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外籍商務人士入境防疫管理措施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外籍商務人士入境防疫管理措施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外籍商務人士入境防疫管理措施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凱子凱の日本旅行大補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沒想到台灣這波來得又急又快..... 早上突然開臨時記者會就知道有大事要發生了,當蘇貞昌院長提到180人的時候...我還沒意會過來,還在內心想說這一波前前後後已經180人了呀!?結果換到阿中部長講話時,才知道原來是一天就突然暴增到180人....(那時我真的從沙發上跳起來、大叫一聲、太shock了...
外籍商務人士入境防疫管理措施 在 凱子凱の日本旅行大補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沒想到台灣這波來得又急又快.....
早上突然開臨時記者會就知道有大事要發生了,當蘇貞昌院長提到180人的時候...我還沒意會過來,還在內心想說這一波前前後後已經180人了呀!?結果換到阿中部長講話時,才知道原來是一天就突然暴增到180人....(那時我真的從沙發上跳起來、大叫一聲、太shock了!)
一年多以來有在關注日本疫情的話,應該知道近期這第四波日本疫情一直壓不下去的主因就是變種病毒傳染力太強,而且會讓年輕人重症化,已跟從來型的武漢病毒不一樣了。直至今日,日本重症患者還一直在創新高,已超過1000多人。
英國變種病毒也成為此次台灣疫情會快速擴張的主因,可能只是去買個東西、跟不明患者有接觸然後就不小心染疫了,最擔心的就是這種您走到哪裡被感染都不意外的情況發生,這就是進入社區感染階段的麻煩之處。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台灣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準備好各種物資,而不是像去年過完農曆年之後,收個假回來就發現口罩跟酒精都買不到了!相信國家跟醫療體系也早已有所準備,變種病毒肆虐著全球多個國家,又不可能斷掉所有的航運空運、甚至還有少部分商務往來的人士,這一場硬仗遲早都會到來的。政府或許已準備好應戰了,但台灣的人民有準備好了嗎?
早上趕緊跟朋友說今天新增180人耶,結果朋友跟我分享說他的母親有提醒叫他在北部工作要注意、不要亂跑,然後就馬上說要趕去南投掛香了....。中午時,老婆跟孩子的補習班櫃台人員說下午的課程乾脆先請假好了,櫃檯人員說:「是因為今天的180人嗎?....有那麼嚴重嗎?」,我老婆回應她說:「你不知道你們附近全聯的東西已經快被搬光了嗎?」。可見台灣有很多人民目前警覺心都還不夠,您身旁肯定也還有一堆這樣的人!台灣就這一丁點兒小,真的不要以為您不在北部就沒您的事,請千萬不要太過於鐵齒。
一年多以來我們一直嘲笑日本政府竟然可以把疫情控制得如此差,但當災難真的降臨到台灣時、當台灣也要開始學習「自肅」時,人民們是否真能配合抗疫呢?是否真能一起忍耐呢?
台灣會步上日本疫情失控的後塵嗎?
我覺得暫時還不會。
74年從未修改的日本憲法,保障人民移動的自由,並無法靠法律來處罰這些亂跑的人,那些從海外入境在機場隔離或居家檢疫的日本人肆意亂跑,政府也只能公布姓名或者寄電子郵件警告這些人,不同國家的變種病毒就這樣輕易地傳入到日本社區感染。先前我就說印度雙變種病毒一定會進入日本市中感染,果然這件事很快地就已經發生,沒有出國過的日本人也已經驗出印度變種病毒株。
而台灣可以輕易地修法,馬上就可以祭出高額的罰責嚇阻不守法的民眾,各項集會或活動賽事可以馬上宣布停止,甚至教育部也可能對就學有所對應,並利用著先進的軟體監控,最後真的太嚴重或許就會考慮走向封城,當然我們都不希望有這一天的出現。
日本的憲法保障人民有絕對的自由,是一個高度尊重人權的國家。但自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竟然就沒有修過憲法,遇到這種瘟疫災難,已經讓國家經濟造成重大損傷,還是不知變通,無法因應疫情而實施更嚴厲的法律來約束人民行為,釀成「現在每天新增6000-7000人確診、第三次的緊急事態宣言實施了將近快一個月卻完全沒效果、反而讓更多的地域進入「蔓延防止重點措施」這樣無法收拾的局面,這樣反而是讓「人權」害慘了自己人,我已經說過無數次了,「這個病毒自始至終考驗的就是人性」。
阿中部長在上午跟下午的記者會都有提到要隨時根據疫情變化及聽取專家意見,採取「滾動式應變」。這是疫情至今為止台灣本土最為麻煩的一次,人民肯定都很緊張,但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警戒就升到最高,而是要一步一步來的。請大家千萬不要一直跟那些名嘴或政客那樣只會出一張嘴說幹嘛不怎樣怎樣的,用說的大家都會、但很多事情實際要施行起來都有它的困難度。一開始就採取過於嚴格的防疫規定可能會因為時間拉長而讓人民感到疲憊,然後後續就鬆懈到一直外出、口罩就都不戴了,看到今年日本黃金週各景點「不怕死」的人潮湧現,就是給我們今日台灣最好的警惕。
台灣跟日本都有自己各自的問題要面對。
雖然日本疫情一直都很慘重,但相對是有著較多的病毒株資料數據、有先進的AI模組分析後續疫情可能的變化,甚至已掌握了多家不同廠牌的新冠病毒疫苗,但台灣目前主要還是只以AZ疫苗為主,數量也....嗯....看各大醫院疫苗預約幾乎都已滿就知道了。(前幾天我有分享横浜市立大学医学部的研究指出Pfizer輝瑞疫苗對於七種變種病毒皆有著9成以上的防護力。不過我在美國的朋友說他打了兩劑Pfizer疫苗都有著不同症狀的副作用,像是感到房間天旋地轉、滿滿噁心感等,感覺還是蠻看個人體質的,這部分僅供參考。)
而台灣當然也有很多的問題,在這種龍蛇混雜、出入比較複雜的地方,檢調肯定相當不容易。今天的180例並沒有公布確診個案列表,感染源不明佔了多少比例、確診患者出入過的地區,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大問號,雖然可以體諒在短時間之內要完成所有較為詳細的檢調是有一定困難度的(畢竟有很多人可能會隱瞞足跡、像是某個案竟然還謊稱女兒出國),但台灣目前疫情尚未明朗也讓民眾開始憂心了起來,這一個禮拜將會是很重要的關鍵。最為麻煩的是台灣就然還有著相當多的非法移工,沒想到邊境管制都已經嚴格執行那麼久了、還有這麼多外籍人士還躲在台灣不同的角落,太魯閣號事件中有部分責任不就是因為那位非法滯留打黑工的越南人,如今跟茶室相關的非法移工恐怕也容易成為破口,這兩件事情都釀成台灣2021年很大的災難了,警察先生們您們真的不多花點心思去查這一塊嗎?
去年底紐西蘭籍已婚機師與親密女性友人害連253天本土零確診的台灣破功,這次事件中的華航機師也有金融業女友、但凌晨又在酒吧私會空姐,超級「時間管理大師」的獅子會前會長進出比較複雜的地方造成疫情連環爆,這些不該有、不適當的「人與人的連結」確實是給全體人民一個很大的警訊。我相信這些人的經濟層面應該是蠻不錯的,但家裡肯定也有很多的問題要面對,我一直說這段疫情到底要帶給全體人類什麼啟示呢?我們是不是有時候跟他人有太過度的連結了呢?如果我們某一天突然就染疫生重病了,我們可以留哪些有價值的東西給我們後一代呢?是不是總是要等到最後離世的那一天,才能感受到原來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家人呢?
相信大家在這段時間也有準備了一些物資,但其實到大賣場人擠人排隊也是一種群聚,也是很危險的,或許可以利用一些電商購物平台取代,或者想辦法避開人潮擁擠的時刻前往。相信在一年多的準備之下,目前台灣的物資跟口罩數量都是很豐富的,阿中部長團隊也替我們努力守護夠久了,很多事物都不是理所當然的,就像前幾天的大停電,失去之後反而會讓我們懂得更加珍惜。這個時候已經不是藍綠鬥嘴的時刻了,而是全體人民該團結起來共同全力抗疫。
日本人雖然在「自肅」方面沒有做得很好,但在其他國家防疫失敗的借鏡之下,同時也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可以去看看別人、警惕自己。我們一起為台灣的疫情而禱告,我們也可以努力把正確的防疫觀念傳遞給身旁的親友。先把自己給保護好,就是給國家最大的幫助!
--
🆙防疫新生活紫外光隨身除菌好物(台塑集團產品)
https://bit.ly/3oL7O8V
🆙桌上型空氣除菌機(台塑集團產品)
https://bit.ly/2QFZ2Nl
外籍商務人士入境防疫管理措施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防疫新政策:3月起邊境鬆綁,開放外籍人士入境、商務人士可縮短居家檢疫,但仍須持登機前3天PCR陰性報告、居家檢疫維持1人1戶;大眾運輸飲食限制解除、高鐵恢復自由座】
COVID-19(新冠肺炎,又稱武漢肺炎)疫情隨著英國、美國等國家開始接種疫苗,國際疫情有趨緩跡象。台灣今年1月1日起,除特殊身分者,全面限制外籍人士入境的政策,也隨國際情勢動態調整。
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宣布,自3月1日起,邊境防疫將放寬,回到去年年中疫情平穩期的措施,包括:持居留證非本國籍人士可申請入台、商務來台人士可申請縮短居家檢疫天數;大眾運輸也將重新開放飲食,高鐵亦恢復自由座等。
此外,原先預定2月底將自COVAX平台取得20萬劑牛津疫苗(AZ疫苗),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原先接獲COVAX通知,這週就會有明確的劑量與運送時間,但目前尚未收到消息,指揮中心也在積極了解中。
■5類身分開放入境:外籍、港澳及中國人士可入境、轉機及來台緊急就醫
因應秋冬專案,今(2021年)1月1日起,指揮中心宣布外籍人士全面限制入境,此政策將於3月1日起放寬:
1.持有效居留證的非本國籍人士得入境。若無居留證,可向外交部駐外館處申請特別入境許可申請(觀光、一般社會訪問除外)。
2.港澳人士,除持有居留證者外,人道考量及緊急協處、國人的港澳籍配偶、未成年子女、商務履約、跨國企業內部調動、教育部許可的學生、專案許可,皆可入境。
3.中國籍人士:除持有居留證者外,人道考量及緊急協處、國人陸籍配偶、未成年子女、在台居留外來人口的陸籍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教育部許可的學生、專案許可,皆可入境。
4.外籍人士也可在台灣機場轉機,停留時間8小時內,但須同一航空集團的班機轉機、機上座位區隔、下機動線分流、專員都需全程監護。
5.除健檢、醫美等非急迫性醫療需求外,國際醫療病患可檢附醫療機構相關資料、文件,向衛福部提出申請,審查許可後可來台就醫。
■商務人士:中低風險國家,居家檢疫天數可縮至5到7天
除重新開放非本國人士入境,為逐步活絡經濟活動,也開放來的外籍商務人士縮短居家檢疫時間。
3月1日起,停留時間在3個月以內的外籍商務人士,登機前14天沒有其他國家地區旅遊史,就可備妥資料來台。指揮中心並將國際疫情較緩的國家,分成低風險、中低風險國家,來自這些國家的商務人士,可申請縮短居家檢疫時間。
一般入境人士是進行14天居家檢疫、期滿後再進行7天自主管理(即14+7政策);中低風險國家的來台商務人士,則可申請7天居家檢疫後,再進行14天自主管理(即7+14新政策)。但自主管理14天中,前7天為「加強版」、後7天為一般自主健康管理,「加強版自主管理」即可以外出,但僅能從事有限度商務活動、禁止到人潮擁擠場所、需專人接送、全程陪同,並落實各項防護措施、採實名制、記錄每日接觸對象;此外,入境後14天都需住在防疫旅館。
低風險國家入境者,在檢疫第5天即可申請自費篩檢,獲得陰性報告即可解除檢疫、進入14天的自主健康管理階段(同樣7天加強版、7天一般版)。意即,居家檢疫時間最短可縮短到5天。
目前指揮中心列入低風險國家/地區有11個:紐西蘭、澳門、帛琉、斐濟、汶萊、寮國、諾魯、東帝汶、模里西斯、馬紹爾群島、不丹。
中低風險國家/地區有4個:澳洲、新加坡、越南、柬埔寨。
■變異病毒株流行國入境仍需普篩、印尼籍移工禁令持續,機組員居家檢疫擬放寬
此外,雖然邊境防疫策略部分放寬,但針對高風險或有傳出變異病毒株的國家,入境普檢的規定不變。如:
1.自英國、南非、史瓦帝尼、巴西入境者(含前14天旅遊史),入境者機場採檢一次,14天檢疫期滿前再採檢第二次。
2.菲律賓、泰國、越南移工,入境時不用篩檢,但14天檢疫期滿前需採檢。24小時內檢驗結果出來後,若陽性則送往醫院治療;陰性則可由仲介或醫管公司安排至宿舍進行自主健康管理。
而自去(2020)年12月4日就禁止入境的印尼籍家事類移工,至今禁令已超過2個月,目前依然沒有重新開放的考量。陳時中表示,尊重勞動部與駐外單位的商討結果,接下來若有研議會再說明。
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祕書長黃姿華說,疫情造成外籍缺工是全面性的,但以家事類移工衝擊最大,主要是家事類移工不適用《勞基法》,工時長、薪資低,基本工資僅1萬7千元。過去即有不少移工以家事類移工入境,一旦起薪2萬4千元的產業類移工有職缺,就會馬上轉換跑道,「現在仍願意留在看護體系的移工,起薪已漲到2萬到2萬2之間,但還是很難留住人,」呼籲政府未來即便開放印尼移工入境,仍應想辦法讓各類移工的勞動權益保障、薪資盡量拉平,才能持續留住人力。
航空機組人員檢疫部分,因去(2020)年12月長榮紐籍機師未遵守防疫規定,今年1月1日起,從原本的3天(貨機飛航人員)或5天(客機機組員或機務人員)居家檢疫,改成嚴格執行7天居家檢疫、加上7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
陳時中今表示,近期機組員違反防疫規定的案件共有9例,2例仍在調查中,其中有7例是航空公司自行通報。指揮中心信任航空公司有盡到管理責任,若違規案例又屬零星事件,這一週將會考慮重新放寬居家檢疫時間,從7天改回5天,變成5天居家檢疫、加上9天自主健康管理,預計下週新方案將會出爐。
■3大措施不變:入境檢附PCR陰性報告、居家檢疫1人1戶、大型集會活動需戴口罩
但仍有3項防疫措施不變。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3項持續的防疫措施,包括:
1.入境、轉機來台者,都需要檢附登機前3日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
2.進入到社區居家檢疫時,仍須符合一人一戶規定。
3.去(2020)年12月24日起實施,民眾參加大型集會活動時,需全程配戴口罩、遵守飲食規定不變。
陳時中表示,各國陸續出現變種病毒株,可能有更高傳播風險,因此集會活動的口罩規定暫時不會放寬,民眾仍需配戴口罩、除了補充水分外,禁止飲食,違規者地方政府可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第1項規定,處3千到1萬5千元罰鍰。
■3月2日起放寬大眾運輸內飲食限制、恢復高鐵自由座
大眾運輸的限制也逐步放寬。交通部表示,3月2日起,大眾運輸內可以恢復飲食,高鐵也將開放自由座、台鐵取消城際列車票數限制;此外,雙鐵的車站大廳也可租借場地。
不過,選在3月2日,就是希望民眾在228連假人潮壅擠時,仍先維持原有嚴格規定,也呼籲民眾仍須量體溫、戴口罩、遵守相關規定。
■新增5名境外移入個案,皆自菲律賓入境
今日新增5例境外移入(案948至952),均為菲律賓籍移工,年齡介於20到30多歲,於2月3日搭乘同機班來台工作,都持有登機前三日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入境時無症狀,2月16日在集中檢疫所完成14天檢疫時採檢為陰性,2月23日在宿舍完成自主健康管理後,由仲介安排前往醫院自費採檢而確診,但5人隔日二採皆為陰性,迄今都無症狀。5人中4人血清抗體IgM陰性、IgG陽性、一人IgM及IgG均陽性,顯示感染已久。個案接觸者共19人,列為自主健康管理。
由於昨(24)日確診的4名境外移入,都是在國外確診過,二採陰性後返台,同樣無症狀確診。陳時中今表示,這些檢疫期滿後過一段時間確診者,幾乎都已經沒有傳染力,也無法培養出病毒。對於後續要如何疫調、匡列接觸者,才不會造成傳染又可以衡量社會成本,是接下來專家小組研議的重點,預計在下週會公布新政策。(文/陳潔 ;攝影/陳曉威 )
【真的假的?COVID-19陽性與否,PCR的篩檢其實存在「灰色地帶」?】https://bit.ly/30ugPtx
#報導者 #疫情 #新政策 #高鐵 #台鐵 #自由座 #自主健康管理 #居家檢疫
外籍商務人士入境防疫管理措施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45樓高的海上風機這樣建成 海事工程防疫 台電積極迎戰(12/17/2020 台電月刊)
採訪、文字—陳文姿、王舜薇、紅藍創意團隊 攝影—王鴻俊、羅友辰,海域風電施工處 李德軒、張鎮麟 協助—Jan De Nul Group、營建處、海域風電施工處 審查—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2020年9月,因新加坡鎖國而延後抵臺的風機安裝船Taillevent,終於傳來臺灣今年度第一部風機安裝完成的喜訊。
離岸風力發電第一期計畫是台電從陸域走向海洋的開端。對內,台電擔任監造的角色,須確保工程符合標準、風機穩固屹立。對外,台電是開發商,無論在中央防疫或地方溝通,都要帶領整個團隊完成任務。
「我們絕對是一板一眼,就算沒有前例可循,很難也要做!」台電陳慰慈副總經理說。
深潛布局的離岸風電隨著政府大力推動逐步實踐。2019年臺灣第一座商業規模離岸風場—海洋風電(Formosa1)完工啟動,標誌海上發電時代來臨。2020年台電離岸風電一期計畫接力登場,進入海上施工期。
台電離岸風電一期計畫由21部裝置容量5.2MW風機組成。總裝置容量達109.2MW,估計年發電量超過3.6億度,相當於9萬個家戶一年的用電量。受疫情影響,今年完成2部風機的建置,其餘預計明年中左右完工。
台電離岸一期風機的塔架總高66.8公尺。風機葉片長達62公尺,加上部分在海面上的水下基礎,整部風機在海面可見的高度約160公尺,相當於45層樓高。水下基礎由套筒桁架(Jacket)與鋼管樁(Pin Pile)組成,每根鋼管樁深入海床底下 63 公尺到 82 公尺不等。
這是台電首個離岸風電工程,由比利時商楊德諾(Jan De Nul)與日商日立擔任統包商。現場監造由台電2016年成立的「海域風電施工處」(以下簡稱海工處)負責,找來經驗豐富的青山施工處當班底、加上四至五成新進的生力軍。
在核能火力發電工程處具備40年資歷的陳慰慈表示,興建離岸風場對台電與本地廠商而言,都是全新經驗,初期發展需要仰賴外商與國外顧問公司。「不過萬事、萬物原理都相通,在管理面,不外乎掌握進度、合約、工安、環保、組織、人力、預算等關鍵。」
海域與地質調查 為建置風場前哨
2018年,海域調查與地質鑽探工作率先展開。海工處第一檢驗隊蔡殿豐經理與團隊新血張鎮麟工程師共同打前鋒,登船進行監造與檢驗。
蔡殿豐說明,台電離岸一期風場的水下基礎採用四腳套筒桁架,每座套筒桁架由4支鋼管樁撐起,總計84支,每一支深入海床的深度跟強度都不同,需要依據地質調查設計。鋼管樁上各有編號,確保每一支都打在正確的位置、正確的深度,上面的套筒桁架才能穩固的立起、支撐風機。
要將海上發出的電力送到陸地,必須連接海底電纜、陸纜、再接到變電所,升壓到161kV後,與全臺電網連結。因此在地質調查結束後,進入設計與製造階段,同時陸纜、陸上變電站等陸地工程也一併展開。
「考量東北季風,一般而言國慶日到翌年青年節之間不做海上施工」陳慰慈說。原本今年度理想的規劃是,3月當強勁的東北季風逐漸進入尾聲,就可以展開為期6個月的海上黃金施工期,但2020年第一季起卻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今(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為全球性工程投下變數。跨國旅行、國際船舶入境隨著疫情升溫,變得敏感而複雜。這對極度仰賴國外技師與專業船舶的離岸一期風場形成極大挑戰。
「灰船變白船」防疫應變大考驗
我國於3月19日起,限制未持商務履約證明的外籍人士入境。4月,磐石艦染疫事件爆發。7月底,彰化外籍風電工程師染疫風波再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敢鬆懈。
為了協助亟需輪班休息的外籍技師與船員下船,台電營建處張劉國處長、葉英傑計畫經理與計畫室同仁四處奔走,向航港局、關務署、疾管署、經濟部、能源局、國營會等單位尋求協助,擬定下一份份的預防感染措施、監督計畫、應變流程。
船隻與人員防疫為何如此複雜?營建處高淑娟計畫工程師解釋,當時國外疫情尚未控制,加上磐石艦前例,來自海外的工作船被歸類為高風險的「灰船」,國內船舶因臺灣疫情控制得宜,則歸類為低風險的「白船」。為保護國人,白船與灰船嚴格禁止接觸。
不過,離岸風場的工作特性,船隻接觸幾乎是常態,例如,外籍大型工作船通常連續工作不靠港,人員交換與輪休都仰賴小船運送;海事工程常需不同船舶共同完成等等。既然接觸在所難免,將灰船變成白船,成了台電的新任務。
今年台電共協助5艘工作船變成白船。簡單來說,灰船變白船的程序只有兩種──「全船檢疫」或「全員更替」,但實際執行卻很複雜。佈纜船Willem De Vlamingh、打樁船Aegir、風機安裝船Taillevent,分別寫下三段艱辛的歷程。
Willem De Vlamingh船上人數較少,加上佈纜工作跟其他船隻接觸不多,採用的是海上全船檢疫14天。隔離結束後,再全船靠港消毒。
有船員經歷的海工處第三檢驗隊曾昱弦工程師,是台電第一批考試錄取的「海事工程人員」,登上佈纜船執行第一次海上監造任務。他說,全船得知「即將開始隔離」當天,長久的壓力瞬間釋放。在設備與補給準備就緒後,隔離正式開始。船上進行高標準的隔離,完全杜絕外船接觸,甚至發生過糧食不充裕的窘境。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船上人員早日回家。
Aegir船則因工作人員眾多,加上打樁與設置套筒桁架必須與其他船舶接觸,難以找到可以完全隔離的空檔。Aegir因此維持了較長的「灰船」期,所以船上工作人員下船必須再接受14天檢疫,或接受快篩後出境,直到全船完成檢疫。
6月,已延宕3個月的打樁作業終於展開。曾擔綱地質調查大任的張鎮麟也登上打樁船Aegir,見識到Aegir令人印象深刻的吊掛控制能力。他描述,一根鋼管樁重達300多噸,直徑3.1公尺,長約70公尺,Aegir卻能以公分等級精準控制這個龐然大物,實在不容易。
同時期,佈纜船Willem De Vlamingh也展開工作。海纜的施工分兩種,在風機與風機間的陣列海纜是以「沖埋」方式鋪設。高壓水柱沖出約2公尺左右的壕溝,再把海纜放進壕溝裡。靠近潮間帶的輸出海纜則是採「水平導向鑽掘工法(Horizontal Directional Drilling)」,以減少海水擾動,降低對沿岸養蚵漁業的影響。
曾昱弦表示,台電對海底電纜工程並非毫無經驗,林邊至小琉球的海纜、臺澎海纜都值得借鏡。進入台電後,他持續研究案例、風電工程、工程契約等。船上也有台電外聘的資深外籍工程顧問,有問題都能即時討論、確認,因此監造過程並未遇到太多困難。
安裝船因疫情延抵 仍完成兩部風機
鋼管樁打樁完畢裝上套筒桁架後,緊接著是風機安裝與測試。在疫情中趕工的風場卻面臨雪上加霜的難題。由於風機安裝船Taillevent須配合台電風機型號進行吊臂改裝,然而前往新加坡進行改裝作業的Taillevent不幸遇到新加坡疫情鎖國,延至8月22日才到達臺灣。在事前充分準備下,規劃以最少的船員將船隻開來臺灣,靠港後與預先入境且完成檢疫的人員交換,順利變成白船。這也是「全員更替」的首例。
Taillevent完成檢疫後,隨即趕往彰化風場。9月15日傳出捷報,完成今年度第一部風機安裝。但在完成第二部風機後,遇上東北季風來臨,只能黯然返回到臺中港,但仍戮力完成臺灣海峽2020年唯二兩部風機。
這是台電第一次的離岸風電工程,因為疫情攪局,施工期不得不展延,只能等待2021年4月繼續施工。至於已完成的兩部風機,能否在今年底之前「發出第一度電」? 陳慰慈副總經理坦言,「必須看老天臉色」。因風機內的電力系統還必須接到電纜、通過測試,才能將離岸風場電力送到電網,在年底之前,只能碰運氣抓緊好天氣施工。
甫於11月上任的海工處處長潘元章說,「並不是安裝好風機就有電可用」,在海纜、電纜到位後,還必須經過冷測試、熱測試等程序,平均仍需要20多個工作天,才能送電。今年的兩部風機在9月完成安裝後,就面臨東北季風帶來的惡劣海象,施工隊伍只能隨時待命並盯緊氣象預報,趁寶貴的晴朗日子出海施工。是否年底完成送電,「我持樂觀但審慎的態度。」
「我也知道這是靠天在做事,無法強求,但是難免心裡都有焦慮,也有懊惱、擔憂。」海工處機械組陳世枰經理精神喊話說,「明年我們會趕快奮起直追!」
海工處挺住疫情壓力 監造海事作業
在這次疫情中,海工處共派出21人到船上監造。無論是登上外籍工作船、或是乘著小船在風浪中往返,他們都是最辛苦的工作人員。以登上佈纜船Willem De Vlamingh的曾昱弦為例,原定工作7天後下船,卻因船隻接觸管制、加上彰化外籍工程師確診事件,無法進行船上工作人員交換。等到全船海上隔離期間過後,9月1日下船,在船上共待了40天。
同時期,海工處林師伃工程師則駐守打樁船Aegir,她是離岸風電監造任務中唯一的女性。原定上船工作14天,然而等到船隻靠港上岸,已是30天後。靠港後隨即轉往防疫旅館,開始14天的居家檢疫。
雖然工作的船隻不同,沉重、緊繃的氣氛卻是相似的。林師伃解釋,離岸風電外籍工作人員的工作型態與陸地工作有很大的差異,他們大多每週工作7天、每天12小時,持續上班5週後離船,這時候他們才能真正放鬆休息。延後休假對心理跟生理狀況都產生影響,加上靠港的日期不確定,浮動與不安感更加強烈。
「船上外籍技師會跟你說,他想要回家。」曾昱弦說,延後休假加上各國的防疫隔離規定,可能導致數週的休假完全泡湯。他對這些情況感覺無奈,但不知能做些什麼。
離岸風電的防疫是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離岸風電通案防疫措施計畫書」從1.0版、2.0版、修正到3.0版,並納入「防疫計程車」概念的防疫運輸船,配套機制更見完善。
營建處高淑娟計畫工程師特別感謝許多協助台電風場檢疫作業的官員,「現在防疫機制簡化,文件品質把關愈來愈好,時間跟流程都更能掌握。」
台電離岸一期風場在2020年多變的新冠疫情中首當其衝,也以親身經歷對防疫進程提出實務與改進建議。走過這段辛苦路,明年登場的風場工程面對疫情將更加從容。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pcjournal.taipower.com.tw/article/4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