相關書籍。
-
1. 想獲得真正自由就必須高度自律。
-
這句話是我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從作者身上學到的關於生活的態度。首先,這本書談的是如何閱讀,若套用到維持規律的閱讀習慣,就有更大的可能讓你持續「接受新知」與「增進理解」,達到心靈跟思考上的自由。
其次,拓展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同樣適用。如果你不保持規律的運動,你很有可能失去健康的自由。如果你不規範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你很有可能失去主導時間運用的自由。新的一年若沒辦法堅持自律的生活,自由反而會離你越來越遠。
最後,還能將這個概念延伸到團隊的帶領。經典領導管理書籍《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同樣強調這句話,一個懂得自律的團隊,不會忽略程序或者便宜行事,平常看似墨守成規的自律態度,反而能避免日後災難性的悲劇,給予團隊領導人和成員,無論是身體與心靈上更多的自由。
-
2. 如果你不把自己推出舒適圈,你永遠都不會進步。
-
《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被譽為「研究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根據他30年的研究發現,所有領域的「天才」發跡和成長過程,全都可以歸納成「刻意練習」的產物。他說:「我從未見過有人不經長期密集練習就發展出超凡能力。」
這些所謂擁有天賦的佼佼者們,只是比其他人更善於改善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採用正確的方式學習跟訓練而已。「把自己推出舒適圈」這句看似老生常談的話,背後其實是告訴我們,一個人能進步的幅度,絕大部分取決於投入的程度和方法。
進行刻意練習的目標,並不是幫助你發掘潛能,而是透過自己的努力打造潛能,「讓以前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而這需要改變現況,也就是脫離舒適圈,並強迫自己的大腦和身體去適應新的行為和技能。
-
3. 學習不是挖掘某人潛力的方式,而是開發這種潛力的方式。
-
這句話是《刻意練習》中,作者對於天賦與潛力迷思的翻案。我很認同書中傳達的精神:「一旦假設某件事情是天生的,等於告訴自己對此束手無策。」如果我們承認天賦的重要性,就等於把一個「無形枷鎖」加諸身上,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企及天賦的高度。
然而這本書用多年來的研究證據,打破傳統觀念對於天才的迷思,例如音樂神童莫札特、高爾夫球傳奇老虎伍茲、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等等。這些研究的結論是:「只要培養得當,任何孩子都可能成為天才。」
因此在新的一年,無論是對自己或者子女的期許,都應該抱著以「學習」的角度和心態出發,嘗試碰觸舒適圈以外的事情,藉由學習新技能去拓展能力的邊界。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所有亮眼表現的背後,必定是刻苦耐勞與刻意練習所致。
-
4. 如果你不先站出來定義自己,很快地別人會用很不精確的定義為你代勞。
-
這是美國前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在《成為這樣的我》自傳中,說她時常在學校演講時送給學生的話。因為她的出身背景與膚色,總是承受令人難耐的眼光,她從高中以優異成績畢業時,在大學志願的討論中,升學輔導員用調侃的語氣對她說:「我想,妳不是塊普林斯頓的料。」
然而,她不屈就於這種刻板印象,反而拿出渾身解數,爭取到推薦信,以及交出一篇優秀的短論文,終於擠身名校如願以償。「她,定義了自己的優秀和韌性。」在後續的職涯、白宮生活、投身公益等行動當中,她一次又一次地交出亮眼的表現,定義了自己的人生。
別人說你效率低?說你見識淺薄?說你僅止於此?不要用別人描述自己的話語,侷限了自己的可能性。從現在起掌握自己人生的話語權,如果要長成一顆枝茂葉盛的大樹,最好從現在就開始施予養分,「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第二好的時間是現在。」
-
5. 為了獲得對方的信任,談判者必須是個主動的傾聽者。
-
我從《FBI談判協商術》學到最重要的談判協商觀念就是,人類都是希望被接受與被瞭解的,只有感到「安全」與「一切在掌控中」的時候,情緒才能放鬆自在。只有當你能夠幫對方建立這種感受,營造出彼此「信任」的氛圍,真正有意思的談判才正式開始。
因此,你必須成為一個主動的傾聽者,展現充分的「同理心」,表達渴望「瞭解對方」的態度,透過傾聽去理解對方的需求。「談判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目標是盡可能發掘更多的訊息。」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善於傾聽的人往往才是真正控制局面的人。
同樣的心法也可以用於團隊領導。例如,許多的管理課程都不斷強調「傾聽」的重要性,聽出下屬真正的擔憂,聽出缺乏動機的原因,肯定並感同身受對方的感覺。藉由傾聽讓對方打開心防,將各種條件跟問題攤開來說,不同排列組合的解決方案就會自然浮現。
-
6. 當你開始踏上路途,路就會自己展現。
-
在《一人公司》這本書裡有個觀念,可以給正在尋尋覓覓自己熱情的人參考:「你不必浪費時間去找出你對什麼事充滿熱情,也不必期望哪一天突然找到內心的勇氣,只管全心投入你想做、正在做的事情。」只要求專注投入是因為:「熱情與勇氣幾乎無法控制,它們也可能很容易讓你覺得自己很糟。」
尤其是新的一年,熱血的目標總是來來去去,想想自己曾經定過多少個失敗下場的目標?只有當你專心在「解決問題」或者「做出改變」時,熱情才可能會隨之而來。尤其是確實「投入」在你正在做的事情當中,而不是「想像」著你可能對某件事充滿熱情。
要朝向目標穩定前進,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專注於你能為世界提供什麼,而不是世界能給你什麼,熱情與勇氣通常是行動之後的產物。只要你自己清楚能貢獻的能力是什麼,接下來就像這句波斯詩人魯米所說的名言一樣,開始「做就對了」。
-
7. 閱讀激發思考,寫作捕捉思路。
-
這句話是讀完《自由書寫術》並且實踐書中方法後,我得到最大的收穫。以往我認為人的思緒是抽象的,難以捉摸而且難以言喻。直到逐漸掌握寫作的技法後,才開始改觀。唯有當我把自己所想的事情,一字一句寫出來後,才明白自己對某些事物的無知和淺薄,也知道自己應該在那些事上著墨更多。
我很喜歡一位知名設計家說過的話:「整理資料會帶來精闢見解。」我想附和的是,整理自己的思緒,也可能帶來精闢見解。正是因為自己透過寫作,體現了三個具體的好處。第一,釐清以往似懂非懂的概念。第二,強化以前就懂的見解。第三,改變自己過去錯誤的觀念。
三者相比起來,我認為最後一個最重要、也最難尋。《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作者查理·蒙格曾說過,我每一年都期待學到一些新的東西,改變我過去錯誤的觀念,只要一年能改變至少一個,就非常足矣。因此,透過寫作捕捉思路,釐清思緒後催生行動,透過行動造成真正的改變,迎來自我的成長與突破。
-
8. 改變是緩慢且困難的。但隨著時間和努力,幾乎任何習慣都可以被重塑。
-
習慣這檔事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大部分人都會遇到「虎頭蛇尾」的挫折感,剛開始熱切地改變習慣,但過了一兩週就打回原形。然後我們再來怪罪自己缺乏恆心和意志力,沒能好好地維持。到底為什麼改變習慣這麼難?
這句話是《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書中,作者引用許多文獻和案例,來佐證他對於「習慣迴路」和「改變習慣」的觀點。要改變一個人的習慣的確不容易,但是透過書中的步驟,幾乎人人都能改變,關鍵就是掌握這個習慣迴路:「提示、慣性行為、獎酬」。
如果你想許下新年新希望,特別是改造自己的某項習慣,我推薦同時讀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和《原子習慣》兩本書,擬定步驟然後實際去練習。2019年我最大的收穫是成功戒掉社群網站成癮以及養成規律的晨間習慣,這兩本書是最大的功臣。
-
9. 改變一切的不是重大行動,而是你每天生活中做的、最微小的事情。
-
這句話我最早是在《原子習慣》讀到,後來在《五秒法則》與《恆毅力》書中也重複出現。我們常常認為設定遠大的目標、做出偉大的行動才能有所改變。但事實上,魔鬼藏在細節裡,真正能改變自己人生的,到頭來是每天積沙成塔的「習慣」。
一般而言,找一個「運動」的目標來實現,最容易切身體驗這句話的涵義。舉長跑為例,不會因為你定下「2小時內跑完21公里」的重大目標,你就真的能完成它。真正讓你離這個目標更近的,是你日復一日的鍛鍊習慣,確實強化體能和心態的程度。目標會騙人,習慣則不會。
就像《原子習慣》另一句我很喜歡的話:「你不會成為你設定的目標,而是回歸到你遵循的系統。」所謂的系統,指的就是一個人每天遵循的習慣。尤其,在步調和節奏越來愈快的世界,目標何其多樣,願意堅持習慣下苦功的卻越來越少。
-
10. 別跟別人訴說你的夢想是什麼,做給他們看。
-
讀完《五秒法則》之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作者不斷強調實踐、執行精神的重要。「別跟別人訴說你的夢想是什麼,做給他們看」,我們要避免「光說不練」的許願態度,認知到唯有透過務實的行動,才能達成自己設定的理想目標。
回想當初,在網路上讀到某一句話的時候,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我們太害怕去承諾、不曾花時間去定義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們拖延了自己的夢想。」阻礙我們與夢想之間的最大障礙,往往就是自己的猶豫不決和缺乏勇氣。
每年1月的定番「新年新希望」已經到來,與其不切實際的做白日夢,倒不如採取行動去執行和實踐。面對夢想的挑戰固然有失敗的風險,但至少從「失敗的嘈雜」中學到了寶貴經驗。躊躇不前固然很安穩寧靜,但你聽到了嗎?對,什麼聲音也沒有,這就是「安於現況」的聲音。
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名言 在 文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年1月30 日DSE中文科卷二題目分析
第二題
試在1,2句中任選一句為題,寫作一篇文章。(所選文題必須抄錄在答題簿的第一行。)
1 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
2 夢想看似很有意義,其實不切實際。
題型分析
正如我在課堂上講授一樣,這條是B型題→附上一段或一句較高深的文字,考核學生的理解和延伸能力
這次題目出現了變種,提供了兩題作選擇,不過精明的考生一看便知,所謂的兩題,其實只是一題,就是「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理論上兩題都可選答,但明顯「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易寫得多,既可以運用萬能KEY以故事形式寫作,亦可運用我在堂上教的法式旋轉形議事說理文章作包裝,一句講晒,冇得輸!
問:法式旋轉形議事說理文章如何應用?
以我在堂上講授的頭尾包裝技巧+大綱結構處理即可。
問:我冇上過MISS嘅班,點算?
有一些小TIPS和技巧跟大家分享,首先是拆解題目關鍵字:
從 夢想/看似/不切實際 這三組字詞可知,必須講清楚夢想的含義,他人如何從表面評價,令夢想落得不切實際的污名;從 其實/很有意義 這兩組字詞可知,必須講清楚夢想後的真正意義,如令人在精神和道德層面有所追求等。
其次是個人經驗分享的部分,大部分考生都喜愛引用大量名言金句,卻容易落得拾人牙慧,欠缺個人見解的下場,歷年的考試報告,都有提及考生缺乏個人見解的問題,建議在文中分享一些身經歷的見聞(或使用萬能KEY老作),情真意切得來文章會深刻很多。
有關拆解關鍵字的部分,可到我的YOUTUBE CHANNEL觀看以下短片了解更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HAb4ugU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