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夏如芝學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夏如芝學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夏如芝學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夏如芝學歷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629的網紅顏艾琳,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同時收到嚴力從紐約寄來的/一行30年特刊/,美國詩人張耳在台灣秀威出的/詩集離你最近/, 這本詩集的詩與插圖好可愛呀!可惜沒有簽名。洪君植、嚴力 的獻詞名單漏掉海子。他曾與我同時出現兩期。 年初嚴力邀我寫一篇回顧文,已收入/一行30年/,文章如下>>> 當初寫下了那一行詩 顏艾...

夏如芝學歷 在 HK Food Media《飲食男女》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15 01:42:32

足本睇片👉🏼:https://bit.ly/3zmdex9 ViuTV當道,先後彈出Mirror和Error兩隊人氣組合,就連經常在不同綜藝節目擔任嘉賓的七仙羽(七師傅)也人氣急升,連譚仔雲南米線也邀請她拍攝廣告,風頭一時無兩。七仙羽是馬來西亞華僑,曾於英國留學,碩士畢業,學歷高,不過她選擇做玄學...

夏如芝學歷 在 港。實測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1 12:37:27

《職場女王攻略》(Second Act)今個月上映喇,參加《港實測》 X @intercontinental.film 嘅送戲飛活動,就有機會獲得優先場戲飛! 參加方法: - Like呢個Post,及Follow @testhongkong . - 留言分享職場上趣事 - 最有趣嘅15位幸運兒,每...

  • 夏如芝學歷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15 09:01:36
    有 12 人按讚


    今天同時收到嚴力從紐約寄來的/一行30年特刊/,美國詩人張耳在台灣秀威出的/詩集離你最近/, 這本詩集的詩與插圖好可愛呀!可惜沒有簽名。洪君植、嚴力 的獻詞名單漏掉海子。他曾與我同時出現兩期。
    年初嚴力邀我寫一篇回顧文,已收入/一行30年/,文章如下>>>
    當初寫下了那一行詩 顏艾琳
    他媽的──觀「星星十年展」有感馬德升的「國罵」前衛表演
    100
    (他媽的)
    譯:他媽的一百次方。哎!實在很過癮的事……
    1989年3月於臺北

    這是一首標題叫「他媽的」的詩,當年正閉關重考大學的我因杜十三的一通電話,跑去漢雅軒藝廊看「星星十年展」。這大概是20歲的我所經歷最有趣的一件事,因為再來就讀書讀書讀書,模擬考模擬考、再來就是64發生了,再來還幫媽媽處理爸爸的婚外情…7月上陣趕考大專三場,如此動盪的春夏兩季,我竟也考得不錯,台灣大學中文系夜間部、淡江大學、東吳大學…等十二個科系,後來決定讀輔仁大學歷史系夜間部。
    去看畫展前,有看到報刊報導黃銳策畫的「星星畫派」,其對大陸當時的重大影響力,此展前後在香港跟台北的漢雅軒展出。我完全沒想到能見到其中的幾人。尤其看到馬德升現場的行為藝術,坐在輪椅上的他充滿爆發力,配合著背景的影像,馬德升激烈的手勢跟從丹田發出的一連串國罵,在封閉的展室裡迴盪一股氣旋,我覺得有趣又震撼。
    表演結束後,還是文學小太妹的我混在白靈、杜十三、好像還有張默伯伯等創世紀前輩們,跟馬德升拍了照,聽他們聊剛過去的十年,大陸文藝發生了哪些大事?小孩子哪懂這些?什麼芒克、北島、嚴力、阿城、艾未未名字聽了也沒放心上,但是回家後,還在回味著認識一個對岸前鋒畫派的興頭上,就寫下這首很直觀的一行詩:
    100
    (他媽的)
    要知道在當年,星星畫展很可能是我首次接觸到的大陸先鋒藝術。
    說是一行詩,標題、註釋卻又說明了寫詩的背景跟心情。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想也沒想,就在埋頭閉關苦讀大考前,花了很貴的郵資(可以買一本詩集的代價),給它投到嚴力創辦的《一行》詩刊了。
    沒有網際網路、打國際電話貴到嚇死人的年代,就這樣在某一天,信箱出現一本頗大開本的《一行》。在1990-1992年期間,我陸續打開郵封,翻看著《一行》,讀著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陌生詩人作品:芒克在北京、王家新曾在英國跟北京、李笠那時應該就在瑞典讀書、桑克在北京或哈爾濱、默默在上海、曾宏在福州、張耳跟嚴力跟王瑜大姐以及秦松都在紐約、非馬前輩一直在芝加哥、伊沙在西安、孫文波在四川、愛攝影的莫非也在北京、韓東在南京、還是黃凡的黃梵是江蘇、楊克在廣州、筆名程步奎的鄭培凱在紐約教書、還有海子曾經與我同時出現兩期;也有台灣詩人夏宇、陳克華、零雨、楊平、張國治、田運良、何光明、鄧秋彥等。
    識,不識、熟或仍舊陌生、在或不在世,當我多年後每每翻閱手上這六期《一行》,想起因為寫詩,在1989年之後,竟然認識了其中那麼多的詩人,甚至成為好友,這一切緣起都要謝謝嚴力。更因為《一行》30周年,我才有機會回想1989年發生的一些事。
    2017.5.14 定稿

  • 夏如芝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20 19:30:00
    有 325 人按讚

    真人與神化|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在馬六甲的三寶山下,鄭和石像靜置於路旁一家汽水工廠內,為華僑緬懷鄭和所訂制。這個曾是萬人船隊的駐扎之地,如今雖已荒冢壘壘,卻見證了華人在此的歷史足跡。」

    這是台灣《經典》雜誌編輯李菁菁在《海上史詩──鄭和下西洋》書中撰寫〈馬六甲的鄭和餘韵〉一文的引言。

    鄭和是回教徒嗎?還是佛道信徒?若是回教徒,華人是否就不能膜拜他?鄭和有沒有住過三寶山?三寶井是鄭和掘的嗎……

    《星洲日報》記者來電問詢這些事,我有點慌亂。要談的是歷史中的鄭和,還是華人理想中,神化了的形象?真人與神化之間,該如何議論?

    李業霖說得好:(東南亞)華人眼中「鄭和已成了一個半神的人物」。「這是因為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克服了許多困難,所以一般人認為他神通廣大,無所不能,而其影響層面的深廣,從幾個傳說得以窺見。」

    鄭和下西洋可謂是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大盛事。其船舶之大,隊伍之壯,為歷代之盛,但論及鄭和下西洋,必探知其本質為何。事實上,鄭和是奉明成祖之命而下西洋的。這時的明代中國同時實施著海禁令,禁抑民間海商的私自出洋。鄭和下西洋很大程度是當時明成祖所主導,一種政治色彩濃厚的官方組織大規模「走出去」的海洋活動。以禮治和平的方式,靠「德」與「威」的氣魄,鄭和下西洋招諭海外諸國前來中國,主動擴展了中華朝貢體制的內容。

    鄭和船隊氣勢不凡,消滅舊港華人頭目陳祖義,扶持和護衛滿剌加,壓服鍚蘭王,縱橫於印度洋。如馬歡《瀛涯勝覽》所云:鄭和「率領豪俊,跨越海外,與諸番貨,其人物之豐偉,舟楫之雄壯,才藝之巧,蓋古所未有。」但鄭和也曾在爪哇,因訊息掌握不足,適逢東西王內戰相攻殺,卻貿然上岸東王治所,而被西王兵斬殺了170名鄭和隨部。

    鄭和出身伊斯蘭教哈芝世家,曾在泉州伊斯蘭教聖賢墓行香,在清真寺祈禱以及奏請重建南京禮拜寺。但他為了完成航海的壯舉,安撫崇奉佛道的大部分船員,亦曾施財印造佛經,也曾祝禱航海女神天妃娘娘。

    1911年在斯里蘭卡的迦里,發現了一塊石碑。這是當年鄭和所遣送過去的。有意思的是,這塊石碑刻有漢文、淡米爾文和波斯文3種文字,3種文字的內容不相同。碑面上的記年是永樂七年。漢文部分說的是要在佛寺供奉,以感謝航海的安全,並祈求未來一切無恙,並記有當時的供品和布施的清單。淡米爾文內容是說,中國天子為贊揚印度教的保護神維什努而立碑。波斯語的碑文卻說立碑是為了阿拉之神及伊斯蘭教的聖者。

    對此,擅於評寫歷史人物的陳舜臣說:「一塊石碑中,以3種文字刻下它分別是為佛教、印度教、回教而立的。這不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嗎?鄭和本身雖是回教徒,但將近3萬名的艦隊官兵應該都是佛教徒,而錫蘭當地的居民則多半是印度教徒。如果再往西行,就進入回教圈。下西洋必須通過各種宗教圈,其統率的人不具宗教偏見,這非得有寬容的人格不可。」「鄭和的人格,無疑是由忍耐與達觀所形成。這使他得以遠離偏見。正因為永樂帝相信鄭和與任何國家的任何人都能順利交往,所以才會任命他為艦隊的總指揮。」

    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為中國的海洋發展史寫下光輝的一頁,然而他又是一個從小就被去勢,失去男性機能的太監。在明太祖明訓嚴督宦官的祖訓下,弔詭的,有明一代卻是宦官極度亂政的朝代,深受士人蔑視。鄭和的地位與功績,曾一度被湮沒。大航海行動停止之後,當時的正直官僚劉大夏把官藏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記錄藏匿起來,甚或盡為燒毀。這是何其荒謬之事。

    在本地華人眼中,鄭和是偉大航海家,也是一個賜惠、傳播高文化種子予斯土的聖賢;是開拓斯土的先驅,也成了斯土的保護神。鄭和是華族的驕傲,亦是華族的哀歌。三寶山的哭泣,鄭和像的孤寂,民族自尊心的擁護與受挫,如同華人史的悲命。

    於此,我們談的,不再只是一個歷史人物。鄭和是一個圖像,一個感情豐富,如同極其複雜矛盾的馬來西亞華人的圖像。我們的喜和悲,憤怒與歡笑,往往就在這半人半神的圖像中時隱時現著。

    歷史與神話之間,其實就是如此這般的有趣與荒謬。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 夏如芝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14 19:30:00
    有 377 人按讚

    一個偉大時代的終結|知史百家

    安煥然

    明朝停廢大規模的航海活動,是中國海洋事業的一個大撤退,一個「偉大」的航海時代終結了。

    明代中葉以後,中國船隻在印度洋,基本上已是消聲匿跡。即使是在東亞和南中國海域,亦不再有當年鄭和出航的那種壯舉。取而代之的是中國民間私商新勢力的崛起。此時,官方的海禁政策擋不住民間私商冒險的出海,亦商亦盗滄海間。惟,同樣都是出海,後者已不是鄭和下西洋時的那種形態和性質。

    明季之「真倭」、「假倭」,諸如曾一本、林道乾、林鳳,乃至鄭芝龍等,這批海商兼海盗集團,雖然展現他們在海上的活力,卻已不是宋元時期官民結合機制下的商販活動。船隻方面,在缺乏正常化的海外貿易環境下,中國海上私商不再有像當年鄭和船隊那般造建碩大的寶船,反而改為向中小型帆船發展,以便能更為快捷、靈活的逃避明朝官兵的追擊。

    明朝政府何以罷廢大規模的下西洋活動?明中葉以後,不論明朝皇帝主觀意愿上是想要抑或不要,明朝的國力已是不能再承擔。這與明中葉以後採取緊縮性的海外政策有關,也與明朝本身國勢的衰弱、官營手工業的衰敗有關。

    當年,如果沒有雄厚的人力、財力為後盾,鄭和下西洋是很難成功進行的;如果沒有「威」(強大的國力)為後盾,鄭和下西洋怎能那麼順利,怎會有那麼大的成效。這種情形,就好像今天中國的強大,才是中國在國際間立足所必須之後盾。現實就是如此。光靠幾句儒家教化的格言,不過是外交辭令緣飾門面的文化光環,是不足以立足世界的。

    然而,自從明成祖第五次親征漠北,死於軍中,此後,明朝國勢日顯困窘。明宣宗兵撤安南,是必然的結果。北方外患加遽,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親征,在土木堡之役反被敵人俘虜,成了階下之囚,國體喪盡。這時的明朝已是無暇再編織綺麗浪漫出海招諭的盛世大夢了。

    明成祖死後,明朝官方的動員能力也大為減弱。即使是宣德年間,明宣宗為了派遣鄭和進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的下西洋,曾做了最後的努力,下令征召潮廣、江西二都司及直隸鎮江諸衛的2萬4千名兵員,充當鄭和下西洋的海軍人員,把當時的運糧軍官調發往營造下西洋的準備工作。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雖完成使命,但在這期間,也引發了為參加下西洋做準備工作的官軍們紛紛畏難逃跑的事件。

    明中葉以後,明朝官營手工業也日趨衰敗。官營手工業的匠戶逃亡者眾。就算明朝政府如何諭令挽救,也徒勞無用。當年建造下西洋寶船的官營造船廠日漸蕭條。建造鄭和寶船的龍江造船廠在明初有400多戶的造船匠,他們最初的待遇還算不錯,後來卻江河日下,常有賠補之累,許多造船匠生計陷入困境,紛紛另謀生路。到嘉靖九年(1530),只剩下100多戶船匠,匠戶減少了四分之三。

    官營造船的質量下降,船廠腐敗經營,欺隱侵匿,貪污成風,偷工減料也普遍存在。作為下西洋主要物資基礎的官營基盤已動搖,若縱有「再世鄭和」,又怎能再掀壯舉?

    大規模下西洋所需的費用,對明廷來說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早在永樂末年,對鄭和下西洋之壯舉,國內朝中已有反對聲浪。明成祖死後,仁宗即位,就「從前戶部尚書夏原吉之請,詔停止西洋取寶船,不復下番」。宣宗時雖復行下西洋之舉,卻也是最後的一次,至正統年間又復禁。

    成化年間,宦官為了討好迎合皇帝,向明朝國家檔案部門索取「鄭和出使水程」的資料。當時的車駕郎中(後升任兵部尚書)劉大夏以當年鄭和「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時弊政」為由,把「鄭和出使水程」等珍貴航海檔案資料藏匿,甚或銷毀。

    劉大夏銷毀鄭和檔案的主張,雖愚不可及,卻是代表了當時不少「忠義之士」的憂患情懷。歷史常常就是這般的愚弄人。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