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城市廣播網葡萄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城市廣播網葡萄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城市廣播網葡萄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城市廣播網葡萄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康Sir的編輯七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地方誌】三帖 ** 》歸鄉與生根── 鄉土召喚人心。走過五、六年級離鄉進城追求事業人生的經濟躍動期,二○一○年代,七、八年級生魚貫地走上了返鄉的歸途。 民宿業者回來了、有機農夫回來了、生態運動家回來了、文史工作者回來了、文創小作坊回來了;終於,二○一五年左右,出版人也回來了。 出版市道低迷、...

  • 城市廣播網葡萄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16 13:44:38
    有 90 人按讚

    【地方誌】三帖
    **
    》歸鄉與生根──

    鄉土召喚人心。走過五、六年級離鄉進城追求事業人生的經濟躍動期,二○一○年代,七、八年級生魚貫地走上了返鄉的歸途。

    民宿業者回來了、有機農夫回來了、生態運動家回來了、文史工作者回來了、文創小作坊回來了;終於,二○一五年左右,出版人也回來了。

    出版市道低迷、城市人情疏離,返鄉創業,對編輯人也就成了一股難以抵抗的誘惑。近年,台灣地方誌的興起,正呈現了一個較不為人注意的媒體世界。

    》用故事建構地方──

    「一個地方,要用自己的故事來定義自已。」這是一個美國廣播人的心得,我想對台灣「地方誌」的編輯們也同樣受用吧。

    獨立電台記者兼製作人艾利森(Jay Allison),二○○一年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建立一個覆蓋鱈魚角(Cape Cod)、瑪莎葡萄園島(Martha’s Vineyard)和南塔基特(Nantucket)的廣播網。

    「我希望這個廣播具有海角和島嶼的特性,和其他任何地方都不一樣。」艾利森一開始就定位了品牌的特質。而這也是所有「地方誌」編輯應該反覆自問的問題:「我希望這個刊物具有怎樣的地方風格?」

    廣播和「地方誌」一樣,閱聽者十分獨特、分眾,因此,媒介就要有更強烈的風格特色。「我是什麼」(守住邊界內的定位)與「我不是什麼」(抵抗邊界外的誘惑),是同等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廣播和「地方誌」一樣,媒介與閱聽者的交流是十分私密的。廣播的主持人不會喋喋不休,他讓聽眾打電話進來分享他的故事、他的心情;讓守在電台另一端的其它聽眾,感受到「同類的共鳴」。

    媒介要能適度放下「編輯的自我中心」,讓媒介成為媒介;確切地說,媒介只是一個營造特色獨具的社群交流平台而已。

    台灣「地方誌」的編輯,也許應該更多地放下自我,不要急於主張、不要急於倡議,想想:我們應該找誰談談?誰是社區的文化人?誰是業餘歷史學家?誰是講故事的高手?

    多講故事;故事既能發現地方,更能建構地方。

    其實,發現地方,也就建構了地方。它自然會在跨越邊界的同時,形成獨特的自我。我想,這應該是「地方誌」的使命吧!

    》商品化與獨立精神

    台灣的地方誌還在草創階段,相較於先行的日本同業已有較成熟商業特性,台灣地方誌依然有著濃厚的文化與社會運動性格。

    當然,文化與社會運動性格並沒什麼不好,問題只是,過度單一的地方誌,無法呈現地方精神的多樣性;更現實的是,沒有適當的商業模式,讓雜誌無法長期深耕,往往兩年不到就瀕臨財務困難。

    「商品化」並不是地方誌的唯一出路,但卻值得探討。

    「享受更多北海道樂趣的概念型郵購雜誌」,北海道的《Slow》雜誌,封面文字直接宣示品牌定位。雜誌內頁甚至附有訂購單,販售的產品從手作包包、傢俱、美食,到農漁產,北海道各地名產應有盡有。

    「雖然《Slow》某種程度上具有精美型錄的功能,但絲毫無損閱讀的樂趣,無論是企劃主題、圖文還有美編的表現都在水準之上,可以看出編輯團隊致力於推廣北海道物產、文化以及對土地的關懷。」

    「商品化」並不盡然就不能張揚媒體的想法與理念,也並不盡然就會喪失媒體的獨立精神。

    「我們會繼續發行雜誌,還希望能出幾本好書。如果說雜誌是訊息的傳遞,那麼書本就肩負了教育的功能。我指的教育,並非單方面要教人家什麼大道理,而是希望我們發行的東西,能喚起更多年輕人改變家鄉或人生的動力。」攝影師出身的《Slow》創辦人高原淳說。

    (圖:龜山不是島)

    **
    《編輯七力》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894?loc=P_0005_012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