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埤塘成因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埤塘成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埤塘成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埤塘成因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高雄好過日,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為什麼以前沒淹水的地方都淹了 #3Q給你最完整的歷史與政策解析 文:3Q 陳柏惟 最近,大家很關心我下一步怎麼走,但不管怎麼走,高雄都會是我的故鄉。這兩週空餘的時間,我還是跟好過日的團隊一起繼續研究各種高雄市政問題,今天就先和大家一起談談719水災中,市長認為不重要,市民卻很關心的問題:...

  • 埤塘成因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7-30 21:05:10
    有 4,589 人按讚


    #為什麼以前沒淹水的地方都淹了
    #3Q給你最完整的歷史與政策解析
    文:3Q 陳柏惟

    最近,大家很關心我下一步怎麼走,但不管怎麼走,高雄都會是我的故鄉。這兩週空餘的時間,我還是跟好過日的團隊一起繼續研究各種高雄市政問題,今天就先和大家一起談談719水災中,市長認為不重要,市民卻很關心的問題:到底為什麼像是高醫一帶,以前沒淹的地方這次也淹了?

    這次的暴雨後,雖然災情遍佈全市283處,但其中從東三民到鳳山地區的災情相對集中,水勢還超過往年規模相似或更大的降雨。要了解淹水的成因,我還是老話一句,就得從「了解歷史」開始,才能知道為何城市的某些地方會淹?

    以下的懶人包,分成幾個部分
    #都市化以前

    我台灣國南部平原地區,聚落型態以集村為主,村莊外是大片農田。三民區過去也是如此,這裡位在鳳山新舊城間,沒有太大的聚落,農田主要由曹公圳灌溉系統調節。在渠道與河川間,有許多大小埤塘,擔任調節水利的作用。

    豐水期,這些埤塘可以儲水、蓄洪,就算大水,水也會先淹沒埤塘和田園,才會淹到聚落。而枯水期就可以當作蓄水池來提供農作用水。

    #都市化前期

    在日治時期,隨著高雄快速發展,高雄市區經過三次通盤計劃檢討,成為全台第二,規劃規模不亞於台北的大城市。在1936年間的規劃中,市區街道北緣只到愛河,也就是後驛一帶,之外都還沒納入都市計畫。

    日本戰敗時,這個都市計畫實際的興築並未完成,一直到1970年代王玉雲時代,才把計畫中的公園、道路全都蓋完,在戰後到1982之間,都缺乏都市計畫的通盤檢討,也沒有國土規畫概念,整個城市發展出了日本人規劃範圍就亂了分寸。

    在都市計畫區內,伴隨著棋盤狀道路,規劃有完善排水系統,水溝注入大排,再注入愛河或高雄港。整體來說南高雄排水系統完善,較不容易淹水。然而,在規劃區外,排水仍然依賴舊渠道,兩種系統的銜接就成了問題。

    #都市化失控

    1980年代,三民區還留有許多埤塘和田地,然而就是在此時,隨著都市擴張和土地炒作,以及公共設施的需要,窪地、埤塘被填平。水泥化的結果,逕流無處可去,每次的洪水就會縮短,而淹水狀況日益嚴重。

    以這次淹大水的寶珠溝沿線為例,本來在科工館後方,有個叫做寶珠埤的狹長埤塘,但被填平為道路與其他用途後,寶珠溝變成部分加蓋的狹窄水道,而上游和鳳山一帶相連的灌溉渠道也陸續縮減,卻沒有足夠的雨水下水道替代。排水功能大幅降低,讓寶珠溝沿線變成易淹水地區。

    #彌補的低衝擊開發政策

    2005年謝長廷市長任內,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極端降雨越來越多,而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根本不夠因應,因而開始引入「海綿城市」或說「低衝擊開發」的諸多概念,其中的代表就是滯洪池。

    第一座滯洪池位於本和里,這裡其實就是以前的本館埤遺址,在本館埤被消滅後,本和里就變成逢雨必淹的災區。滯洪池的興建,其實就只是回復部分埤塘的滯洪、蓄洪能力而已!

    本和里滯洪池的成功,也讓後續十多座滯洪池,以及附帶滯洪功能的許多濕地、河道改良建設陸續推動,而這些水利設施,其實很多就位在以前埤塘的位置。

    這樣的概念,其實就是盡可能利用與自然構造相似的設計設施,透過滲透、貯留及蒸發等功用,減少暴雨逕流量,減輕雨水下水道排水負荷,進行雨水管理,有效解決都市排水問題。

    #為何這次淹水這麼嚴重?

    為什麼建立了滯洪池後,仍然還會淹水呢?

    其實,這次災情及中的寶珠溝地區,就是滯洪池未完成,而原有水利措施又出問題的地區。

    本來,接近舊有寶珠埤的地區,陳菊市長規劃了十全滯洪公園,滯洪池和停車場地下室,可以容納6萬噸洪水,原本去年底就要完工,工程雖有延遲,但去年底基本結構已經接近完成,然而,政黨輪替後,工程更加拖延,且就算已經接近完工,市府面臨颱風警報卻不做準備,在719時,已經可使用的水門居然不開,讓滯洪池失去作用!

    再加上寶珠溝下游堤防工程同樣拖延,只用沙包暫時阻擋,被719大雨後的洪峰沖垮,就造成了河畔甚至高醫.十全路一帶先前未見的大淹水!

    其他如鐵路地下化工程後,土方回填卻沒有施作臨時排水措施,都會讓排水更加不易。這些工程控管不良,臨時應變不足的問題,市府絕對難辭其咎!

    #該怎麼做?

    若要解決問題,必須有全面性的低衝擊開發思維,例如美國低衝擊開發手冊中,就納入生態滯留單元(Bioretention Cell)、 雨水花園(Rain Garden)、 樹箱過濾設施(Tree Box Filters)、 植生濾槽(Biofilter)、 植生溝(Grass Swales)、 綠屋頂(Green Roof)、透水舖面(Permeable Pavements)、雨水桶(Rain Barrels)或滯洪池等概念,達成立體全面吸水,減少逕流的目標,絕非是單一方式可及!但現有的草包市府,顯然缺乏通盤的思考遠見,只會作秀,把例行挖水溝當政績,卻忽略整體排水蓄洪系統的作用。

    我們必須知道,面對極端氣候,須以「不怕水淹,減少損失」的想法,代替「絕不淹水」的空頭支票。負責任的政治人物,需要了解歷史、盤點資源、設定目標,才能帶給市民良好的城市治理。

    這,才應該是政治人物的良心。
    韓國瑜沒有,但我和我的團隊,會一起用心來打拼!
    也邀請各位8月10號,和3Q一起來,了解我們的下一步!

  • 埤塘成因 在 鄭文燦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12-11 11:53:33
    有 7,186 人按讚

    桃園市立圖書館龍岡分館啟用:積極建設大龍岡 打造桃園成為書香城市

    桃園市立圖書館龍岡分館正式啟用,龍岡分館屬於綠建築,整體設計新穎,充滿人文氣質,規劃為地下兩層、地上四層,包括閱覽室、多功能教室、藏書書庫、兒童閱覽區、兒童故事屋等,閱覽室設有265個位置,周邊為台貿公園和埤塘,環境優美,功能也非常完整,宛如小型文化中心。

    龍岡分館是先前中壢市公所時代所規劃,今年由市政府接手興建完成,因為龍岡地區外籍配偶人數眾多,也特別增加泰國、印尼、越南、緬甸等東南亞7國的藏書,成為龍岡分館的特色。分館1樓右側開放給台貿社區當作社區活動中心使用,讓圖書館不只是學生的K書中心,也提供社區共用,服務大龍岡地區更多的市民與學生,產生文化中心的力量。

    桃園市立圖書總館和市立美術館在年底前完成選址,地點將是一南一北。未來也將有6間圖書分館計畫,包括大園分館、楊梅分館、富岡分館、龍潭分館、八德廣豐分館及中壢自強分館,每座圖書館都會發展館舍特色,市民可將圖書館當成小型文化中心使用,讓桃園充滿書香氣息。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