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8年10月至72年4月憲兵夏季甲種勤務服|1970s 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Police
本服裝為民國58年十月一日改正之58年式夏季甲種勤務服,頭戴白勤務盔,左肩佩戴飾緒,飾緒穗固定於上衣對襟第二顆鈕釦之上,結黑色領帶及荷花領帶夾;右肩佩戴槍繩。腰繫46年式...
民國58年10月至72年4月憲兵夏季甲種勤務服|1970s 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Police
本服裝為民國58年十月一日改正之58年式夏季甲種勤務服,頭戴白勤務盔,左肩佩戴飾緒,飾緒穗固定於上衣對襟第二顆鈕釦之上,結黑色領帶及荷花領帶夾;右肩佩戴槍繩。腰繫46年式白色勤務腰帶,手槍彈匣袋與槍套和陸軍使用者相同,右口袋蓋上佩戴55年式士官兵綠底名牌(大小6.5 x 1.7,軍官寶藍色、士官兵草綠色,此種區分至今仍保留)。領口佩戴憲兵士官兵科領章一對;左上臂佩戴塑膠質印刷士官臂章,左口袋蓋上配戴58年式憲兵勤務胸章。本徽章為58年十月16日通令使用,至民國68年八月一日停止使用。
民國58年王永澍司令任內始將三軍憲兵服制統一為甲乙式橄欖綠色,至此以後58年式憲兵服曾經歷民國67年、68年及70年章記及配件改正調整,至民國72年四月一日為現行之72年式憲兵服陸續汰換。而乙式為冬季艾森豪式軋別丁外套改正為官士兵軍冬季便服及士官兵冬季甲種勤務服穿著,而領帶夾可以追溯至早期的「獬豸」樣式再來「荷花」最後現今的「梅荷」樣式。
關於「憲兵勤務盔」於民國46年換成白盔,個別分成鋁盔、膠盔、復合材料的防彈盔。早期帽戴樣式部分,初期原皮染成白色,再改白色塑膠皮帽帶,再變成純塑膠白帽帶,當時憲兵及警察勤務盔所使用的帽帶皆是塑膠質一字帶,調節金具為白鐵日字環(參考圖片民國57~58年憲兵照),約從民國75至76年間,開始改換有一個圓形按扣的「織帶式」一字帽帶,到了民國78年以後全部改成織帶按釦帽帶。電影《返校》劇情設定在1962年(民國51年),片中出現的憲兵身上所配戴的勤務盔,可以見到帽帶是圓形按扣的「織帶式」一字帽帶,在年代上兩者材質有些落差,細節上殊為可惜。
承上,勤務盔左側漆有憲兵二字由右至左「兵憲」黑色字樣,現在的標楷字體都是一體成型,而在早年的樣式字體上有些不同,字體間部分有空隙,至大約70年代後開始字體上有些變化。另外帽徽早期光芒是現今的黨徽而非國徽,無壓克力護膜純琺瑯的樣式。
民國58年以後的憲兵有個最重要的細節,也是象徵符號之一,那就是「憲兵勤務章」;為本次外拍所要呈現的其一重點。
關於「憲兵特種配件」部份,民國48至58年間原憲兵執行勤務時配帶於右胸口袋蓋上緣之憲兵榮譽「獬豸」徽章,於民國58年10月改正為上有「憲兵」二字勤務徽章,使用時間從民國58年10月16日起使用至68年8月1日。憲兵執行勤務時配帶於甲種服左口袋蓋上之憲兵勤務徽章,與舊式「獬豸」徽章不同的是,該勤務章只有執勤時才能配戴,並且要登記(每塊徽章皆有流水序號)除了憲兵二字外,並還有海軍憲兵四字樣式(參考於早年軍史館的憲兵區),其中該章固定方式使用老式螺絲釘及山高式螺帽,非刺馬針蝴蝶釦式。
民國57年7月1日起國防部考量保防因素,全軍停止配戴部隊團體章規定,將原佩掛士官兵右臂階級章改佩於左臂,並改恢復於右胸襟佩戴兵籍名牌。
最後在外拍照片中可以看見白色「飾緒」所固定的位置不同,固定在制服第二顆鈕扣,可追溯至民國48年陸軍服制條例當中,註記中提到使用時機其一「擔任警衛勤務時需配戴」外還有佩用方法,繫於左肩尾端,球穗掛於上衣第二鈕扣上。這方法一直到民國63年開始,從第二鈕扣改制,並扣於右胸口袋蓋內。可參考圖國防大學大直校區,今日國防部博愛營區現址_右邊有4.74字樣是民國63年洗出的照片。
特別感謝《二王軍警用品社》贊助本次「憲兵勤務徽章」產品製作。於今年二月初首次與沉默老兵電影工作室共同合作考究、開發,為期兩個月的開模及製作,終於在今年五月初完成並推出。二王軍警用品社曾為《軍中樂園》、《返校》等片製作過國軍舊式章記,可在露天拍賣上搜尋二王軍品防身百貨購買。
感謝《萬昌西服號》協力製作「民國60年代憲兵夏季甲種勤務服」被服製作。該店舖從憲兵專科班第11期開始專門訂製憲兵制服,位在西門町老字號店舖至今30至40年了,老闆特別提到關於當年專科生的一些典故像是「單數年齡大,雙數年紀小」有相關憲兵制服問題歡迎前往詢問。
另外這次工作室與電影公司合作拍攝憲兵相關的歷史電影,所有的憲兵戲服、道具經討論後開放販售,歡迎前往表單觀看來信留言下單。
-
Date: May 3, 2020
Executive Producer: @zhijay1996
Photographer: @dr.jerry77881216
Still Photography: @doumiao0528
Model: @rollrolleuler
Special Thanks to: @mr.doumiao 、王齊、汪明遠、張靖盈、@kimber_chenxx 、許紫珈、潘耀華、張裕紳、二王軍警用品社、萬昌西服號
Colorist: @zhijay1996
English translation: @gavin_cy
Reference source: 潘耀華、王健發、48年陸軍服制條例、國家影音資料庫、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
-
#沉默老兵電影工作室 #中華民國憲兵
#憲兵勤務章 #憲兵特種配件 #憲兵夏季甲種勤務服
士官肩章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英雄中的英雄蔣爭台
#備極哀榮的告別式
上午在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參加執行碧海專案南巡任務時在海上殉職的蔣爭台小隊長告別式。
蔣爭台的一生充滿傳奇。
父親是來自四川的榮民,母親是排灣族美女,父親過世時,他才四歲,他和五歲的哥哥爭光(現任金峰鄉長)被經國先生安排進入退輔會的慈母育幼院照顧,七年後才回鄕,國中畢業後就讀陸軍第一士官學校,開始其先軍、後警之公職生涯。
士校畢業後,他奉派海軍陸戰隊,曾參與國家安全局敵後工作人員訓練學員第一名結業,以及加入海軍陸戰隊最優秀的黑鷹(衣)特勤隊,因擁有跆拳道四段、莒拳道六段及射擊特等射手等絕技,又是左營國家訓練中心百十高欄及四百中欄儲訓國手、深海潛水教練(二星執照) 、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救生員教練等資格的特勤教官,傳授教導國内無數軍警等特戰人才。
蔣爭台退役後投考警察専科學校警員班第142期水警班開始將近三十年的水警生涯,當然,他的特殊戰技專長,被警政署選編納入至保安警察第一總隊維安特勤隊,成為維護國内治安反恐怖、反劫持、反暴力勁旅的重要成員,82年底時值内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七總隊成立海上特勤隊,蔣爭台被徵召回任並擔任特勤教官,指導操船、射擊、攀降、潜水等各項專業技能。
102年調至海巡直屬船隊迄今,平時執行台菲、澎湖、西南海域、東、南沙海域、中西太平洋公海遠洋漁業等公海巡護任務。近幾年來更肩負海巡外交任務,遠渡斐濟、吉里巴斯、帛琉、馬紹爾等國,近三年來又執行穩鵬號漁船海上喋血救援案、緊急救難案等國家安全重要任務,勞苦功高。
蔣爭台#原本計劃今年七月退休,但是鑑於邇來台海形勢緊張,海巡署的巡護任務倍增,蔣小隊長勉力在年前出勤,十幾天的東南沙巡護預計在二月五日抵台,二月三日就不幸往生。
今天的告別式有排灣族習俗,也有天主教儀式,更有蔣小隊長昔日的長官同僚以及兄長,敘述他精彩的一生。行政院長、海委會主委的獎章、褒揚令,無比隆重的覆旗儀式,都無法抹去我目睹遺孀哀慟逾恆,耳聞孤女淒厲呼叫爸爸時的震撼。
安息吧,蔣爭台小隊長,謝謝你一生為台灣的奉獻!
#盼望所有警察弟兄都能平安下莊安全回家
士官肩章 在 Dora 媽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有一種失敗是可以和勝利相匹敵的,就是,為註定的失敗全力以赴!
這場仗,一開始就註定沒有勝算...可是你們卻陪著我和Dora,一打就打了五年....五年來,我們縱橫沙場,從不退縮、從不放棄!
如果說:醫師是在戰場上指揮作戰的將軍。那,護理人員就是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中,陪著病患一起出生入死、衝鋒陷陣的士官長。
然而,綜觀歷史上許多可歌可泣的戰役,都可以看到將軍縱橫沙場、親自領軍作戰的身影…..
Dora在治療將近5年的期間,感激更感動許多醫師陪著她一起在戰場上並肩作戰!
五年來,我們一起共創無數奇蹟…… 是那種滿了~愛、信心、勇氣和盼望的奇蹟!
『那美好的仗我已打過,當跑的路已跑盡....』這句話,為Dora短暫的生命,畫下完美的句點,也為所有陪Dora打仗的醫護團隊,寫下動人的樂章....
💕 醫師節前夕,僅以這段影片,向所有陪著病患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並肩作戰的醫師們:致敬!!
士官肩章 在 杰朗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西施壺細介
西施壺,顧名思義:應該和西施一樣美,或者說這種壺的靈感來源於西施。「西施壺」,完整的稱呼應該是「西施乳壺」,簡稱「西施」或「西施乳」。
壺嘴便是西施的口,壺的身體則剛好是壺的盛水部位,把手便是纖細的腰姿。這個壺型在紫砂壺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記載的,而且,最早做這個壺型的,當屬徐友泉大師。
歷史研究
日本明治時期
日本明治時期的研究中國紫砂的學者奧玄寶,在明治甲戌年(相當於清同治13年)所著的《茗壺圖錄》中的「式樣」篇章里,就有關於西施壺的記載:「式有數樣,曰小圓、曰菱花······,美人肩、西施乳······」。
民國年間
民國年間,由紫砂藏家兼紫砂史學家李景康、張虹合著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紫砂史專著《陽羨砂壺圖考》里,在記載徐友泉時寫道:「又,友泉嘗為吳梅鼎父延攬於家,窮年累月、竭智殫思,制有雲罍、螭觶、漢瓶、僧帽、苦節君、扇面方、蘆席方、誥寶、圓珠、美人肩、西施乳、束腰菱花、平肩蓮子、合菊、荷花、芝 蘭、竹節、橄欖六方、冬瓜麗、分蕉、蟬翼、柄雲、索耳、番象鼻、鯊魚皮、天雞篆珥諸式。」徐友泉,名士衡,友泉是他的字,明萬曆(1570年-1619 年)人,生卒年不詳。從供春(明正德、嘉靖年間1506年-1566年,生卒年不詳)做出第一把有史可考的樹櫻壺到徐友泉的年代,中間只不過隔了 50-70年左右,經歷了趙梁、董翰、袁錫、時朋(時大彬之父)「四名家」以及時大彬這兩代人。徐友泉是時大彬的弟子,這樣算來,他應當是紫砂壺史上自供春之後的第四代人物了。小編翻遍了自己所能接觸到的紫砂文化典籍,尚未發現徐友泉之前有誰做過西施壺的記載。徐友泉是有史記載做過西施壺的第一人。
明末時期
李、張二人關於徐友泉做西施壺的說法,其實源自明末時人吳梅鼎的那篇激情飛揚、文採橫溢的《陽羨名壺賦》。吳梅鼎出自官宦世家,在紫砂壺歷史上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其曾祖吳仕,字克學、一字頤山,號拳石,江蘇宜興人,明正德甲戌(1514年)進士,官至四川參政。號稱紫砂壺鼻祖的供春,就是吳頤山少年讀書時的家童。吳頤山少年時曾到宜興金山寺閉門讀書,家童供春在服侍少主的同時,偷學金山寺僧製作紫砂壺的技藝,不經意當中一個不小心就成了中國紫砂壺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祖師。吳梅鼎的父親,更是把徐友泉請到自己的家中為其研制紫砂壺。由此可見,吳梅鼎一家祖孫幾代與紫砂壺結下了不解之緣。正是由於這種長遠的家學之源以及深厚的紫砂學識造詣,那篇空前絕後的《陽羨名壺賦》才讓他寫的是那麼的情真意切、多姿多彩!尤其對於徐友泉更是濃墨重彩,大加贊許,甚至用「技而進乎道」來肯定友泉的功力。文中說:「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以從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接著,吳梅鼎談到其父與友泉的關係,「緬稽先子,與彼同時」,並提到他父親請徐友泉來家做壺,「爰開尊而設館,令效技以呈奇」,而徐友泉在他家做壺是相當認真的,「每窮年而累月,期竭智以殫思」,正是由於徐友泉的殫精竭慮、一絲不苟,加上他的紫砂功力,做出了許多作品,吳梅鼎寫道:「爾其為制也,象雲罍兮作鼎,陳螭觶兮揚杯。仿漢室之瓶,則丹砂沁採,刻桑門之帽,則蓮葉檠台。卣號提梁,膩於雕漆,君名苦節,蓋已霞堆。裁扇面之形,觚稜峭厲,卷席方之角,宛轉瀠洄。 誥寶臨函,恍紫庭之寶現,圓珠在掌,知合浦之珠回。至於摹形象體,殫精畢異。韻敵美人,格高西子;腰洵約素昭青鏡之菱花,肩果削成採金塘之蓮蒂。菊入手而 凝芳,荷無心而出水。芝蘭之秀,秀色可餐,竹節之清,清貞莫比。銳欖核兮幽芳,實瓜瓠兮渾麗。或盈尺兮豐隆,或徑寸而平砥,或分蕉而蟬翼,或柄雲而索耳, 或番象與鯊皮,或天雞與篆珥。」此中提到的一大堆名詞,都是形形色色的紫砂壺款名,其中「美人」、「西子」指的就是美人肩、西施乳。吳梅鼎的父親與徐友泉這麼相熟,梅鼎本人年幼時必定和徐友泉過從甚密,說不定徐大師在做壺時順手丟一塊泥巴讓小梅鼎玩玩,那也是人之常情、順理成章的事。因此,吳梅鼎記述徐友泉摹形象體、殫精畢異而作美人肩、西施乳,專家認為當可採信。
西施壺的由來
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壺,文旦壺中的格調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確實此壺象豐滿的乳房,壺紐象乳頭,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採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一捺底,後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
首創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吳梅鼎給了徐友泉極高的評價,稱「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以從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吳梅鼎之所以為世人所識,實在是因為寫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陽羨茗壺賦》。吳氏曾祖是明正德進士吳頤山,正德進士何許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聲太盛,叫「供春」。吳頤山少時在宜興金沙寺讀書,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時,據說偷學了寺僧制壺,不經意間,成了紫砂壺史上的鼻祖。然後經歷了趙梁、董翰、元暢、時朋「四大名家」,然後是時鵬之子時大彬一家獨大,時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吳梅鼎的父親和徐友泉交好,並請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壺,成就了一段佳話。吳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如時之粗」時,他不知道,紫砂史冊上,已經有了他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