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外太空的莫扎特 評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外太空的莫扎特 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外太空的莫扎特 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外太空的莫扎特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作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是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00歲生日。 我知道,寫古典樂唔啱你哋key,啱key的文章才會受歡迎,但我不情願世界只剩下一個key,跟着人蜂擁消費;我會想你哋多聽一些未曾聽過的聲音,所以才會寫Berstein的《Candide》。就像Bernstein不情願馬勒(Gu...

「外太空的莫扎特」的推薦目錄
  • 外太空的莫扎特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8-25 10:00:30
    有 74 人按讚


    今天是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00歲生日。

    我知道,寫古典樂唔啱你哋key,啱key的文章才會受歡迎,但我不情願世界只剩下一個key,跟着人蜂擁消費;我會想你哋多聽一些未曾聽過的聲音,所以才會寫Berstein的《Candide》。就像Bernstein不情願馬勒(Gustav Mahler)被棄如蔽履半個世紀,把他從故紙堆中拯救出來。

    他和馬勒都面對同一個問題,文明之死,調性音樂之死。他說:「我感同身受馬勒的煎熬,他站在交響之弧的最後一站,由海頓莫扎特而起,終於他自己。我研習他的作品發現一個答案:我們正處於世紀之死而馬勒是樂壇先知,關於20世紀的危機。難道此前的多個世紀我們人類就沒有被死亡威脅掙扎求存嗎?有,但遠遠不如今次,人文面對着環球之死、全人類的種族滅絕。而馬勒並不孤單,佛洛伊德、愛恩斯坦和馬克思等等不同的人都在各自的領域中,以不同方式感應到世界末日就在手中。

    20世紀一開始就是一部寫爛了的戲劇。第一幕:貪婪和偽善引來一場世界大戰大屠殺,戰後是不義和歇斯底里,轟炸、衝突、極權主義。第二幕:貪婪和偽善引來一場世界大戰大屠殺,戰後是不義和歇斯底里,轟炸、衝突、極權主義。第三幕:貪婪和偽善……我想我不用多講。那甚麼是解藥?邏輯實證主義、存在主義、日新月異的科技、飛向外太空、懷疑現實,以及概括而言——擇善固執。

    而個人的藥方?亞文化和反文化,開啟和關上,數算日子和努力賺錢。由達賴到葛培理掀起的宗教風潮,由具象詩到John Cage掀起的藝術運動,這裡融合,那裡消除,全都在死亡天使的庇佑下。當你已知悉這一切,回到1908年的話,會做甚麼?你會試圖阻止末日降臨,像先知馬勒、荀白克和史特拉汶斯基那樣嗎?

    這個世紀,藝壇很多作品都誕生於死亡、觸碰和絕望,而馬勒好早就預見這一切,以至他拒絕邁向這個世紀、死亡的時代、信心的終結。而弄人的是他得償所願,英年早逝,於1911年。好詭異,拼圖就這樣一片片接上,繫上死亡。

    馬勒的第九交響曲就是來宣佈這個壞消息的,但大家都不情願聽它,其藉口並非老生常談的太長、太難、太虛,而是它太真了,聽得人不寒而慄。因為它講述了三種死亡:個人之死、調性之死(亦即音樂之死)以及浮士德社會文化之死。

    既然馬勒早知如此,我們如何可以坐在這裡、仍然生存、去問何去何從?因為我們終於跟終極的奧秘面對面了,就是我們的靈魂。每一個人長大,成熟象徵我們學會接受自己的朽壞,也抗拒它尋求不朽。人人都知人生是短暫,但人人都相信未來,相信!每次我們進入戲院花三個小時驚艷它的創意,出來總是展開兩臂,像飛往未來。我們都相信人的創造力,我也是,相信內在某種東西推動人渴望繼續,並教導我們繼續下去。

    跟你們分享我對過去的批判感受,試圖講解它如何發展至今,無非想說明前面還有未來。」

    你可能會問:這不就是老掉牙的「做人最緊要有希望」嗎?不是的,Bernstein所指的希望並非一種盲目憑空的念力意志,而是講求你跟靈魂面對面時要有所發現,像荀白克發現了無調性,史特拉汶斯基發現了新古典,藉着擁有這份前所未有的創見,才有理由去憧憬,去拓荒。Bernstein 72年的短暫生命裡,是甚麼支持他走下去?

    因為他相信你們,他畢生教育音樂的真諦,無非希望這條解藥開發之路不至失傳(傳到我身上了)。作品會過時,因為它不是萬試萬靈,每個新世代都需要人發明新的配方對症下藥,而創見絕非橫空,而是一直在過去的傳承裡,及靈魂的天性裡。

    那為甚麼是音樂?Bernstein有一句名言:「Music can talk the untalkable, name the unnamable, think the unthinkable.」它的厲害盡在言語的盡頭之外。若說觸動靈魂,我千言萬語也比不上一陣和弦。可是,音樂也在死去,雖然每個月都有無數新歌可以聽,有新星可捧,但你只要夠敏銳,應該會聽得出Music is dying的氛圍。我們缺了甚麼?不就是貪婪和偽善阻止人跟自己面對面嗎?

    Bernstein臨終前仍然在曼哈頓的病榻上作曲和研習指揮。剛宣布退休,一個星期後就撒手塵寰。他是否預見到自己的死亡呢?沒有人知道。有人說是吸煙拿了它的命,但我覺得是指揮生命終結所賜。他曾經說過:「指揮最美妙的東西是你不抽煙而吸得到大大啖氧氣。」退休使他缺氧而逝。

    未曾把生命奉獻給自己之外,也許算是白活一場;而奉獻過後被世人所遺忘,則是白活了第二場。而我述說這些死人的故事(如果你已看到這裡),我相信你了解我所圖甚麼。

    作者

    ===========

    最新小說作品《捉姦》己於序言書室和三聯商務書店上架,你的支持可讓我寫下去。前作《地球另一端》亦可inbox網購。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