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靜電!】
冬天一到, 令人畏首畏尾的除了溫度,還有靜電。
要了解靜電,不妨先從科學原理出發。世上所有物質,皆由原子(atom)組成,而原子之中包含 3 種粒子,分別是帶正電的質子(proton)、帶負電的電子(electron)和不帶電的中子(neutron)。
在正常情況,...
【哇!靜電!】
冬天一到, 令人畏首畏尾的除了溫度,還有靜電。
要了解靜電,不妨先從科學原理出發。世上所有物質,皆由原子(atom)組成,而原子之中包含 3 種粒子,分別是帶正電的質子(proton)、帶負電的電子(electron)和不帶電的中子(neutron)。
在正常情況,當物件的質子和電子數量相等,不會產生靜電,但在天氣、濕度等條件配合下,只要稍經摩擦,質量較小的電子,便容易走到另一物件之上,形成正負電失衡的靜電狀態。一旦這些導電體互相觸碰,電子便會再次移動以平衡電荷,產生一瞬間的觸電感覺。
由於人體是導電體,因此會受到靜電困擾。尤其是,電荷容易在水分不足的皮膚上積聚,皮膚乾燥的人堪比「人肉比卡超」、經常會被靜電嚇一跳。因為水分子跟我們摩擦時,會將電荷中和、帶走,故此在濕潤季節的靜電問題絕無僅有。如要降低觸電頻率,最方便的做法是多搽保濕霜,確保皮膚水分充足;又或使用加濕器,增加空氣濕度。
在衣著方面,純棉衣物比其它合成纖維更易導走電子,能大大減低靜電產生,「靜電」抗性一流。此外,在觸碰金屬門把、水龍頭等導電體前,亦可先觸摸牆壁、地面,將電荷導出。只是要留意,如是乳膠漆塗刷的牆壁,導電性較差,未必能完全避免觸電。疫情期間,講求衛生至上,使用塑膠、木製品等物件代替人手接觸,亦可做到抗電、抗疫兩不誤。
#茶杯天高海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