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地球科學系學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地球科學系學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地球科學系學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地球科學系學校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普文分享】哈佛團隊:滅絕恐龍隕石來自太陽系邊緣奧爾特雲 彗星接近太陽時分裂 撞擊地球/小肥波 //過去一直有說法指,約 6,600 萬年前殺死地表上絕大部份恐龍的隕石,來自木星與火星中間一帶。不過最新刊於《科學報告》的研究提出新說法,認為促使地球史上最後一次大型滅絕事件的隕石,是來自更遠、太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

地球科學系學校 在 ??? 政大 | 科系職涯訪談 | 個人成長 | IG經營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8:50:48

到底要選數A還是數B? 帶你快速了解差異! 還在迷茫的人也有解法! 這次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數A、數B的比較 勇了表格的方式呈現希望大家更能夠理解 如果大家覺得受用,可以分享給你們的朋友! 那因為Jin最近真的有點忙 (雖然已經考完期末了… 所以最近邀請Jin的表妹來幫忙撰寫一些文章 那圖片的部...

  • 地球科學系學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22 11:24:33
    有 136 人按讚

    【科普文分享】哈佛團隊:滅絕恐龍隕石來自太陽系邊緣奧爾特雲 彗星接近太陽時分裂 撞擊地球/小肥波

    //過去一直有說法指,約 6,600 萬年前殺死地表上絕大部份恐龍的隕石,來自木星與火星中間一帶。不過最新刊於《科學報告》的研究提出新說法,認為促使地球史上最後一次大型滅絕事件的隕石,是來自更遠、太陽系邊緣的奧爾特雲(Oort cloud)。

    奧爾特雲是圍繞太陽系外緣、由冰微行星組成的球體雲團;歐特雲位於星際空間之中,距離太陽最遠至約 2 光年左右。

    來自奧爾特雲的所謂長周期彗星,需要數百年才能繞太陽轉一圈,而過去的研究表明它們撞上行星路徑的機會太低,無法使其成為恐龍滅絕的罪魁禍首。

    不過,根據是次哈佛團隊的模型,木星引力能將 20% 的長周期彗星中推向靠近太陽的地方,並在太陽附近分裂,繼而產生的碎片,比其他奧爾特雲彗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高 10 倍。

    約 6,600 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的隕石撞擊,在現今猶加敦半島附近留下了一個直徑約 150 公里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據過去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估算,這塊隕石至少有 9.6 公里闊,以約時速 71,840 公里速度撞擊地球,引發了 1.6 公里高的海嘯,並在撞擊點融化了地殼。

    對隕石坑的地質分析則表明,希克蘇魯伯隕石屬碳質球粒隕石(Carbonaceous chondrites),該類隕石僅佔太陽系主要小行星帶中隕石的 10% 。哈佛大學天文學家 Avi Loeb 和哈佛大學天文學系學生 Amir Siraj 表示,奧爾特雲中有更多彗星可能具有這種成分。

    長周期彗星化為「掠日彗星」

    團隊模擬了長周期彗星從奧爾特雲經過木星的路徑,發現該個太陽系最大行星的引力場,將大約五分之一的長周期彗星變成了「掠日彗星」,即在近日點極接近太陽的彗星。在近距離,太陽的引力對這些彗星的近側太大,從而產生可以使彗星分裂的潮汐力。

    掠日彗星產生的碎片,比完整彗星更有可能在返回奧爾特雲的過程中與地球接觸。團隊認為,類似希克蘇魯伯隕石事件每 2.5–7.3 億年就能發生一次。

    Loeb 在一份聲明中指,上述假說為解釋希克蘇魯伯隕石事件的發生提供了基礎。團隊提出,如果有彗星在接近太陽的時候分裂,實際上可能會引起一定事件發生率,甚至是殺死恐龍級別的隕石撞擊。

    團隊又在文中提到,哈薩克的 Zhamanshin 隕石坑是過去近百萬年來最大的撞擊坑,同樣可能是由碳質球粒隕石產生的,可用以支持奧爾特雲掠日彗星的大碎片,相對可能擊中地球的說法。

    Loeb 指,人類應該更頻繁地看到從奧爾特雲到達地球的更小隕石碎片,團隊希望通過獲得更多有關長周期彗星的數據,整理更好的統計數據,也許能找到更多隕石碎片證據,來驗證所提出的理論。//

  • 地球科學系學校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16 22:29:35
    有 51 人按讚

    大學對你而言,是什麼模樣?
    大學生活,真的如你想得這麼一般嗎?

    橫跨成功大學十大學院四十六個科系的營隊
    「大學生活體驗營」開始報名了!
    還在對自己未來的志向感到迷惘嗎?
    大學生活體驗營有上百位成大在學生
    陪你們一起剝開迷霧,走出迷途!
    這個暑假,跟我們一起「拾起」未來的自己吧👍🏼

    感謝成大的侯學長提供「成大科系餐」
    ————————————————————————
    🏫 俐媽英文教室—大學科系篇:
    ❤️ 文學院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中文系(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外文系(外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歷史系(歷史學系)Department of History
    •台文系(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理學院 College of Science
    •數學系(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化學系(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物理系(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地科系(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光電系(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系)
    Department of Photonics

    💛 管理學院 College of Management
    •會計系(會計學系)
    Department of Accountancy
    •統計系(統計學系)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企管系(企業管理學系)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交管系(交通管理學系)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工資管系(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工學院College of Engineering
    •機械系(機械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化工系(化學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土木系(土木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材料系(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水利系(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Hydraulic and Ocean Engineering
    •工科系(工程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系統系(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System and Naval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航太系(航空太空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資源系(資源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gineering
    •環工系(環境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醫工系(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測量系(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
    Department of Geomatics
    •能源學程(能源國際學士學位學程)
    International Bachelor Degree Program on Energy

    💙 電機資訊學院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電機系(電機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資訊系(資訊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社會科學院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
    •政治系(政治學系)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經濟系(經濟學系)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法律系(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心理系(心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 規劃與設計學院 Colleg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建築系(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都計系(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工設系(工業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 生物科學與科技學院College of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生科系(生命科學系)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s
    •生技系(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
    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and Bioindustry Sciences

    🤎 醫學院College of Medicine
    •藥學系(藥學系)
    Department of Pharmacy
    •護理系(護理學系)
    Department of Nursing
    •牙醫系(牙醫學系)
    Department of Dentistry
    •物治系(物理治療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Therapy
    •職治系(職能治療學系)
    Department of Occupation Therapy
    •醫學系(醫學系)
    Department of Medicine

    💟 第十學院 CollegeX
    •不分系(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Cross College Elite Program
    ————————————————————————
    這是成大所有科系聯合一起辦的營隊,
    俐媽的學生可以知道成大有什麼科系,
    及早了解、準備充足💪🏻💪🏻💪🏻
    .
    #俐媽英文教室
    #俐媽英文教室大學科系篇
    #台大明明的孩子超前佈局

  • 地球科學系學校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08 19:31:23
    有 1 人按讚


    虛擬解剖,送別大體

    科學人雜誌
    2019年10月29日 下午7:13
    撰文/格里普爾(Bahar Gholipour)
    翻譯/李之年

    1231年,統治歐洲大部份地區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頒佈了一項法令,規定訓練醫師的學校必須每五年開設一次人體解剖課,大體解剖課首度在歷史上出現,而這成為日後醫學教育的基石,只是進展相當緩慢。文藝復興時期,大體解剖幫助科學家和藝術家了解人體解剖構造。如今,大體解剖課對醫學系學生而言,則是至關重要的經驗,引領學子初探人體奧秘且歷史悠久的一門課。

    自大體解剖逐步納入醫學教育將近1000年後的今天,可能已開始逐漸退出教育現場。今年,美國有幾所醫學院開設不使用大體的解剖課,學生透過立體虛擬實境(VR)科技來研究人體結構,輔以仿真器官與真實病人的醫學影像,例如超音波和電腦斷層掃描。

    課程設計者希望科技能改善某些傳統教學方法的限制。解剖大體費時甚久,有些大體器官位置太深、難以探入,可能在解剖過程中就遭毀壞;再者,注射過防腐劑的大體器官,在觸感和顏色上都無法與活生生的人體器官相比,而捐贈的大體通常是年紀較大、患有疾病的往生者。「說實話,自文藝復興時期起,解剖教育並未有太大改變。」美國克里夫蘭醫院勒納醫學院的學術主任楊恩(James Young)說道。今年夏天這所醫學院與凱斯西儲大學聯合開設了沒有大體解剖的新課程,他說:「不過隨著科技進步、知識增長,我們不得不力求更進步、更速效,以更合適的方式再現人體解剖構造供學生揣摩。」

    楊恩在1970年代學醫,親身經歷過解剖學教育與接受心臟病學臨床訓練時所存在的「鴻溝」。當他試圖接觸活生生的病患器官、觀看醫學影像結果或內視鏡影片時,他發現人體的內部構造和自己看過的大體不一樣,他說︰「兩者完全不同,經防腐處理過的大體器官相當平面、受到壓縮,顏色也不像活體那樣鮮豔。」這樣的差異會讓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楊恩和醫學教育人員表示,相較之下,虛擬解剖工具則把活生生的器官更真實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也因而獲得人體構造的基礎知識。學生戴上VR頭盔,或是透過擴增實境(AR)眼鏡把數位影像投射到真實世界,就能全方位檢視人體器官。他們可以觀看搏動的心臟或關節的活動,把構造及功能連結起來。若要看得更清楚各個構造的關係,還可選擇加入其他器官、整個循環系統或神經系統。加州帕曼內特醫學院主任舒斯特(Mark Schuster)表示︰「我覺得很不可思議。」他的醫學院將於明年迎接第一批醫學生,「我希望以前學習解剖時能有這些資源,這真的可以幫助融會貫通。」在這所醫學院就讀的一年級學生,解剖課將不使用大體。

    對於不受大體解剖課的傳統制約或缺乏相關資源的新設醫學院,採用高科技替代方案,本來就合情合理,但現在就連一些傳統醫學院也開始使用數位工具來上解剖課。解剖學及細胞生物學助理教授霍夫曼(Darren Hoffman)說道︰「在我來看,虛擬影像十分清晰,這是一大優勢。」他把互動式立體解剖軟體應用在愛荷華大學卡佛醫學院的課程,「這可幫助學生對人體的立體構造了然於心,如此一來,在檢查病患的腳踝時,你就知道皮膚下方有哪些構造,以及構造之間有何關聯。」

    除了在教育上有其益處之外,開設無大體解剖課也幫助新設院所節約成本。設立大體實驗室需花費數百萬美元和許多空間,還必須採取符合法律規定的安全措施。雖然大體是他人捐贈,醫學院仍舊得支付整理費、維護費及最後的安葬費用。楊恩表示,在經費有限的國家裡,許多醫學院根本無法負擔這些費用。更甚者,根據2018年一項研究發現,許多國家仍面臨大體捐贈短缺的問題,只能轉而解剖無人認領的大體。

    無大體解剖教育也有缺點。霍夫曼表示,學生在摸索虛擬大體時可能難以建立深度知覺,也無法看到人體自然的解剖構造差異。學生進行大體解剖時會造成情緒上、甚至哲學上的衝擊,這些衝擊也常發生於醫生在診治第一位病人時。但學生會喪失這類衝擊洗禮的機會。霍夫曼表示︰「大體解剖令人肅然起敬,你發覺人體有多麼酷、多麼複雜,領悟到地球上每一個體都是這麼神奇──自己也是如此。」不過,霍夫曼和其他人也說,實驗室並非唯一塑造學生成為醫師的方式。例如,學生可在就學初期與活生生的病患互動。

    另一個有待商榷的問題是,採用數位工具學習,學生是否獲得同樣的成效?教育人員正在探討:以新科技取代舊科技,是否真的會增進而非損害學生教育的品質?如果研究結果是正面的,或許就能鼓勵更多醫學院汰舊換新。「這目前尚未成為趨勢,但躍躍欲試的醫學院不在少數,感覺好像真的改變了。」舒斯特說道。

    解剖教育長久以來都固守舊風,不願求變,因此楊恩和其他人認為,開設無真實大體的解剖課,可能象徵歷史轉折點。楊恩說︰「無庸置疑,典範開始轉移,但是仍需花上好幾年。但如果你問我,接下來10年的解剖教育將會以什麼方式進行?我預測,我們不再需要大體。」

    附圖:有些醫學院的解剖課已經開始使用虛擬解剖工具。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8%99%9B%E6%93%AC%E8%A7%A3%E5%89…

  • 地球科學系學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04-25 23:25:54

    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在做工程的影響,轉而申請了電機相關科系。
      
      就讀泰北電機的期間,內心一直無法忘懷喜愛的藝術;黃得誠遂決定轉考同校的美工科,美工科的修習完成時,因感術科學生的學科成績不夠理想,於是在重考準備了一年後,進入了理想中的台藝大美術系學習。大學生活中,得誠能盡情的沉浸在藝術的滋養裡,可惜的是,因為當時家庭背景的經濟需求,畢業以後卸下了藝術的夢想,也喜愛烹飪的他和家人開了間餐廳共同經營,一轉眼就過了十三年。
      
    回到母校擔任助教 深入版畫創作的開端
      
      經營餐廳這段時間,黃得誠透過恩師鐘有輝教授推薦,重新再次回到台藝大,協助版畫所擔任助教一職,坦誠個性「閒不下來」的他,也曾同時身兼餐廳老闆及版畫所助教雙重身份 ,銜接的時間長達兩、三年。也是經由在版畫所幫忙的過程中,逐步對版畫媒材更深的認識;梅丁衍教授也鼓勵他:「去玩玩看嘛!」,當下猶豫的他也在思考,若以版畫創作為主該如何下手才好?擅長從週遭尋找熟悉題材的黃得誠,因此便聯想到了他的餐廳經營背景—「料理」。
      
      決意要投入版畫創作後,一開始得誠也從木板版印做起;一路嘗試各種不同媒材的版種,直到他遇見了西方版印的金屬腐蝕版,終於找到了他心中想要追求的中西融合元素!藝術家黃得誠使用銅板加以打磨後,再接著上防腐蝕劑,然後在刻線,這時可以選擇氯化鐵或硝酸來作腐蝕;接續著線刻完了之後,再清洗完後做層次的遮蓋,最後噴上細點就大功告成了。
      
    創作與烹飪的奇想結合 黃得誠繪料理燴出絕佳風味
      
      此次得誠展出的作品,都以料理為主,強調食物所乘載的情感問題,在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眷戀的味道,無論你是不是已經嚐遍世界美食,但總有一個是終身難忘的味覺體驗,這個滋味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卻伴隨著人生重大的事件或情緒轉折,因此將味覺烙印在生命中,藉由本展一起來發掘;關於每個觀賞者內心裡屬於「味道」的故事。
      
      藝術家黃得誠以臺灣辦桌菜餚或庶民小吃為主題,這些隨處可見的菜色,記載了臺灣社會的脈動,並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烙影印下一個重要的故事,透過創作者的重新詮釋而轉化成的圖像,與觀者內心景觀產生連結。以唐朝懷素的食魚帖,從書法的造型概念中喚起作者對文字的情感,將其轉化成圖像表達,創作者對於飲食後的內心景觀這是屬於一種自身對於食物的觀照,也希望經由作品帶領觀者回憶起屬於自身的飲食景觀,追尋原味的體驗。
      
      主打作品「食珍錄」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食物,在此基礎上將經典文學紅樓夢的故事結合重新詮釋,讓食物除了給人味覺的滿足外,將內心的感受轉化成為視覺圖像的創作集結。而展出作品之一的「食全大補」,為創作者從臺灣傳統補身觀念為出發,集結民間習俗中對於補身食物的觀察及轉化的成果;每個人都有吃補的經驗,通常第一次吃補的經驗都是來自家庭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這是一種來自家人對自身的期望,而「食補」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食療方法,生物和人類在地球表面所經歷的漫長的進化生活,經由呼吸、喝水和吃東西,與地球表面的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達到平衡狀態,使食物在人體裡被充份的延伸;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作品內容多以呈現食物的功能性,以創作者的角度重新詮釋。
      
    與記憶中的美好道別 啟程前往藝術的康莊大路
      
      對於得誠來說,「餐廳」的完美結束—在回去創作者的身分以前開過一家餐廳,雖然沒有大飯店的規模;卻是人生的轉捩點。那些創作低潮的日子讓他重新思考沈澱,因為餐廳開設在畢業學校的附近,也在每個時期與這些學生建立了共同記憶,十多年間發生了很多的事;當得誠決定再以創作視為人生的最重要的事業後,毅然結束了餐廳的經營;唯一的遺憾是來不及跟這些朋友說「再見」,因此他一直希望能重新烹飪當年餐廳菜色,邀請懷念那些味道的人;並正式地與大家道別,畫下句點—「人生,無不散的筵席。」
      
      這座小小的島嶼,混雜各地的人種;帶來各種料理、不同的味覺感受,食物對於這座小島的人來說,只是建立在人類最基本需求上的「煉金手法」,慢慢失去原有的味覺感受,透過黃得誠的作品讓我們一同來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味?(文:金車文藝中心)
        
        
    黃得誠 簡歷:
    2012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 畢業
    現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版畫藝術碩士班 行政助教
       奇想文化有限公司 / 奇想畫室 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