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地緣政治風險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地緣政治風險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地緣政治風險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地緣政治風險定義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梅克爾卸任前訪美 德國對華會轉為強硬嗎?】 ✏️梅克爾訪問白宮,外界把此行視為她九月卸任前的告別之旅,並關注美國與德國是否能在對抗中國議題上取得一致。 ✏️近幾年來,梅克爾在對華政策及人權議題上的溫和表態引發不少批評,有學者直言在評估梅克爾的外交遺產時,「中國是她最大的盲點。」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睿富財經頻道WealtHub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集《#致富解碼》邀請到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黃元山,透過宏觀經濟及政策看將來投資機遇,去片! 【第22集主題:#宏觀投資機遇】 主持:天窗文化集團 CEO #李偉榮​、資深 iBanker #蕭少滔​ 業界嘉賓:黃元山(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

  • 地緣政治風險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6 06:05:36
    有 548 人按讚

    【梅克爾卸任前訪美 德國對華會轉為強硬嗎?】

    ✏️梅克爾訪問白宮,外界把此行視為她九月卸任前的告別之旅,並關注美國與德國是否能在對抗中國議題上取得一致。

    ✏️近幾年來,梅克爾在對華政策及人權議題上的溫和表態引發不少批評,有學者直言在評估梅克爾的外交遺產時,「中國是她最大的盲點。」

    ✏️美德達成華盛頓宣言,要以捍衛民主為核心,共同應對中國挑戰


    ▫️報導全文: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unshiwaijiao/jt-07152021114216.html


    ▪️梅克爾的“告別訪問” 達成捍衛民主的華盛頓宣言

    當地時間7月15日下午,美國總統拜登與德國總理 #梅克爾 在白宮橢圓辦公室舉行雙邊會談。

    拜登在會後記者會說,他與梅克爾達成了一項新的 #華盛頓宣言,確保以民主原則「應對未來的最大挑戰」。

    「當我們看到中國破壞自由社會時,兩國將挺身而出。」拜登說。

    梅克爾接著透過翻譯表示,她與拜登討論了外交政策的優先事項,包含中國。「我們是支持自由、民主社會的國家......,對於那些人權得不到保障的地方,我們將發出聲音並明確表示我們的不同意。我們也要確保世界所有國家的領土完整。 」

    梅克爾還提到,與中國的貿易必須建立在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以及遵守共同規則與標準的前提上。

    梅克爾是拜登上臺以來,首位訪問白宮的歐洲領導人,也是繼日本、韓國、以色列及阿富汗領導人之後,第五位到訪的外國元首。白宮把梅克爾此次的工作訪問定調為「肯定美德深厚而長久的雙邊關系。」

    美聯社報導,即將在今年九月卸下16年總理職務的梅克爾,此行主要在向美國保證,德國政權交接不會導致對美政策大幅變動。


    ▪️美德能否在“抗中”議題取得一致?


    一名白宮國安會資深官員在14日的電話簡報說,拜登與梅克爾將廣泛談論包括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烏克蘭、阿富汗和利比亞局勢,以及俄羅斯的網絡攻擊與領土擴張等。此外,美德兩國元首還將談及如何「對抗 #中國 逐漸升高的影響力、非市場經濟行為,以及包括強製勞動等人權侵犯行為」。

    「中國(議題)將是兩位領導人之間議程的一部分……跡象表明我們與盟友及合作夥伴(在對華戰略上)越來越趨同。」上述白宮資深官員說,拜登在上個月的歐洲訪問取得一系列成果,包含在G7公報中明確提及對中國的強迫勞動行為採取行動,北約峰會公報首次將中國視為安全挑戰,並將中國納入明年擬定的新的戰略構思當中;此外,美國-歐盟峰會還設立了“美歐貿易與科技委員會”(US EU 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共同處理新興科技和競爭相關的政策,以及中國的非市場經濟行為等。

    白宮官員保守地用了「越來越趨同」形容「聯歐抗中」的最新進展,但事實上,對華政策仍是美德兩國間重要的分歧點之一。

    在拜登政府將中國定義為美國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挑戰」,並號召盟友組建「民主聯盟」對抗中國之際,梅克爾領導的德國政府始終不願對北京擺出強硬姿態。

    在拜登上臺前幾周,梅克爾配合北京促成了《 #歐中投資協定》。梅克爾還被批評並未在 #香港 和 #新疆 問題上強硬面對北京。今年六月G7峰會前,梅克爾也明確表示,中國在許多方面都是對手,「但是在許多問題上,中國同時也是合作夥伴。」

    ▪️梅克爾的外交遺產 學者: “中國是她最大的盲點”

    過去五年來,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許多分析認為,梅克爾看重的是對華巨大的商業利益,但德國智庫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所長托斯滕·本納(Thorsten Benner)14日在《外交政策》雜誌上提出一種新的解釋。

    本納撰文回顧梅克爾執政16年來對華態度的轉變,從曾經不顧北京反對會見達賴喇嘛、大聲倡議人權議題,再到如今看似不惜一切代價與中國接觸,他認為這不僅僅是重商主義,還來自梅克爾對歐洲未來的悲觀。

    「鑒於她對歐洲未來的悲觀展望……她想在美國與中國間走中間道路,避免與北京發生沖突,來最大限度地得到喘息空間。」他在文中舉例,當梅克爾自認德國不是一個有足夠競爭力的球員,剩下的選項就是在大國間採取一種如同瑞士般「中立」的路線。

    梅克爾的對華路線選擇,近幾年遭遇許多來自學界、政界、甚至商界的質疑。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訪問學者、高級研究員諾亞·巴金(Noah Barkin)直言,在評估梅克爾的外交遺產時,「中國是她最大的盲點。」

    「她看見習近平領導下中國軌跡的轉變,但她遲遲沒有承認這種轉變給德國帶來的風險,並相應地調整她的政策。」諾亞·巴金撰文評論道,梅克爾執政最後一年的兩大失敗,分別是《歐中投資協定》的瓦解,以及允許華為進入德國5G市場。

    「這兩個事件都表明,在中國問題上,梅克爾與德國國內和歐洲的政治情緒格格不入。」


    ▪️後梅克爾時代 對華政策會轉彎嗎?


    「(對華態度的轉變)大約在五年前就開始,……而且不只在人權團體、也在商業界中普遍看到。」歐洲議會德國綠黨議員、對華關系小組組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15日在華盛頓智庫“進步政策研究所”(Progressive Policy Institute)舉辦一場題為“跨大西洋應對中國挑戰”的研討會上說。

    「德國與中國曾存在雙贏的關係,我們提供中國渴望的高科技產品及豪華汽車,中國則提供廉價商品。但在新的變化中,中國已不遵守規則的方式在供應鏈中向上爬,發展一種讓人質疑的民族主義經濟戰略。」

    今年三月,美國聯合歐盟、英國、加拿大等國對在新疆侵犯人權的中國官員和實體實施了制裁。

    中國則對包括歐洲議會議員在內的10名歐洲人士實施了反裁,名單上就包含了包瑞翰。隨後,歐洲議會叫停了《歐中投資協定》的審議。

    「若你去觀察德國九月大選的選舉綱領及各黨對華政策的表態,會發現有一個(對華態度)變革性的過程正在發生。」包瑞翰說,德國以及大多數歐洲國家對華態度的轉變已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



    😶‍🌫️卸任前的梅阿姨今天一直看起來心情很不錯⋯⋯

    圖三攝於2018/4白宮訪問。

  • 地緣政治風險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08 17:56:17
    有 4,955 人按讚

    《The Guardian 英國衛報》

    英國衛報在7日以「自身成功的受害者:為何台灣未能設法因應大規模新冠疫情爆發」A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 how Taiwan failed to plan for a major Covid outbreak為題,評論報導點出儘管台灣先前有250天沒有發生任何本土案例。

    但近期在台灣發生逾1.1萬例感染案例中,超過90%是在5月中以來染疫。台灣主要受三大因素,而在抗疫中失敗:

    1)疫苗訂量不足、
    2)錯估全球疫苗短缺形勢
    3)和地緣政治影響。(指因中國大陸復星集團代理權爭議買不到輝瑞疫苗)

    而且,因為疫苗不足,台灣全國接種疫苗的人口比率,不到3%。(指施打一劑)

    ●未能及時防範兇猛的英國病毒株

    多位公共衛生專家表示,在病毒於全世界一波波擴散之際,台灣當局未跟上有
    關新的變種病毒株的新知識、包括對抗空氣傳播必須通風的重要性。

    *尤其大規模檢測的有效性。

    一些人士認為,台灣已成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

    公衛專家、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當局原先以為他們靠著接觸史追蹤系統和精確篩檢就已控制住疫情,但英國病毒株傳播速度更快,帶來挑戰,而且5月9日母親節又釀成超級散播事件。

    ●不願採取嚴格封鎖措施

    衛報也指出,台灣當局顯然反對採取激烈的封鎖措施,而且屢次重新界定引發必須封鎖定義門檻。

    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顏慕庸表示,從疫情大爆發以來,已有很大的改善,但他仍希望台灣能基於感染數和風險水準制定明確定對應的封鎖限制措施。

    顏慕庸說,他仍擔心加護病房被增加的病患數壓垮,進而導致外溢至社區的風險,「這曾經發生在紐約市、義大利北部。你必須要停止傳播,就是要採用封鎖。一個必要、精心規劃的封鎖」。

    ●疫苗仍是當務之急

    衛報指出,全球應對疫情的焦點仍是疫苗,但台灣在取得疫苗方面也面臨問題。

    A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 how Taiwan failed to plan for a major Covid outbreak
    Once a poster child for blocking coronavirus, Taiwan failed to fully prepare a pandemic response or vaccination rollout
    Coronavirus – latest updates
    See all our coronavirus coverage
    Helen Davidson in Taipei
    @heldavidson
    Mon 7 Jun 2021 09.19 EDT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Share via Email
    While most of the world suffered through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ases and millions of deaths from Covid-19, the 23.5 million people in Taiwan largely lived a normal life, thanks to a well-documented strong and early response that saw it go 250 days without a single local case. It lobbied for inclusion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decision-making body off the back of its undeniable success and expertise under the slogan “Taiwan can help”.
    But now the tables have turned and the island itself is in need of assistance, after an outbreak that started among airline staff in April spread across the island. The government appears to have been caught short by something it thought would never happen: the poster child for outbreak prevention had apparently failed to fully prepare an outbreak response.
    It has so far recorded more than 11,000 cases and 260 deaths, more than 90% of them since mid-May. Affected by inadequate orders, global shortages and geopolitics, it has vaccinated fewer than 3% of its 23.5 million people. The president, Tsai Ing-wen, on Monday gave a broadcast address from her office to assure a population at its second-highest alert level that 750,000 vaccine doses promised by the US would arrive soon.
    ‘We thought maybe we could contain this’

    Multiple health and social experts told the Guardian that as the virus spread in waves worldwide, authorities hadn’t kept up with new scientific knowledge around virulent new strains, the importance of ventilation to combat aerosolised spread, the effectiveness of mass testing, or the examples set by some countries of locking down hard and early. Some felt Taiwan had become “a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 even complacent.

    * 自身成功的受害者:台灣如何未能為大規模的 Covid 爆發做好計劃

    台灣曾是阻斷冠狀病毒的典型代表,但未能為大流行應對或疫苗接種做好充分準備
    冠狀病毒 - 最新更新查看我們所有的冠狀病毒報導海倫戴維森在台北
    @heldavidson
    2021 年 6 月 7 日星期一 09.19 EDT

    雖然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因 Covid-19 感染了數億例病例和數百萬人死亡,但台灣 2350 萬人在很大程度上過著正常的生活,這要歸功於有據可查的強有力的早期反應,該反應在 250 天內沒有發生一個本地案例。

    憑藉其無可否認的成功和專業知識,它以“台灣可以提供幫助”為口號,遊說將其納入世界衛生組織的決策機構。

    但是,在 4 月份航空公司工作人員爆發的疫情蔓延到全島之後,現在情況發生了轉變,該島本身需要幫助。政府似乎被它認為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弄得措手不及:預防疫情的典型代表顯然未能充分準備好應對疫情。

    迄今為止,它已記錄了 11,000 多例病例和 260 例死亡,其中 90% 以上是自 5 月中旬以來的記錄。

    受政府疫苗採購不足、全球疫苗短缺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它的 2350 萬人口中只有不到 3% 的人,接種了(一劑)疫苗。

    週一,蔡英文總統在她的辦公室發表廣播講話,向處於第二高警戒級別的民眾保證,美國承諾的 75 萬劑疫苗很快就會到貨。

    “我們想也許我們可以控制它”

    多位公衛體系和社會專家告訴《衛報》,隨著病毒在全球掀起波瀾,當局沒有跟上關於新變種毒株的新科學知識。

    *通風對抗霧化傳播的重要性、
    *大規模檢測的有效性或示例。

    一些國家早已地採取了嚴格的封鎖措施。但一些人認為台灣已成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甚至自滿。
    ⋯⋯

    在國內,黨派也攪渾了水,幾位專家告訴衛報,他們對公開批評廣受歡迎的政府和衛生當局(包括陳時中)必須持謹慎態度。

    一位公衛專家說,他們覺得政府不願複製在中國看到的任何事情——比如野戰方艙醫院或封鎖——政治已經為判斷蒙上了陰影。

    對於台灣以外的人或密切關注疫情的人來說,今天的台灣令人不安地懷舊,彷彿現在是2020年6月,而不是2021年。

    全球防疫現在是關於疫苗。

    但台灣也在這方面苦苦掙扎。 “我認為政府開始認真考慮 [疫苗] 太晚了,”全球臺灣醫學聯盟總幹事、前國家監察員委員Peter Chang 博士說。

    “他們認為我們很擅長戴口罩,人們在保持社交距離方面非常自律,所以沒關係。”

    許多早期在該病毒上取得成功的國家也一直在努力獲得和分發疫苗,但台灣面臨著額外的併發症,包括指責和中國地緣政治干預的實例。台灣聲稱中國阻止了與德國疫苗生產商 BioNTech 的交易,中國予以否認。

    台灣防疫指揮中心CECC 告訴《衛報》,它正在盡最大努力控制疫情,但“公平獲得有效疫苗是結束全球 Covid-19 大流行的最終解決方案”。

    日本已提供超過 120 萬劑疫苗,美國參議員周日飛往台北,宣布美國的捐贈,並強調美國兩黨對台灣的支持。

    進入第 3 級警戒兩週多後,病例數並沒有顯著下降,週一警報再次延長,直到 6 月底。

    陳時中部長認為 3 級已經足夠嚴格,並質疑政府實施更多措施的能力,但表示沒有足夠明確的信息,告訴一般人如何保護自己免受高比例的無症狀感染者和所謂的“隱形感染”者。

    “你必須假設任何不與你同住的人都是潛在的攜帶者,”他說。 “在接下來的兩週左右的時間裡,不要與不和你住在一起的人在室內聚會。”

    https://amp.theguardian.com/world/2021/jun/07/a-victim-of-its-own-success-how-taiwan-failed-to-plan-for-a-major-covid-outbreak

  • 地緣政治風險定義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23 12:35:57
    有 1,113 人按讚

    Joe:「美國很明確視中國為最大敵人,未來逢中必反的情況會逐漸在各領域出現,科技、經濟、外交、商業、貿易、體育、教育,沒有哪個項目是與政治無關的,地緣政治的風向變了,所有的項目都會跟著起微妙的變化。」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日通過《2021戰略競爭法》(Strategic Competition Act of 2021)草案,而且外委會是以21比1的壓倒性比數,顯示民主、共和兩黨對此案達成高度共識,該法其實就是美國對中政策的戰略方針,中國官媒《環球時報》也警告,《戰略競爭法》形同抵銷美國展現的善意,企圖使美中關係朝著「徹底競爭與完全對抗」方向發展。

    《2021戰略競爭法》是由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Bob Menendez(民主黨籍)與該委員會的少數黨領袖Jim Risch(共和黨籍)兩人聯名提出,內容涵蓋外交戰略、軍事部署、價值觀競爭、增強美國競爭力、到遏制中國「掠奪性國際經濟行為」,全文將近300頁。美國參議院外委會發表聲明,表示通過戰略競爭法案代表兩黨合作無間,美國也將動員所有戰略、經濟和外交工具抗衡中國。

    該法案開宗明義指出,中國顯然選擇奉行由國家主導的重商主義政策,通過增加對個人自由的限制,對國內治理日益威權,外交政策則是咄咄逼人。為了回應中方的戰略決策,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與修改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維護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並且保持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

    該法案希望將中國因素作為整個美國政府優先考慮的對象,甚至每個聯邦部門和機構都要指定一名至少副部長以上級別的高級官員,針對華盛頓與中國北京的戰略競爭進行政策協調,聯邦預算也應該跟中國競爭的戰略保持一致。諸如資助美國公司將供應鏈移出中國,審查中國對美國高等教育及研究機構的資助與雙方簽訂的契約。

    該法甚至每年支出3億美元的「對抗中國影響力基金」,希望從提高「一帶一路」透明度到打擊網路假訊息,都能夠積極對抗中國北京的「負面影響」;美國也針對自家「後院」拉丁美洲進行守備,推動美洲開發銀行增資800億美元,反擊中國在中南美洲擴大影響力的借貸佈局。

    此外,《2021戰略競爭法》若能正式通過,美國國際媒體署(U.S. Agency for Global Media,美國之音與自由亞洲電台的上級單位)將每年獲得1億美元預算;美國政府也將在2022到2026財年向外國提供6.55億美元的援助,協助這些國家購買美製武器、服務與培訓,增強印太區域的防禦能力;在網路安全方面,也將投入1億美元協助新興市場興建數位基礎建設,促進美國的技術出口,此舉顯然也是針對中國的5G佈局而來。

    美國政府最快將於五月,要求在美國營運的公司若使用來自中國或其他「敵對」國家的資訊技術設備及服務,必須取得許可,而這項規定預估衝擊多達450萬家公司,美國之前已經限制企業與中國科技公司間的交易,2020年八月,美國禁止使用華為、中興、海康威視等五家中國企業技術的公司,參與政府合約標案;而新規涉及的範圍更廣,其鎖定來自中國、俄國、北韓、伊朗、委內瑞拉與古巴等「敵對國家」的企業,一般評估,中國企業是主要規範對象,受影響也最大。

    儘管沒有具體點名任何企業,不過,新規涵蓋「受相關國家管轄或指示」的所有公司,也就是說,只要是在美國營運的民營企業都適用,而不僅是與政府合作的公司而已;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美國境內近六百萬家企業,包括海外公司美國部門,有四分之三使用外國技術。企業必須通報任何有問題的資訊技術設備或服務,以確保它們不會引發「不當或不可接受的風險」。企業有權對審查結果提出異議或採取行動,將風險降至可接受程度,然而,不遵守禁令或緩和協議者恐面臨民事或刑事處分。該法適用的技術包括用於關鍵基礎設施與通訊網絡的軟硬體,以及人工智慧與量子運算科技。同時涵蓋個資處理服務以及監視攝影機、感測器與無人機等監控設備。

    在相關定義下,在內部網路中使用中製路由器、在廠房內使用中製攝影機,或者使用中國雲端服務處理客戶資料的企業恐面臨審查。該法在企業界引發關注,美國商務部內部評估,法遵成本一年達一百億美元,該法根據2019年Trump總統簽署的行政命令,該規範讓華府審查相關公司採購與技術使用,並封鎖任何風險太大的交易,以防敏感資訊外洩。商務部三月中旬及本月十三日對中國企業發出傳票,要求提供在美營運資料,以「支持交易審查」。

    https://www.storm.mg/article/3626073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43714

  • 地緣政治風險定義 在 睿富財經頻道WealtHub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2-13 09:00:12

    今集《#致富解碼》邀請到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黃元山,透過宏觀經濟及政策看將來投資機遇,去片!

    【第22集主題:#宏觀投資機遇】

    主持:天窗文化集團 CEO #李偉榮​、資深 iBanker #蕭少滔​
    業界嘉賓:黃元山(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 【投資Hotspot】與你捕捉環球及香港市場投資先機 00:00
    00:20 恭祝各位 Smart Investor恭喜發財!牛氣沖天!
    00:25 金融市場需留意甚麼議題?
    00:40 地緣政治風險如何影響金融表現?
    01:34 新春過後,預料中港股市有何表現?
    02:50 今集邀請政策研究專家黃元山(Stephen)
    03:26 與黃元山討論對香港、大灣區的發展看法、個人投資心得

    ➤ 【致富解碼】 邀請業界人才暢談財經金融,深入淺出與你配置Smart Money 03:53
    03:53 嘉賓介紹
    04:00 黃元山著作:《投資其實很簡單》、《穩健投資很簡單》
    04:50 香港金融環境、基建、軟件有何風險和機遇?
    06:15 香港基建角色是否有轉變?
    13:18 阿里巴巴最終會否成為王者?
    18:03 大灣區未來5至10年的發展如何?香港可否從中受惠?
    27:35 香港未來財資市場有何危機?
    34:02 綠色金融如何定義?
    35:38近期有甚麼綠色金融板塊值得留意?
    36:17 黃元山如何配置投資比例?

    ➤ 【透視IPO】全新單元,深入分析IPO新股的知識 ​40:17
    41:04 為何公司要上市?
    42:00 集資上市對創新科技例如快手(1024)有很大幫助?
    43:18 具顛覆性的初創企業並非貿然上市,背後有高人幫忙?

    ? 鎖定睿富財經頻道,《致富解碼》新集數逢星期六 9a.m. 上線!

    ======================================================

    【書籍推介 】
    ➤ FQ思維:投資其實很簡單(黃元山)
    https://bit.ly/3p98QuZ

    ➤ FQ思維(2):穩健投資很簡單(黃元山)
    https://bit.ly/371erNA

    ======================================================

    【更多推薦影片】
    ➤ 馮儉生、楊霖龍:綠色金融 ESG(環境、社會及管治)https://youtu.be/MLOYrrDFPxM
    ➤ 胡顯麟:2021年Q1必睇IPO?https://youtu.be/6sjds3rhUKo
    ➤ 曾淵滄博士:2021年新、舊經濟股表現 https://youtu.be/Ej2M5Cmjwkg

    ======================================================

    【追蹤 WealtHub睿富,即可獲得最新財經金融資訊】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ub.hk​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ealthub18/​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7O​...
    Website: http://www.wealthub.hk/​

    投資涉及風險。本節目純為嘉賓個人意見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招攬或建議。本節目對閣下因援引有關資料所引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Wealthub​ #iBanker見聞錄​ #睿富財經頻道​ #iBanker​ #投資銀行​ #投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