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地面型太陽能缺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地面型太陽能缺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地面型太陽能缺點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太陽能國家隊?」系列報導二之2:土地絕對夠,「社會共識」才是大問題! 業界:是否放在對的地方?會不會破壞生態?(這08/19/2020 Fount Media 放言) 「地景、地貌是共有的回憶」,也是四季更迭的資產,社區意識是不能剝奪的權益,都是必須被聽到的聲音。 文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地面型太陽能缺點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太陽能國家隊?」系列報導二之2:土地絕對夠,「社會共識」才是大問題! 業界:是否放在對的地方?會不會破壞生態?(這08/19/2020 Fount Media 放言)
「地景、地貌是共有的回憶」,也是四季更迭的資產,社區意識是不能剝奪的權益,都是必須被聽到的聲音。
文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陳依旻
「面積絕對不是要擔心的問題!」天泰能源董事長陳坤宏接受《放言》專訪時,開門見山的說,土地絕對夠,但是不是放在對的地方,社會有沒有「集體共識」支持你蓋太陽光電才是問題所在。
能源轉型若在「社會工程期」沒走好恐窒礙難行
早在2012年,陳坤宏就「超前佈署」,在雞舍屋頂種綠電,種出全台前三大太陽能廠,做過地面型、屋頂型,對於太陽能發電,可說熟悉不過,有8成開發業務都在屋頂型光電的他,向本刊分享,屋頂型比較不像地面型,有繁雜的整合性問題,「因為房屋所有權只有1個人,只要說服當事人就可以,縱使相對簡單,但缺點是面積小。」
若經濟規模要和台電在台南將軍及七股區鹽灘地一帶,建置的「全國最大」太陽能光電廠相比,此光電廠占地 214 公頃,相當於 300 座足球場,「小屋頂得要做10萬個才能比。」
談到地面型光電的整合性問題,他說,土地絕對夠,社會共識才是關鍵,「能源轉型如果沒走好,會遇到很大的挫敗。」
陳坤宏先將再生能源分成兩個時期,第一,是主要集中在2000年到2010年「看得見」的技術工程期;第二,從2010年到2020年「看不到」的金融財務工程期;到了2020年以後,兩者還是會繼續往前走,但他認為,需要導入第三個「社會工程期」,就是跟社會大眾好好溝通,這最難,也最重要,就像近期頻傳的太陽能爭議與農、生態環境搶地,如果業者沒有好好跟社會大眾溝通,開發地段會不會因為太陽能有良好的發展,能源轉型恐在這環節窒礙難行。
地景與地貌是「共有的回憶資產」
「跟妳說個小故事!」陳坤宏喜歡將人生各個階段分類成不同的小故事,做為議題探討的開場白,他分享自己之所以會在七股頂山里社區合作屋頂型光電,原因是有位在成功大學做水地工程的王老師,發現太陽能光電動不動就在七股魚塭設置,且一口氣就蓋超過100公頃,「雖然魚塭還沒蓋,但已經有很多老師開始擔心,如果蓋了,衝擊會更大。」因為魚塭牽涉到的利害關係人有地主、養殖戶、在地生態工程師,後續影響比外界想像中還要來的多。
第一,每年冬天,大約9月到隔年4月是候鳥過境的期間,七股是養殖漁業重地,是過境鳥、冬候鳥最佳的休憩、食物來源地,對成大老師、一般非政府(NGO)團體來說,會擔心如果魚塭過度開發,會影響鳥類來台棲息的意願;第二,當地長期從事養殖漁業,在漁民跟地主已有屬於自己的社群為前提之下,要思考會不會因為業者的介入,讓漁民面臨沒有地可以養,如果少了穩定經濟來源,會造成更多社會問題,總之,「太陽能進駐,業者需要花時間把干擾降至最小範圍。」
訪談一個小時的過程中,陳坤宏時不時會分享沉浸在有機農業的快樂,他說「莫忘初心」是從事再生能源的態度,因為「太陽光電很消耗地利、土地面積!」對在地居民而言,「地景、地貌是共有的回憶」,也是四季更迭的資產,社區意識是不能剝奪的權益,都是必須被聽到的聲音,如果太陽能土地形開發,沒有經過社會共識,「會被討厭!」
(照片來源:記者陳依旻攝影、陳坤宏臉書)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70706
♡
地面型太陽能缺點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靠核能在太空駐足】
#太空的時代沒有非核家園 #小英新產業可參考
蔡總統於就職演說定調台灣未來六大產業方向,其中包含進軍航太產業(雖然我不知道進軍哪個部分啦)。但正好,NASA最近要帶你看看甚麼叫太空時代的動力裝置, 蔡英文 Tsai Ing-wen 總統 賴清德 副總統不妨藉機切入!
▋阿提米斯計畫
NASA目標是到2024年將人類任務送上月球,這項名為月神Artemis的計畫,包括太空發射系統火箭,獵戶座太空船,地面探索系統以及研發。NASA估計,要使機組人員登上月球表面,包括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女性,將耗資350億美元。2024年後,NASA希望每年開展一次人類飛行任務,並在2028年之前實現月球探勘的永續作業。
而月神計畫也將提供至關重要的經驗,為未來登陸火星之旅鋪路。其中,一項重大工作將涉及弄清何種電力系統(包括從未在月球表面進行過測試的電力系統,例如核電)將最能支持未來的駐點。工程師在權衡其選擇權時必須回答的核心問題是,是否可以將必要的材料安全地送上月球,以及諸如核分裂之類的系統能否在如此惡劣條件下可靠運行。
每種電源都有各自的優缺點要考慮。數十年來,太陽能電池組已經可靠地在太空中提供了再生能源,但在從未獲得任何照明的地方(如月球上資源豐富的隕石坑)太陽能就毫無用處,在火星多風,多塵的表面上,太陽能電池板也難以收集足夠的光,使其成為為生命維持系統供電的危險選擇,電池和燃料電池目前的壽命有限,充其量只能使用輔助電源...
▋核動力的太空運用
一種為太空梭提供動力的核裝置是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產生器TGR,其依靠鈽238的衰變產生的熱量運行。自1960年代以來,這些發電機就已在火星探測器上使用,並將空間探測器發送到太陽系的外緣,例如旅行者號飛船和卡西尼號。儘管是科學任務的主力軍,但提供的數百瓦功率,僅足以將無線電信號發送回地球或為相機供電。
而地球最普遍的核能取得途徑還是核分裂技術,由於質能轉換的優勢,它將能持續數年在小空間提供連續、可靠的動力源。1960年代,許多科學家認為,用於太空的核分裂反應爐將緊隨放射性同位素發生器之後。1965年,美國發射了一顆名為SNAP-10A的小型核分裂衛星,但由於電氣問題,它在發射後僅43天就失敗了,成為一塊太空垃圾。在接下來的20年中,蘇聯則發射了31枚類似衛星。
在那之後,由於設計問題和預算激增,用於太空的新型核反應爐開發在停滯了。工程師們希望立即從這些系統獲得先進的性能,從而導致複雜而昂貴的設計,太空用反應爐設計開始不受歡迎,直到NASA Glenn Research Center和美國能源部開始著手一項名為Kilopower的聯合計畫,目標是為太空開發一種新的核反應動力系統,該系統能夠產生約10 kW的電能。
▋Kilopower
只要四個類似的反應爐,就能輕易提供40kW的功率,以供六名機組人員在火星上生活所需。Kilowpower的模組化與密合型設計,大幅減少重量,以往核反應爐系統設計為12-14公噸 (6-7噸反應爐加備用),而單個Kilopower反應爐的重量僅為1.5噸,成了它能夠上太空的關鍵。
燃料爐芯大約相當於紙巾卷的大小,僅重28公斤,由約8%的鉬和92%的高濃縮鈾組成。核材料被氧化鈹反射器包圍,該反射器將中子反彈到堆芯中以驅動裂變反應。放在鐵心內部的是一根純碳化硼棒,它吸收中子,從而調節核反應功率。緩慢移開碳化硼棒後,中子開始撞擊鈾原子,開始連鎖反應。裂變產生的熱量通過充滿鈉的熱管傳遞到一組史特林引擎,透過活塞驅動,將熱量轉化為電能。最後,反應爐還包括一個散熱器,用於消除多餘的熱量,將其散發到太空中。
目前反應爐開發在經過多項測試與實驗後,已經證明可以順利發電,且維持5KW的輸出後順利關閉,待更多優化後,持續推進至10Kw的目標。
▋核子保防與輻射安全
當然,鑑於鈾的潛在危害人類以及其作為核武器材料的風險,有些人對高濃縮的鈾燃料持懷疑態度。但將鈾運到月球並與反應堆並排工作是安全的,鈾發出的弱α粒子無法穿透紙或皮膚,爐芯周圍的屏蔽層也將防止太空人受到任何輻射(宇宙射線可能更強)。而將反應爐廢料也將被屏蔽並單獨放置。
對於這種系統,最壞的情況是整個反應爐於於火箭發射中炸毀,但霧化和分散的鈾顆粒對一公里內的人所造成的劑量也僅背景輻射千分之一,比乘坐飛機飛行時從太陽輻射中獲得的劑量還少。
當然,核分裂反應爐的未來將不僅取決於技術上的成功,還取決於足夠的資金,國會的支持剛好補足這缺口。反應爐的使用除了通過尚未確定的更多安全性和可靠性測試外,還需要「飛行合格」,這意味著它必須能夠承受發射時承受的重力和月球上看到的極端溫度的影響。
期待我們近期能盡快看到近一步測試成果。
_ _
國際間已經在計畫用核能系統搭載潛艦或太空電力系統時,我們原能會主委謝曉星認為沒有核電後的核能人才卻只能去做除役,Are you blind ? 小英 ~ 你看看,你要打造的太空產業,Nuclear Can Help ~
畢竟「太空的時代,沒有非核家園」
▋參考資料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centsci.0c00382
地面型太陽能缺點 在 經濟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能源籃球系列 ─ #太陽光電⚡
為了球隊長遠發展,在未來保持競爭力,每個教練都渴望發掘潛力新秀。像是櫻木花道這樣的門外漢,雖然入行不久,不過表現漸入佳境,相信再持續培養一段時間,將具有很高的發展潛力!
「太陽光電」是能源球場上的後起之秀,在球員供給市場上仍在持續成長中 (106年發電占0.63%,是104年的近2倍),它的優點是本土球員(屬自產能源,不需仰賴進口),在關鍵時刻爆發力強,會有好表現(在夏季用電高峰時,太陽能發電量也高),另外,它在發電過程中也具有不排碳、無空污的好處。
不過它的缺點是,因為身手還在進化中,薪資相對較貴(107年太陽光電躉購費率仍較市電價格為高,但隨著太陽光電技術成熟,躉購費率近年已逐漸下降,如地面型已從100年7.33元/度,下降至107年4.38元/度),由於表現不穩定,需要其他隊友支援和戰術搭配(屬間歇性電源,有陽光的時候才能發電,需搭配燃氣發電及儲能系統來穩定供電)。
另外,它也需要大量的空間(發展地面型太陽光電需大量土地,單位裝置容量所需面積為10-20m2/瓩),還有待球技進步來突破(需透過技術研發,提升光電轉換效率)。
#台灣能源
#沒有完美的球員
#只有適當搭配互相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