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人生》沒有真正的道別,我們路上再見 (9.2/10)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游牧人生》是一部美國公路劇情電影,由趙婷執導,法蘭西絲麥朵曼、大衛史崔森主演,根據同名報導文...
《#游牧人生》沒有真正的道別,我們路上再見 (9.2/10)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游牧人生》是一部美國公路劇情電影,由趙婷執導,法蘭西絲麥朵曼、大衛史崔森主演,根據同名報導文學改編,故事講述主角芬恩開著一輛裡頭有所有家當的白色廂型車四處漂泊,隨著季節打不同的工廠打工,面對生活的艱困、身邊的人來來去去,她都獨自咬牙克服,在廣闊的沙漠堅定踏上屬於自己的旅程。
⠀⠀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不斷去工作賺錢,竭盡全力地想讓自己人生變得更美好,但如何定義「美好」?扣除物質生活的享受,現在自己真的有比以前還要快樂嗎?這些日子以來的努力值得嗎?我們是否也因此犧牲了對自己重要的事物,無論是跟家人相處的時光、平時的休閒娛樂,或者從小就想要實現的夢想?電影《游牧人生》圍繞在一群以廂型車為家的「游牧族」之上,透過他們跟常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給我們帶來以往從未有過的體悟。
⠀⠀
在經過 2008 年金融海嘯的衝擊之後,美國社會開始出現一個特別的族群,這些早已到達退休年紀的中老年人的畢生積蓄因為泡沫經濟而化為烏有,在付不出房租、房貸和水電帳單的情況下,選擇搬進一輛能雲遊四海的「露營車」,靠著從網路上得到的資訊與人與人互聯,在美國中西部尋找季節性的打工機會賺錢維生。他們來自各個地區、有著各種不同的背景,以前可能是上班族、學校老師或退伍軍人,但現在都同樣這這裡生活,這是電影《游牧人生》的故事,也是他們的真實人生。
⠀⠀
改編自作者潔西卡布魯德開著休旅車深入美國中西部,跟著她的受訪者學習各種在車上生活的技巧,到亞馬遜等聘用大量臨時工的企業工作,並融入當地游牧族集散在整個美國的社群所撰寫而成的報導文學,《游牧人生》把故事聚焦於一位曾跟丈夫居住在帝國鎮的游牧者「芬恩」身上,由於小鎮命脈石膏廠倒閉、丈夫癌症過世,使她買了露營車踏上旅程,讓觀眾通過她的視角看見當代美國的另一種獨特面貌。
⠀⠀
你可能會覺得《游牧人生》這樣一部鎖定在底層階級的作品有什麼特別?許多社會寫實電影都曾有過類似的題材,為什麼由中國導演趙婷所執導的美國電影《游牧人生》在威尼斯影展影展放映後就好評如潮,並獲得最高榮譽的金獅獎肯定?我認為其中原因就像去年《小丑》以社會寫實風格和邊緣角色內心的深度描寫開創了超級英雄電影的新格局,《游牧人生》同樣透過富有詩意且能夠引發觀眾省思的故事,為公路電影與西部電影做出一次過去從未見過的突破。
⠀⠀
一般而言,西部片通常是一種由男性所組成的類型作品,公路片也多半是一場角色的自我救贖之旅,但就如同導演趙婷 2017 年《重生騎士》以素人演員和寧靜優美的影像語言,賦予這段滄桑粗曠的故事相當細膩的情感,《游牧人生》也以「游牧族」這個群體跳脫類型電影的框架限制,在塑造這種我們未曾經歷體會,但卻又讓人信服的生活樣貌之餘,也重新定義了「家」的概念,給予觀眾一個能改變過去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重新看待自己人生的機會。
⠀⠀
《游牧人生》其實沒有一個非常具體的劇情,基本上就是看著主角芬恩開著廂型車四處漂泊,在勞力密集的工廠打零工、在免費停車場過夜、修理故障的汽車、思考著下一季要去哪裡工作,以及跟她同樣都是游牧者人們的互動。也正因為除了法蘭西絲麥朵曼與大衛史崔森之外,其他出場的主要角色都是真實作為游牧者的素人演員,《游牧人生》整部電影那種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氛圍,還有對於周遭環境的呈現,就好像讓銀幕前我們完全置身其中那樣,深刻感受作為一位「游牧者」在沙漠中生存的感覺。
⠀⠀
《游牧人生》不禁讓我想起今年金馬獎上的《日子》,某種程度上它已經不再只是一部單純的劇情片,就如同電影原型的真實事件那樣,不僅全片整體平平淡淡、沒有出現太過戲劇化的情節,導演把「Nomad」和「Land」結合的英文片名《Nomadland》,也顯示出《游牧人生》其實是透過游牧者彼此之間的連結,還有人跟土地兩者既有著一定程度距離,但同時又密不可分的微妙關係,帶著我們看見這片土地上群體裡每個人的生活,以及他們面對困境與自己人生的態度。
⠀⠀
毫無疑問,《游牧人生》是一段專屬於美國的故事,無論是可供人們展開露營車游牧生活的遼闊國土版圖、需要勞力的大型企業工廠、便利發達的通訊技術、資本主義的社會、人們對美好生活有著想像與期待的美國夢破滅,或者國民普遍崇尚著獨立與自由的個人主義思維,這些要素都造就了「游牧族」這樣生活型態的形成與基本運作。因此,我很佩服趙婷這位中國出生的導演對於美國文化的掌握,透過芬恩的過往經歷與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探究了當代美國鮮為人知卻最真實的一面。
⠀⠀⠀
全文超過字數上限,後段請到 @looryfilmnotes 下篇文章或部落格閱讀原文。
⠀⠀
#Nomadland #趙婷 #ChloéZhao #法蘭西絲麥朵曼 #FrancesMcDormand #大衛史崔森 #DavidStrathairn #電影 #影評 #如履影評 #電影推薦 @20thcenturystudios_tw
報導文學的基本要素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深度報導寫作4】2種精靈般的寫作技法
***
我自己並不是一位高明的寫作者,只是多年的編輯工作積累一些心得,提出來與大家分享。編輯與記者的關係,比較像是評論者與創作者,應該營造一種進步的互動關係。
寫作當然是藝術,如果你心中總有疑問:「寫作需要天份吧?」我的回答是:「是的,寫作需要天份!」而且越是文學性的寫作,例如詩、小說、劇本等,要寫得好,的確越需要天份(一種早年被啟蒙的能力)。
所幸,深度報導寫作並不必要運用太多的文學手法,它雖然也涉及到敘述線的安排、場景的描寫、人物的刻劃,甚至隱喻等風格,但它真正的核心還是在於寫作的清晰度。也就是說,報導寫作需要的是「基本寫作技術」,而不是文學天份。
寫作技巧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好的寫作技法才能喚起讀者新的感悟力。寫作者的使命是賦予文字新的生命力,讓讀者對人類固有的、習以為常的人生處境,再次激盪起鮮活的、深刻的體悟。文字會失去生命力,是因為它已經淪為老生常談了。
在敘述、描寫、場景、引言、分析等眾多的「寫作要素」中,有兩種特別令閱讀者驚嘆,卻是一般寫作者甚少使用的;因為,這兩種「寫作要素」需要一點文學的感悟力:「詮釋」與「比喻」。(這是我自己心嚮往之,而力未逮的)
「詮釋」用以凸顯意義,讓平鋪直述的敘述與描寫,增加意義的厚度;而「比喻」則用以增添生動的趣味。
一、詮釋。
例示1》正廳則有兩根如古文明遺留的巨大砂岩石柱,撐起屋頂的橫樑,莊嚴地告知著此地早年生活的講究。~劉克襄《十五顆小行星》
例示2》這些老厝平時都不上鎖。那種經常開放,主人不在家的生活風景,更隱然流露出此地村民的良善和質樸。~劉克襄《十五顆小行星》
>>>敘述與描寫,是報導寫作最常用的二種筆法。「正廳則有兩根如古文明遺留的巨大砂岩石柱,撐起屋頂的橫樑」,這句描寫若是沒有後一句「莊嚴地告知著此地早年生活的講究」的詮釋,就顯示不出更深刻的意義了。
同樣地,「這些老厝平時都不上鎖」,這句敘述要是沒有後一句「那種經常開放,主人不在家的生活風景,更隱然流露出此地村民的良善和質樸」的詮釋,也只會是一句普通的敘述而已。
二、 比喻。
例示1》這樣努力打拚生活的意義何在,以後要多少錢才能買到安心的房子,眼前的社會值得奉獻嗎?我站在電視機前,這些疑惑如汽水開瓶後的虛空氣泡,不停地大量浮升。~劉克襄臉書
例示2》他嗓子有點兒沙啞,平緩的聲調中有一種嘲諷,但十分隱蔽,不易察覺。他注重詞與詞之間的距離,好像行走在溪流中的一塊塊石頭上。~北島「藍房子」
>>>「疑惑如汽水開瓶後的虛空氣泡,不停地大量浮升」、「注重詞與詞之間的距離,好像行走在溪流中的一塊塊石頭上」,比喻生動、鮮明,都讓前面的議論與描寫,拓展了深刻的感受!
****
PS.「寫作要素」是構成文稿的小結構(段落群為大結構),下篇會介紹寫作句法的類型與構成要素;了解「寫作要素」,我們才能試著回答:什麼是好的破題寫作方式。
****
(照片,廣告置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