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外交學系出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外交學系出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外交學系出路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7萬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李登輝學 首場的「李登輝學」座談會,很榮幸與外交部前次長 #高英茂 教授、自由時報總編 #鄒景雯 博士、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賴怡忠 博士、立委3Q 陳柏惟及蔡適應兩位委員、李登輝基金會副董事長 #李安妮 教授、民進黨連江縣黨部主委李問以及國際橋牌社製作人 #汪怡昕,從台海局勢今昔的對照來談台灣未...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CoffeeTea&Jan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唸政治系以後要幹嘛?畢業後參選、當政治人物?身為政治系學生被問到這題,內心只有無奈和偷偷翻白眼XDDDD 所以今天來聊聊政治系未來出路,給正在猶豫不知道如何選系的你參考參考,片尾也邀請啾啾鞋給準大學生一些選系的建議和叮嚀。 🔻 影片中提到的 🔻 政治系在幹嘛?跟你想的不一樣!(大學科系懶人包...
外交學系出路 在 Spark Light 工作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09:51:09
|Spark Light工作坊| 📍|主題| ▫️到底要選系還是選校呢 📍|前情提要| ▫️ 選系?選校?這道萬年難題每年都在困擾著高三學生,而小編我也必須先說,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非常見仁見智,我無法告訴你哪個才是絕對正確的選擇,但下文我會就我所知,提供各層面的分析,並分享個人經驗給大家作參考!...
外交學系出路 在 ??? 政大 | 科系職涯訪談 | 個人成長 | IG經營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8:50:48
選校vs選系 【💡選系篇】 ⭕️選系優點 👉適才適性的發展 👉讀一個自己較有興趣的科系會有相對較大的動力讀書 也會自己想方設法去找到更多資源 👉特定學系未來有保障 如:法律、會計、電機、資工、醫學等等 ❌選系缺點 👉後來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喜歡 或是和想像中的不一樣 可能準備許久終於上了自己夢寐以...
-
外交學系出路 在 CoffeeTea&Jan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9-11 20:00:02唸政治系以後要幹嘛?畢業後參選、當政治人物?身為政治系學生被問到這題,內心只有無奈和偷偷翻白眼XDDDD 所以今天來聊聊政治系未來出路,給正在猶豫不知道如何選系的你參考參考,片尾也邀請啾啾鞋給準大學生一些選系的建議和叮嚀。
🔻 影片中提到的 🔻
政治系在幹嘛?跟你想的不一樣!(大學科系懶人包) https://youtu.be/2spgq06AC0o
化學系到底都在幹嘛? | 啾來聊聊2016 第45集 | 啾啾鞋https://youtu.be/AFqbKC0QOiI
🔻 自我介紹 🔻
Hiya 你好我是Jane! 今年22歲 來自台灣:)
這是我離開家鄉在國外生存的第4個年頭
台灣高中畢業後到馬來西亞念大學
因為課程需要我去英國當了一年交換學生
目前已經回到馬來西亞繼續完成學業
我會在這個頻道分享在我的留學生活
文化差異 旅行觀察 和任何新發現
歡迎訂閱CoffeeTea&Jane!!!
▪ 每週一晚上8點固定更新+週五不固定更新
▪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coffeeteajane
▪ 我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CoffeeTeaJane/
▪ 最近剛辦的Instagram: @coffeeteaandjane
▪ 非商業合作影片 This video is NOT sponsored.
***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影片 ***
外交學系出路 在 林佳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李登輝學
首場的「李登輝學」座談會,很榮幸與外交部前次長 #高英茂 教授、自由時報總編 #鄒景雯 博士、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賴怡忠 博士、立委3Q 陳柏惟及蔡適應兩位委員、李登輝基金會副董事長 #李安妮 教授、民進黨連江縣黨部主委李問以及國際橋牌社製作人 #汪怡昕,從台海局勢今昔的對照來談台灣未來的課題。
當年,前總統李登輝面臨台海危機、內外環境險惡的狀況下,帶領台灣走向民主轉型的道路。如今,國際秩序因為美中貿易大戰加上遭遇疫情而邁入重整期,港版國安法宣告一國兩制已死,正是我們回顧和展望最好的時機。因此我請台灣智庫籌辦「李登輝學」系列座談,希望藉探討李登輝總統在關鍵時刻所做出的領導治理,以之作為借鏡,從而擬定 #台灣面對未來的策略。
民主要深化、台灣要團結,這是台灣人共同的期許。對我來說,台灣的民主化,是一場接力賽,大家要接棒,不要接掉、要接給下一棒,個人的生命有限,但是時代發展無盡。
後續台灣智庫還將舉辦4場精彩座談以及一場研討會。邀請大家一起參與探討,也期望在過程中,凝聚出台灣人的意識與日常,為台灣的未來,找到一個可長可久的出路!
活動詳情請追蹤👉台灣智庫-思想坦克
外交學系出路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朱光潛:如何閱讀一本書】
對於寫作者來說,閱讀上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而這次分享的這篇文章,出自國學大師朱光潛,教你如何讀書更能將其中的養料化為己用。
一起來看看他提出的方法論吧。
-
談讀書 / 朱光潛
十幾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短文談讀書,這問題實在是談不盡,而且這些年來我的見解也有些變遷,現在再就這問題談一回,趁便把上次談學問有未盡的話略加補充。
學問不只是讀書,而讀書究竟是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學問不僅是個人的事而是全人類的事,每科學問到了現在的階段,是全人類分途努力日積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還沒有淹沒,就全靠有書籍記載流傳下來。
書籍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學術前進軌跡上的里程碑。我們就現階段的文化學術求前進,必定根據過去人類已得的成就做出發點。如果抹煞過去人類已得的成就,我們說不定要把出發點移回到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縱然能前進,也還是開倒車落伍。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帳,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有了這種準備,一個人總能在學問途程上作萬里長征,去發見新的世界。
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累贅,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
它至少有兩大流弊。
第一,書多易使讀者不專精。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一經,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咀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荊現在書籍易得,一個青年學者就可誇口曾過目萬卷,「過目」的雖多,「留心」的卻少,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得愈多,愈易釀成腸胃病,許多浮淺虛驕的習氣都由耳食膚受所養成。
其次,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任何一種學問的書籍現在都可裝滿一圖書館,其中真正絕對不可不讀的基本著作往往不過數十部甚至於數部。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者儘管看過無數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一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濟學者儘管讀過無數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做學問如作戰,須攻堅挫銳,占住要塞。目標太多了,掩埋了堅銳所在,只東打一拳,西路一腳,就成了「消耗戰」。
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遊,以至於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裡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
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讀的書當分種類,一種是為獲得現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識,一種是為做專門學問。為獲常識起見,目前一般中學和大學初年級的課程,如果認真學習,也就很夠用。所謂認真學習,熟讀講義課本並不濟事,每科必須精選要籍三五種來仔細玩索一番。常識課程總共不過十數種,每種選讀要籍三五種,總計應讀的書也不過五十部左右。這不能算是過奢的要求。一般讀書人所讀過的書大半不止此數,他們不能得實益,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而閱讀時又只潦草滑過。
常識不但是現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專門學者也不能缺少它。
近代科學分野嚴密,治一科學問者多固步自封,以專門為藉口,對其他相關學問毫不過問。這對於分工研究或許是必要,而對於淹通深造卻是犧牲。
宇宙本為有機體,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關,牽其一即動其餘,所以研究事理的種種學問在表面上雖可分別,在實際上卻不能割開。世間絕沒有一科孤立絕緣的學問。
比如政治學須牽涉到歷史、經濟、法律、哲學、心理學以至於外交、軍事等等,如果一個人對於這些相關學問未曾問津,入手就要專門習政治學,愈前進必愈感困難,如老鼠鑽牛角,愈鑽愈窄,尋不著出路。其他學問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專,不能博就不能約。先博學而後守約,這是治任何學問所必守的程式。我們只看學術史,凡是在某一科學問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於許多它科學問有深廣的基矗目前我國一般青年學子動輒喜言專門,以至於許多專門學者對於極基本的學科毫無常識,這種風氣也許是在國外大學做博士論文的先生們所釀成的。它影響到我們的大學課程,許多學系所設的科目「專」到不近情理,在外國大學研究院裡也不一定有。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豈不是誤人子弟?
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上毫不相關。一年之中可以時而習天文,時而研究蜜蜂,時而讀莎士比亞。在旁人認為重要而自己不感興味的書都一概置之不理。
這種讀法有如打游擊,亦如蜜蜂採蜜。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於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它的壞處在使讀者氾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院式」的系統訓練,產生畸形的發展,對於某一方面知識過於重視,對於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
我的朋友中有專門讀冷僻書籍,對於正經正史從未過問的,他在文學上雖有造就,但不能算是專門學者。如果一個人有時間與精力允許他過享樂主義的生活,不把讀書當做工作而只當做消遣,這種蜜蜂采蜜式的讀書法原亦未嘗不可採用。但是一個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種學問的志願,他就不能不有預定計劃與系統。對於他,讀書不僅是追求興趣,尤其是一種訓練,一種準備。有些有趣的書他須得犧牲,也有些初看很乾燥的書他必須咬定牙關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還可以啃出滋味來。
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從頭讀到尾,以求對於該科得到一個概括的瞭解,作進一步作高深研究的準備。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於這一類。
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後采關於這問題的書籍去讀,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諸家對於這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衡去取,推求結論。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餘的這裡看一章,那裡看一節,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
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對於初學不相宜。不過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採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微意。一書作幾遍看,每一遍只著重某一方面。
蘇東坡與王郎書曾談到這個方法:「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並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蹟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朱子嘗勸他的門人採用這個方法。它是精讀的一個要訣,可以養成仔細分析的習慣。舉看小說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結構,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寫,第三次但求人物與故事的穿插,以至於對話、辭藻、社會背景、人生態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組織。比如看史書,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與政治的關係,則全書中所有關於這問題的史實都被這中心聯繫起來,自成一個系統。以後讀其它書籍如經子專集之類,自然也常遇著關於政教關係的事實與理論,它們也自然歸到從前看史書時所形成的那個系統了。一個人心裡可以同時有許多系統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許多「部首」,每得一條新知識,就會依物以類聚的原則,匯歸到它的性質相近的系統裡去,就如拈新字貼進字典裡去,是人旁的字都歸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歸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斷的知識,不但易忘,而且無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絡貫串,這就是說,必須圍繞一個中心歸聚到一個系統裡去,才會生根,才會開花結果。
記憶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讀過的書所形成的知識系統,原本枝葉都放在腦裡儲藏起,在事實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儲藏,過目即忘,則讀亦等於不讀。我們必須於腦以外另辟儲藏室,把腦所儲藏不盡的都移到那裡去。這種儲藏室在從前是筆記,在現代是卡片。
記筆記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學家採集標本,須分門別類訂成目錄,采得一件就歸入某一門某一類,時間過久了,採集的東西雖極多,卻各有班位,條理井然。這是一個極合乎科學的辦法,它不但可以節省腦力,儲有用的材料,供將來的需要,還可以增強思想的條理化與系統化。預備做研究工作的人對於記筆記做卡片的訓練,宜於早下工夫。
外交學系出路 在 姐死姐還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唔好再請啲sales 返來為香港教育追數啦》
(事先聲明,香港教育制度係一個非常沉悶嘅議題。但我作為一個大學畢業生,我覺得自己都有呢份社會責任,討論香港教育制度同香港大學嘅沉淪)
讀過大學嘅朋友,有無take 過一啲course,明明係間大學最出名嘅professor,世界知名學者教,但佢教得差到一個地步,係等於同學參加咗自學人生自助計劃一樣?
通常出現呢個情況,同學都會喺學期尾將仇恨盡情發洩喺張evaluation form度,諗住煮重個professor 米,諸死個professor,令佢俾大學炒魷魚。然後你會發現無論呢班充滿仇恨嘅同學幾團結一致,個professor 都會喺個間大學盡享永生,永遠都喺間學校度繼續教?
其實點解會出現知名professor 教得勁差呢個情況?
係因為香港嘅大學無劃分research professor同埋teaching professor。大家都明,你讀書好叻,唔等於你識教到其他人讀書好叻,正如你識踩單車,唔等如你識得教人踩單車。(所以林作就算讀oxford 都說服唔到人佢識教)。
無劃分research professor同埋teaching professor,搞到本身專長做research 嘅professor 要夾硬教書。咁你會問,點解唔請啲teaching professors?咁咪可以提升教學質素?
一間大學有幾叻,除咗睇佢教出來嘅學生成就,仲關乎呢間大學嘅professor做咗幾多research, research 會協助一間大學追世界排名。講得衰啲,research professor就好似一間公司嘅sales,係幫間大學跑數,追排名。假設一間大學有100蚊,50 蚊可以請一個teaching professor, 50蚊請另 一個research professor,香港嘅大學都會請兩個research professors。佢理得啲學生有無得到好嘅教學呀,最緊要跑到數。咁亦解釋到,點解啲 professor 教得差過學生自學,大學都唔會炒左個professor。
求學不是求分數,但高等學府都做唔到.....佢哋都跑緊數,罪魁禍首當然係個大學政策傾向追求大學排名.....
大學排名係最可以measure 到嘅指標,最可以show off 嘅statistics,所以你明白,咩叫做野最緊要俾人睇到你有做野,你做野但無人睇到,點算成功?無野show off 俾人睇,點R funding?
最近聽到一個肢解案,香港大學要將數學系同物理系肢解.....
原因都好明顯,佢哋條數唔好睇,你得個幾丁人畢業,一個學期又要投資resources 喺咁少人嘅學系身上。咪好似瀨尿牛丸咁,將啲學系溝埋一齊囉......
今日大家聽到一個駭人聽聞嘅消息,大家傳緊陳美齡受到到林鄭月娥嘅邀請出任教育局局長.....我即時就諗起,又搵個跑數嘅top sales 搞教育.....
好多人指出陳美齡嘅政治立場親中,又嫁畀一個日籍老公,質疑佢嘅政治同外交立場矛盾。退一萬步,唔講佢嘅政治立場,只講佢對教學以及教育發展嘅認識。佢根本無做過任何教育決策發展嘅工作,「無做過唔等於做唔到嘅」....香港有咁多人唔用,要請個外傭?
「佢啲 仔都唔喺香港接受教育,佢識咩呀佢....」
「所有三司高官仔女都唔喺香港讀書架啦...」
的確,佢唔一定要感同身受先有資格做好香港教育。我對佢政治立場唔comment,對佢工作經驗唔comment,我只係對佢人格作出質疑.....
一個家長要幾怪獸?先會出本書,同人分享佢用50 個方法,令到佢3個仔讀史丹福大學?我唔識佢,我都feel 到佢見到朋友咩都唔講,甚至唔講hello,都要提一提佢有3個仔讀史丹福。
香港嘅教育制度,就係俾人批評成日追求主流同精英主義,教育出路單向,一味追求入名校,逼到班細路上絕路。然後仲要搵個終極怪獸家長做教育局局長,我真係聽到都心寒。
陳美齡作為一個怪獸家長,真係勝利者,但你想像下,佢3個仔走上史丹福大學呢條路,個3個仔身邊係有幾多追唔上主流精英教學嘅同學仔陪跑.....然後你聽到陳美齡嘅回應,真係心寒到成個夏天都唔使開冷氣,佢話「我喺任何崗位都願意。希望帶一陣新風進入香港教育。」,你真係頂佢唔順,你想跑數,proud of 自己過往戰績良好,想再證明自己,問題係我哋唔想呀嘛,唔好咁一廂情願啦。同埋佢咁答,係證明左應該真係有人同佢傾過呢個計劃。
請佢返來,係唔係想追高入讀外國知名大學數字條數?好嘅教育制度根本唔係用數字來prove,「數得出」嘅教學成就,有幾叻?我最怕係,追左另一條數,自殺靚仔個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