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基因篩選爭議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基因篩選爭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基因篩選爭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基因篩選爭議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5萬的網紅PanSci 科學新聞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promo 說到繪畫,你想到的工具是什麼?蠟筆、水彩還是色鉛筆?那麼,如果能用「細胞」來作畫又會如何呢? 等等,培養細胞不是科學家做的事情嗎?嘿嘿,生物藝術 (Bio Art) 一出馬,科學與藝術的界線再也不分明啦! _ 1980 年代,Joe Davis 與哈佛大學遺傳學家 Dana Bo...

基因篩選爭議 在 PanSci 泛科學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0-16 12:59:20

#promo 說到繪畫,你想到的工具是什麼?蠟筆、水彩還是色鉛筆?那麼,如果能用「細胞」來作畫又會如何呢? 等等,培養細胞不是科學家做的事情嗎?嘿嘿,生物藝術 (Bio Art) 一出馬,科學與藝術的界線再也不分明啦! _ 1980 年代,Joe Davis 與哈佛大學遺傳學家 Dana Bo...

  • 基因篩選爭議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16 18:30:00
    有 93 人按讚

    #promo 說到繪畫,你想到的工具是什麼?蠟筆、水彩還是色鉛筆?那麼,如果能用「細胞」來作畫又會如何呢?
     
    等等,培養細胞不是科學家做的事情嗎?嘿嘿,生物藝術 (Bio Art) 一出馬,科學與藝術的界線再也不分明啦!
    _ 
    1980 年代,Joe Davis 與哈佛大學遺傳學家 Dana Boyd 創造出了名為 《微納斯》(Microvenus) 的作品,成為以分子生物學發展藝術創作的先鋒。

    這件作品是如何完成的呢?首先,他們將「ᛉ」以二進位的方式進行編碼,也就是把它給換成「10101.....」這樣的組合,而後將編碼過後的圖像訊息植入大腸桿菌的 DNA 中。
    _ 
    接著,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嘗試使用人類細胞、DNA、動植物組織以及微生物等等具有生命意義的物質來進行創作。

    在生物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有時會運用到很多科學知識,像是組織培養、合成生物學、基因改造技術。

    覺得聽起來很有趣很想學嗎?其實有不少教育機構都有相關課程喔,像是荷蘭萊頓大學所成立的藝術與基因中心 (The Art and Genomic Center),以及愛丁堡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相關研究計畫。

    如果你的腦中充滿想法,也可以參與生物藝術與設計獎 (Bio Art & Design Award),透過三階段篩選,與科學家們進行交流,並爭取補助、實現創意!
    _ 
    隨著藝術不斷發展,也有不少看法覺得除了操作實際生物外,討論生物科學研究的倫理爭議、社會議題、環境問題等等,也能算在生物藝術的一部分。

    而生物藝術與其他新興領域也時而交會,其與「涉及生物學的推測設計」便有不少相似之處。

    生物藝術就像一場仍在不斷進行的運動,打破了過去特定領域的侷限,帶領人類探索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_ 
    如果泛糰們有機會在大腸桿菌裡頭植入編碼訊息,你會想要放入什麼句子或畫面呢?
    _ 
    正確用法:成為生物的大藝術家
    錯誤用法:不用筆畫的都不算藝術
    _ 
    「啟發性的未來:推測、身體與醫學 - 宮保睿、顧廣毅雙個展」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203-205展覽室
    ▎展覽時間:2020/10/10 ~ 2020/12/06
    ▎展覽完整介紹> https://reurl.cc/q80WkN
    _ 
    《想像未來》書展區導讀分享會
    時間:2020/10/18(日) 15:30-16:30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205展覽室
    活動詳情及報名👉 https://reurl.cc/m9ZVOj

    「啟發性的未來:推測設計、生物藝術與跨領域的交匯」論壇
    時間:2020/11/1(日) 10:00-17:00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
    活動詳情及報名👉 https://reurl.cc/8n5KxM
    _ 
    本內容由 國立台灣美術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_ 
    參考資料:官妍廷《生物藝術初探與發展》《生物實驗室裡的哲學家》、宮保睿、顧廣毅《生物藝術小辭典:10組常見關鍵字》、eurekalert《Bioart: An introduction》、顧廣毅《荷為生物藝術(Bio Art)?進入荷蘭生物藝術的社群》、顧廣毅《【生物藝術/設計書寫群落計畫】緣起:「典範」是否降低了跨領域實踐的實驗性?》

  • 基因篩選爭議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15 01:20:12
    有 1,727 人按讚

    【最新!閻麗夢發表報告,指武漢肺炎為人造病毒】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前研究員、現已逃亡美國的中國病毒學家閻麗夢(Li Meng Yan)除了發表其經驗,指控中共串通WHO掩蓋疫情外(此部分為公認事實),更進一步表示武漢肺炎病毒為人造病毒(此部分仍多爭議)。而在9月14日,閻博士終於發表其研究報告,指出武漢肺炎病毒基因組的不尋常特徵,來自人為改造,而非自然進化而成,以下是我們閱讀全文後整理的概略重點:

    1. 中共宣稱武漢肺炎病毒(SARS-CoV-2)為自然演化而來(可能從RaTG-13,相似度96%),但一直沒有找到中間宿主或相關證據。


    2. 本報告更認為RaTG-13,RmYn02等中國發表的病毒,根本不是從自然界發現的,乃製造煙霧彈之用,其製造技術可能在領導武漢病毒P4實驗室的石正麗發表SHC015-MA15 融合病毒時就已掌握。


    3. 武漢肺炎病毒之序列和蝙蝠的ZC45 和/或ZXC21 病毒相似(~89%),這兩種病毒為中國解放軍實驗室所發現並持有病毒株。


    4. 武漢肺炎病毒之Orf8基因和ZC45病毒之序列重複性高達94.2%,而E蛋白完全相同,由於此兩個蛋白在冠狀病毒當中為低度保守(poorly conserved),因而這在自然界中不可能發生,例如其他病毒和武漢肺炎病毒之Orf8相似度都低於58%,E蛋白低於83%。


    5. 武漢肺炎病毒刺突(Spike)蛋白之S1段和ZC45只有69%相似,但其受體結合基序(RBM)和2003年的SARS病毒極為相似,可能已經過基因操控。而RBM是決定和人類ACE2蛋白結合力的主要位置。而作者也發現武漢病毒實驗室的石正麗過去就做過將冠狀病毒更換RBM的實驗。


    6. 武漢肺炎病毒之Spike蛋白有一Furin 蛋白酶切位點,論文表示「眾所周知該切位點可增強病毒感染性和細胞嗜性」,但該切位點並不存在自然界此類冠狀病毒中,而此序列中罕見之密碼子顯示該位置非屬自然演化。


    7.本論文亦推估一可能的武漢肺炎病毒合成路徑,製造時間最快約需5個月。依序有五步驟:將spike蛋白置換更強親和力的RBM,製造Furin 蛋白酶切位,從其他病毒獲得ORF1b基因,組合成完整病毒,最後再透過繼代培養篩選出活性佳的病毒株。


    8.(補充)武漢肺炎病毒明顯存在亞洲人、閃族人與高加索人感染、死亡率不同的狀況,已有研究指出和hACE2或其他基因的多樣性可能相關,理論上,在獲得不同的hACE2基因株修飾動物(一般為小鼠)的狀況下,可能可透過以上的步驟進行篩選出對歐美感染力強,對亞洲人感染力弱的病毒。


    9.由於經過針對人類ACE2基因的最佳化,加上其他的片段,使得此病毒傳染力遠強於SARS,致死率稍低但也遠高於流感,不論從臨床症狀,總傳播人數與死亡人數來看,都是人類歷史上面對過最棘手的冠狀病毒。


    10.本報告未經同儕審查,部分證據仍未完備,且仍存在許多的作者推論。但論文也指出,有關武漢肺炎病毒或相關病毒為人工製造的論文,近期均被審查無法發表,只以手稿方式流傳。


    (本報告之可信度仍須更多證據驗證,論述僅供參考,但若報告所述至少部分屬實,則中國已犯下二戰納粹以來,最嚴重的反人類罪行。)

  • 基因篩選爭議 在 黃建榮醫師(黃建榮婦產科診所暨台北試管嬰兒中心Taipei IVF)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8-12 14:49:49
    有 43 人按讚

    非侵襲性的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

    近年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S)盛行,發展及檢驗技術也不斷躍進,除了分析方法的精進,也不斷改變DNA的來源,從早期的極體、胚葉細胞、到現在最為推廣的囊胚之外胚層細胞採樣(TE cell biopsy),都是為了更精準的篩選出染色體正常之胚胎,以提高著床率、活產率。

    2013年,在歐洲醫學期刊Reproductive Biomedicin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證實了在人類囊胚腔液有基因體DNA(培養至5~7天時的胚胎,會開始形成空腔,腔內會充滿液體,並分化成內、外胚層,即所謂囊胚)。該研究讓許多學者聯想到可以利用囊胚腔液(blastocoelic fluid,BF)裡的DNA來作PGS、PGD,相較於TE biopsy,對胚胎的侵襲性更低。然而一些研究認為BF-DNA的染色體擴增率較不易,不一定能夠成功作後續PGS分析;且與TE biopsy的PGS結果一致性尚有爭議(63%~82%)。

    2019義大利的學者Luca Gianaroli提出了可利用BF-DNA偵測來篩選出具有著床潛力的胚胎。該研究一共分析了256個囊胚,其中有185個囊胚之TE biopsy結果是異常染色體胚胎(aneuploid),71個是正常(euploid);而aneuploid之胚胎的BF-DNA成功擴增率是81%(n=150),euploid則是45%(n=32)。接著將182個成功擴增之BF-DNA作PGS(以a-CGH方法)分析,共有172個能成功分析,且與TE-biopsy結果有93.6%的一致性。臨床上,將53顆TE-biopsy正常之胚胎作單一胚胎植入,其中有34顆囊胚之BF-DNA是擴增失敗,但懷孕率有77%,另19顆囊胚BF-DNA成功擴增,懷孕率則為37%。這些結果皆顯示BF-DNA的擴增結果,可用來進一步篩選出有著床潛力之胚胎。現在科技日新月異, 相信非侵襲性的胚胎染色體篩檢很快就能找到補足的方法。

    參考文獻:Fertil Steril 2019;111:77–8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