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研院高中生命科學研究人才培育計畫】
今天這篇文要來分享一下我參加這個計畫的經驗
其實我兩年前曾經發過一篇文介紹生培
不過最近他們又開始招生了,所以再寫一次XDD
.
不知道大家曉不曉得,大多數高中數資班都有所謂的「專題研究」?那麽普通班的同學如果想要認識科學研究,甚至打入國際科展的殿堂,該怎...
.
【中研院高中生命科學研究人才培育計畫】
今天這篇文要來分享一下我參加這個計畫的經驗
其實我兩年前曾經發過一篇文介紹生培
不過最近他們又開始招生了,所以再寫一次XDD
.
不知道大家曉不曉得,大多數高中數資班都有所謂的「專題研究」?那麽普通班的同學如果想要認識科學研究,甚至打入國際科展的殿堂,該怎麼做呢?
其實不少大學和中研院都有針對高中生設計的培育計畫。就我所知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都有。我自己在高一的時候,就報名參加了中研院的生培計畫。
.
那實際上這計畫要花多少時間、都在做些什麼呢?
從入學到結業總共是三年的時間,也就是從高一到高三。高一開學沒多久就會開始報名(今年的截止日期是9/22!),之後會有初選(筆試)和複選(口試)兩個階段的選拔。經過考試進來的學生是不用收取任何費用的,如果沒有錄取,也有一些自費的名額。
.
#筆試 的準備
筆試考的不止生物,國高中的數物化生都是守備範圍。不過當然是生物的部分比較看重。建中跟北一女的生研社往年都會舉辦「中研補習班」,讓新生可以快速掌握一些重點(不過不曉得現在還有沒有)。建議有意報考的同學可以參加,或先看看高中課本。
.
#高一
主要是在教室裡大班上課。每兩週一次的禮拜六會到中研院聽各領域的傑出學者講他們的研究內容(是真的都很傑出…頂級卡斯…)。此外還會到不同的實驗室參觀。參觀實驗室的目的,是為了高二的重頭戲——專題研究做準備。
高一結束,有很多同學就會退班。因為高二開始要撥許多時間出來做研究。有些人發現自己沒有時間,或有更想做的事,就會選擇退出。不過一定要完成三年的課程才會拿到證書,所以建議各位還是要檢視自己的狀況量力而為,不要浪費一個名額了!
.
#高二
高一暑假時會選定未來一年半待的實驗室。不一定要在中研院,像我自己就是到台大醫學院。有些中南部的同學就近選擇中山大學、中興大學等。基本上只要是生命科學/醫學領域的實驗室都可以。實驗室的教授或學長姐會指導你進行自己的研究計畫,當時我自己在台大進行小鼠視覺皮層的表觀遺傳學研究,每個禮拜六都在實驗室跑PCR跑電泳。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實驗室呢?建議可以逛逛你想去的大學的網頁,看看教授們正在研究的主題。只要有興趣,就寄一封email過去,問他們能不能去參觀實驗室!不用害羞,大部分的教授都很友善的~
.
#高三
研究告一段落後,在高三通過「書面論文」跟「口頭報告」兩道關卡後就可以結業了!有些厲害的同學,會將自己的題目做得淋漓盡致,甚至挑戰國際科展的殿堂。要知道國際科展拿獎,在台灣可是能夠保送頂大甚至醫學系的!但這樣的機會跟奧林匹亞拿牌保送一樣微乎其微,如果自認不是頂尖電神,還是建議真心對研究有興趣再報名,同時好好讀課內的書,因為這整個過程確實會花費不少時間與心力。
(我本人就是一個糟糕的負面例子,原本妄想拿金牌保送醫學系,不過後來連生物奧林匹亞國手都沒有選上,課內成績也沒有顧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就跑去重考惹…)
.
說了這麼多,到底推不推薦高中生參加呢?
非常推薦!!!能夠在高中階段就接觸真正的學術研究,是很難得的機會。就算不以國際科展為目標,也可以在過程中學到許多有用的研究技能(或像我一樣發現自己對基礎研究沒那麼有興趣…XD)。現在在醫學系,真的覺得當時的訓練蠻有用的。高中就開始練習讀論文一點都不會太早!
三年下來我發現,計畫的老師真的都把我們當作researcher看待,而不是一堆參加夏令營的小屁孩。最後的口頭報告,他們也都嚴肅且認真地講評每一個人的論文,即使台上的我們高中都還沒畢業。
功利一點來看,參加這個計畫可以讓你認識許多頂尖強者。像我們班大部分的人後來都讀醫牙(或是台大其他的頂尖科系)(不知道是好是壞)。未來遇到問題,就有很多大神們可以請教了!此外也如果順利完成三年的課程,更會成為備審資料的大亮點。
.
再提醒一次,報名時間到9/22!
更多相關資訊可以我主頁的連結看,報名表也可以到那裡下載。連結我會放到報名截止日~也非常歡迎各位分享這個難得的機會給所有身邊的高中新生!
.
#醫學生 #醫學系 #醫科 #高中生 #會考生 #110會考 #111會考 #113學測 #讀書帳 #學測 #指考 #會考 #備審資料 #培育計畫 #中央研究院 #專題研究 #科展 #保送 #國際科展 #奧林匹亞 #資優班 #數理資優 #建中 #北一女中 #傑米的學習日誌
基礎訓專題題目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課程比較:怪獸C 級教練證照課程 VS. 怪獸教練俱樂部】
近來收到許多詢問關於C級課程與教練俱樂部的差異的問題,相信許多人有興趣知道,在此一併回答。
C級和教練俱樂部同屬於「非初學者」的課程,並不適合從來沒有接觸過自由重量訓練的人,所謂的自由重量訓練,指的是槓鈴、啞鈴、壺鈴或特殊槓等訓練,不同於徒手訓練或一般健身房的器械式訓練。雖然過去的確有過運動神經非常好的運動員,在沒有自由重量訓練背景下參加過課程,學習狀況也相當不錯,不過為數甚少,所以通常我們會說,這兩門課程對於完全沒有接觸過訓練的人來說,難度是偏高的。
C級教練課程是怪獸訓練最基礎的體能教練課程,內容主要為槓鈴訓練動作、能量系統訓練、基本課程設計以及教學方法。槓鈴訓練動作部分,包括蹲系列動作(背蹲舉、前蹲舉、前抱式深蹲、分腿蹲、側蹲、後腳抬高蹲、箱上蹲等)、硬舉系列(RDL、單腳RDL、傳統硬舉、相撲硬舉、早安運動系列等)、上肢推系列(臥推、肩推等)、上肢拉系列(划船、引體向上等)、負重行走、爆發力訓練動作(非舉重比賽用的舉重衍生動作、單手舉重衍生動作、增強式訓練動作)、核心補強訓練;能量系統訓練包含能量系統理論及實務操作;基本課程安排包含週期訓練及變動強度應用;教學方法則包含動作控制基礎理論及教學應用方法。課程最後安排學科及術科的測驗,學科測驗為三小時的筆試,術科測驗則為槓鈴等動作技術檢定。
C級的目標在於培訓並「檢定」的一位體能教練的基礎能力,預期成果是產出有自學及教學能力的新手教練。根據過往的經驗,初次參訓即取得證照的比例通常約為六到七成,結訓時若覺得需要更多時間準備,可以申請保留考試資格,延後至更後期的班隊考試,不過延後的時間不建議過長,因為教材可能會隨著肌力體能領域的演進和發展而改變。
C級教練可以協助許多想要獲得專業技術的學員有一個基本的努力方向,但是,從一個長期的專業發展來看,短期的課程通常「測驗」的意義大於「訓練」,換言之,許多體能教練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必須長時間慢慢培養,C級課程固然可以幫助許多人步上軌道,但是更有大量的基礎訓練是無法在短期課程裡達成,因此而有了教練俱樂部。教練俱樂部是一個長期培訓的課程,採申請入學制,申請時需要填寫簡單的報名資料,我們會根據您填寫的資料判斷課程是否符合您目前的需求,『並非每個人申請都會過』。
教練俱樂部教學的內容範圍遠大於C級課程,大致包括基本槓鈴動作、特殊槓(SSB、長壽槓、曲槓、短槓、菱形槓等等)動作、跳箱、藥球、雪橇等等,這些動作會選擇性的依照學生的學習進度成為課程的一部分。教練俱樂部沒有固定的課程進度,目的就是要讓學員不斷精熟訓練技術,以及與技術相關的許多理論知識。
教練俱樂部這門課的邏輯與C級證照課程非常不同,教學的目的不再是為了一次很硬的考試,而是真正開始經營自己的訓練生涯,許多教練過去不曾接觸過有系統的訓練,也不曾具備相關的知識背景,因此在擔任教練的過程中只能依賴自行閱讀或是各種短期課程,教練俱樂部會進行實際的訓練,包括從姿勢的教學,到逐步練出最大肌力、爆發力並提升能量系統,這個課程沒有既定的時程,雖然每期為三個月,但是從長期訓練的角度來看,三個月只能算是一個又一個的小單位,因此過去有些學員連續參加兩到三期俱樂部,藉此打下深厚的訓練基礎。
教練俱樂部等級的內容一但精熟,即可報名教練研究班,『研究班是一個不對外招生的課程,只接受曾經參加過俱樂部的學員』。這是一個真正踏入「進階」肌力及體能教練學科與術科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學員通常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改變,各項目的最大肌力已經遠遠高於自己的初學階段,同時對於各種動作和技術細節都已瞭然於胸,此時可以接觸更複雜的知識和訓練。在這個階段,術科的訓練仍然持續,學員會體會到長期進步和突破,當然也會經歷許多卡關和挫折,不過正這好是學習幫自己突破瓶頸的機會。每次上課會有30~40分鐘左右的學科專題(每三週上課會接著一週純術科訓練,該週沒有學科),學科專題課程的題目由何老師設計,通常包括週期訓練或課程設計相關議題、動作教學技巧、特殊族群議題、運動專項訓練、心理社會議題,偶爾會有工作室經營或個人品牌的相關討論,總而言之,從教練俱樂部到研究班,可以視為教練生涯發展的「活水」,在資訊混淆的時代引導教練的專業成長方向。
最後一個要提到的是,我們也一在被問到,「一定要是教練才能參加這些課程嗎?」我們的回答是:「不一定要是教練。」過去有許多健身玩家、競技運動員、運動相關領域從業人員等等,都曾經參加過這兩個課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進修的原因,只要我們的課程對你有幫助,都歡迎參加。
基礎訓專題題目 在 財經主播/主持人 朱楚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末有楚文粉絲專屬VIP優惠
【#採訪筆記:Google不到怎麼辦?費米推論的邏輯思考三招讓你聰明過人!】
身為記者,常常都需要寫報導,印象中每一次寫財經相關新聞或專題,都要上網查好多資料,即便是現在做節目當主持人或寫作,也都是常常需要靠谷歌大神找調查數據,才能讓內容有憑有據。
🧐不過,如果有一天谷歌不可靠呢?
這周廣播節目《創意領航家》專訪 #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學院 #萬岳憲 總監,他就跟我聊一個例子,有一回看到媒體報導:
「台灣的珍珠奶茶市場年產值是500億元」
這看起來普通的財經報導,其實仔細思考就發現有邏輯問題。
🤔什麼問題?
🥤🥤如果珍珠奶茶年產值是500億元,那以一杯珍珠奶茶約50元計算,等於一年要賣掉1億杯珍珠奶茶!
而若再除以全台灣2300萬人口,相當於每個人每年要喝掉44杯珍珠奶茶 = 一星期要喝約一杯珍珠奶茶。
雖然許多人都喜歡喝珍珠奶茶,但每個人每周都喝一杯,這看起來就不符合常理...
從這個角度去質疑,才發現!!!喔!原來報導寫錯了~
是「手搖飲」年產值500億元,每人每周平均都會喝一杯手搖飲,而非只限於珍珠奶茶。
萬總監運用的就是在分析師界很夯的「#費米推論」,是由一位得到諾貝爾獎的教授所提出,核心價值是在極短時間內,以相關數字計算乍看之下摸不著頭緒的物理量,
►►►後來延伸:只要透過推論的邏輯,就可在短時間內算出正確答案的近似值。
簡單來說,就是用 #邏輯思考,幫助你速算出八九不離十的數字,舉凡台灣有幾間便利商店?台灣有多少女人?這類大哉問的難題,都可以用推論就能概略得到答案。
萬總監提到的費米推論,其實我也很熟悉,因為之前念企管系,去應徵過麥肯錫顧問的學長姐就曾回來分享面試考題,就是類似的題目。
那時候我們都覺得這些題目很怪,可是也知道能進麥肯錫都是聰明人,因此僅單獨理解成這些題目是要考你聰不聰明,而直到這回廣播採訪,我才明白,原來聰明是有理論基礎,可以訓練出來。
費米推論不依靠蒐集大量數據,而是依靠一般常識與工作經驗,對有限的資料進行合理的假設推論,以最簡單的基本數學運算公式,來快速推算、找到有科學推論過程的數據。
💡那到底該如何運用呢?
萬總監提出三招:
① #不拘泥複雜的定義,改將重心放在淺顯易懂、能馬上開始的具體實踐方法上:可以自我練習去估算各種推論值,自己考自己,或是上網查詢也有很多相關題目可以練習。
② #透過較貼近日常生活的經驗推論:日常生活中的 一些基本數據比較好掌握,例如推論全台便利商店有幾間?可以透過估算走幾步能遇到一間便利商店,再從距離去估算每一城市有幾間來進行加總,重點就是訓練邏輯思考。
③ 可以運用最大值與最小值「#相乘開根號」的數學算式推估。這最神了!原來很多難以估算的數據,已有科學家證明可以用這樣的數學算式推算出來,超級好用,快學起來!👍
簡單來說,費米推論就是運用某些清楚可見的數值,去進行邏輯推演,藉由數學的力量,讓原本難以估算的數據可以有憑有據,也可以幫助我們在谷歌找資料時,能夠有辨別能力,學起來就能變聰明。
特別適合需要簡報分析產業、顧問、分析師,或是做研究,甚至是希望說服別人的職場工作者使用。
你也想變聰明嗎?快來認識這分析師界都在用的費米推論吧!
——
🎁楚文粉絲有專屬VIP優惠
✨資策會MIC《費米推論再造邏輯思考Pro》線上課程,楚文粉絲有專屬VIP優惠,只要輸入truewingchu就可以享有85折扣,限量134名!
👉網址:https://mic.iii.org.tw/Institute/Recent_ins.aspx?sqno=2300
——
🎧楚文的廣播節目|#創意領航家
✨聚焦財經時事、投資理財、科技趨勢、職場提升✨
IC 之音 FM97.5
首播 每周二18:30-19:00、重播 每周三 08:15-08:45
👉Podcast收聽:https://apple.co/2XtVn4C
👉Spotify收聽:https://spoti.fi/35aXhd8
——
💟更多有趣工作花絮和生活追蹤我的IG:http://bit.ly/2SFvZqr
基礎訓專題題目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篇報導的論點,有不少跟我上週在立法院的專題報告很接近!專題報告的題目為:「台灣科技政策與預算分配何去何從?」,真的是名不正 則言不順,台灣科技政策需要從根本架構開始修正,沒有好的科技政策以及後續的預算分配,何來科學研究的超前部署,如何能以基礎的學術研究引導社會進步?
我在口頭報告也特別說明,全世界沒有一個科技先進國家沒有一個統合長遠規劃的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台灣若想持續以科學帶領國家前進,勢必要好好想一想。「沒有遠慮必有近憂!」古有明訓!
點教育》名為「科技部」,怎會重基礎?
https://www.storm.mg/article/235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