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在職訓練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在職訓練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在職訓練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在職訓練定義產品中有6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心靈 ■ 人際關係是永遠的課題 我們總以為不嚴重的人際問題能讓我們變得堅強,不,是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已經非常堅強了,但有時還是會因為人際關係而心灰意冷。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大抵都是如此,人際關係是考驗我們成熟和堅強程度的最佳試鍊。如果我們都能像孤島一樣獨自生存,就沒有必要變成熟,...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你的人生教練 - 佐依 Zoe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免費課程:如何把興趣變成事業,一邊工作一邊旅行? 請點擊這裡索取課程? https://zoeyk.co/bylmini - 「 專案管理 」是什麼?跟我們經營個人品牌又有什麼關係呢?老實說,我以前也不太懂PM (Project Manager 專案經理) 到底在做什麼,可能在我很年輕的時候,還沒有...

在職訓練定義 在 Olivia?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3 14:28:30

🍊🍊🍊 居家防疫Day42 在家的日子 時間過得飛快 6個禮拜過去了! 你們還好嗎? (本來只是想發張美照結果意外的打了一篇長文😅) - 因為台灣疫情爆發 讓我更深刻體會到 我在經營的真的是一個網路生意耶!👩🏻‍💻 不用出門、不受時間、空間限制 打開手機/iPad 有網路就能開店做生意 做的還是全球...

在職訓練定義 在 Chris✞ine ♡︎ Dɪɴɢ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1-02 16:38:26

敲碗!!!下一期我主講的”微醺魅力形象管理課程”要開課了,這一期是以『男士紳士專班』為主,女生的課程可能要等7月,大家敬請期待💕 今天來聊聊關於Lady and you的故事。 Tommy是我認識多年的好友,記得以前的我們很常一起吃吃喝喝,玩樂之餘討論的永遠是怎麼樣在職場上發光發熱,又如何能證明自...

在職訓練定義 在 凱特王 Kate Wa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06:31:51

- 很多人問我怎麼做才叫對自己好? 對自己好的定義是什麼? . 我是這樣想的: “觀察自己、清楚自己內心的需求,了解自己會因為哪些事情崩潰、喪失自信,然後記住這些可怕的後果,幫自己化解、調整、避免。通過工作找到自我的價值,在經濟與能力雙重獨立的過程中,有個喜歡的人可以一起相愛。” . 我一直強調的是...

  • 在職訓練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5 19:00:30
    有 2,599 人按讚

    ▍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心靈

    ■ 人際關係是永遠的課題

    我們總以為不嚴重的人際問題能讓我們變得堅強,不,是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已經非常堅強了,但有時還是會因為人際關係而心灰意冷。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大抵都是如此,人際關係是考驗我們成熟和堅強程度的最佳試鍊。如果我們都能像孤島一樣獨自生存,就沒有必要變成熟,也不必煩惱如何讓自己的心更加堅強。

    但是,因為我們需要與他人一起生活,所以我們不得不學習變得更有智慧,否則會很痛苦。因此,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也說過:「人類所有的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源於自己的煩惱,比如內心的煩惱是不存在的,不論是什麼類型的煩惱,必然有他人的影子。」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我在面對衝突時尤其脆弱,即使我不是當事者,只是旁觀者,也容易感到害怕。雖然經歷過許多事件後,我自認得到了足夠的訓練,但如果處在衝突的狀態中,我的心臟仍會砰砰直跳,並驚慌失措。看著這樣的自己,我明白:「啊,我還差得遠呢!」

    大家在與他人的關係中也會存在特別脆弱的部分,比如,無法忍受自尊心被他人傷害、因為不能忍受無禮的人而憤怒,導致衝突變大,或因為內向,所以站在群眾面前就會很痛苦等等。每個人都因為自己的個性而有各種各樣的苦衷。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習慣這些呢?

    也許我們永遠不可能變得完美。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們也會吵架,並因為人際關係而受傷,或許我們一輩子都會因此而煩惱。無論我們多麼成熟且堅強,遇到問題時仍會痛苦,所以我們只能盡力尋找避免痛苦的方式。
    隨著經驗的累積,我們逐漸了解如何避開最糟的情況,也愈來愈知道該如何明智地應對。有些方法對於在人際關係中守護自己的心特別有幫助,現在我想談談其中幾個。

    (1)不要浪費力氣證明自己是對的

    認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是驅使人行動和成長的原動力。孩子們為了得到父母或老師的認可不斷努力並逐漸成長,成人們則為了獲得能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而付出努力。在親近的朋友和夫妻之間,如果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認可,也容易產生失望的情緒。但也正是這種「認同需求」引起許多人際問題,使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變得很脆弱。

    反向思考後會發現,我們只要能從「認同需求」中獲得自由,就能活得更開心。被他人眼光所綁架的人,會強迫自己把心思花在許多不必要的事物上,當我們的認同取決於他人時,我們就無法自己掌控,結果就是再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饋。

    尤其韓國是特別喜歡批評的社會。看著最近的新聞報導,我有時會覺得,別說認可和支持了,只要不挨罵就萬幸了。隨著網路的發展,許多人在匿名的保護傘下說出許多可怕的話。另外,我們藉由手機聊天工具不斷與人接觸,所以幾乎二十四小時都在接受他人的評論。我們在學校學習國文、英文和數學,但卻沒有學到智慧溝通的方法。在職場,甚至家人之間也經常互相批評。愈是親近的人,說話愈尖酸,愈讓人感到痛苦。我們會覺得對方似乎完全不了解自己,因而傷心且委屈。這樣的情緒讓我們很容易崩潰,任何人都一樣。

    但是,說話傷人的人,內心往往有著傷痛。無論他們多努力希望獲得認可,也不會有太大收穫。因此,守護自己的方法不是費盡心思證明自己是對的,不是將精力放在強調「那個人是錯的,我是對的」上,相反地,應該把焦點轉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為什麼這麼傷心。這樣就能看到隱藏在這些情緒後的認同需求,並且能了解到「啊,我是因為想得到認可才這樣啊!」、「原來那個人不知道我的真心,所以我才會傷心。」這樣一來,我們反而會減少向外尋求認同,也能節省心力,因為我們已經了解自己了。

    請記住,不要因為尋求他人認同而浪費力氣,甚至失去自己。如果是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的問題,他人不認同也沒關係,乾脆讓自己挨罵也是一種方法。若我們可以相信自己,能夠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即使沒有他人的支持,也完全沒問題。就算他人不認同,你所做的事依然是正確的。別人詆毀、討厭自己,或者嫉妒自己,事後回過頭去看,往往會發現那對我們的人生並沒有多大影響。反而是為了討好別人,或者為了證明自己正確才會消耗過多的能量,因為這讓我們將生活的主控權放在他人手上,容易讓我們迷失方向。我想大家應該都不希望因為執著於他人的認同,而讓自己的人生朝不願意的方向發展。

    「你正確不是因為別人認同你,而是你實際做的事及其理由是健全的。」
    ─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

    (2)覺察比較的情緒

    不是別人折磨自己,而是自己折磨自己的情況之一就是自卑感。因為未達到他人決定的標準而感到自己不足,這就是自卑感。自卑感需要有比較對象才會產生。我也會不知不覺把自己與他人比較,並因此覺得自己不夠好。但是你知道,其實自卑感和優越感沒有分別嗎?在佛教心理學中,比較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統稱為「傲慢」。通常我們會認為感到優越是傲慢,但事實並非如此。優越感、自卑感,甚至認為自己和別人是同一等級的心態都是一樣的,都是因為「比較」而產生的。

    將其他個體與自己比較,並感到痛苦的生物只有人類。田裡的花也是照著自己的步調開花,不會和別的花比較。請想想看,看著梔子花盛開的杜鵑花,會因為自己不開花而傷心嗎?花朵們都是依據季節開花和凋謝,不會費盡心力模仿其他的花,也不會因為長得比別的花好而驕傲。在這方面,人類也許比花更脆弱。

    但是,如何消除這種自然而然比較的心態呢?持續研究佛教冥想的美國第一代冥想領袖約瑟‧戈爾斯坦(Joseph Goldstein)是這麼說的:每當產生比較之心時,只需要觀察一下自己的心。也就是說,當傲慢的心態出現時,沒有必要灰心喪氣,也不必責備自己或感到驚訝。只要對自己說:「啊!這個情緒又來了。」並接受它,同時了解這只是暫時而非固定不變的心態,如此一來,這種情緒就會自然消失。

    我之所以認同將比較的心稱為傲慢的心,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大部分的問題都是源於「我們自認為了解那些我們其實不了解的東西」。只看到他人的某一面,便與自己進行比較,其實這也是誤以為了解他人的傲慢態度。複雜的人類,能讓我們像用尺衡量東西一樣簡單地分析並比較嗎?

    然而,這樣的錯誤卻以各種面貌蔓延。父母以生下孩子為由,介入子女的生活,直到他們長大成人為止,並認為自己知道什麼對子女最好。不只如此,好朋友、戀人或夫妻之間也會輕易定義對方「是某種人」,並以此作為指責的工具,甚至彼此詆毀。

    但是,我們究竟為何能輕易說出「了解」誰呢?我們連自己也不了解,卻認為自己很了解別人,這實在太荒謬了。

    「因此要反覆告訴自己:『我不了解任何人。』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之間都應該要互相提醒。我們所知道的只有自己並不了解對方(……)因為不了解,所以需要對方說明,並像初次見面一樣傾聽對方。如果不打破『了解』的信念,並反覆提醒自己不了解對方,就無法逃出這個地獄。」
    ─李允珠,《忍耐自己的時間》(나를 견디는 시간)

    正如李允珠作家所說的,我們所了解的只有我們並不了解任何人(家人、朋友、戀人)。

    (3)區分他人與我的界線

    因為自以為了解他人而產生的常見錯誤,就是輕易侵犯他人的領域。所以人際關係中,需記住的第三點就是「區分他人與我的界線」,我們必須記住對方是對方,我是我。

    無法區分他人和我的界線會引起兩大問題。一是依賴,因為無法確信自己做的選擇是否正確,所以總是依賴父母或朋友的意見。為了安心,總是希望別人陪在身邊,如果不能如願以償,就會把責任轉嫁到他人身上,這相當於把自己生活的自主權讓給了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另一個問題是干涉。就像父母希望操控子女的人生一樣,介入他人的人生。這是家人之間經常發生的情況,也很常發生在朋友、同事或戀人之間。因為愈親近愈容易越界,也愈容易讓人相信自己能改變對方。

    干涉並不只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對方身上,也包含為了幫助家人、朋友或同事,過度消耗自己的心神。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因為覺得失業的兒子很可憐,所以繼續提供經濟援助,母親很容易覺得這是「為了兒子好」,但其實也有可能只是為了不讓自己覺得不舒服,所以持續提供兒子經濟支援。母親的支援會不會反而使兒子失去立足的機會?會不會因為這樣,兒子反而無法下定決心獨立呢?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很常發生。

    很多人總是以「因為愛你」為由幫助他人,卻拖延了那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立」。那真的是愛嗎?

    因此,我們有必要區分「為了他人」介入某件事,是真的為了那個人,還是為了讓自己心裡舒服。我們應明確區分他人和自己的界限。尤其是因為東方集體主義文化的特性,讓我們從小就生活在不區分界線的家庭環境中,這也讓我們在這方面經常感到疑惑。每個人的界線都截然不同,所以更容易無意中犯錯,並產生衝突。我們應該如何分清楚界線,並互不侵犯呢?

    認為所有的煩惱都源自人際關係的阿德勒,也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因此,阿德勒強調「課題分離」。就是要將他人的課題與自己的課題的分離。他告訴我們明確且簡單的區分標準。那就是,思考誰最終會面對這個選擇帶來的結果。

    面對成績或前途問題後果的是子女本人,如果失業的兒子不求職,其結果應由本人負責,因為沒有任何人能代替另一個人生活,所以能負責選擇結果的人只有當事者一個人。我負責我的生活,你負責你的生活。

    不要把自己的課題推給別人,也不要把別人的課題攬在自己身上。再親近的人對自己指手畫腳,也不能被對方動搖。我們人生的決定權在自己身上。

    到目前為止介紹的三種方法都不是容易實踐的方法。但如果對這三點掉以輕心,不僅心靈會受到威脅,甚至會失去自己生命方向的鑰匙。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自己的心,就像是自己堅強地主導自己的生活一樣。如何?這三點是不是值得一試呢?以下提供在實踐過程中能給予勇氣的短祈禱文來幫助大家。

    「我做我的工作,你做你的工作。
    我不是為了符合你的期待而活在這個世界上。
    你也不是為了我才存在於這個世界。
    你就是你,我是我。
    如果我們的心偶然相合,那是美好的事,
    若不是如此,那不是沒辦法的事嗎?」
    ─弗雷德里克.皮爾斯(Friedrich Salomon Perls)

    .

    《#我的心也需要呵護》
    快樂會消逝,情緒也會過去,你需要的是奪回心靈方向盤,照顧脆弱的心
    내 마음을 돌보는 시간: 연약한 마음을 단단하게 지켜내는 셀프 심리학
    .
    作者:金慧伶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15)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在人我關係中,要能守護自己的心,對我來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交友簡單,減少不必要的互動。這包括社群網站上面的朋友,還有我們選擇關注的對象。

    還有多花時間在自己身上,這要刻意排時間給自己,而不是有了空閒時間再說。照顧自己的心靈是責無旁貸,可是多少人不願意對自己好好負責。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可愛的書,持守內心,減少無謂地向外追逐!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 在職訓練定義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8 16:30:21
    有 76 人按讚

    在上一場《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活動中,幾位參與者不約而同的分享了面對自我認同與社會對於「女性」角色期待之間的掙扎。講者May則是透過自身在經營IG的心路歷程來展現人類學視野如何幫助她能夠重新定位自身作為健身網紅可以發揮的正面意義,化為這個世代如何理解女性之美的行動實踐。今天晚上將會是這個系列講座的最終場,邀請林宛瑩分享她如何將人類學觀點應用在職場上,以及她自己如何看待當代女性面臨的公私領域張力,大家可別錯過了喔!

    接下來一起來關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的這篇書摘,藉由瑞典社會理解與體現性別概念的例子,反思自身所處世界看待與界定性別角色與分工的價值觀。

    ------------

    ...
    從小建立新的男性特質——男孩們的「更衣室談話」
    珊亞(Shanga Aziz)和羅傑立(Rogerio Silva)是兩個來自瑞典南部工業小鎮芬斯朋(Finspång)的大男孩,兩人都是體育健將,他們看見身旁的男性友人對待同性或異性的態度,像是用汙辱女性的字眼當口頭禪,把「同性戀」當髒話互罵,把女孩子當戰獵品炫耀……等等,這些種種在運動員中很常見、被認為很有男子氣慨的言談和聯想,威脅著整體社會的安全。

    怎麼說呢?他們認為,男性為了滿足這樣的男子氣慨,往往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造成憂鬱、抑鬱,從瑞典自殺人口中有七成是男性中可以看出,男性的心理衛生需要更多重視。他們也發現,性犯罪的罪犯大多是男性,這種從小就強調陽剛氣慨,貶低其他性別的態度,是很危險的。

    為了更了解這個議題,他們在進行活動之前,特地和一百多位女性接觸,了解她們對男性與性暴力的觀點。他們得到了一個結論:當男性成群結隊時,較容易出現逾矩行為,於是他們決定從他們很熟悉的、極強調陽剛氣質的運動社團上著手改變。

    自二○一六年起,這兩個才十七八歲的大男孩,在芬斯朋當地的各個體育俱樂部進行一個叫「更衣室談話」(Locker Room Talk)的活動。他們鎖定十到十四歲的男孩,在他們進行運動訓練前,到更衣室內跟他們做十五分鐘的對話。
    對話內容包括討論各種生活中可能遇見的性別議題,例如:男孩子可不可以哭?為什麼罵人「同性戀」?為什麼用貶低的字詞形容女孩子?他們不只跟男孩們對話,也跟著他們踢球、打球、訓練,透過相處,試圖把性別平等的觀念帶給他們。這個活動為期八週,雖然時間不長,但珊亞和羅傑立希望,至少可以在這些思想尚未定型的男孩心中種下一個性平種子。

    他們的發想和行動不斷成長、發酵,從學校的創業課程作品,到獲獎、成立非營利組織,還有瑞典知名足球明星以身作則、出任代言人,更得到知名品牌支持。「更衣室談話」也從小小的地方行動,蛻變成一個全國性,甚至跨國的行動,受到體育社團和學校的廣泛支持。

    這樣由兩個男孩開始重新定義「男子氣慨」的行動,十足展現了瑞典式女性主義的精神。無論從哪個性別觀點出發,性別平等與互相尊重,從來就不是一個只關注單一性別的議題。重視性別平等,並不是為了抬高社會中的單一性別群體或是打壓特定的性別,而是希望透過這樣的討論和改變,讓人人都可以不因性別受歧視,過上好生活,Alla ska må bra,如此而已。

    (引用自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4181618)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 #參與展覽再聽演講
    #線上活動開放全世界讀者加入 #機會難得 #呼朋引伴來參加
    【展覽資訊】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 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 在職訓練定義 在 吳玉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6 15:15:25
    有 39 人按讚

    今天和台灣全國兒少安置機構聯盟夥伴,一起針對即將定案的「兒少替代性照顧政策」召開公聽會。

    台灣於2016年簽署《兒童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of Children,CRC),並於2017年11月首次邀請國際兒童人權委員審查我國兒童權利現況,為回應國際審查之結論性意見「去機構化」,政府於今年四月提出「替代性照顧政策草案」,以「去機構化、發展家庭式照顧」為替代性照顧政策方向。

    要發展非機構式服務,很好。但寄養家庭數這十年來的趨勢呈現減少,兒少機構大約滿足每年60%的安置兒少需求。台灣應該要站穩自己的發展脈絡。

    希望透過今天的公聽會,讓兒少安置實務界的夥伴和社家署、地方政府深入溝通兒少替代性照顧政策,在執行上應該要注意的事。



    六點會議結論:
    ✅1. 在評估兒少安全與家外安置必要性及返家評估、返家準備計畫時,應以兒少最佳利益為考慮,避免開案過嚴或結案過鬆,切勿以降低家外安置數量及比率為設定前提。

    ✅2. 機構安置兒少返家評估及返家後追機制中,應邀請安置機構代表參與,已充分反應受安置兒少需求。

    ✅3. 政府應發展多元化安置服務,同時須確保安全安置床位數。家庭式照顧與機構安置不應該只能擇一發展,兩者沒有衝突,政府應發展建置多元化安置照顧服務資源,確保替代性照顧所需之安全安置床位數量,讓不同類型的個案可以選擇其合適的照顧模式。

    ✅4. 類家庭式住宿照顧單位是以建立類似家庭照顧的模式,有助於照顧者與兒少建立依附關係,並針對兒少需求提供個別化服務,該項照顧模式在轉型過程中應被認可。在優化替代性照顧的服務模式,提供類家庭式住宿照顧時,政府亦應同時協助機構因應勞動基準法的規定,並在補助制度上回應經營成本的增加。

    ✅5. 因應特殊兒少的安置,衛福部在補助相關跨專業服務費的規劃,不應有安置人數比例限制,只要有需求都應該可以申請。

    ✅6. 有關兒少權法施行細則第10條的法定安置順序,造成兒少轉換安置頻繁的問題,建請衛福部朝向該款次為多元安置選項,而非安置順序研議修正,並於今年底完成研議。

    🔆安置盟政策建議

    (1)對於社家署提到已經辦理十四次的替代性照顧政策工作小組,安置盟認為其中的機構代表性不足,也造成在制訂政策期間及之前,安置盟無法與政府做更多的討論,最後只能召開公聽會。所以對話是很重要的。

    (2)兒少安置機構是從宗教慈善到專業要求一步一步走來,事實上從民國93年兒少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制定後,至今已經18年。目前安置機構中所有的生輔員,在職前就要接受360小時的訓練,但是寄養家庭服務主要照顧者只需接受20-24小時的職前訓練。從兒權法施行細則第10條的順序,是從親屬、重要他人、寄養、再到機構;但若要定義專業,哪一個比較專業?

    (3)從兒權法施行細則第10條的安置順序排下來,安置機構常常是承接最後最困難或多次轉換的個案;但是政府提供給安置機構的資源、配套措施卻是最不足的。

    (4)政府替代性照顧政策中對去機構化及機構轉型策略不明,讓安置機構處於很多的不確定性之中。然而,安置機構轉型與定位存在很多可能性,如何善用這些資源、並且合理地定位安置機構中已經發展58年類家庭式的服務模式,是必須的。

    (5)去機構化不等於關掉安置機構,去機構化乃是去機構式的教養,而目前76%的兒少安置機構都已經是類家庭式的照顧。且家庭式的照顧跟住宿式的照顧,不應該是擇一發展,它們沒有衝突,政府應該發展多元的安置服務。

    (6)政府應該積極輔導還沒有成為類家庭式的機構,以及輔導有些能夠成為專業型住宿照顧模式的機構,讓現在仍安置在醫療機構、護理之家的兒少,能夠到安置機構來,有正常的生活。

    (7)安置順序不應該是固定的SOP,故安置盟建議修法:兒權法施行細則第10條不應是安置順序,而應是多元的安置選項。

    (8)當個案結束安置以後,回到各縣市,建議政府不要再以地方自治的理由,造成後追、自立資源的不一致,讓兒少接受到的幫助有所不一。

    (9)替代性照顧政策應有具體量化的目標、執行期程、輔導指引、資源配套。安置盟希望聽到的不是口號,也希望政府不要拿著CRC的旗幟,滿足自己的政績。

  • 在職訓練定義 在 你的人生教練 - 佐依 Zoe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1-24 20:00:05

    免費課程:如何把興趣變成事業,一邊工作一邊旅行?
    請點擊這裡索取課程? https://zoeyk.co/bylmini
    -
    「 專案管理 」是什麼?跟我們經營個人品牌又有什麼關係呢?老實說,我以前也不太懂PM (Project Manager 專案經理) 到底在做什麼,可能在我很年輕的時候,還沒有所謂「專案管理」的角色。不過這幾年我發現,如果學會專案管理的軟、硬技能,可以大幅提升我們做自媒體的效果。因此,我邀請到一位擁有十年專案管理經驗的 Evonne ,來和我們聊聊專案管理需要的商業思維,以及我們該如何運用這個思維到自己的品牌上?

    在今天的節目裡,我們會和你聊聊「專案管理」的工作內容包含什麼?專案管理者,應該要具備什麼樣的心態?以及我們該如何在日常中鍛鍊「釐清需求」、「向上管理」的能力呢?我認為無論你是想要像我一樣在家創業、成立自媒體;或是繼續在職場上磨練自我,都非常適合收聽這一集的節目~

    全文觀看 https://zoeyk.co/專案管理/

    -
    專案管理 訪談綱要:

    04:08  Evonne 簡單自我介紹、分享正在做的事情

    06:04  專案管理的定義以及主要的工作是什麼?

    08:57  一位好的專案管理者,應該要具備什麼樣的心態?

    14:35  要如何訓練自己的「釐清需求、溝通、向上管理」能力?

    19:00  針對自媒體經營者,要如何運用專案管理思維讓自己的產出更有效率?

    23:16  Evonne 平常是如何吸收新資訊並增進自己技能?

    26:39  Evonne 推薦的網路平台和學習資源分享

    30:28  Evonne 認為的理想生活是什麼?
    ---------------------------------------
     
    【佐編茶水間】廣播節目

    IOS收聽 https://apple.co/2tlrLIS
    Android收聽 http://bit.ly/2K1Jkbg
    Youtube收聽 http://bit.ly/2tyGcsr
    Spotify收聽 https://lihi.cc/1GyC2
     
    ---------------------------------------
    ✨如何把興趣變事業,邊旅行邊工作?✨
    ?馬上索取4天免費課程
    https://zoeyk.co/bylmini
    ---------------------------------------
    想成為知識型網紅?
    請點這? https://pse.is/CA4UE

    想當Youtuber?
    請點這? https://bit.ly/2FOTXwi

    想找理財天賦?
    請點這? https://goo.gl/EJFtHQ

    想學美股被動投資?
    請點這? https://lihi.cc/pB4D9

    有問題?
    來匿名提問 ?https://bit.ly/2BW6F8c

  • 在職訓練定義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5-15 11:16:02

    在政府提高薪資待遇與加強專業形象宣導的情況之下,居家照服員的平均月薪在去年12月底達到3.8萬元,去年投入居家照服的人力約有6500人,#比往年高出4倍,且在年資未滿一年的新進照服員中,有20%具有大學以上的學歷,可見政府推廣照服員的策略相當成功有效👏👏
      
    然而,長照人力的缺口不只照服員和社工,還有廣大的護理人員、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在政府直接加薪的鼓勵之下,#有些照服員的薪水居然高於進入門檻較高的護理師,讓許多受到長時間訓練、擁有專業執照的護理師感到相當受挫與打擊,甚至說出「乾脆轉任照服員」的喪氣話......
      
    💥💥面對有問題的長照人力薪資架構,薛瑞元次長竟然回說,護理人員轉任照服員也是一種人力流動的方式⁉這樣很好⁉ 我聽到的當下超傻眼🙄🙄 這簡直是專業的浪費!專業護理所學和生活照顧根本完全不一樣!政府在補助進入門檻低的照服員後,是不是也應該關愛一下我們辛苦又低薪的護理人員?也給我們的專業人力一點誘因?而不是一派輕鬆地回說「這樣很好」🙄🙄🙄
      
    昨天我才出席南港郵局節餘空間設置綜合式長照機構的簽署合作意向書儀式記者會,#再一次提出要讓護理人員開辦與經營社區式護理機構,針對門診以上、在宅未滿的社區長照個案,提供免費的諮詢服務,並藉由聚集長輩成為日常串門子的地方,發揮預防保健的功能,實現在地老化。
      
    根據行政院回覆我的總質詢書面答覆,#行政院也很贊同讓護理回歸社區,活化不在職的護理人力,還請衛福部盡快修改《護理機構設置標準》,將「社區」也加入分類,並請醫事司與照護司再討論醫療輔助行為的詳細定義,到底哪些行為需要醫囑、哪些不需要?在長照需求逐漸增加的情況之下,若是護理人員能在社區式護理機構執行換藥、抽痰等長照個案時常需要的護理措施,相信絕對可以幫醫院減輕非常多的負擔。
      
    此外,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在長照的人力缺口也急需補足,在現階段,#大部分長照工作單位的勞動條件都比醫院差,許多治療師都是選擇在醫院就職,就算有些治療師有心想在晚上兼職做居家復健,也常常因為薪資低和時間成本過高而感到力不從心。
      
    📌為此我今天向衛福部提出物理治療師第九條修正動議,希望能將「物理治療師執業以一處為限,並應在所在地主管機關核准登記之醫療機構、物理治療所或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可得聘請物理治療師之機構為之」中的醫療機構更改成醫事機構,讓物理治療師也能登記在居家護理所,並請衛福部研議改善長照工作單位的勞動條件,以確實補足長照人力。
      
    💥提案💥
      
    ✔請長照司於一個月內提出在現有的長照據點或創新服務模式中,導入社區式護理機構服務的相關規劃。
      
    ✔請照護司於一個月內提出增設社區式護理機構與護理業務中「輔助醫療行為」的修法規畫。
      
    ✔請長照司偕同健保署於兩個月內研議社區式護理機構的相關給付機制。
      
    #質詢
    #長照人力
    #護理人員
    #職能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
    #社區式護理機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