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基因轉殖方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基因轉殖方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基因轉殖方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基因轉殖方法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皮筋兒 Journe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上次記者問可以跟國外買疫苗回來,培養後分裝嗎? 我翻翻我的疫苗發展與技術實驗課程有介紹~ 我就想來科普一下~沒那麼簡單一言以蔽之~~ 疫苗的發展與應用是人類在對抗傳染性疾病的一個偉大成就。從英國醫師Jenner發現接種牛痘病毒,可以預防人類天花病毒的感染,確立了疫苗的概念,到至今疫苗已有200年...

基因轉殖方法 在 ??????? ·͜·♡ 讀書帳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10:21:43

哭勒 我剛剛應該先把文打在記事本ㄉ(⑉꒦ິ^꒦ິ⑉) - 第二、三張是用老爸的iPhone 拍的感覺畫質有比較好一點(搶過來!!就這麼決定ㄌ - 第四張是基因轉殖的幾種方法(我覺得挺酷的)這是生物老師給的一篇文章 要我們自己整理 阿這張本來是要拍給同學抄的 想要看文章的人就來找我吧嘻嘻嘻 - 對對對...

  • 基因轉殖方法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08 23:19:58
    有 1,172 人按讚

    上次記者問可以跟國外買疫苗回來,培養後分裝嗎?

    我翻翻我的疫苗發展與技術實驗課程有介紹~
    我就想來科普一下~沒那麼簡單一言以蔽之~~

    疫苗的發展與應用是人類在對抗傳染性疾病的一個偉大成就。從英國醫師Jenner發現接種牛痘病毒,可以預防人類天花病毒的感染,確立了疫苗的概念,到至今疫苗已有200年歷史。

    傳統疫苗包括:
    1. 不活化疫苗:又稱死毒疫苗,但疫苗效力下降。
    2. 減毒疫苗:可能有毒力回歸的危險性。

    傳統疫苗穩定性較低,有些疫苗「抗原」不易培養製造,導致價格高;或有的抗原需要使用動物臟器培養製造,導致品質不易管制,因此如何改善這些缺失,一直是科學界的目標。

    近三十年來,由於分子生物技術快速發展,有別於傳統疫苗的新型疫苗陸續被研發出來。

    疫苗的分類如下:
    1. 活疫苗:有分減毒活疫苗,跟異質性活疫苗(例如牛痘病毒可作為人類天花病毒的疫苗)
    2. 死疫苗:有分 死毒疫苗、死菌疫苗,跟次單位疫苗(又分 類毒素疫苗、基因工程重組蛋白疫苗、胜肽疫苗、基因轉殖植物性疫苗、遺傳型疫苗/非遺傳型疫苗)
    3. 多核甘或DNA疫苗
    4. 載體疫苗
    5. 標記疫苗

    要了解疫苗就要先了解抗原是什麼~

    #抗原: 一種分子被一個動物體的免疫系統視為外來物,而在該動物體內能激發免疫反應這個分子被稱為抗原。
    蛋白質是很好的抗原因為穩定性高分子量大,許多微生物及其分泌物都是蛋白質,可做為抗原,例如細菌毒素、細菌鞭毛、病毒蛋白外衣以及原蟲的細胞膜等,其他物質例如蛇毒、血清蛋白、乳汁、食物蛋白、荷爾蒙以及抗體本身的分子,都可作為蛋白質抗原。
    構造簡單的多醣體,不是一個穩定抗原,因為太容易被代謝了,構造複雜的碳水化合物有抗原性,但如果與蛋白質結合就可以成為一種穩定的抗原,例如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紅血球的血型抗原。
    脂肪也不是一種穩定的抗原容易被代謝掉,但如果與蛋白質或多胜肽結合,可以成為一種穩定的抗原,脂肪常常扮演一種半抗原,與載體結合可以激發良好的免疫反應,但半抗原本身無法激發免疫反應。
    核酸也不是穩定的抗原,因為構造簡單容易被破壞,但如果把核酸與具有免疫抗原性的分子載體結合,則可以激發免疫反應,例如某些動物體內存在一些抗核酸的自家抗體,這個核酸抗體常破壞自己的細胞導致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例如人類的全身紅斑性狼瘡。

    #人用疫苗有分:
    1. 細菌性疫苗:卡介苗、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百日咳疫苗、肺炎球菌疫苗、B型嗜血桿菌疫苗、腦膜炎球菌疫苗。
    2. 病毒性疫苗:小兒麻痺疫苗、麻疹疫苗、德國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流行感冒疫苗、日本腦炎疫苗、水痘疫苗、B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

    我覺得病毒比較有趣所以簡介一下人用病毒性疫苗:

    1. 小兒麻痺疫苗:目前有兩種型別疫苗,一種為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俗稱沙克疫苗,它是將病毒培養於動物細胞內增殖,再收穫的病毒經福馬林不活化處理而得成,安全性高但需要注射三次才能獲得有效抗體,常常與其他疫苗做成混合疫苗使用,因製造的成本高,所以有另外一種減毒的口服疫苗俗稱沙賓疫苗來取代,因為口服很方便還可以引起腸胃道疫苗之免疫反應,但可能因為馴化的病毒突變而使毒性恢復,造成小兒麻痺症狀之副作用但機率非常小,因此有些國家建議前兩劑使用沙克疫苗而後再用沙賓疫苗較安全有效。
    2. 麻疹疫苗:是一種減毒活性的病毒疫苗,預防效果可以達95%以上,麻疹疫苗是將疫苗株之病毒接種於動物細胞中繁殖,病毒收穫後凍結乾燥而成的活性病毒疫苗,孕婦不可以施打,免疫功能不全者也不可以打。此疫苗常與德國麻疹及腮腺炎疫苗合成三合一疫苗稱MMR。
    3. 德國麻疹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製造方法與麻疹疫苗相似。
    4. 腮腺炎疫苗:是將疫苗株培養於動物細胞,添加安定劑經凍結乾燥之減毒活性疫苗,有十幾種病毒株被採用為生產疫苗之種毒。
    5. 流行感冒疫苗:是一種不活化疫苗,目前使用的疫苗是一種裂解型的病毒成分疫苗,僅含有抗原成分而沒有病毒殘餘。每年需要更新病毒株,如果病毒株的預測對了,保護效力可以打70到90%,尤其是老年人可減少50到60%以上罹患嚴重流行性感冒及併發症。由於流感病毒的變異性極大,幾乎每年都發生變異,原施打的疫苗對不同型的病毒不具免疫力,因此疫苗成分每年均會變更,建議每年都要接種一次。
    6. 日本腦炎疫苗:此疫苗有不活化疫苗以及減毒疫苗的兩種型別。除了中國以外的國家均使用鼠腦之不活化疫苗,因其將病毒(北京株或中山株)培養於鼠腦再經純化精製,再以福馬林不活化處理,使用此疫苗應避免與含有佐劑之疫苗同時注射,以防止因鼠腦殘餘蛋白引發之過敏反應。中國所使用的日本腦炎疫苗均以動物細胞為基質,生產病毒,但未經純化精製,有一種不活化之疫苗,其免疫抗原性比較差,需要施打四次,另一種減毒活疫苗病毒株SA14-14-2,為凍結乾燥劑,需二到三次的皮下注射效果才會好。
    7. 水痘疫苗:此疫苗可以預防水痘病毒引發的水痘以及帶狀皰疹症。是一種活病毒疫苗,目前疫苗所使用的病毒株Oka株是日本大阪微生物研究所高橋博士,由水痘患者分離水痘病毒經不同細胞傳代馴化而成,疫苗副作用小保護效果達90%以上。此疫苗為凍結乾燥保存,但效價降低速度比麻疹疫苗快,僅保存於冷凍庫中,因疫苗價格很貴目前是自費。
    8. B型肝炎疫苗:第一代的B型肝炎疫苗是由B肝帶原者的血漿中分離,經福馬林不活化製成,另一種是利用遺傳工程方法以酵母菌或其他細胞培養,而大量生產B肝表面抗原(HBsAg),效果好而且更安全,冷藏保存。台灣使用B型肝炎疫苗自1979年實施新生兒接種至今,已使國小一年級學童之帶原者由10.5%降到1.7%。
    9. A型肝炎疫苗:製造方法類似於沙克疫苗,將病毒株培養於動物細胞,再精製純化後以福馬林不活化,是一種不活化且經呂膠吸附之製劑。
    10. 狂犬病疫苗:可以在感染之前預防也可於被狂犬病動物咬傷感染後再注射,以預防感染引起的腦炎。是一種不活化之病毒疫苗,是將狂犬病毒株接種於動物細胞,收穫再精製純化經福馬林不活化而得。

    #疫苗之檢定
    包含特性、無菌、防腐劑含有量、真空、純度、含濕度、病毒迷入、毒力試驗、發痘試驗、抗原阻止試驗、安全及效力等項之檢驗。

    因應大規模疫情,許多國家均在考慮提供緊急授權讓 武漢肺炎疫苗能盡快應用,原本疫苗臨床有一、二、三期,在目前緊急狀況下有可能會幾期合併,疫苗上市一定得經過很多嚴格的審核,並不會因為緊急使用就放鬆過關,民眾多關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報告的資訊即可~~

  • 基因轉殖方法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2-30 19:00:00
    有 536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免疫細胞療法特別專輯系列

    {內文}
    現代生活型態、飲食習慣以及基因遺傳,癌症發生率逐年升高,每年死於癌症的人數(800萬),相當於一個紐約市的人口,所以醫學界也沒閒著,2018年諾貝爾生醫獎,不是頒給一個癌症的"發現"或"研究",而是首度頒給了癌症的"療法",文茜世界周報訪問從美國回台服務的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趙坤山,從一個小故事,就可以知道,現今的癌症治療有了多少革命性的改變。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1988年,那時候在日本的時候,日本是,台灣事實上在過去就是依照日本的系統,可以告訴你一個文化衝擊,我那時候去日本的時候,發覺說剛好在有一個ENT(耳鼻喉科)的教授,他在看病,他看完了以後,他突然從抽屜裡面拿出一支黑筆,然後在病人的身上就是畫了一個圈圈,然後他這個是什麼意思?他就說好,你就到地下室去照個X光去做治療,OK,代表什麼?事實上在過去的整個醫學演進的過程當中,都還是以外科醫生為主,之前也沒有什麼放射腫瘤醫學,因為化學療法也是外科醫師在打,放射科分成兩個,一個叫做放射診斷(Diagnostic radiology),就是做診斷的,譬如說X光、CT(斷層)掃描,另外一個叫做放射治療(Therapeutic radiology),就是做治療的,OK。在這個之前事實上這些(放射科)都是被視為只是輔助外科醫生在處理的一些事情,開個藥、開個單子讓他去做做這些東西,但是在過去的2、30年,我們發覺幾件事情一直在變,才會演變到今天現在大家有的概念說,癌症是一個團隊合作。

    從傳統的由外科主導,到如今以Oncology(腫瘤學)以及Radiation Oncology(放射腫瘤學)為核心,現在的抗癌從藥物到療法到照護,已經不再是一個醫生說了算,而是由一整個團隊來照顧每一個病人的方方面面,而這條變革之路至少走了30年。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診斷從過去,腦部有問題只能去照個X光,然後可能是做個什麼超音波,看看裡面有什麼東西,沒有什麼其他的,沒有什麼技術,但是因為CT(斷層)掃描的發明、MRI(核磁共振)的發明,甚至後來變成正子攝影,PET Scan(正子攝影),就是分子影像,這些的發明的時候,而且這些用到臨床上的日常運作以後,讓我們對於疾病本身有能夠看得到,不只是摸得到,而且看得到,摸不到的也可以看得到,了解了以後才有辦法有下一步,就是治療。治療的部分除了外科把它切掉之外,切不掉的你可以用高能量的放射線去治療,所以這些技術的發展,包括剛剛跟您提到的這些IMRT(強度調控放射治療)這些新的技術,在過去都是不可用的,現在變成可用。因為這些新的藥物的研發,新的診斷的技術的發展,新的治療的技術,放射治療技術的發展,每一樣的專業性越來越深,越來?水越來越深,深到一個人沒有辦法去了解這全部的時候,就開始要分工了,分工的狀況的時候就必須要去溝通,因為一個病人進來他不可能拿個,到處去找不一樣的診斷,這個整合的照顧,這個是,現在是病人的權益,也是我們當照護者的一個必要作的事情,我們必須要做這些事情。甚至到最後,當然他需要有安寧照護的時候,也需要有人來介入,這整個的介入的情形就會變成現在大家所能夠接受的所謂的「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跨領域團隊醫療模式)

    醫生不僅醫病,還得醫心,趙坤山副院長所說這一套協助病人抗癌的方法,歸功於長年在美國排行第一的癌症治療中心MD Anderson所受的訓練。趙坤山也跟我們談到,傳統的癌症治療,不出開刀、放射性治療、化學性治療、標靶藥物四種方法,另外還包括電腦刀或侵入性投放放射性藥物的輔助性療法,但目前最新且全球醫學界高度談論的則是免疫療法。

    所謂免疫療法,大致分為「藥物(或抗體)免疫療法」及「細胞免疫療法」。以藥物治療為主的免疫療法,也稱之為「免疫檢查點抑制法」(checkpoint inhibition),人體的免疫T細胞上的有一些特殊蛋白質會阻止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例如2018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James Allison發現的CTLA-4,以及本庶佑發現的PD-1,而免疫檢查點抑制法,就可以利用抗體與這些特定蛋白質結合,將阻止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開關關掉,讓免疫T細胞可以發揮抑制腫瘤的能力,達到療效。

    第二種「細胞免疫療法」,就是抽取自體免疫細胞,在實驗室以藥物或基因轉殖方式,讓自己免疫細胞增生並辨識癌細胞,進一步抑制癌症的進程。早期的細胞療法是培養三種免疫細胞後輸回體內,包括NK細胞(自然殺手細胞)、DC細胞(樹突細胞) 以及T細胞。最新型態的細胞療法,稱之為CAR-T,則是利用基因工程,把T細胞改造成一種可以追蹤癌細胞的強大T細胞,再回輸人體體內,CAR-T因為有著導航系統般鎖定癌細胞的功能,如今在細胞療法的研究上成為顯學。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細胞治療又不大一樣,細胞治療又不是藥物了,細胞治療說好,如果既然你的,你身體的細胞不夠力,我就幫忙你訓練一批孔武有力的戰士,這些人你把它訓練好,打回來幫忙你打贏這場仗。

    當癌症治療已經不僅是投藥而已的時候,醫生的角色和專業知識也就必須順應改變,自己寫過教科書、也曾經在美國協助所屬單位建立醫生在職訓練體系的趙坤山預測,整體醫療教育因為疾病的演進以及人工智慧的問世,未來將出現重大革命。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第一個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的影響一定是很顯著的,因為它會影響到各方面的資訊的統整,資訊的處理,還有接下去資訊的應用這些方面。
    再來當然是細胞治療的部分,因為細胞治療的部分,在過去,在傳統思維都還沒有這一段,這一部分一定會有很多的介入。至於是不是要多學哪一些東西,譬如說當時如果我不是對物理這件事情有興趣的時候,我也不會走進這個領域,我也不會去了解到說這中間有那麼多的新技術可以使用,也不會去知道說原來在技術裡面,不只是IMRT(強度調控放射治療),還有電腦科學,接下去還有那麼多的partical(粒子),還有proton(質子),還有helium(氦粒子),還有carbon(碳離子),還有現在的neutron-capture(中子捕獲治療),還有這些的新的東西,這些新的東西未來有可能就是突破的一個新的契機。

  • 基因轉殖方法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9-14 12:15:25
    有 17 人按讚


    【臺灣大學研究團隊建立產官學合作模式‧促進臺灣種苗產業升級】

    蔬果收成好不好? 要如何提高育種效率? 種苗的選擇是關鍵因素,臺灣大學農藝學系以分子輔助育種方式與與農友種苗公司合作,在抗細菌性果斑病的西瓜品系、抗黃化捲葉病番茄品系,早生性的青花菜品系等新品系的育種,皆有亮麗的成果,更可喜地是研究團隊於青花菜研究成果被刊登在今天出刊的國際知名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其成果將提升臺灣種苗產業之國際競爭力。

    臺大農藝系系主任林彥蓉表示,過去與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共同受到大眾喜歡的良質米臺南16號,帶動農試所、農改場等單位紛紛投入此新的育種方法外,現在又有一創舉,與農友種苗公司合作,在抗細菌性果斑病的西瓜品系、抗黃化捲葉病番茄品系,早生性的青花菜品系等新品系的育種,皆有亮麗的成果。

    主持分子輔助育種團隊的臺大農藝系教授胡凱康強調,這項蔬果分子育種的研究計劃是由產業拋出現代育種面臨的問題,政府出研究經費,再由學校提出解決方案,除了提升臺灣種苗產業升競爭力,也提升學校的研發能量,此為一個產官學合作模式的典範。

    種苗產業為我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之一,每年均有大量之種子出口,以非基改之分子輔助選種技術可提高育種效率,種苗公司可在短時間內育成新品種,大幅提升種苗產業的競爭力。為了落實產業界將分子輔助育種納入其常規育種,農友種苗公司與臺大農藝系育種團隊共同執行分子輔助選育,在西瓜、番茄、番椒、青花菜等蔬果的育種,成果斐然。

    對產業界來說,收成好不好?品質棒不棒? 品種的選擇是關鍵因素,因此分子輔助育種是幫助選好種的重要方法;林彥蓉表示傳統人工授粉的雜交選育過程中,輔以分子基因型的快篩,在子代中精準挑選出具有優良性狀的基因,因此,大幅提升育種的選拔效率,除可縮短育種時程,並可聚合數個優良的性狀,達到精準育種的目標。此育種過程,沒有用到基因轉殖的技術,因此並非基改作物,無安全的疑慮。

    胡凱康説,基因型快篩是關鍵的技術,臺灣大學農藝系育種團隊首先以電泳的分析方式來基因型,進以自動化、高通量的基因型分析,可以於4小時內,完成96個樣品的96個基因型檢測,大幅促進選拔的效率。此自動化、高通量的基因型檢測平台,在臺灣是創舉,為臺灣的育種注入新策略。

    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表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下、永續農業目標下以及多樣化的農產品需求,新品種育種需朝抗旱、抗澇、耐高溫、抗蟲、抗病、具有特殊價值的性狀等等,如何提高育種效率是關鍵。在農委會科技處前瞻規劃,農友種苗公司和臺大育種團隊共同執行計畫,可窺見分子輔助育種技術將可以達成此目標,促進臺灣種苗產業升級、提昇其國際競爭力,邁向韌性的農業。

    這項分子輔助育種團隊研究成果,除了幫助臺灣種苗產業國際競爭力之外,其研究成果也相當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研究團隊以Subtropical adaptation of a temperate plant (Brassica oleracea var. italica) utilizes non-vernalization-responsive QTLs為題的論文,重要的發現是找到新的適應於亞熱帶環境的始球期基因,已由 Scientific Reports刊登在今天出刊的期刊,這個期刊是由Nature Publish Group發行,具高度影響力。更重要的貢獻是開啟同為蕓薹屬的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芥藍等蔬菜的分子育種,後續可以以分子輔助育種或是基因編輯來欲成不同始球期或開花時間的新品種,以調節產期。經由文章的發表,也顯示這項研究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建立了典型的產官學合作模式,也就是-產(農業界提出問題)、官(農委會和科技部出研究經費)、學(解決問題),是一個生物經濟很好的發展模式。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