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護士》體制內的權力壓迫 (7.8/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鬼護士》是一部英國恐怖驚悚電影,由柯琳娜費絲執導,蘿絲威廉斯、努拉麥高恩主演,劇情講述在1970年代的倫敦,年輕護士瓦爾被迫在醫院裡值夜班,當時礦工罷工導致整個城市會在晚上停電,突然病...
《#鬼護士》體制內的權力壓迫 (7.8/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鬼護士》是一部英國恐怖驚悚電影,由柯琳娜費絲執導,蘿絲威廉斯、努拉麥高恩主演,劇情講述在1970年代的倫敦,年輕護士瓦爾被迫在醫院裡值夜班,當時礦工罷工導致整個城市會在晚上停電,突然病房緊急服務鈴響起,令人恐懼的事物悄悄潛伏黑暗中,除了揭開醫院隱藏的秘密,也喚醒瓦爾內心過去在孤兒院長大的煩惱和恐懼。
就我個人而言,一直都認為恐怖驚悚片最迷人的魅力,除了最基本的驚嚇橋段之外,還有導演創作出這個故事的動機。從喬登皮爾的代表作《逃出絕命鎮》和《我們》,到近年來《隱形人》、《家靈》或《厲陰宅3》,我們幾乎都可以發現恐怖片也逐漸成為一種能夠講述社會議題的電影類型,而這次《鬼護士》同樣也是如此,看似簡單的劇情卻藏有許多值得我們發覺的巧思。
因為 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英國經濟飽受高通貨膨脹率的困擾,為了解決這項問題,政府限制了公部門的薪水,並向私營機構建議了一個勞工加薪的上限,這使全國產業受到劇烈的影響,並讓礦工工會(NUM)發起了罷工。因此面對不如以往的發電量,政府實施了嚴格的用電政策,雖然醫院、超市等基本服務單位不在此限制之內,但實際上的情況並沒有這麼絕對。
電影《鬼護士》就是在這時代背景下發生的故事。女主角瓦爾工作的東倫敦皇家醫院是個即將廢棄的老舊醫院,由於每到晚上就會停電,除了重症和產前病房之外,大多數的病患和護理人員都被轉移到另一家醫院安置。當到職的瓦爾原本以為能夠輕鬆順利地完成工作,但在這個醫院裡,不僅白天就開始出現許多異相,在夜晚更必須面對比起黑暗還更讓人感到害怕的深層恐懼。
我喜歡《鬼護士》的整體故事與情節發展的鋪陳。女主角瓦爾原先希望能到小兒科服務,但護理長將她安排至缺少人手的婦產科病房,不料,在將一位廁所遇見的走失女童送回小兒科樓層的過程中,瓦爾遇見了一位年輕的男醫生富蘭克林 ,兩人相談甚歡,讓富蘭克林決定向護理長要求將瓦爾改調單位,這舉動讓強調「體制紀律」的護士長覺得自己不受尊重,便以值夜班來懲罰瓦爾。
因此《鬼護士》整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無疑是讓怕黑的女主角值夜班之外,還剛好遭遇停電的劇情設計。原本晚上醫院就夠陰森可怕了,伸手不見五指又缺乏照明,更加深我們心中對於黑暗未知事物的恐懼。從衣角沒事就被拉一下、看見不屬於自己親身經歷的景象,到身體開始不受控制,無故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並出現像是癲癇的抽蓄痙攣,《鬼護士》都藉此非常稱職地達成嚇唬觀眾的任務。
但有趣的是,《鬼護士》作為一部恐怖片卻不只有如此,英文片名《The Power》不只有表面上「電源」的意思,更是揭開了在醫院這個體制結構下,手握「權力」的男性壓迫弱勢女性的惡行惡狀。因此經過瓦爾對醫院的歷史與黑暗面展開調查,才發現到頭來,那個讓人害怕的鬼怪,其實只是一位受到玷污的靈魂,為了拯救另一位小女孩,不讓她步上自己的後塵,才找上過去也曾有過類似經歷且飽受創傷困擾的瓦爾。
《鬼護士》電影後段很巧妙地透過真相的揭曉,把原本讓人會感到害怕的「停電」轉變為公平正義的實踐。就像煤礦工會為了勞工權益而用會讓城市在黑夜裡沒有燈光照明的罷工,來跟政府這個體制展開對抗一樣,雖然最終女主角瓦爾聽從護理長的指示,背離看似通往光明的出口,轉身走向了黑暗,但三位女性卻得以牽著彼此的手獲得了不被體制束縛的自由,《鬼護士》這顛覆我們以往認知的呈現相當高明。
整體而言,雖然不能說是一部毫無缺點的作品,但類似的故事題材,《鬼護士》絕對比起去年底上映的國片《杏林醫院》要好上太多了。不僅有著優秀的音效和配樂,演員蘿絲威廉斯除了漂亮臉蛋之外,更加亮眼的演技與動作表現,都讓整部電影成功透過停電的黑暗營造出能讓人沉浸其中的氛圍。更不用說結局謎底揭曉後的性別議題呈現,《鬼護士》無論是體制內的權力壓迫,或者是驚悚片所展現出來的心理恐懼,都給觀眾帶來足以感到滿意的觀影體驗。
#ThePower #柯琳娜費絲 #CorinnaFaith #蘿絲威廉斯 #RoseWilliams #羅伯古德曼 #RobertGoodman #電影 #影評 #如履影評 #電影推薦 #恐怖片 @dj.movie
城市定向英文 在 創夢市集 DIT Startu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團隊快訊
創夢的校友 Like It Formosa 來去福爾摩沙 以全英文的方式向國外遊客介紹台灣的城市文化特色,邀請遊客放慢步調、細細品味這座寶島的魅力。更在2020年推出「台灣防疫故事導覽」以步行的方式讓大家一起了解到台灣不為人知的抗疫心酸史,以及這樣的歲月靜好的現況是有多得來不易!
本次創辦人受到 POP Radio聯播網 邀請,來分享她如何從歐洲交換學生一路走到創辦全台最大的英語導覽公司,還有每條步行導覽路線背後的設計巧思;到底台灣人可以如何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國家呢?
認識Like It Formosa:https://pse.is/3ehc2a
----------
創夢市集|全台最大娛樂生活新創加速器計畫
了解更多:https://www.ditstartup.com/
#創夢市集加速器 #定向投資 #創業資金 #企業資源
城市定向英文 在 HKYoyoWing - Play Yoyo EveryWher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本土味電影推介 - 點對點 】
不是因為點對點,我也不知道香港有維多利亞城界碑。
再找多些資料,原來香港有幾塊海岸線紀念碑(於置地廣場就有一塊)
香港不大也不少,除了郊遊遊,不如大家來個城市定向,找尋香港城市的美?
//「陰澳(欣澳)站英文為何叫Sunny Bay?」
「藍田和鹽,有甚麼密切關係?」
「藍屋地下的『香港故事館』前身是甚麼?」
人總是患上「遠視」,只見遠方的美好,看不見身處地方之美。最美的風景就在身邊,我們有好好認識香港嗎?
在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部充滿香港味的電影《 點對點 Dot 2 Dot 》。故事講述香港不同角落突然出現了神秘的點點圖,這一幅又一幅的圖案看似沒有意思,但原來它們又和舊時的香港息息相關。劇中的迷題看似是考驗男女主角對香港的認識,但這其實也是導演給觀眾的挑戰⋯⋯//
全文 www.readformore.com/node/6768
@ 新閱會 SHKP Reading Club
城市定向英文 在 北歐四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芬蘭中小學復課,我家這隻沒去】
昨天,5月14日,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個大日子。關閉近兩個月的芬蘭,第一件解禁的措施之一,就是讓一至九年級的學生回學校上課。
之前說了,我決定向校長請假,周日申請,周一得到批准,所以我家阿雷這兩週會繼續待在家裡。不過不可否認,哪怕已做出決定,心裡還是有掙扎的。
周一時,收到阿雷的班級導師寄來的詳細說明,基本上看起來還不錯: 一年級的兩個班,原本常混在一起用分組方式一起上課,現在分成兩班,教室改到學校的室內體育場,把體育場分兩半,中間會用臨時的東西隔起來,分成兩個空間上課。
體育場空間分兩半,應該是足夠讓一班20個學生保持安全距離。
另外,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分別間隔15分鐘才能進教室,全部在外面隔一公尺排好隊,等著老師一個個叫進去洗手,進去洗,出來洗,一天大概要洗好多次。
學校空間禁止自由走動。另外,這十一天裡,有六天會全部在外面上課,帶去學校附近的戶外活動場地,或是森林附近,學校供應的午餐也一併通通帶出去。
看完這個安排,我其實有點想問: 可不可以只參加戶外活動森林旁邊的六天課就好了? 但是假期已經申請通過,加上在家還是比較安全,就算了。
倒是昨天一早,各媒體記者已在芬蘭各城市準備好採訪復課的學生,我也好奇地看了一下赫爾辛基日報的現場採訪,小朋友在排隊等進去時確實是相隔一公尺沒錯, 不過六到九年級的大朋友,看來是沒上課前已經群聚在一起了,那個安全距離是不存在的。
我想小朋友一整天下來,其實也不可能真的會保持距離,因為這違反孩子天性啊。
昨天也看到晚報一則新聞說,四到九年級的學生,有相當不少的比例(20%)並不想回學校上課,因為在家上課「不會被欺負」、或是「比較能專心」。這樣的報導也蠻重要的,才不會一味只看到在學校空間上學這件事的好處,其它問題也該浮出來平衡一下。
全芬蘭沒有回學校上課、像我家小孩一樣在家裡的學生比例,不同城市會有差距。有些城市比例小,1-3%,也有城市多達20%,感覺上5-10%是大致的平均數字,阿雷班上除了他,至少還有另一位,所以是10%,而今天新聞又說,其實還有不少是沒請假就直接自行不回去,比方Espoo市,事前以為只有3%的學生不回去,實際上很多人沒請假,總共可能是7%。
這樣看來,50萬的孩子,如果平均10%沒回學校,那也是有5萬的孩童選擇留家裡,同時又不再有遠距教學,復課的決定是不是真的就教育來說比較好,是照顧到弱勢學童,還是讓一大群孩子沒課上,這就留給專家來解讀分析吧。
我家阿雷很幸運,老師很好,昨天一下課就寄給我們今天上課教了哪些材料的資訊,同時又來信,把網上補充教材的芬蘭文、數學、英文整理成一套,讓阿雷有空時慢慢做完,同時也說,「有任何問題、想法、甚或只是想跟老師說說話,都很歡迎喔!」
阿雷有好老師,之前遠距教學有時改作業改到晚上,還在跟阿雷傳訊息,回答問題,跟他聊天,幸運的孩子。
至於阿雷這兩天在家做什麼呢?
-自己拿課本,先繼續往下做
-爸爸找網上英文的影片給他看,讓他學英文
-跑去樓下玩,蓋沙坑、挖洞
-今天給他看赫爾辛基日報的兒童新聞
-每天持續寫日記的習慣
-老師作業一來就趕快寫,沒事就上網作作線上補充教材。
到目前為止,感覺這樣也很好。
#芬蘭防疫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