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地鐵磚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地鐵磚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地鐵磚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地鐵磚英文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倫敦男子日常 london.nanzhi,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不論是文藝或藝文,我都沾不上邊,非常感謝 #明道文藝 前陣子邀稿,讓我想起高中時因為朋友是校刊社社長,我經常振筆胡亂投稿的日子。《明道》這篇文章已經刊登在 11 月號了。寫疫情底下我如何享受倫敦生活,如何觀察這座新舊交融的美麗城市。應該大多數人沒什麼管道可以讀到,在這邊貼出全文吧:(讀不了這麼多字的...

地鐵磚英文 在 每天,都是在東京的最後一天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50:59

前陣子去京都賞櫻,就是住這家非常「廟」的飯店(還遇到台灣服務人員٩(ˊᗜˋ*)و✧*。)​ ​ ​ ✦────────────────────✦​ 現正連載 京都特色飯店 - 𝙆𝙖𝙬𝙖𝙧𝙖𝙢𝙖𝙘𝙝𝙞-𝙟𝙤𝙠𝙮𝙤𝙟𝙞​ ✦────────────────────✦​ ​ ​ ​ 當天風塵僕僕從大阪趕來...

地鐵磚英文 在 作家?冒牌生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8 07:16:49

#要去韓國玩的人這篇值得收藏 #哈利波特迷也可以收藏 #🧙🏻 · 身為一個資深哈利波特迷 我很認真的寫下這篇分享文 希望大家可以跟著我的行程去朝聖 · 這次來韓國我最想去的一個景點就是 #首爾 #弘大 #943kingscross · 這間咖啡廳從B1到4樓全是哈利波特的主題 裡面外面都非常好怕,...

地鐵磚英文 在 伊芙 evelyn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4 10:16:54

你記憶中的倫敦‧King’s Cross St Pancras King’s Cross St Pancras,這個地址在三個月來我看過不下十遍,只因寄出和收到的郵件上都有這行地址。長長的英文字母給我一種宏偉的幻想,好像是遠洋後古國裡的一個城鎮,佇立在歷史的洪流中看著百年來的蒸汽火車駛過,無數的旅...

  • 地鐵磚英文 在 倫敦男子日常 london.nanzh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09 00:05:24
    有 439 人按讚

    不論是文藝或藝文,我都沾不上邊,非常感謝 #明道文藝 前陣子邀稿,讓我想起高中時因為朋友是校刊社社長,我經常振筆胡亂投稿的日子。《明道》這篇文章已經刊登在 11 月號了。寫疫情底下我如何享受倫敦生活,如何觀察這座新舊交融的美麗城市。應該大多數人沒什麼管道可以讀到,在這邊貼出全文吧:(讀不了這麼多字的,看看照片也行ㄅ
     
      
      
    標題:疫情下的老時光、新日常、慢靈魂(寫於九月)
     
      
    早上出門買菜時,看見地鐵站旁出現了一個好久不見的身影,穿著細格紋襯衫的微胖男子將蔬果擺得整整齊齊:一捆捆鮮綠蘆筍躺平、紫得油亮的圓茄朝氣滿滿、盒裝草莓綻放潤紅,另一側還有金髮阿姨叫賣著黃紅橙藍的鮮花,有點髒亂的車站出口卻在一角鋪展春日。
     
      
    上一次看見這景象,是六個月以前。
     
      
    隨著這場大流行病肆虐全球也超過半載,本來已經習慣了空蕩蕩的街頭,如今隨著封鎖政策漸漸鬆綁,反而不太習慣人流再次回返。說來也真奇妙,這位蔬果攤大哥在數間超市的夾擊下不知怎麽生存下去的,右側是中產階級愛逛的 Waitrose、左側是小資族和家庭必備的Sainsbury’s,鄰近還有學生省吃儉用的好夥伴 Iceland,再往前走一點有日本小鋪、韓國超商、土耳其人開設的雜貨店。小小的社區裡,天天上演著零售戰爭。
     
      
    回想時序入春之際,全城封鎖前夕,倫敦人跟緊了世界潮流也開始到超市囤貨。那時我每天下班趕去採買,換來的是架上稀疏零落的景象,麵粉、義大利麵、雞蛋、衛生紙被掃蕩一空,忽然有種以前在台灣,颱風來臨前大家急忙去儲備糧食的既視感。幾天之後,政府推出新政策,限制每個人購買特定商品的數量,各大超市的 CEO 紛紛發出電子信和社群媒體貼文,希望大家為行動不便的老弱婦孺著想,別買走了他們的所需分量份量。儘管如此,疫情初期往往出了超市,依舊雙手空空,該如何是好?
     
     
      
      
    靈機一動轉而前往不遠處的 Corner Shop(轉角店)
     
      
    走進店內,孟加拉裔的店主老神在在地望著櫃檯旁的小電視,眼神跟我交會了一秒便移開,我直接走向雞蛋區和衛生用品區,廁紙和盒裝蛋奇蹟似地貨源滿滿,我轉頭問老闆怎麽做到的,他終於露出了微笑:「被你發現這個祕密了。」我隨手抓了幾盒去結帳,回家後趕緊跟朋友們分享這個好消息。過了一陣子後,似乎有許多人跟我一樣也察覺到傳統雜貨鋪的魔力,不少媒體開始推出專題報導,帶領許多大城市裡的千禧一代溫習這個老朋友,BBC 文化版形容這些轉角店是「疫情下的安心慰藉」。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急需重建家園、復甦經濟,各國人民紛紛前來填補勞力缺口,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率先大量登場,接著 70、80 年代又有土耳其、以及當時甫加入歐盟的波蘭加入移民風潮。漸漸地,英國各大城市包括倫敦,小店林立,異國風味遍地開花。然而,對移民族群來說,早期經營轉角店並不容易,當時社會風氣保守、英國人口仍以白人為大宗,種族歧視的現象頻傳,飄洋過海的外來遊子不但在職場上不被接受,就連開個店做小本生意也會遭遇侮辱、打劫。
     
      
    兩年前,BBC 新聞主持人 Babita Sharma 以出身印度裔轉角店家族的身份,出版了一本關於英國 Corner Shop 的作品。書裡她精準刻寫了南亞家庭在英國社會下所存在的刻板印象,並驕傲地為這些數十年來不眠不休、替社區鄰里服務的轉角店老闆喝彩。Babita 多年來致力於喚起大眾對轉角店的回憶,更曾在 TED 演講上講述這些轉角店如何在多場英國大選中,被兩黨候選人作為選票操作的工具。空間不大的轉角店,被貨品堆得擁擠,不如大型超市的明亮開闊,卻帶領近代英國度過一場場幽暗難關。在移民來臨之前,轉角店便已存在,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前首相柴契爾夫人也來自轉角店家庭,因此它在某些老英國人的心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堅毅存在。
     
      
    全年無休的 Corner Shop 什麼都賣,有些甚至是 24 小時營業,賣民生用品、菸酒、報紙、蔬果、醬醋油鹽,當然也多少進口家鄉特有的食材,就這樣成了餵養世代、矗立數十年的萬應「柑仔店」。我特別喜歡去那裡挖寶,看看不同家賣的印度咖哩角(samosa)、中東香料、奇異的外來水果或是又大又甜的高麗菜。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外地人來說,初踏英國土地的前幾個月,總喜歡往光鮮亮麗的超市跑,就像以前在台北也偶爾跑去松青或 101 樓下採買異國食材,以為這樣就能沾沾和風洋氣。幾年下來,我漸漸體會到傳統小店的魅力,在疫情底下更是如此。每一個 Corner Shop 都存在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無論對當地居民或是經營者家庭而言,都承載著許多的成長回憶,這是在連鎖超市蓬勃發展的英國社會中,一個令人著迷的元素。
     
     
      
      
      
    在老時光的對立面上,是新興鮮奇的訂閱消費。
     
      
    記得兩年前剛搬入東倫敦某一新建大樓的那天,還來不及整理凌亂的家當,推銷員就上前敲門。他來自倫敦這幾年盛行的「蔬菜盒」訂閱新創公司。看起來像大學生的義大利男子熱情介紹,月付一定金額,自由挑選分量份量及食譜,客製化的食材箱就會固定送到家門口,按照隨附菜譜的簡單指示一步一步操作,廚房新手也能端出美味佳餚。對於生活忙碌、不諳烹飪、加上喜好追求新鮮的英國人來說,這樣的服務近幾年十分受歡迎。我最後沒給他捧場,但這幾個月確實也在 IG 上看到不少朋友驕傲地展示自己的廚藝成果。
     
      
    封城期間外出不便,幸好我原本就趕上了這波訂閱經濟潮,有一陣子都不需要煩惱民生必需品何處買,自從改為居家辦公後,甚至最長達三週都沒踏出家門過。早晨睡醒,微涼五月還需披上薄薄的針織衫,打開門檢查有沒有包裹,可能是咖啡豆、洗衣膠囊、燕麥奶、雜誌、環保衛生紙、或是一大袋白米。初試訂閱消費,是在電商巨人亞馬遜的網站上。剛來唸書的那一年,嚐到了網路購物的便利及美妙,什麼東西都往購物車丟,後來發現結帳時有個「月訂購制享優惠」的選項,便開始估算自己使用特定用品的分量,打開訂閱經濟圈的大門。過了一陣子,覺得這樣實在不環保,便開始上網找了不少主打環保的公司,儘量挑選可回收、可分解的包裝材質,然後將自己的日常生活嵌進了這條新型經濟鏈。英國人鮮少像台灣一樣安裝方正的信箱,郵差快遞會將信件放進家門上的扁長投信口。那包裹怎麼辦呢?這些聰明的生意人便儘量把體積小的產品,做成符合信口的包裝。瘦瘦平平的紙盒內,裝的是百分之百可生物降解的洗碗機膠囊,裝的是倫敦自烘直送的咖啡豆,然後流暢地滑入維多利亞百年老屋的投口。人人都說,倫敦是新舊交融的迷人城市,我眼中的新舊交融,指的不是建築,而是上述這段體驗。
     
     
      
      
    這一年倫敦人的一大收穫,應該就是發掘住家附近的各個公園。
     
      
    封城稍微解除後,某一次與同事視訊會議時,各自分享近期怎麽度過週末,每個人不約而同地說:走遍家裡附近的綠地。公園是英國都市中極其重要的公共空間,大倫敦地區更有超過一千座公園,整座城市有 43% 都是綠地。作家崔維斯‧艾伯洛便提到,城市中的公園可以被視爲是英國鄉村田野的縮影,提供給都市人一個親近英國郊區的好機會。首相強生在封城初期呼籲大家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但鼓勵大家可以適當前往公園運動。出不了城,無法度假,公園真的成了倫敦人這段期間享受慢活假期的好去處。我住的區域正好在西北倫敦兩大綠地之間,往東走有攝政公園(Regent’s Park)及櫻草花山(Primrose Hill),往北走則有漢普斯德荒野(Hampstead Heath)。因此每到週末,只要去逛個一回,便能感受到有別於囂鬧街廓的閒適風情,這是我認為住在倫敦最英式的生活步調了。
     
      
    櫻草花山顧名思義有個小山,生長在台灣的你如果見到它本尊一定會撲哧一笑,隆起小丘的海拔高度只有 64 公尺,卻已經是不少倫敦人來這遠眺天際線、欣賞跨年煙火的好位置。為了避免搭大眾交通工具,我第一次嘗試徒步走到那裡,沒想到意外路過了一個從未見過的 ㄇ 字形社區,靜美小屋排排坐好,外觀漆成了色調淡雅的粉藍橙黃,不張揚、不傲嬌。中央有個小公園,穿著飄逸長裙的女孩在椅凳上翻著書頁,對面的老夫婦戴著口罩瞧孫女盪鞦韆,零星幾隻小貓乖乖地讓路人撫摸,我也伸手,忽然一旁的陌生小女孩用英文對我大喊,「你要小心,牠上次抓傷我妹妹!」
     
      
    又某一日,我去了漢普斯德荒野。漢普斯德是個精緻昂貴的社區,與櫻草山丘區域相同,有不少名人都置產在那。這樣的氛圍,與「荒野」二字確實成了對比。其實它一點也不荒涼,是個佔地 96 萬坪的超大公園,內有露天游泳池及池塘,而且同樣有個不高的小山丘,名為國會山(Parliament Hill),站在制高點上可以將聖保羅大教堂、碎片大廈等地標盡收眼底,整片綠野更是文人墨客汲取靈感的地方。綠蔭結群、老樹聳天,彷彿被一座諾大森林環抱圍繞,偶有薄霧襲上,偶有金光穿透葉縫灑落,瀕臨頹圯的磚橋被綠植喚醒,樹午寐風之下,彷彿能聽到老倫敦鼾息的聲響。噗通一聲,白日夢會被遠處泳客的跳水動作給戳破。
     
      
    疫情肆虐確實惱人,平時我自認在倫敦的生活適應良好,並無生活在「他方」的彆扭感。然而在這場全球災難底下,島嶼的優異表現自然是讓我特別想家。幸好古老城市是座摩登大都會,有探索不完的街區、有踏尋不完的綠地、有永無止境的人文故事可以窺聽。
     
      
    吳爾芙曾說:「找不到足以比擬倫敦的另一個地方了。」我是這麼深信著。
     
     
     
    _
     
    IG:https://instagram.com/london.nanzh

  • 地鐵磚英文 在 曼谷船橋 bangkok sakth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14 18:13:53
    有 169 人按讚

    你曾經在 Ratchathewi 或 Asok 看過這些很特別的塗鴉作品嗎?可能在柱子上、電箱上或人行道磚上,異於一般七彩噴畫的塗鴉作品,都是用黑色麥克筆畫成像地鐵圖、資料分析圖,密密麻麻充滿文字和線條的 Mapping。法國人Raphael Treza 找到了居無定所的他,拍下了這部紀錄片。
    作者 Phichai 先生是居無定所的街友,曾經當過軍人,後來因故入獄,出獄後回不去軍隊,就開始了街頭生活,至今已20年。這些密密麻麻的 mapping 是他要留下的證據,關於失去家人或自己。每天乞討來的錢用來滿買食物和筆,一天最多能畫十支筆,他不認為自己是藝術家,但後來這些作品進到了BACC展出。
    影片中,他帶法國人去了他的創作秘密基地,畫滿了高速道路下的十幾根柱子,也許仔細看一下線索是找得到的。
    法國人問他,你想要去住一晚旅館嗎?他拒絕了。影片最後,他在天橋下找到了當天的棲身之處,和法國人道別。
    我除了對這些作品感到驚嘆之外,同時也慶幸曼谷是這樣一個能包容並留下這些作品的城市。法國人一邊拍攝,他大哥一支筆拿起來就直接往腳下地板上畫,有多帥就有多帥。
    這些作品,你留意過嗎?
    影片有英文字幕。
    https://youtu.be/bbVPzSGQ2Xg

  • 地鐵磚英文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2-21 10:56:00
    有 3,522 人按讚

    不是戀殖

    文:薯伯伯

    看新聞得知前任港督麥理浩爵士的夫人麥鄧麗娉女士與世長辭,享年九十九歲,即使人去茶涼,但當她在天國與夫重聚時,還是有香港人會為這位女士致意。

    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她的丈夫,正是香港的奠基人,很多我們珍而重之,甚至誤以為是理所當然的基建及價值,也是他在十年之間,一磚一瓦為香港人堆砌起來。

    麥理浩爵士由 1971 年 11 月 19 日至 1982 年 5 月 8 日擔任香港總督一職,共 3823 天,政績如天上繁星,數之不盡,我們賴之為香港基石或核心的不少建設及政策,正是由他開始。政策有好有壞,影響深遠,至今仍在。說句得罪話,麥理浩就是本土及左膠的混合體。

    麥理浩人去樓不空,3823 天擔任港督期間,做過的事情,以下謹列其中一些較重要的。

    廉政公署
    九年免費強迫教育
    委任獨立委員會調查金禧事件
    十年建屋計劃
    推出居屋
    認可多家院學為專上學院
    創立多所工業學院
    創立建造業訓練局及製衣業訓練局
    設立房屋署
    培訓更多社工
    廣建醫院和其他醫療院所
    傷殘津貼
    高齡津貼
    交通意外傷亡援助
    設立勞資審裁處
    修訂《勞工賠償條例》
    引入《勞資關係條例》
    規定僱主為僱員買保險
    規定遣散費
    保障工會不受歧視
    學生車船優惠
    引入每周休息日
    產假薪酬
    紅磡海底隧道
    九廣鐵路雙軌化
    修建屯門公路
    地下鐵路(麥太當年與丈夫一同主持觀塘至石峽尾段的通車儀式)
    青衣大橋
    修築荃灣綫地鐵
    獅子山隧道第二管道開通
    展開九廣鐵路電氣化
    研究及動工興建東區走廊
    修築港島綫地鐵
    構思興建輕便鐵路
    興建海水化淡廠
    改善東江水輸水系統
    萬宜水庫落成啟用
    發起清潔香港運動
    闢建公園、游泳池、運動場和體育館
    設立禁毒處與禁毒專員
    推動中英雙語並重政策
    興建紅磡體育館
    促成舉辦首屆香港藝術節
    設立撲滅罪行委員會
    通過中文與英文均為香港的法定語文
    成立香港獎券管理局
    首度劃出郊野公園
    設立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古物諮詢委員會
    興建伊利沙伯體育館
    促成香港藝術中心落成啟用
    設立土力工程處
    沙田馬場落成啟用
    推廣十進制
    引入歷史建築評級制度
    設立法律改革委員會
    興建銀禧體育中心
    麥理浩夫人度假村落成啟用
    成立康樂文化署
    港元與美元掛鈎,好不好也好,影響深遠
    撤銷外匯管制
    立例限制新的股票交易所成立
    設立消費者委員會
    撤銷黃金交易管制
    設立證券事務監察委員會
    重新向外資銀行發放牌照
    設立香港銀行公會
    賦予市政局財政自主權
    立法局引入議員薪津制度
    大幅增加立法局非官守議席,數目首次超越官守議席
    設立全港18個區議會
    舉行第一屆區議會選舉
    推動公務員本地化
    布政司署增設教育科
    促使中方同意協助堵截來自大陸的偷渡潮
    規定在香港居住滿七年的人士才能取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
    同時又宣佈實施「抵壘政策」
    然後又宣佈「即捕即解」
    以人道立場收容越南難民
    以人道理由,動用香港資源開設難民中心
    確立香港成為「第一收容港」,無條件收容越南難民,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欠下香港11.62億港元巨債,走數至今
    到中環出席毛澤東悼念儀式
    破天荒出席新華社香港分社的中共國慶酒會
    與鄧小平討論香港前途問題
    當然還有,麥理浩夫人中心、傷健策騎協會、麥理浩夫人度假村,
    以及麥生與麥太的至愛——麥理浩徑

    有人經常批評香港人戀殖,但其實香港人戀的不是殖,而是崇優。能有如此魄力及執行力的領袖人物,平心而論,又怎可能不讓人懷念?

    麥督,您在任期間,有睡覺的時間嗎?有沒有時間陪麥太?但願您夫妻二人,在天國重聚時,也要知道,今天在遙遠的香港,您曾經留過十年的地方,有人在懷念你們,祝願您一路好走。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