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基因改造人類爭議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基因改造人類爭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基因改造人類爭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基因改造人類爭議產品中有4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養鳥需知 ◎陳斐雯 常常看見你 在鳥店徘徊留連 終日素描一隻籠中的畫眉 所以猜想你喜歡鳥 我也喜歡,不過 比你貪心一點 總共擁有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 統統養在天空裡 從來不必擔心 誰會遠走高飛 我請大風陪它們賽跑 如果累了便躺在雲上喘口氣 如果吃膩春天的食物 夏天自然會有新奇的菜單 夜晚如...

基因改造人類爭議 在 Vic |北藍先生 talk talk life |文章分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9:00:21

#文末有贈書資訊 邁可・桑德爾教授所撰寫的《訂製完美》並不是像《正義》一書聞為最有名或最暢銷的著作,然而卻是爭議性最大與影響最深遠的一部作品。 . 你常常聽到基因改造、基因工程,你知道它離你的生活有多近嗎?這本書頁數不多,卻能在一波波的論證中瘋狂扭動大腦,你會發現自己在眾多立場中孤立無援。 . #...

基因改造人類爭議 在 PanSci 泛科學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0-16 12:59:20

#promo 說到繪畫,你想到的工具是什麼?蠟筆、水彩還是色鉛筆?那麼,如果能用「細胞」來作畫又會如何呢? 等等,培養細胞不是科學家做的事情嗎?嘿嘿,生物藝術 (Bio Art) 一出馬,科學與藝術的界線再也不分明啦! _ 1980 年代,Joe Davis 與哈佛大學遺傳學家 Dana Bo...

基因改造人類爭議 在 Charles Mo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8-22 03:15:49

#和你讀:《基因》"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全城關注政府所謂免費武肺測試和傳聞的『健康碼』是否用作收集市民DNA,什麼是DNA?什麼是基因?發現基因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上星期五從書架取下這本《基因》"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 基因改造人類爭議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0 21:00:43
    有 145 人按讚

    養鳥需知 ◎陳斐雯
     
    常常看見你
    在鳥店徘徊留連
    終日素描一隻籠中的畫眉
    所以猜想你喜歡鳥
     
    我也喜歡,不過
    比你貪心一點
    總共擁有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
    統統養在天空裡
    從來不必擔心
    誰會遠走高飛
     
    我請大風陪它們賽跑
    如果累了便躺在雲上喘口氣
    如果吃膩春天的食物
    夏天自然會有新奇的菜單
    夜晚如果睏倦
    每棵樹都可供高枕安眠
    我一點也不擔心
    如果真的十分想念
    一抬頭便能相見
     
    在鳥店徘徊留連
    看見你買下那隻畫眉
    提籠悠哉散步離去
    遺落在地上的素描簿裡
    畫的竟是自己
     
    所以我說你喜歡鳥
    我也是
    只是比你貪心一點點
    總共也才幾億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
    養在天空裡
    養在雨後的電線桿上
    養在陽光午睡的草坪
    養在你正提籠散步的小公園
     
    --
     
    ◎ 作者簡介
     
    本名陳斐雯,女,1963年8月20 日出生,台中人。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任「人間雜誌」特約採訪記者,自立晚報藝文組記者兼自立早報兒童版主編、中時晚報副刊、中國時報編輯。

    曾獲文化大學文藝行列獎散文、新詩雙料冠軍、第四屆華岡詩獎魁首。

    詩作具有敏感的纖情,透過多變的抒情,編織一種現代的美,語言清澈,想像飛躍。
     
    --
     
    ◎小編宇路賞析
     
    在進入詩的賞析之前,需要稍微花點篇幅介紹該時代背景,更有助於讀者們理解選讀這首詩的理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的作者張雙英在論及八〇年代新詩時,認為在「政治因素」、「經濟與社會因素」、「文學因素」等三個領域上的改變,導致了台灣的新詩走向了多元化的時代。其中產生了「生態詩」這種新的題材,張雙英以陳斐雯於一九八三年發表的作品〈地球花園〉作為代表舉例,認為該首詩是觸及到「環境生態」問題的好作品。
     
    這說法可能是來自於焦桐寫過的一篇文章〈八十年代的新浪潮〉,該文提到:「陳斐雯的語言清新,想像飛越,『地球花園』、『養鳥須知』是難得一見的生態詩佳構。」〈地〉、〈鳥〉二詩接連被選入了《創世紀詩選》以及向明所編選的《七十三年詩選》(爾雅出版)(註一),並且在詩選中向明認為「這種從博愛觀出發的自然生態保育理論,較之一般的只知責難和揭發的詩文,既具親和感又有說服力,任何人讀了都會覺得摘花捕鳥是一種多麼自私的,自絕於大自然的愚笨之舉。」
     
    不論是向明、焦桐,似乎都認為〈地〉、〈鳥〉二詩在分類上屬於生態詩(之後張雙英也承續了這樣的觀點),然而詩人林燿德卻持否定看法,在〈生命場中的蒔花女──論陳斐雯的詩〉文中表達他的觀點:

    「『生態詩』的重點應集中焦距於人類文明破壞大自然循環法則與生物鏈結構的層面上,最終落實在客觀世界的改造;陳斐雯的『地球花園』與『養鳥須知』二詩,固然在字面意義上透露了對人類控制生物遺傳基因與生存環境的事實有所不滿與關切,但其強調的理念乃落實在於『萬物與我同在』的人生觀,『地球花園』與『天空鳥園』的宏偉藍圖,並非以客觀世界的環境改塑為終極目的,而係以人類的心靈空間為其投射與開拓的真正園圃。」
     
    這兩種觀點的分歧,若要詳細解析,恐怕篇幅太長,但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和區別。一即是生態詩的定義,以及所包含的範圍廣度,林燿德的觀點是「狹義」的生態詩,其範圍限定在著重讓讀者意識到人類正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喚起讀者的環保意識,這類詩以前篇所賞析白樵的〈白鷺鷥的抗議〉為代表;向明等人的觀點則是較「廣義」的,只要在主題上涉及自然環境與人的關係,便得以歸類為生態詩。二是「手段」上的不同,因為向明的注文也認為陳斐雯的詩要傳達「人類對自然的控制是自私的行為」,進而引發讀者做出「所以人類不該破壞環境以及剝奪生物的自由」這樣的反思。

    只是陳斐雯用的手法並非「責難和揭發」,而是有其他的做法,相較於〈白鷺鷥的抗議〉這類詩更有效果。
     
    瞭解觀點差異之後,讓我們實際從文本來看,究竟爭議的關鍵在何處。從首兩段,可以清楚的看見兩組對應關係,「你」之於「一隻籠中的畫眉」,和「我」之於「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統統養在天空裡」的鳥。第三段重點在描述「大自然中的動物」享有各種好處,潛台詞即是「籠中的畫眉」不但不自由,而且不能隨處帶著走,若不在身邊還會擔心並想念。第四段「看見你買下那隻畫眉/提籠悠哉散步離去」,「你」在字面意義上擁有了那隻畫眉,但「遺落在地上的素描簿裡/畫的竟是自己」,顯見「你」根本毫不關心畫眉的生死,只在乎自己。最末段利用「一點點」和「總共也才幾億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之間的差距對比做強調,而且「養在你正提籠散步的小公園」,表示「我」的世界之寬廣,也包含了「你」所擁有的那隻畫眉和所在的小地方。
     
    在下結論之前,先提到在〈地球花園〉這首詩中,有一句「(我)不許妳摘花」,表示「我」對「摘花」這樣的動作是排斥的,而且還禁止「妳」去做。但是在〈養鳥須知〉裡面,我們卻沒有看到「我」對「你」做出任何強制的行為,只是「看見你買下」僅此而已。所以對〈地〉詩,我們也許能說陳斐雯想以「摘花」借代「破壞環境」的行為,呼籲讀者要愛惜地球;然而〈鳥〉詩更合理的解釋,是想以「我的貪心」和「你的自私」做出對比,表達一種胸襟的開闊,告訴讀者人不應著眼於小處,較趨近於林燿德所說,是一種人生觀和心靈空間的描繪。
     
    由於〈地〉詩和〈鳥〉詩在對應結構上的相似,令我們很難不將這兩首詩所傳達的意旨視作相同的來看待,若真是如此,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即〈地〉詩並沒有想要提倡環保意識,而「不許妳摘花」這一句,用「我希望妳同我看見把地球當作一座花園的美好,因此我不要妳去做摘花這件事」的意思去解釋,套用在人生觀這方面其實也可通,只是過了一年,作者對於把這種人生觀強加於他人身上的態度軟化了。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做個總結,事實上向明的觀點並不無道理,從讀者角度來看以及廣義的說是生態詩是能夠成立,只是如果分析到最後,將作品意圖考慮在內,會發現陳斐雯此二詩的重點並非放在生態保育的目的,那麼要說是生態詩便有點牽強了。
     
    最後有一則與生態詩爭議無關的小趣事:〈養鳥須知〉於2016年被節選入國中會考的國文科考題,陳斐雯本人在臉書上表示:「我不知道答案是哪一個啊啊啊(掩臉)」,引起熱烈討論。

    ※註一:以上「八〇年代」或「八十年代」均指西元一九八〇-八九年,而「七十三年詩選」係民國記年,即西元一九八四年的詩選,前後皆為同一年代,為避免閱讀混亂故在此註明。

    ※註二:連同白樵〈白鷺鷥的抗議〉賞析,感謝主編謝三進提供閱讀資料。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生態詩 #陳斐雯 #養鳥需知 #年度詩選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20.html

  • 基因改造人類爭議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31 21:40:35
    有 470 人按讚

    My 10 favourite books of 2020
    幾經掙扎和糾結,終於選出我今年的Top10

    在朋友的幫忙之下,也提早把要贈送的書送出去了,有收到的可以拍照分享一下嗎?

    不管今年讀多少,大家明年一起繼續享受閱讀吧!Let's Make Reading Great Again! 📚📚

    Top 10 (隨意排序)
    1. Super Pumped (企業故事)
    每年都要來一個描述知識份子的權力欲望不受控時,有多麼誇張的故事。共享行車在市場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顛覆力,讓“出行”和“車輛擁有”的觀念被改變,現在甚至影響著餐飲業的營運方式。我們對於企業文化帶來巨大成長,卻用各式遊走灰色地帶和對人不尊重,要如何看待?一個歷經扭曲的組織文化,可以被扭轉的嗎?
    https://dushuyizhi.net/super-pumped-uber創辦人的熱血野心/

    2. Autonomy(人工智慧)
    前通用汽車研發首長娓娓道來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史。當數位化的魔法棒點上了汽車業後,這個百年大產業會如何應變?後來去到Google的他,深刻的描述著汽車業緩慢安全至上,與科技業快速邊做邊改,兩方文化對比的衝擊力。自動駕駛必然來到,但或許不是按著我們線性的想像發展。作者提出許多可能的未來場景,和遠遠超出汽車也本身的影響力。
    https://dushuyizhi.net/autonomy-自動駕駛的未來/

    3. Hustle Harder Hustle Smarter(領導管理)
    饒舌歌手五角,不只是演藝人員,更是一位精明的商人。這本自傳用了一些有爭議性的比喻,所以不像是一般領導管理書籍,更像是江湖智慧的分享。他大膽卻目標清楚的斜槓嘗試,卻也謙虛積極不斷學習。我聽他親自朗讀的有聲書,不只是有趣,更是在一堆正經八百的書籍中,格外有新鮮感。
    https://dushuyizhi.net/hustle-harder-hustle-smarter-嘻哈歌手-五角-的江湖智慧/

    4. 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歷史)
    這位在大陸很有名的歷史學家,用有趣的寫作手法,和新穎的架構設計,來講述或許我們率和所知的中國史。迎著和西方史同步對比,一方面可以看到東西兩方有趣的共鳴,但更多看到因著地理和環境的因素,讓這個千年前就統一的國家,有著非常獨特的發展方式。這本書兼具數據的嚴謹,以及說書講古的文筆,也會讓你思考許多我們可能認為理所當然的道理,真的沒有那麼理所當然。
    https://dushuyizhi.net/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

    5. No Filters(企業故事)
    摘下濾鏡的Instagram,是一個什麼樣的新創故事?一個單純的想法,逐漸變成一個強大的產品,更是影響人們看待世界與看待自己的方式。小小一群創業夥伴被併入社群媒體巨人後,他人眼中“人生勝利組”的戲,是怎麼發展下去的? 在似乎可以接觸到所有人的IG世界中,我們是更廣闊了還是更狹窄了?是更療癒了還是更焦慮了?
    https://dushuyizhi.net/no-filters-摘下濾鏡的-instagram/

    6. The art of Gathering(心理)
    在疫情的今年,世界上大部分的地方無法聚集,然後各式線上活動蓬勃發展。這樣的經驗是否會讓人重新思考實體聚集真正的加值何在?當疫情趨緩之後,人們聚集的方式會有什麼變化?作者是專門幫人設計各式聚集(會議,論壇,餐會,排隊,和各式婚喪喜慶),她給予實用的提醒,讓實體聚集成為創造一個讓人難忘的短暫共同體驗。
    https://dushuyizhi.net/the-art-of-gathering-聚集的藝術/

    7. Capital and Ideology(經濟)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法國經濟學家再度出手的重磅書籍。作者在這個時候出版這樣的書,是有感於全世界各國貧富不均日益嚴重,他希望解決不平衡的方式,不是用天災人禍,不是用戰爭,而是能夠鑑往知來,從歷史教學一條和平往前的道路。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是:貧富不均並不是科技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是由意識形態以及政治的選擇所造成的,而按照過去的歷史,意識型態以及政治的選擇是可以被改變的,也就是為什麼他認為提出這樣的討論以及可能的方式是極具意義的一件事情
    https://dushuyizhi.net/capital-and-ideology-資本與意識形態/

    8. Blockchain Chicken Farm(人工智慧)
    同事介紹,一本“脫俗”的人工智慧書籍。區塊鏈養雞,人工智慧養豬,各式基因改造農場,碰上農村包圍城市,淘寶村,返鄉創業,戶口制度等等,衝擊下的許多小人物故事,既新鮮,卻也無奈。作者寫這本書同時也提醒了美國讀者們,關於矽谷菁英的驕傲,都市人的優越感,以及西方世界的偏見
    https://dushuyizhi.net/blockchain-chicken-farm-區塊鏈養雞場/

    9. The Mosquito(歷史)
    如果2020提醒了我們什麼事,那就是人面對自然環境,真的必須承認自己的渺小。作者從蚊子的視角講述世界歷史,才意識到這個看起來微小,卻造成每年做多人類死亡的動物,在各式遷移,探險,和戰役當中,幾乎是影響結果的隱形殺手。
    https://dushuyizhi.net/the-mosquito-蚊子與人類世界史/

    10. Eat a Peach(自傳)
    韓裔美籍名廚 David Chang的故事。從小感覺夾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他,無法套用於社會給他的那些模板。他只好不停撞牆式的尋找自我定義,摸索出一個他未曾想過的精彩道路。他的料理和思考方式,也充分顯露出這樣的碰撞與驚喜。既然飲食占人們生活這麼重要的一環,要如何讓餐飲可以多元發展,帶著它們背後的文化故事,讓這個世界更豐富與包容?當年那個在日本被不起眼的拉麵點驚艷到的他,恐怕沒有想到一碗厲害的麵可以有這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吧?

    https://dushuyizhi.net/eat-a-peach-福桃大廚的顛覆人生/

    全文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my-top-10-of-2020-我在2020年最喜歡的10本書/

    (本照片經由兩位嫩模同意授權使用)

  • 基因改造人類爭議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16 18:30:00
    有 93 人按讚

    #promo 說到繪畫,你想到的工具是什麼?蠟筆、水彩還是色鉛筆?那麼,如果能用「細胞」來作畫又會如何呢?
     
    等等,培養細胞不是科學家做的事情嗎?嘿嘿,生物藝術 (Bio Art) 一出馬,科學與藝術的界線再也不分明啦!
    _ 
    1980 年代,Joe Davis 與哈佛大學遺傳學家 Dana Boyd 創造出了名為 《微納斯》(Microvenus) 的作品,成為以分子生物學發展藝術創作的先鋒。

    這件作品是如何完成的呢?首先,他們將「ᛉ」以二進位的方式進行編碼,也就是把它給換成「10101.....」這樣的組合,而後將編碼過後的圖像訊息植入大腸桿菌的 DNA 中。
    _ 
    接著,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嘗試使用人類細胞、DNA、動植物組織以及微生物等等具有生命意義的物質來進行創作。

    在生物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有時會運用到很多科學知識,像是組織培養、合成生物學、基因改造技術。

    覺得聽起來很有趣很想學嗎?其實有不少教育機構都有相關課程喔,像是荷蘭萊頓大學所成立的藝術與基因中心 (The Art and Genomic Center),以及愛丁堡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相關研究計畫。

    如果你的腦中充滿想法,也可以參與生物藝術與設計獎 (Bio Art & Design Award),透過三階段篩選,與科學家們進行交流,並爭取補助、實現創意!
    _ 
    隨著藝術不斷發展,也有不少看法覺得除了操作實際生物外,討論生物科學研究的倫理爭議、社會議題、環境問題等等,也能算在生物藝術的一部分。

    而生物藝術與其他新興領域也時而交會,其與「涉及生物學的推測設計」便有不少相似之處。

    生物藝術就像一場仍在不斷進行的運動,打破了過去特定領域的侷限,帶領人類探索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_ 
    如果泛糰們有機會在大腸桿菌裡頭植入編碼訊息,你會想要放入什麼句子或畫面呢?
    _ 
    正確用法:成為生物的大藝術家
    錯誤用法:不用筆畫的都不算藝術
    _ 
    「啟發性的未來:推測、身體與醫學 - 宮保睿、顧廣毅雙個展」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203-205展覽室
    ▎展覽時間:2020/10/10 ~ 2020/12/06
    ▎展覽完整介紹> https://reurl.cc/q80WkN
    _ 
    《想像未來》書展區導讀分享會
    時間:2020/10/18(日) 15:30-16:30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205展覽室
    活動詳情及報名👉 https://reurl.cc/m9ZVOj

    「啟發性的未來:推測設計、生物藝術與跨領域的交匯」論壇
    時間:2020/11/1(日) 10:00-17:00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
    活動詳情及報名👉 https://reurl.cc/8n5KxM
    _ 
    本內容由 國立台灣美術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_ 
    參考資料:官妍廷《生物藝術初探與發展》《生物實驗室裡的哲學家》、宮保睿、顧廣毅《生物藝術小辭典:10組常見關鍵字》、eurekalert《Bioart: An introduction》、顧廣毅《荷為生物藝術(Bio Art)?進入荷蘭生物藝術的社群》、顧廣毅《【生物藝術/設計書寫群落計畫】緣起:「典範」是否降低了跨領域實踐的實驗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