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多元文化與實務工作 答案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多元文化與實務工作 答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多元文化與實務工作 答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多元文化與實務工作產品中有13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高虹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的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是由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吳密察院長列席報告業務並備質詢👨‍🏫 虹安首先要肯定故宮博物院近年致力於發展數位內容的努力,透過深化與Google文化學院之合作以展示故宮博物院線上平台之展示內容,也運用新媒體平台進行數位推廣。除此之外,更是完成了線上博物館的3D文物賞析及YouTu...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軍人心理衛生議題,每每在軍隊中發生自殺或自傷事件就會被重啟,去年(2019)曾發生陸軍一週兩起自殺(包含營外自殺),隔月再陸軍士官自殺案件,人才培訓不易,如此人才喪失,也對我國國軍戰力上有所減損。因此,我希望能減少相關的憾事,也維持我國戰力。目前軍中的心理健康促進及處遇,主要靠我國國軍的心輔分為三級...

多元文化與實務工作 在 數位外交研究室 Digital Diplomacy Lab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10:22:16

#全台第一本數位外交年報出爐啦!|2021數位外交年度報告《疫情底下的國際事務轉型》正式與大家見面! 你認為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個人與網路為台灣做外交嗎?你對公眾外交與數位外交有興趣嗎?你想了解我們長期以來實際執行的各種數位外交案例嗎? 今年,數位外交小隊第一次將成立 3 年來的過程與經驗彙整成冊...

多元文化與實務工作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15:23:55

#2021多元博物館講堂: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社會中的各類不平等? —— 過去數十年,各國社會經歷的激烈的全球化運動,國與國的邊境已經模糊。 政治、社會、經濟等面向已不再是單純內國事務,而是錯綜復雜的交互影響。 而各階層間的經濟不平等,在全球化的推波助瀾下,也漸漸的產生各式人權問題——二十一世紀...

多元文化與實務工作 在 法鼓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3 08:43:52

📰身在哪裡才安心 「心」學友相約此校進修​ ​ 2021年法鼓文理學院「終身學習菩薩行」工作坊,於3/14上午9點,首度與法鼓山安和分院合辦,共有80多位民眾相聚分院同學「心靈環保」,並透過專題、短講、對談、議題深度探索等等多元分享,以及分組討論,深入省思人生為何而活、為誰而學,將生命和學習歷程轉化...

  • 多元文化與實務工作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30 18:25:09
    有 2,112 人按讚

    今天的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是由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吳密察院長列席報告業務並備質詢👨‍🏫
      
    虹安首先要肯定故宮博物院近年致力於發展數位內容的努力,透過深化與Google文化學院之合作以展示故宮博物院線上平台之展示內容,也運用新媒體平台進行數位推廣。除此之外,更是完成了線上博物館的3D文物賞析及YouTube影音、Podcast網路影音等線上資源建置,將實體博物館發展出遠距觀展的可能性,也推廣多元化的教育推廣活動和智慧博物館的建構。
      
    這些措施使國人及學子更加容易接觸到國寶文物,參觀博物館不再一成不變,而是求新求變。我們也向吳院長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業務數據應量化呈現,才能有效檢視
    目前的故宮博物院業務報告成果呈現,缺乏實際的數據佐證,就難以檢視具體成效,以利進一步的改善及檢討。
      
    💰文物收購的預算應符合實際狀況
    我們在第二會期時就曾關心過文物藝術發展基金裡面 #文物收購預算編列 的情形,當時吳院長也提到:「這些年文物徵集一直有實際執行上的問題,有時候是有好的文物值得收購,但故宮編列的預算卻不夠購買,有時候是編列了預算,卻沒有文物可以買。」
      
    而故宮的文物收購預算是以年度預算的方式編列,在今天的質詢中,吳院長也提到近二十年來文物收購的預算編列和執行的落差甚大,這部分有沒有改善、增加彈性的空間呢?111年的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附屬單位預算為1170萬元,較110年度的4000萬減少了2830萬元,這樣的預算減少相較於108年的1億2000萬元減少了九成之多,我們對於這樣的預算是否足以支應實務上的採購作為,感到憂慮。
      
    🏛故宮數位巡展推廣示範計畫仍有許多縣市未及參與,是否考慮再度辦理?

    #故宮數位巡展推廣示範計畫 主要是希望透過數位巡展的方式,提供偏遠及外地民眾近似博物館環境之展場佈置及互動裝置,搭配現場導覽,使參觀巡展民眾得以使用博物館資源。再搭配課程訓練、工作坊、教學設計、專題演講等方式,配合地方文化及教育團體,提升地方文化交流意識,整合人文及科技資源,延伸展覽影響力,以平衡城鄉差異及推廣藝文教育。

    在106至109年度,故宮辦理了故宮數位巡展推廣示範計畫,於台中市、澎湖縣、新竹市、嘉義縣、台東縣、高雄市、宜蘭縣、基隆市、新北市、彰化縣等十個縣市辦理28場數位巡展活動,但仍有幾個縣市尚未辦理過任何數位巡展活動。而離島地區也只有澎湖縣曾於106年度辦理巡展活動,金門縣及連江縣都還沒辦理過。
      
    該計劃已於109年執行完畢,我們就預算內容詢問吳院長111年度是否有再編列相關預算執行該計畫,吳院長也給予肯定的回答。
      
    💳愛臺灣博物館卡,你買了嗎?虹安自己也有一張喔!
    另外,在 #愛臺灣博物館卡 的部分,因為吳密察院長曾訂定在民國111年6月底要販售5萬套的愛臺灣博物館卡的目標,而且在今年預算中有編列相關的推廣項目,所以我們也詢問了吳院長愛臺灣博物館卡的執行成效。吳院長回答目前已經販賣4萬套了,有相當的信心能達標。
      
    對此,虹安也希望愛台灣博物館卡可以持續的推廣,達標了之後,也要持續推廣相關的文教行銷活動。
      
    ——
      
    當參觀博物館變成一種有趣新奇又好玩、大人小孩都喜歡的活動,人文藝術活動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變得親民且普及。對於我們社會的正向影響除了提昇人文素養,也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情感唷。平假日有空時,不妨也到附近的博物館來場小旅行吧😊

  • 多元文化與實務工作 在 WorkFace Taipe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3 21:30:12
    有 8 人按讚

    【 朱宗慶打擊樂團 / Ju Percussion Groupx WorkFace年會搶先看💥】探索新常態!疫情下的非典型展演及體驗


    「劇場的視聽臨場、群體互動、即時共感的特質有其不可替代性,這樣獨特、迷人特質,是吸引許多人進劇場觀賞演出的主因。」


    「因此,如果能夠把線上觀演新嘗試,轉換成帶動並創造演出價值,讓線上觀演轉變成觀眾進劇場看演出的動力和期待,無疑是互為加分與加成,那麼其所形塑的未來性和可能性,將開拓出表演藝術發展的新契機。」如同 朱宗慶 在 #聯合報名人堂 裡,提到對疫情中劇場的啟示;


    近年全球疫情帶來相當大的衝擊,許多情況超乎過往累積的經驗,對於表演藝術界的影響更是歷史性的。台灣在一年多後面臨世界各國已經歷過的疫情起伏境況,此刻已可預見,在這個世紀性的疫情過後,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社會型態,甚至是思維模式,都將有所改變。


    持續關注國際表演藝術領域的發展現象,「數位生活」與表演藝術的互動,逐漸變得更廣泛而多元。當然,劇場的臨場觀演仍有其不可替代性,但生活在這個與數位共存的環境中,如何透過線上發展觀演形式、與觀眾的連結和推廣行銷,甚而激盪出更多可能性、形塑未來的展演樣貌,成為重要的課題。


    👉本次演講將邀請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董事長、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 朱宗慶,從劇場經營、藝術行政、藝術教育等領域的豐富實務經驗出發,以朱宗慶打擊樂團為例,分享如何在疫情冰凍期間讓創作力續航,探索非典型展演及體驗的多元可能性,以疫情下的藝術研發與應用,介接數位文化時代線上觀演模式的建立,以期為團隊永續帶來正向助益。


    ⚡️讓我們一同參與 #WorkFace7週年年會,跟上朱宗慶老師的前瞻思維,跨出線上觀演新嘗試!

    ☄️超值早鳥票熱售中🌐 更多詳情詳見
    活動頁面:https://fb.me/e/15DwH8USV
    活動官網:http://workface.tw/tw/2021_annual

    #WorkFaceTaipei7週年年會
    -

  • 多元文化與實務工作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9 13:20:49
    有 2,279 人按讚

    #中正紀念堂轉型
    #改造威權空間
    #破除崇拜軸線
    #移除銅像

    昨天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提出「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方案」的規劃構想,包含:

    1⃣ 1個構想主軸:中正紀念堂轉型成 #反省威權歷史公園

    2⃣ 2大轉型方向:
    改造威權空間,結合包容、友善多元群體設計;
    重構紀念敘事,達成反省與反思歷史功能。

    3⃣ 3項處置措施:
    移除銅像;
    改造功能與外觀;
    破除崇拜軸線。

    #紀念偉大領袖或走出威權?!

    民主國家的首都裡面,有這麼大的威權領導者銅像,代表轉型正義 #沒有好好被處理。

    台灣社會無法面對、理解過去的歷史,甚至造成兩極化的對立衝突,我認為實在很可惜。

    促轉會拋出反省威權的構想,是勇敢的開始。

    我們作為民主國家,願不願意面對蔣介石的威權歷史?解決這個問題,空間轉型就可以順利進行。

    轉型 #背後代表的意義,也一直沒有好好被討論。

    中正紀念堂該紀念偉大領袖?還是紀念台灣人民走出威權統治的歷史?兩個紀念,概念完全不同。

    #轉型從改變導覽內容開始

    去年10月,我在立法院質詢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處長。當時中正紀念堂展出蔣介石的相關文物,包括蔣使用過的硃砂筆。

    有文史專家曾經指出,這支硃砂筆可能有被用來勾決改判軍審死刑;但文物說明對這支筆只有滿滿的崇拜和緬懷,並沒有展現史料中的多元觀點。

    和當前許多的史料研究指出的,「偉大領袖」有著截然不同的另一面一樣,我認為蔣介石也是。

    中正紀念堂的職責,應該包括依照新的史料,調整對於蔣介石的紀念詮釋方式,當時文化部李永得部長當場給我兩點承諾:

    ① 史蹟研究與呈現,不應只有歌功頌德,也應該有多元的內容呈現。

    ② 支持擴大舉辦歷史小旅行等多元導覽路線,豐富民眾的歷史認識。

    #促轉接棒啟動討論

    質詢之後,我持續要求中正紀念堂轉型要有具體規劃與進度。

    很高興昨天促轉會,勇敢提出格局更大的構想,也明確告訴社會大眾未來的計畫時程。

    期待促轉會能不畏爭議、帶領更多社會對話,讓轉型議題成為對歷史的反思。

    #文化部請繼續加油

    除了給予促轉會肯定,中正紀念堂目前仍由文化部管轄,我也要期許文化部。

    文化部過去已經完成轉型資訊平臺網站、藝術策展,也辦理審議式民主願景工作坊。

    期待文化部要善用這些珍貴的成果,協助促轉會完善轉型構想,並且排除落實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中正紀念堂轉型的最終版本還沒有定案。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的構想,可以讓台灣社會更積極思考要以什麼方式看待威權時期的領導人。

    我想,當我們認為民主台灣不再需要以這樣的空間來紀念威權領袖的時候,才代表我們真正共同面對 了這段歷史。

    --------
    以下是 #中正紀念堂轉型案,我國會辦公室近一年來努力與追蹤的過程:

    2020/9/22:民間團體拜會本辦公室,討論轉型方案。
    https://pse.is/3n2kfk

    2020/10/28:針對中正紀念堂文物展覽僅有歌功頌德觀點提出質詢。
    https://pse.is/3p242l

    2020/11/11:凍結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營運與發展預算。要求文化部督促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善用既有資源,規劃增設多元導覽路線,並提出書面報告。

    2021/3/27:和 #永和社大中正紀念堂歷史小旅行小旅行第一場啟動。
    https://www.facebook.com/daan4fanyun/posts/290944549057445

    另有導覽員培訓,除了導覽實務,還包含空間解構、歷史反思、跨國比較和教案設計;邀請葉浩、楊翠、林佳和等專家學者擔任講師培訓。(持續開課中,最新一期9/4開課已額滿 https://pse.is/3nqrgq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

    --------
    我在立法院前三會期有關轉型正義的成果:
    https://pse.is/3p2eed

  • 多元文化與實務工作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4-08 22:08:16

    軍人心理衛生議題,每每在軍隊中發生自殺或自傷事件就會被重啟,去年(2019)曾發生陸軍一週兩起自殺(包含營外自殺),隔月再陸軍士官自殺案件,人才培訓不易,如此人才喪失,也對我國國軍戰力上有所減損。因此,我希望能減少相關的憾事,也維持我國戰力。目前軍中的心理健康促進及處遇,主要靠我國國軍的心輔分為三級防處,分別有初級發覺預防、二級專業輔導、三級醫療處遇。

    所謂的初級預防的工具之一,我關心的是網路所提供的心輔資源。我本身是網路使用者,也在網路上查了一些相關網站的資料。我留意到第一、相關的點閱率不高。第二、資料比較老舊。像是是「衛生署安心專線號碼」,號碼其實已經改了,而衛生署現在也轉制了。還有一個內政部的男性關懷專線,也早併入衛福部了。這些資料其實都需要更新、需要維護。 甚至,我也提出可以研發app把相關線上資源統合,可嘉惠更多的官兵。

    此外,提升軍中心輔人員的專業性也非常重要,目前軍中心衛人力的結構中,心輔官及心輔士主要由政戰學院相關科系,或非本科105-165小時的職前訓練來擔任(心輔員則主要是引進民間非軍職,具有專業證照者)。心輔官及心輔士(具軍職者),不一定要如民間考取諮商心理師,需要相關科系、且具備碩士學位,才得以考取、取得執照,然而民間招聘之心輔人員編制僅30人,為總編制7%;而目前具有心理師或社工師執照者僅有77人(若包含本身就有照的心輔員),其考照率僅近兩成,實有予以提升之必要。

    接續針對二級專業輔導的部分,則有賴軍中專業的心輔人員來支援。目前國軍現役人員約20餘萬人,在平時的心理健康促進及專業輔導上僅由現有編制405人來協助,平均一個人負責500人的心理健康,更遑論戰時要進行戰鬥壓力控制(找到壓力源預防處置)、處理戰鬥疲乏、戰時心理疾患處置,人力應有持續成長之空間。

    然而,還有一個軍中的文化並非統計數字可凸顯的問題,就是所謂的「權力關係」難以突破,從相關質性研究及評論可知:無論是軍階高的長官要向軍階較低的請求輔導諮詢,可能礙於面子有執行的困難;而軍階低者有時也可能擔心被標籤化,或礙於軍階的關係無法真實透漏心中壓力。

    其中也會面臨「倫理」議題:國軍心輔人員其身份角色上,具備心輔專業、政戰專業兩者雙重身份,在謹守長官命令及期待之際,完成專業輔導諮詢工作,還須維持著諮商倫理,這其中確實形成組織文化、心輔實務推動上的矛盾與衝突點。需要保密?還是揭露諮商的內容?甚至國軍提供鏈結的民間諮商機構,也必須將諮商內容撰寫成報告回報軍中,恐怕亦有專業倫理上的問題。因此本席認為,增加「非軍職」的心輔專業資源是重要的。比如政戰局推出「鏈結民間輔導資源方案」,由國軍地區心衛中心辦理招商來鏈結民間諮商機構,提供國軍多元諮詢管道。

    另外,退除役心理官具備在軍中的經驗及輔導實務,立法院曾決議應於其退除役後協助增強其專業及實務能力,並作為回流軍中以非軍職身分服務。目前觀察退輔會已有相當的輔導作為,根據退輔會所提供的數據:為增進退除役官兵專業學能,就讀大校院全額補助學雜費用2-8萬元, 108 學年度申請心理諮商類就學及進修補助,計有 43人,也請「國防部」來持續研議這類人員以「非軍職」回聘之機制,提升國軍心輔能量。

    所以我特別向國防部建議:
    1. 更新線上心輔資源資訊及調整相關心輔提材以提升點閱率,甚至研發app來統合相關資訊。

    2. 應在營中盡可能增聘「非軍職」心輔專業人員,有助於提升專業度以及擺脫軍中的權力關係,讓「具軍職」的心輔專業人員來研擬初級的心理健康促進計畫,避免權力關係上的敏感。

    希望說未來在國軍心理衛生層面,我們應可以「work hard play hard 」。除了認真的訓戰外,在心理健康這邊, 也要跟我們的防疫一樣 ,有國際級的部署、世界級的水準!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radicalwings.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radicalwings/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radicalwings.tw/support.php

  • 多元文化與實務工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4-18 18:57:34

    本集主題: #不用工作的城市

      這集要為大家介紹這本新書,邀請到作者 #建築大叔,親自到節目現場接受專訪。
     
    一座城市能完全自給自足嗎?
    我們所享有的文明,是否源於剝奪他人的資源?
    當人們再也不用工作時,真的就會快樂嗎?
      台北的某個角落,有個關於「不用工作的城市」的傳聞──在那裡,不用工作、沒有競爭,是個自給自足的樂園。每月都有固定名額可以進去,但是沒有人能說出確切的入口位置。
      一對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的情侶,誤打誤撞地闖入這座城市。他們第一次看到能將健身運動轉換為可用資源的裝置、第一次發覺原來工作可以不是唯一的選擇,一切都美好得令人不敢置信⋯⋯
      這是建築大叔的第二部作品,繼《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之後,將場景從台北延伸至虛擬的城市。他借用桃花源記的手法,帶我們從城市機器中流放,突顯出當代社會的資源分配以及權力關係。
    作者:建築大叔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都市設計碩士,交通大學建築碩士,東海大學建築學士。從事建築設計工作。深感在建築實務以外,也須以多元的角度來描繪城市與建築,並對居住與生活的根本認知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發展出能與大眾對話的建築漫畫創作。二○一四年以「台北二分之一」參與探討城市空間的展覽「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並集結為《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由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出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