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壩成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壩成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壩成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壩成語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萬的網紅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被閹割的公牛(夜郎自大的真相之二) 在公元前後西南夷一帶的國際貿易體系裡,夜郎國和漢帝國幾乎是「脫鉤」的,它的主要貿易國是「南越國」。夜郎似乎非常依賴南越國,它們之間一種主要貿易產品是一種叫「枸醬」的酒。 來自漢帝國的官員唐蒙來到南越國的番禺,喝到了這種美酒。但他不知道這種酒產自何地。(...

  • 壩成語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07 12:59:09
    有 179 人按讚


    #被閹割的公牛(夜郎自大的真相之二)

    在公元前後西南夷一帶的國際貿易體系裡,夜郎國和漢帝國幾乎是「脫鉤」的,它的主要貿易國是「南越國」。夜郎似乎非常依賴南越國,它們之間一種主要貿易產品是一種叫「枸醬」的酒。

    來自漢帝國的官員唐蒙來到南越國的番禺,喝到了這種美酒。但他不知道這種酒產自何地。(或許南越國不肯告訴他,商業秘密啊)於是他回到長安,詢問一名蜀賈。

    蜀賈就是四川商人。在秦漢時代,四川商人是國際貿易的主要參與者,因此也是情報資訊中心。他們把四川生產的蜀布、邛竹、杖,輾轉經過印度而銷售到中亞,發了大財。
    (北魏隋唐的國際貿易商以中亞的粟特人為主,《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專門寫這個。)

    回到唐蒙,他從四川商人那裡第一次得知了「夜郎國」和「南越國」的地理關係和貿易關係。

    四川商人告訴他,這種枸醬只有四川才有,被某些商人偷偷賣給夜郎國。而夜郎國沿著一條河渡船就可以抵達番禺。「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可見在貿易上夜郎國是靠枸醬賺取順差。(有人研究認為,四川商人也沒有對官員講實話,因為枸醬實際上是夜郎國的特產,蜀賈說商人偷偷把枸醬從四川賣到夜郎,實際上從商業角度講,是不透露貨源地。)

    這條河就是牂牁江,也就是今天的北盤江。大名鼎鼎的黃果樹瀑布就在它的上游,而這條河一直流到珠江,是珠江水系的一部分。

    寫到這裡,我情不自禁再一次讚美商人。人類的自發秩序就建立在商品和交換上,而非官僚體系的計畫和指導。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就是講這種自發秩序如何避免被計劃經濟扼殺。然而,漢帝國最終把它們扼殺了。

    這條貿易路線,漢帝國的官僚系統從來不知道,他們一聽之後眼睛一亮。眼睛一亮的原因,不是「我也可以參與國際貿易,而是太好了,我一直要用一帶一路來支配南越國,但從湖南和江西的水路目前已經斷絕,原來貴州還有一條水路可以到廣州。這下子你南越國跑不掉了。」

    當初的南越國和漢國之間,本是各自獨立的政治實體,但中國的說法是「名為外臣,實為州主」。這無疑僅僅是中國的政治術語,意思就是:它本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出於歷史和地理上的原因只好採取一國兩制(外臣),但是它實際上已經地方割據,我們拿它沒辦法(州主)。

    而現在,我們是否要借道夜郎國而把它攻下來化作郡縣?唐蒙給漢武帝的報告裡洋洋得意:「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但問題來了:夜郎國是當時國際體系的主體,就算你大它小,也不能你像對內部的郡縣一樣為所欲為。

    但這對漢帝國而言,向來都不是問題。第一,我有大量編戶齊民可以割韭菜,錢不是問題,想不想讓我收買你?第二,我實力雄厚,不配合?施加一下軍事壓力!第三,承諾又不要錢,事成,大家一起喝酒吃肉,好處少不了你的。你兒子就是南越國的縣令!第四,我有宣傳機器,這件事情可不是侵略,而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原文是:遂見夜郎侯多同。蒙厚賜,喻以威德,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

    (多同是夜郎國的國君。「約」就是漢國和夜郎國簽署了協議,攻打下南越國,推行郡縣制,你儿子當其中一個縣的縣長。)

    這時的夜郎國可真的就「自大」了。不僅僅是它自大,它旁邊的其他酋長國看到中國的大筆賄賂也都心動。它們認為自己的國家據有險要的地理優勢,中國人來借道,不會對自己的政治共同體造出威脅。於是就和唐蒙簽了約。

    原文: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為漢道險,終不能有也。

    (貴州一帶不僅僅有夜郎國,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酋長國(小邑)。它們之間互不統屬,夜郎國或許以聯姻方式而支配一部分小國,但更多的是它也管不到的小國家。所以唐蒙要先搞定夜郎國,再搞定其他小國。要分別簽約。按史記記載,西南夷至少上百個國家。)

    唐蒙簽約完畢,「還報,乃以為犍為郡。」

    看到了嗎?所謂的行政管理機構「犍為郡」就是這樣設置的,最初是出自軍事行動而借道夜郎,夜郎諸國出自商業原因,答應了中國。當然它們也評估了政治風險。而中國方面則趁機把出自軍事行動的駐點行政化,最後賴著不走,用武力施壓,讓各小國不得不屈服而已。

    而中國一旦獲得了一個沿河的、小型壩子上的戰略據點,就逐漸蠶食周圍的蠻夷酋長國的土地和人民,從而擴大犍為郡的勢力範圍。

    而犍為郡的「犍」是什麼意思呢?是閹割的公牛。取這個名字的意思也就是說,「我不但殖民了你,也順便用我們偉大的漢字宣傳和意識形態機器嘲諷你一下,你還自大什麼?不過就是一頭被我閹割的公牛一樣!你在政治上已經斷子絕孫了,你只能一輩子乖乖為我服務了。」(今天四川還有「犍為縣」)

    事情一步一步按中國的政治步驟進行。攻打南越國的戰爭開始了,帝國已經把腳伸進西南夷的客廳,以犍為郡的名義。各個酋長國以為憑藉天險,戰爭結束後一切正常,但帝國派來夜郎國的將軍和流氓兵(巴蜀罪人)卻不這樣想,結果,叛逆的且蘭國首先被滅,歷史上沒留下名字的其他小酋長國也被逐一剷平。

    在這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夜郎國酋長只好「入朝」,不得不接受了長安的封號——夜郎王。

    漢武帝的時代,正是在西南夷地區大規模推行郡縣化的時代,歷史上可資比較的時代,以雍正的改土歸流最為接近。但即便如此,漢帝國依然沒辦法把夜郎國徹底郡縣化,大約一百年以後,漢帝國的郡守陳立,斬殺最後一個夜郎王(名字叫做興),夜郎國才最終消失在歷史上,只留下了一個「夜郎自大」的成語。

  • 壩成語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07 12:55:03
    有 621 人按讚


    第二集來了

    #被閹割的公牛(夜郎自大的真相之二)

    在公元前後西南夷一帶的國際貿易體系裡,夜郎國和漢帝國幾乎是「脫鉤」的,它的主要貿易國是「南越國」。夜郎似乎非常依賴南越國,它們之間一種主要貿易產品是一種叫「枸醬」的酒。

    來自漢帝國的官員唐蒙來到南越國的番禺,喝到了這種美酒。但他不知道這種酒產自何地。(或許南越國不肯告訴他,商業秘密啊)於是他回到長安,詢問一名蜀賈。

    蜀賈就是四川商人。在秦漢時代,四川商人是國際貿易的主要參與者,因此也是情報資訊中心。他們把四川生產的蜀布、邛竹、杖,輾轉經過印度而銷售到中亞,發了大財。
    (北魏隋唐的國際貿易商以中亞的粟特人為主,《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專門寫這個。)

    回到唐蒙,他從四川商人那裡第一次得知了「夜郎國」和「南越國」的地理關係和貿易關係。

    四川商人告訴他,這種枸醬只有四川才有,被某些商人偷偷賣給夜郎國。而夜郎國沿著一條河渡船就可以抵達番禺。「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可見在貿易上夜郎國是靠枸醬賺取順差。(有人研究認為,四川商人也沒有對官員講實話,因為枸醬實際上是夜郎國的特產,蜀賈說商人偷偷把枸醬從四川賣到夜郎,實際上從商業角度講,是不透露貨源地。)

    這條河就是牂牁江,也就是今天的北盤江。大名鼎鼎的黃果樹瀑布就在它的上游,而這條河一直流到珠江,是珠江水系的一部分。

    寫到這裡,我情不自禁再一次讚美商人。人類的自發秩序就建立在商品和交換上,而非官僚體系的計畫和指導。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就是講這種自發秩序如何避免被計劃經濟扼殺。然而,漢帝國最終把它們扼殺了。

    這條貿易路線,漢帝國的官僚系統從來不知道,他們一聽之後眼睛一亮。眼睛一亮的原因,不是「我也可以參與國際貿易,而是太好了,我一直要用一帶一路來支配南越國,但從湖南和江西的水路目前已經斷絕,原來貴州還有一條水路可以到廣州。這下子你南越國跑不掉了。」

    當初的南越國和漢國之間,本是各自獨立的政治實體,但中國的說法是「名為外臣,實為州主」。這無疑僅僅是中國的政治術語,意思就是:它本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出於歷史和地理上的原因只好採取一國兩制(外臣),但是它實際上已經地方割據,我們拿它沒辦法(州主)。

    而現在,我們是否要借道夜郎國而把它攻下來化作郡縣?唐蒙給漢武帝的報告裡洋洋得意:「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但問題來了:夜郎國是當時國際體系的主體,就算你大它小,也不能你像對內部的郡縣一樣為所欲為。

    但這對漢帝國而言,向來都不是問題。第一,我有大量編戶齊民可以割韭菜,錢不是問題,想不想讓我收買你?第二,我實力雄厚,不配合?施加一下軍事壓力!第三,承諾又不要錢,事成,大家一起喝酒吃肉,好處少不了你的。你兒子就是南越國的縣令!第四,我有宣傳機器,這件事情可不是侵略,而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原文是:遂見夜郎侯多同。蒙厚賜,喻以威德,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

    (多同是夜郎國的國君。「約」就是漢國和夜郎國簽署了協議,攻打下南越國,推行郡縣制,你儿子當其中一個縣的縣長。)

    這時的夜郎國可真的就「自大」了。不僅僅是它自大,它旁邊的其他酋長國看到中國的大筆賄賂也都心動。它們認為自己的國家據有險要的地理優勢,中國人來借道,不會對自己的政治共同體造出威脅。於是就和唐蒙簽了約。

    原文: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為漢道險,終不能有也。

    (貴州一帶不僅僅有夜郎國,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酋長國(小邑)。它們之間互不統屬,夜郎國或許以聯姻方式而支配一部分小國,但更多的是它也管不到的小國家。所以唐蒙要先搞定夜郎國,再搞定其他小國。要分別簽約。按史記記載,西南夷至少上百個國家。)

    唐蒙簽約完畢,「還報,乃以為犍為郡。」

    看到了嗎?所謂的行政管理機構「犍為郡」就是這樣設置的,最初是出自軍事行動而借道夜郎,夜郎諸國出自商業原因,答應了中國。當然它們也評估了政治風險。而中國方面則趁機把出自軍事行動的駐點行政化,最後賴著不走,用武力施壓,讓各小國不得不屈服而已。

    而中國一旦獲得了一個沿河的、小型壩子上的戰略據點,就逐漸蠶食周圍的蠻夷酋長國的土地和人民,從而擴大犍為郡的勢力範圍。

    而犍為郡的「犍」是什麼意思呢?是閹割的公牛。取這個名字的意思也就是說,「我不但殖民了你,也順便用我們偉大的漢字宣傳和意識形態機器嘲諷你一下,你還自大什麼?不過就是一頭被我閹割的公牛一樣!你在政治上已經斷子絕孫了,你只能一輩子乖乖為我服務了。」(今天四川還有「犍為縣」)

    事情一步一步按中國的政治步驟進行。攻打南越國的戰爭開始了,帝國已經把腳伸進西南夷的客廳,以犍為郡的名義。各個酋長國以為憑藉天險,戰爭結束後一切正常,但帝國派來夜郎國的將軍和流氓兵(巴蜀罪人)卻不這樣想,結果,叛逆的且蘭國首先被滅,歷史上沒留下名字的其他小酋長國也被逐一剷平。

    在這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夜郎國酋長只好「入朝」,不得不接受了長安的封號——夜郎王。

    漢武帝的時代,正是在西南夷地區大規模推行郡縣化的時代,歷史上可資比較的時代,以雍正的改土歸流最為接近。但即便如此,漢帝國依然沒辦法把夜郎國徹底郡縣化,大約一百年以後,漢帝國的郡守陳立,斬殺最後一個夜郎王(名字叫做興),夜郎國才最終消失在歷史上,只留下了一個「夜郎自大」的成語。

  • 壩成語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24 14:00:04
    有 268 人按讚

    秦始皇出巡五次為體察民情還是遊玩?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再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在短短11年的時間裡,秦始皇曾有過五次出巡。有人說秦始皇如此頻繁的出巡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遊山玩水的私慾,也有人說秦始皇出巡是為了向六國遺民顯示武力,以威懾意圖叛亂者。其實,如果對比秦始皇的五次出巡路線便不難看出:秦始皇五次出巡即有遊玩享樂的成分,又有到各地炫耀皇威,加強對帝國控制的目的。

    第一次出巡:《史記》記載,「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

    公元前220年,這一年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第二年。秦始皇從咸陽出發,經北地郡治(甘肅慶陽),出雞頭山,經過回中道越過六盤山到隴西郡治(今臨洮),視察完畢後,又回到了咸陽城。

    始皇帝第一次出巡

    看秦始皇將第一次出巡的地方鎖定為北地郡和隴西郡,其實就可看出秦始皇的危機感還是十分強烈的。隴西郡和北地郡本是西戎的遊牧地區,幾乎等同於秦朝的邊防地帶,此一地區的安定與否直接關係到秦朝心臟地帶——關中的安危。同時,隴西郡與北地郡又是秦王朝的起家之地。當年秦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即是指此一區域。故而秦始皇此行的目的就是讓那些遷徙不定的戎人告知他們那些遠方的「親戚們」:大秦已經統一天下,閒雜人等遠離!

    公元前219年第二次出巡:

    如果說秦始皇第一次出巡是一場短途旅行的話,那麼第二次出巡則是一次長途跋涉。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於是乃並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復十二歲。作琅邪台,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准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上自南郡由武關歸。」——《秦始皇本紀》

    路線:出函谷關,過洛陽,經大梁、陳留、定陶,登鄒嶧山、泰山,封禪後,又經臨淄、黃、腄,到成山,又折回芝罘到琅琊,經郯城、彭城,西南渡淮水,到壽春,經安陸、株縣,南至湘山,沿江西行,經江陵、宛縣,最後由武關回到咸陽。

    始皇帝第二次出巡

    算起來,秦始皇第二次出巡與第一次出巡的時間間隔才幾個月。雖然表面上秦始皇是傚法古代聖賢去泰山封禪,實際上秦始皇還是為了向新徵服的原齊國地區宣揚秦朝的赫赫武威。因為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地處最東端的齊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戰爭而滅亡的。當年,秦國兵進齊國之前,其他五國王室的殘餘分子已經聚集在齊國,他們都十分希望借齊國再次翻盤復國。所以,秦始皇此次泰山之遊,除了向天下展示秦朝的強大武力之外,還借助了一種輿論——刻石,來宣揚秦始皇的卓越武功。

    前218年第三次出巡:

    《史記》記載:「始皇東遊,至陽武博浪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黨入。」

    始皇帝第三次出巡

    路線:第三次出巡大體與第二次出巡一樣,不過回咸陽時則取道趙國舊地,經邯鄲、上黨、安邑、蒲津渡回到咸陽。當然,個中的原因還是在於威懾趙國的反抗分子。但這次出巡,秦始皇卻險些被刺殺,即張良策劃的博浪沙鐵錘砸車事件。於是,下令大索天下十日而不得刺客的秦始皇怏怏不樂地再次來到齊國舊地芝罘,並立石刻辭,以宣揚秦國統一六國的豐功偉績,告訴天下:秦朝統一六國是為了「烹滅強暴,振救黔首」,結束六國之間「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的征伐。算是多少回擊了那些總是喜歡搞出類似博浪沙刺殺事件的六國殘餘分子。

    前216年第四次出巡:

    秦始皇自第三次出巡歸來後,長達兩年都沒有出遊。如果看秦始皇隨後修築長城,討伐匈奴的一系列國防舉措,也許秦始皇在這兩年裡感受到了遊牧陰山河套之地的匈奴對秦朝的威脅,所以他一直都在考慮如何穩定秦朝北邊國防的問題。公元前216年,又發生了一次刺客事件直接促使秦始皇下定再次出巡的決心,即秦始皇與四武士微行咸陽,突然在蘭池宮遭遇刺客。雖然四名武士奮力擊退刺客,但是卻未生擒或擊斬一人。於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6年開始了第四次出巡。這次始皇帝視察的重點區域是秦朝北部國防線,終點站是碣石。

    始皇帝第四次出巡

    「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壞城郭,決通堤防。…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此次出巡,秦始皇繼續除了尋找不死藥之外,還下令拆毀了魏、韓、趙、齊等國修築的堤壩以及阻塞交通的關卡城堡。戰國時,黃河開始肆虐,地處黃河下游的魏、趙、韓、齊等國為了將黃河固定在穩定的河道上,都各自在自己的國境中修築了高高的堤壩。一則是為了防備黃河氾濫,二則是為了改變河水流向以禍害鄰國。這也便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當然,秦始皇主要著眼點還在軍事,即為討伐匈奴做準備。所以始皇帝才在歸程中巡視了秦朝北部,並從上郡歸咸陽。一則是為秦朝修築長城做一次親自勘探,二則瞭解下匈奴的邊患程度。這一年,始皇帝命蒙恬發兵三十萬驅逐了匈奴,奪取了陰山河套地區,並修建了長城。

    前221年第五次巡遊:

    自秦始皇第四次巡遊歸來,並相繼派兵驅逐匈奴,並修築了直道和馳道等一系列軍事工程。由於秦朝過分使用民力,使得天下百姓怨聲載道。所以,秦始皇在第四次出巡歸來後,在咸陽呆了四年多。此一時期,自信外患已除的秦始皇或開始處理國內反對者,或為自己縱慾做準備。如焚書坑儒、興建阿房宮、修築驪山陵等。

    始皇帝第五次出巡

    公元前211年,一顆隕石降落到齊地,有對秦始皇暴政不滿的百姓立即刻上了一句話,「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聽聞暴怒,下令處死隕石周圍的所有居民。同年秋,秦國使者又遇到了一件事。自函谷關而來的使者經過華陰時遇到一個手持玉璧的人,那人告訴他五字預言,「今年祖龍死」,然後便消失不見了。後來,始皇帝將玉璧交給秦朝御府收藏,御府官吏卻告訴始皇帝此玉璧乃是第二次出巡時,始皇帝乘船遇到水上風波,投水祀神的那塊。接二連三的無解事件,讓秦始皇感到了深深地恐懼。於是秦始皇問太卜如何才能消災避禍?太卜算卦後回覆道,「游徙最吉」。隨即,秦始皇除了遷徙百姓之外,自己也開始第五次出巡。不過,這次出巡也是秦始皇的最後一次出巡。這一次,秦始皇還是和前四次一樣,依然進行了刻石活動。不過途徑沙丘的始皇帝卻意外病亡,並留下了一個隱患重重的帝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