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0
⠀
▌2018 年度總結
⠀
嗨大家,我是 Chloe。
⠀
去年年末曾說過來年會嘗試做個年度總結,為了完成這個挑戰,今年成了我有生以來首度將一整年看過的電影如實記錄下來,也讓我發現到這個整理年度佳片的動作,與其說是反覆地秤量與調配,倒更像是給自己開張診療單,一寸一格皆精心謄上...
2018/12/30
⠀
▌2018 年度總結
⠀
嗨大家,我是 Chloe。
⠀
去年年末曾說過來年會嘗試做個年度總結,為了完成這個挑戰,今年成了我有生以來首度將一整年看過的電影如實記錄下來,也讓我發現到這個整理年度佳片的動作,與其說是反覆地秤量與調配,倒更像是給自己開張診療單,一寸一格皆精心謄上了藥方。
⠀
我終於意識到,相較於大格局的國族批判與社會關懷,我似乎更偏愛那些無足輕重的、扭扭捏捏的內心戲。每逢那些將自己視為怪物的夜半時分,總盼望能在電影中巧遇某個同病相憐的靈魂,讓那些蒙塵的、旁人不屑一看的痛苦,得到一個被讀懂的機會。
⠀
還記得今年四月一號,一種無法實現念想的悲哀排山倒海而來,讓我魂不守舍。也許是緣份吧,那天晚上經摯友的強力推薦,在高雄電影館買了張《裸睡美人》的票,並不抱持一點期待,卻意外感到一種巨大的、現實中無法獲得的安慰。
⠀
日本新銳導演二宮健的第一部電影《裸睡美人》,在豆瓣上僅有 5.9 分,噓聲一片。雖被稱為白話文版本的《穆荷蘭大道》,卻更自溺,也更意識流。原名為《睡美人之終》,這部電影在紊亂、高竄的節奏中,講述一個被自我撕成了兩半的靈魂。
⠀
故事如何演?一邊的自己終於功成名就,過上了理想的生活,再不留戀前半生的記憶。但另一邊的自己卻在夢想受辱及痛失摯愛的創痛中,深深地活進了夢裡。因此在每一個短暫甦醒的夜晚,與愛人徹夜纏綿後,女主角總會看見那人自樓頂一躍而下的背影。她無法在清醒的狀態下直面這些畫面,使她成了一個活著卻醒不過來「睡美人」,活在浮華卻虛幻的想像中而不自知。
⠀
但被她藏在夢裡的愛人卻發現了。於是他將一個引爆器塞進她的手裡,笑容中有些屹立不搖的東西。他說:「我會留在這裡。」但,是時候了。我死了,妳還活著,所以妳必須要走出去。
⠀
「你死了,我們再也見不到了。」
「即便如此,這個世界依然美好,妳一定能繼續過下去。」
⠀
要面對現實,好的、壞的記憶,都必須要放棄。至今我仍無法忘記,當時的我是如何在巨大的爆炸聲裡,拼命將所有悲傷碾壓成水,一次流個乾淨。一面告誡著自己,走出了戲院,便不可以再哭。真的、真的要好好地過下去。
⠀
就這樣,我因為一場電影而豁然開朗,終於能理解這份「害怕面對現實」的想法既是我腦袋上一對嚇人的犄角,也會是一樁獲得允許的、可以軟綿綿的夢境。
⠀
儘管夢是私密的,偶爾我還是期待著這些囈語能被誰聽見,那個人會輕聲地敲敲門,背著我一起走離開這個世界,那是《尋愛偵探阿洛伊斯》。但在付諸行動之前,我們將自己的一半贈與夢境;夢中有《噩夢輓歌》裡的大汗淋灕,也有《地球最後的夜晚》裡的尋尋覓覓。一切都沒有出口,卻教人甘之如飴。
⠀
性格敏感的緣故,每當感覺到傷害,即便是小事也能在心裡化作劇本,排成一齣齣無人閱讀的張狂戲劇。我想到《大象席地而坐》那首讓人又愛又痛的片尾曲,虔誠地唱著希望的渺茫與絕望的巨大。或者是 Bob Fosse 的《爵士春秋》,在生命的盡頭燃燒想像力,讓一生的志業與至親在舞台上擁抱,揉著彼此的後背——終於和解。這是一年來最難忘的魔幻瞬間。
⠀
漫長的一年啊,當我以為自己走了出去,寫了一些東西,幾乎看見過一個更大的世界。卻在年末檢視偏好的儀式中驚覺自己從未改變,仍然固執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等待著相同頻率的共鳴。
⠀
也許,我真正愛的並不是觀看或拆解電影。之所以奔赴一場場的暗室集會,只不過是期待某天終於能在某部電影裡看見那個有口難言的我自己。如畢贛在《地球最後的夜晚》悄悄安插了一首《墨綠的夜》,襯著男主角逡行於夢中的背影,如此唱著:「人們都睡了,人們都在自己的夢裡悠悠地徘徊尋找。」這或許才是電影與我的生命無法分割的原因。
⠀
正因為發現「看電影」無法變成專業,因此年末總結並不特別區分老片與院線,總計 212 部電影中,凡是第一次見到的一概都算在內。當然,Leslie 的片子皆不會列入單元,不然就沒什麼意思了,對吧(笑)
⠀
2018 綜合十部電影
⠀
前三名(不排名):
⠀
《#爵士春秋》
《#大象席地而坐》
《#地球最後的夜晚》
⠀
後七名(不排名):
⠀
《#范保德》
《#原罪犯》
《#裸睡美人》
《#噩夢輓歌》
《#下一站天國》
《#尋愛偵探阿洛伊斯》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遺珠五部:
⠀
《#百元之戀》
《#人間師格》
《#四個春天》
《#天上再見》
《#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
⠀
最不愛 / 無共鳴:
⠀
《搖滾樂殺人事件》
⠀
對我來說,區分電影的好壞是意義甚微的。因為無論好電影或壞電影,都曾經成為我的明鏡,讓我看見了自己從未看見過的後腦勺,協助我完成一次次自覺的練習。
⠀
回歸生命的根本——生而為人,或者說,作為一個生命的學徒,我們手無縛雞之力,更加無力且無心去分擔他人的創痛。於是電影《人間師格》提出了一個大哉問——作為一個教師,除了學問之外,究竟能無償教給學生什麼?
⠀
電影最後給了答案——自救。奮力扛起那些折磨你的痛苦,往書裡看,往電影裡看;去知道你所感覺到的那些,早在你之前,亦有人看見過。
⠀
然後我們記得、我們寫作。破釜沈舟,並且絕不回頭。
⠀
謝謝你們願意留在這裡,新的一年,再一起看電影吧。
夜半女敲門女主角 在 電影A-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詭墓 Pet Semetary☆
再次聲明,由於我一向覺得人比鬼可怕很多,所以舊版1989年的《夜半仔敲門》我是非常喜歡的,特別是那個忠於原著的結局,當我看到男主角決定要把太太埋葬那一刻真的覺得,人類的執念真可怕。
以下有很多劇透地方,還沒有看新版的人不要讀喔!💀
這次的新版改動很大,最大的應該就是死的人不是小兒子而是九歲的姐姐,在畫面上我認為這是比較合理的,因為舊版那個小得根本是個連話都不太會講的嬰兒,但他卻能夠回來這麼快速地殺人,是有像《殺人犯》內看到一哥殺人那般令我想笑出來的。反而,現在看到姐姐殺人,和她的滿佈青筋的臉,是真的有令我打從心底有股寒意。
另外,我一向愛看Stephen King的作品是為了他對人性陰暗面和埋藏著的恐懼的描述,所以舊版在Rachel與死去的姐姐之間的交代我覺得有點太短,新版總算令我看到較多會令Rachel這麼害怕談及死亡的原因,而且那個送餐的升降機真的很恐怖好嗎?
舊版其實有些地方我都沒有看得很明白,例如為什麼Louis明明沒說過什麼,但鄰居Jud卻會無緣無故地帶他把貓埋到那片墓地去,今次即使理由有點牽強,至少我知道是因為Jud太喜歡他們的女兒不想她傷心。
不過呢,我真的是較喜歡小說及舊版的結局,最後一直是回來的鬼魂不停殺人並把他們埋葬,這就變成了很普通很普通的喪屍片了吧?原本那個結局我覺得簡直是畫龍點睛啊,故事的開始就是因為人類的執念,結束還是因為人類的執念而自找。
雖然如此,作為psychological horror來說我覺得新版是可以接受的,反正一定不會是爛恐怖片,在幾乎沒有鬼也能令人有寒意的故事,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上映日期:4月4日
派拉蒙影片 - 香港 Paramount Pictures HK
#詭墓
#petsemetary
#夜半仔敲門
#不過其實我都唔係好知點解要搞鬼搞怪要d小朋友戴動物面具就真
夜半女敲門女主角 在 晞。觀影記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深宵睇女時間】
睇完《血色攞命花》,係爽嘅,但始終懷念以前「我愛午夜長」堅癲嘅選片(喺我睇咗呢十幾年嚟,最深刻都係《夜半女敲門》(Inside),唔係奇洛仔果套),近幾年其實係收費電視,或者出碟電影嘅「優先場」,碎料咗啲囉。
呢套其實係《狂徒末路》(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又或者講無數套剝削女性後大反擊嘅電影一樣:少女俾人姦殺大難不死返轉頭復仇,完。少少咸多多趣,血腥狂噴又有啲cult,總之你會睇得好過癮,但未去到一生難忘果隻。
作為一個男觀眾,睇完成套戲最深刻真係呢位女主角Matilda Anna Ingrid Lutz。講真,佢戲就真係唔多識做,都carry唔到呢個咁強悍嘅復仇女角色,但真係堅索,尤其是未變「復仇女」前略帶可愛嘅感覺,可以話將「索」完美演繹。
Matilda Anna Ingrid Lutz係個意大利模特兒,Google一下有好多更激嘅相,果啲就唔po啦,一陣又俾人檢舉我😂
🎉新書銷量持續向上、口碑滿載!買嚟睇就明 🇭🇰 | goo.gl/J9QdBR
🎉台灣書局亦已上架,可去文中連結購買 🇹🇼 | goo.gl/xzCymP
【IG請follow】www.instagram.com/travelerwithmovie
夜半女敲門女主角 在 筆華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夜半女敲門》(2015)4/10
美國讀書時期,其實沒什麼好做,閒時就是一班人躲在家裡打麻雀、打邊爐、看電影。猶記得某次向友人推介《魔間行者》時,當我提到是奇洛李維斯主演,兩位自小讀國際學校的朋友聽得一頭霧水,於是我用英語補充「Keanu Reeves」,他們當堂「哦!講英文呀嘛,個中文名係乜話?再講多次,再講多次!」
這就是廣東歌的威力,我從來只說Tom Cruise,非湯告魯斯;說Bruce Willis,亦非布斯韋利士,可是一首《奇洛李維斯回信》害我走不出這個中文譯名的魔咒。而我亦沒心機跟他們解釋薛凱琪是誰。
談起奇哥,大家心目中必定會立刻浮現出一兩部代表作,而這些電影亦間接與你的年齡掛鈎,老一輩的有《終極豪情》、《不羈的天空》,中佬有《生死時速》,80後有《廿二世紀殺人網絡》,新一代的應該是《奇洛李維斯回信》吧。
雖然《生死時速》上映時我只得六歲,但我很記得爸爸在銅鑼灣的Laser People租了LD回家,看了很多遍依然覺得驚險萬分。然而真正要數屬於我年代的,必定是《廿二世紀殺人網絡》三部曲,令導演Wachowski兄弟(現為姊弟)一炮而紅,亦令奇哥躋身為殿堂級男一。
是有點誇張的,不過這部電影的成功,確實導致他有點後繼無力,中間叫有部《魔間行者》,亦不算一致好評,再後來就要數2014年的《殺神John Wick》。
最近逛二手影碟舖,看到由Eli Roth執導的《Knock Knock》,這位B級片導演憑《Cabin Fever》和《Hostel》成名,可惜作品不多,為人認識的反而是《希魔大戰殺人狂》中的演出,今次竟請到奇哥拍一套B級片,大概原因兩個,要不就是劇本很好,要不就是他倆是好朋友。看過IMDb的評分後,我比較相信是後者。
電影講述奇哥老婆仔女出門,某夜大雨兩位少艾敲門借電話,接著主動挑逗奇哥享齊人之福。翌日竟然開始大肆破壞,並綁起奇哥虐待,原因是他竟背著老婆偷食。
這類電影沒什麼故事性可言,兩位女角亦不是超級索,是一套爛片,而非B Movie,那麼賣點是什麼?就是奇哥肯拍囉。可是他應該不至於等錢使,那麼作為好朋友,就要幫忙去做爛自己嗎?點知,原來奇哥近年拍過無數爛片,《Generation Um...》、《Exposed》,大概多一部唔多,少一部唔少。
深深不忿之際,終於讓我找到這部戲的唯一賣點,原來女主角之一竟然是導演老婆!大概每個人骨子裡總有些古怪癖好,我有理由相信Eli Roth拍這部戲就是想看到奇哥搞自己老婆!可惜對於觀眾而言,這並沒有為電影增值,亦證明兩者不一定是好朋友,反而可能是奇哥看中「攞正牌搞導演老婆」而接拍。喂,咁奇哥向觀眾回水之餘,其實都應該回返水畀導演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