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增加率計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增加率計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增加率計算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傳說,有個六年級生的民意代表,說年輕人比較沒有國際觀,雖然他否認,但從那個英文翻譯來看………………………我是不覺得直接酸跟間接諷刺,差在哪裡。 總之,這代表即便是六年級生,也有超級無敵嚴重的誤解,這篇我來解釋一下,為何年輕人沒有國際觀是嚴重的誤解,事實上是年輕人總體而言比較有國際觀。 以下所有數...
增加率計算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傳說,有個六年級生的民意代表,說年輕人比較沒有國際觀,雖然他否認,但從那個英文翻譯來看………………………我是不覺得直接酸跟間接諷刺,差在哪裡。
總之,這代表即便是六年級生,也有超級無敵嚴重的誤解,這篇我來解釋一下,為何年輕人沒有國際觀是嚴重的誤解,事實上是年輕人總體而言比較有國際觀。
以下所有數據,都在中華民國統計年鑑可以查到,我只附個大概數字。
首先,九年國教實施前,台灣現在70歲世代的老人,要讀到世界史只有念初中以上,這個人口比例在民國50年左右大約3%左右,換算人口數為15萬人。你要跟我說,其他幾百萬人都會自修看國際媒體,在那白色恐怖年代別鬧了吧。
所以,普遍會學到世界史,是要九年國教實施後,然後請各位記得,我們小時候念的世界史,究竟是教你思辨,還是從頭背到尾?就先不管,當你有讀過就算有點國際觀,至少看新聞知道他在講什麼。
數據如下
1968、民國五十七年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僅計算該年度入學,之前學制的忽略不計。換算年紀,九年國教第一批現在年紀65歲。從畢業年份反推,
1960年代的國中畢業比例,到了1970、1980、1990年代,從3.5%上升到5%,10%、12%。
用人口數反推大約是32萬 -> 68萬 -> 172萬 -> 228萬
增加數36萬、104萬、56萬
年齡層為60代、50代、40代
換言之,真正會碰到世界史,至少要念到國中,依照90年代的資料抓個平均,國中、高中、大專以上的畢業人口比例為約4成,人口數約750萬上下。
九年國教,沒有經歷教改的早一代,世界史的教育要到高中文組才會比較硬,我們就先不管這個,當作通通有讀過好了,那麼又會得到幾個數字。
九年國教第一批,在數年後有高中畢業的比例為3.7,約為39萬,是現在廣義的四年級生。往後每10年的數字為8.3% -> 15% -> 17%,數量為120萬 -> 267萬 -> 343萬,增加數為81萬->147萬->76萬。
也就是理論上讀過高中世界史,不是國中稍微碰一點點的,在90年代後的人口比例大約佔了27%,約為540萬。
但是呢,教改後的世界史才比較脫離大中國心態,可以較為平實的敘述狀況,也是2000年以後的事情,此時高中畢業跟大專以上畢業生的比例,扣掉90年代的數值大約是7.8%、14.8%,換當年代的人口總數可得到146萬、278萬。
簡單說,就是以高中大學以上的狀況論,現在40歲以上有讀過世界史的,人口數量大約是540萬人佔了4成,1968-1998花了30年,平均每年增加16萬人。然後從90到2020年代,20年間每年增加了約14萬人。
看來沒啥差?別忘了喔,90年代以前,平均一年出生人口是40萬,千禧年後是20萬,換言之除以出生人口數…
年輕人讀過世界史的增加率,是90年代以前的兩倍。而且是教改後,比較會教你思考跟討論世界史,不是我們以前死背標準答案去考的國立編譯館版本。
白話文說,就是現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讀過比較活潑不死背,老師還會教你思考,上課會有小討論,每年增加的比例,是過去背到死、不求甚解的世代兩倍。
結論,年輕人(30以下)比之前的世代(40以上),讀比較多有意義的世界史。
至於怎樣叫做有國際觀?或許可以從觀看文茜小妹大的年齡比例,對照得知怎麼回事。
#所有數字都是抓統計資料的前幾個然後大略平均
#想寫論文的麻煩自己找原始資料
#中華民國統計年鑑跟教育部統計
增加率計算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福島安全論」失真 災後連續6年胃癌顯著增加!(01/29/2021 EIC環境資訊中心)
文:宋瑞文
2011年福島核災造成大量輻射污染後,日本政府不斷宣傳所謂的「福島安全論」,冀望海內外遊客放心觀光飲食。然而,倡導「福島安全論」的學者早野龍五,其論述根據的論文已撤回,共同作者的博士學位也被取消。另一方面,有日本媒體透過政府數據發現,災後福島縣已連續6年胃癌顯著增加。
在早野龍五論文撤回,多位學者批判內容有捏造嫌疑後,日本政府對於福島安全的說法,公信力大為降低。「政府說,沒有一個人因為福島核災健康受到影響,只是沒有掌握真相的說法。」日本媒體Level 7的記者明石昇二郎如此寫道;長年追蹤日本癌症數據的他,發現災後福島縣已連續6年胃癌顯著增加。
明石昇二郎根據日本「全國癌症登錄資料庫」,利用流行病學的「標準化罹患率比」(SIR、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計算出福島縣在災後的2012年到2017年的胃癌發生率,全部高於全國平均,在統計意義上顯著增加,換句話說,這樣的現象很難說是偶然或巧合,應有特定的原因。
透過日本「全國癌症登錄資料庫」,還能得知福島縣其他的健康變化。例如,2011年核災之前,福島縣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原本比全國平均低上許多,但自2013年開始,除了2016年的女性部份之外,不論男女的甲狀腺癌發生率,全部超過全國平均。
災後,日本政府針對未成年人調查過罹患甲狀腺癌的狀況,發現罹患人數是過去的數十倍以上。對此日本政府解釋,因為大範圍的檢查,病例自然發現得多(過剩診斷)。然而,從前述的分析可知,在未檢查的成年人的部分,狀況仍然大幅惡化。
其他異常的癌症數據變化,還有前列腺癌、膽癌、膽管癌等。以前列腺癌為例,2012年(男性)顯著增加,隔年2013年略減,但2016、2017年又顯著增加,罹患人數也突然增加許多。
流行病學專家評論
流行病學專家、岡山大學教授津田敏秀,在看了明石昇二郎的分析後表示:「福島縣內輻射被曝狀況不一,單憑這些數據已經可以看出趨勢。然而,負責縣民健康調查的福島縣立醫科大學卻沒有做疫學調查,驗證核災與這些癌症的關係。今後應該針對被曝劑量大的群眾進行調查,驗證有無關聯。」
據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說明,自然放射線之外,終生累積的人工輻射劑量100毫西弗以下(低劑量),癌症增加機率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差異,或者科學上沒有明確影響等其他說法。一般人通常直觀地解讀為「(任何人都)不會有癌症」而感到放心。
但津田敏秀解釋,這裡的癌症兩字,是指不分性別全年齡層的「全癌症」,若是特定的、對輻射敏感的年齡層與癌症,就會有顯著差異了。前台灣勞工健康服務中心專任醫師林亮瑜解釋,因為全癌症的總人口基數比較大(如男性不會得到卵巢癌),所以發生率有可能低於特定癌症。
而除了癌症外,福島核災後,多種健康數據惡化的研究,由海內外學者陸續發表出來。Hagen Heinrich Scherb等人的研究指出,災後周產期死亡率增加,福島及其周圍尤為嚴重。日本醫科大學等團隊調查發現,福島縣未滿1500克的極低體重新生兒,災後增加了2~3倍。琉球大學名譽教授矢崎克馬分析,災後日本死亡率急增。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學研究發現,災後新生兒心臟異常顯著增加14.2%,應考慮核災影響。
非癌症疾病的惡化,在車諾比核災亦然。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非核醫師會IPPNW,在2011年發表的論文(第7頁第18點)寫道,據車諾比省官方資料,災後1987~1992年之間,疾病增加率在内分泌系統為25倍、神經系統為6倍、循環系統為44倍、消化器官為60倍、皮膚與皮下組織為50倍以上、肌肉骨骼系統和心理障礙為53倍。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29288
★ 相關報導:
陷倫理爭議 證明福島核災影響不大論文遭撤回 作者博士學位遭取消
https://e-info.org.tw/node/229208
♡
增加率計算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福島安全論根據崩塌 災後連續6年胃癌顯著增加
文:宋瑞文/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2011年福島核災造成大量輻射污染後,日本政府不斷宣傳所謂的「福島安全論」,冀望海內外遊客放心觀光飲食。然而,倡導「福島安全論」的學者早野龍五,其論述根據的論文已撤回,共同作者的博士學位也被取消。另一方面,有日本媒體透過政府數據發現,災後福島縣已連續6年胃癌顯著增加。
在早野龍五論文撤回,多位學者批判內容有捏造嫌疑後(請見圖片ㄧ),日本政府對於福島安全的說法,公信力大為降低。「政府說,沒有一個人因為福島核災健康受到影響,只是沒有掌握真相的說法。」日本媒體Level 7的記者明石昇二郎如此寫道;長年追蹤日本癌症數據的他,發現災後福島縣已連續6年胃癌顯著增加。
明石昇二郎根據日本「全國癌症登錄資料庫」,利用流行病學的「標準化罹患率比」(SIR、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計算出福島縣在災後的2012年到2017年的胃癌發生率,全部高於全國平均,在統計意義上顯著增加,換句話說,這樣的現象很難說是偶然或巧合,應有特定的原因。
透過日本「全國癌症登錄資料庫」,還能得知福島縣其他的健康變化。例如,2011年核災之前,福島縣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原本比全國平均低上許多,但自2013年開始,除了2016年的女性部份之外,不論男女的甲狀腺癌發生率,全部超過全國平均。
災後,日本政府針對未成年人調查過罹患甲狀腺癌的狀況,發現罹患人數是過去的數十倍以上。對此日本政府解釋,因為大範圍的檢查,病例自然發現得多(過剩診斷)。然而,從前述的分析可知,在未檢查的成年人的部分,狀況仍然大幅惡化。
其他異常的癌症數據變化,還有前列腺癌、膽癌、膽管癌等。以前列腺癌為例,2012年(男性)顯著增加,隔年2013年略減,但2016、2017年又顯著增加,罹患人數也突然增加許多。
流行病學專家評論
流行病學專家、岡山大學教授津田敏秀,在看了明石昇二郎的分析後表示:「福島縣內輻射被曝狀況不一,單憑這些數據已經可以看出趨勢。然而,負責縣民健康調查的福島縣立醫科大學卻沒有做疫學調查,驗證核災與這些癌症的關係。今後應該針對被曝劑量大的群眾進行調查,驗證有無關聯。」
據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說明,自然放射線之外,終生累積的人工輻射劑量100毫西弗以下(低劑量),癌症增加機率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差異,或者科學上沒有明確影響等其他說法。一般人通常直觀地解讀為「(任何人都)不會有癌症」而感到放心。
但津田敏秀解釋,這裡的癌症兩字,是指不分性別全年齡層的「全癌症」,若是特定的、對輻射敏感的年齡層與癌症,就會有顯著差異了。前台灣勞工健康服務中心專任醫師林亮瑜解釋,因為全癌症的總人口基數比較大(如男性不會得到卵巢癌),所以發生率有可能低於特定癌症。
而除了癌症外,福島核災後,多種健康數據惡化的研究,由海內外學者陸續發表出來。Hagen Heinrich Scherb等人的研究指出,災後周產期死亡率增加,福島及其周圍尤為嚴重。日本醫科大學等團隊調查發現,福島縣未滿1500克的極低體重新生兒,災後增加了2~3倍(請見圖片二)。琉球大學名譽教授矢崎克馬分析,災後日本死亡率急增。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學研究發現,災後新生兒心臟異常顯著增加14.2%,應考慮核災影響。
非癌症疾病的惡化,在車諾比核災亦然。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非核醫師會IPPNW,在2011年發表的論文(第7頁第18點)寫道;據車諾比省官方資料,災後1987~1992年之間,疾病增加率在内分泌系為25倍、神經系為6倍、循環器官為44倍、消化器官為60倍、皮膚與皮下組織為50倍以上、筋肉・骨・心因性機能障害為53倍。
圖片說明:
圖片一::2020年8月,"TVU福島"報導,多位學者召開線上記者會,批判早野龍五論文,表示"圖表很可能是捏造的"。
圖片二:媒體報導,福島縣極低體重新生兒,災後增加2~3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