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外幣兌換損益會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外幣兌換損益會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外幣兌換損益會計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特斯拉之後,時代雜誌也宣布接受比特幣付費。但我始終認為問題不是資產負債表、而是損益表啊。本國商店不接受外幣付款,最大原因就是沒辦法結帳;接受用外幣付款的,大概就是當天要換回法幣。沒辦法結帳,作不出損益表,最大問題就是稅務機關沒辦法課稅,這就很棘手了。 我個人猜測,他們的實際做法應該是,接受比特幣付...
外幣兌換損益會計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特斯拉之後,時代雜誌也宣布接受比特幣付費。但我始終認為問題不是資產負債表、而是損益表啊。本國商店不接受外幣付款,最大原因就是沒辦法結帳;接受用外幣付款的,大概就是當天要換回法幣。沒辦法結帳,作不出損益表,最大問題就是稅務機關沒辦法課稅,這就很棘手了。
我個人猜測,他們的實際做法應該是,接受比特幣付費,然後用公司的法幣去抵這筆帳。在會計上的作法,應該是他們會直接認列有收到這筆錢,「假裝」他們是用公司的現金去買比特幣,然後就同時解決損益表跟資產負債表的問題了。
假設時代雜誌還是決定要換回法幣,那問題就不是很大,處理方式就跟從海外子公司匯回款項一樣,選定一個日期作轉換就好,每一次的轉換都會有匯率(?)利得或者損失。
假設像特斯拉這樣,不打算換回法幣,那麼資產負債表上就會有一塊類似不動產資產一樣的比特幣項目。這個項目會不斷長大,然後每一季/半年/一年可能會重新作資產價值評估,但這個項目的獲利永遠不會認回損益表。
同時,這個項目等於是把流動資產(現金)轉成非流動資產,因此會讓流動比率跟速動比率下降,特別是速動比率對此操作的敏感度更高,因此影響數會更大。翻成白話的意思就是,公司的管理數據可能會變醜。不過,比特幣至少「目前」在市面上可以自由兌換,因此這個管理數字的惡化,可能實際上沒這麼嚴重。當然,如果公司選擇讓這個項目維持列在流動資產,那問題可能就是,比特幣的交易流動性可能還是不如一般貨幣,因此這個報表的認列方式會低估了風險。
特斯拉跟時代雜誌開了第一槍,後續到底會怎樣,目前還沒人知道,但當作是一個「服務」,也沒什麼壞處。當然啦,商業的世界就是成敗論英雄,很多時候預先論成敗,沒太大意義。
不過,比特幣之於一種對法幣不信任的第三方數位資產(我認為性質比較接近貴金屬而非貨幣),對於各國而言,允許數位貨幣大量發展,長期而言是有可能削弱法幣的影響力,當然就會影響到央行貨幣政策的效果。換言之,雖然目前仍有許多國家允許比特幣自由交易,但是比特幣大到一定程度時,很可能就會受到壓迫──例如各國央行紛紛推出自己的數位法幣。當然,數位法幣也會有對銀行產生排擠的問題,這會發生怎樣的事情、該要如何解決,也有許多學者在提出相對應的作法,因此未來實際發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未來日常生活的使用上,貨幣種類會傾向收斂還是發散,是貨幣銀行學、會計學、稅務學、經濟學等多重領域的綜合問題,接下來也希望可以看到更多不同觀點的討論。
https://www.blocktempo.com/time-is-gonna-keep-bitcoin-on-its-balance-sheet/?fbclid=IwAR1xzLjjTayPg69fo0GnEGGKFHjcY6cXJfdIXj-EJLsCg2o_V5zJYwVrt_c
外幣兌換損益會計 在 股人阿勳-價值投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台幣兌美金 一年 漲了 7.6%
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這一年來承受了不少匯兌壓力,企業損益表中,最直接的影響莫過於這兩個會計項目:
-業外:外幣兌換損失
-其它綜合損益: 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可重分類
-
但其實台幣升值,
也會使得企業毛利率下滑,
因為固定成本是以台幣計價~
外幣兌換損益會計 在 AppWor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八月主題分享 4. 財務簽證與稅務簽證的差異 】
大家好我是 AppWorks 分析師 Norman,八月 AppWorks 專頁的責任編輯。在這個月,我已經和大家分享了 1. 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與非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的差異 ( 連結:https://bit.ly/2PAtbdk ) 、2. 常見的國際創業者來台設立營業據點類型 ( 連結:https://bit.ly/318Un9C ),以及 3. 發行低票面金額與無票面金額股票對創業者的影響 (連結:https://bit.ly/3lgSvDA )。希望這三篇能帶給大家一些收穫,如果錯過了可以點擊上方連結閱讀。
這個月的第四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財務報表查核簽證與營利事業所得稅簽證申報(以下分別簡稱財務及稅務簽證)的差異。當創業者踏上創業的征途後,依規定會有出具財務報表的需求,並必須向政府進行稅務結算申報。若創業者非財會背景出身,在創業初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創業者大多會選擇將前述工作外包給記帳士或是會計師事務所全權處理,但在什麼時候,創業者會需要委託會計師出具簽證報告呢?常聽到的財務簽證與稅務簽證又有什麼樣的差異?
隨著企業規模擴大,財務報表編製也愈加困難且複雜,若無專業會計師審核企業自行編製的報表,財報使用者如股東、董事、銀行融資審核部門以及潛在外部投資人等,不免對財報表達是否正確且完整產生疑慮。因此,「財務簽證」就是會計師對客戶的財務報表是否依據一定規範 (如商業會計法或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編製進行查核或核閱,並就查核(或核閱)結果以報告書形式表示專業意見。依現行的法規規定,只要符合下列條件其中一點,企業就「必須」委託會計師對其財報進行查核簽證,並提請股東同意或股東常會承認:
1. 實收資本額達新台幣 30,000,000 元以上
2. 營業收入達 100,000,000 元
3. 公司投保勞保員工達 100 人
4. 其他法令規定
此外,若企業有意圖向銀行借錢融資的話,額度達新台幣 30,000,000 以上,銀行也會要求企業出具會計師查核財報。
而因為部分損益項目稅法與會計準則認定方式不同(如外幣兌換損益、罰鍰、交際費限額等 ),故「稅務簽證」即是會計師依據稅法規定,在企業辦理所得稅結算申報時,檢查有關交易資料與會計處理是否符合稅法規定,以核算課稅所得額,並代理申報。除企業符合一些特別條件或是營業收入達新台幣 100,000,000 以上外,創業者基本上可自行決定要不要請會計師進行稅務簽證。但一般來說,通常會建議創業者做稅務簽證的原因如下:
1. 稅務簽證若如期申報,可以適用虧損扣抵盈餘。企業草創之初,不免得經歷虧損階段,公司在虧損的年度,若營所稅採稅務簽證申報,則虧損可保留十年扣抵之後的課稅所得,也就是往後十年內有賺錢,虧損扣抵得以減少應繳營利事業所得稅額。舉例來說,假設一個企業前十年累計虧損 50,000,000 元,但今年進入成長期後,業績大幅成長,申報的稅前淨利為 10,000,000 元,理論上企業本應繳交 2,000,000 元的稅,但若之前稅務申報有請會計師簽證且帳冊完備,這時之前累計虧損的 50,000,000 就可以拿來扣抵這 10,000,000 元,讓公司本年度不需繳交營利事業所得稅。由此可發現,有沒有請會計師進行稅務簽證對於進入成長期的稅務的影響將影響非常大。
2. 降低與國稅局溝通的成本及享受條件較好之租稅優惠。當公司營運進入一定規模,又沒有請會計師進行稅務簽證,被國稅局選案的機率會較高。因為創業者非稅務專家,直接面對國稅局之詢問,往往對專業名詞或是稅法規定不甚了解,溝通上曠日費時,甚至最終遭裁定補稅以及繳納罰鍰。但若是已有做稅務簽證,因為會計師已經預先代替國稅局審核,故通常被抽查的機率會降低。且若是遭國稅局調查,會由會計師先代為向國稅局說明,就像是民眾有法律糾紛時,會請律師代為處理訴訟程序一樣。
希望透過以上簡單的說明,讓創業者更清楚知道兩種常見的會計師簽證有何不同,以及適用的時機和規定。
這次的分享就先到這裡,如果有不清楚、需要進一步說明的地方,歡迎留言詢問。
Image by Lucia Grzeskiewicz from Pixabay
By Norman Chi, AppWorks An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