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在現代社會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在現代社會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在現代社會英文產品中有10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0萬的網紅苗博雅 MiaoPoya,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休假時,看了韓國總統文在寅與韓國偶像團體BTS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講影片。 文在寅和BTS講韓文,聯合國的官方頻道影片則是以英文即席翻譯配音播出。 他們當然會講英文,也可以用英文演講。但他們仍然選擇使用最能表現自我的語言,面向世界。 這就是多元的世界,平等溝通的理想方式: 發言者可以選擇講最有把...
同時也有4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alex la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繼去年與韓國名廚姜珉求合作開設現代韓國料理餐廳Hansik Goo後,灶神集團今年與來自新加坡的年輕大廚Barry Quek合作,聯手打造全新餐飲概念Whey,呈獻融合新加坡風味的歐陸菜式。團隊甄選本地新鮮時令食材,以北歐料理手法炮製出具備新加坡風味、別樹一幟的美饌。餐廳坐落於中環威靈頓街The W...
「在現代社會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公視|公共電視台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Charles Mok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連穎 Eri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苗博雅 MiaoPoy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希老闆日常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公視|公共電視台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21:20:27
【科學怪人原本其實是鬼故事?】 1816年夏天,印尼的火山爆炸,火山灰蔓延全世界,阻擋太陽光照射地球,造成全球異常低溫。那時瑪麗雪萊與當時未婚夫和文青朋友們一起去瑞士度假,卻冷到無法外出,只能和朋友待在別莊裡聊天。朋友之一拜倫(唐璜的作者)提議來場鬼故事創作大賽,瑪麗將自己的夢境作為故事靈感,將這...
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Charles Mok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2:53:14
【An Yu (安於) | Braised Pork】 近來讀了不同亞裔作家的作品,越南、韓國、日本等,有譯作英文的,也有是已融入西方當地或土生土長的亞裔作者的英語作品,不過,剛讀的是一位北京出生和長大、在歐美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國作者的英文作品,則比較少有。而且,她現居於香港。 小說不長,加上作者...
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連穎 Eri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12:44:21
這次我和Sizi一起受邀去參觀「脫稿玩家」這部片的電影特映會。 我認為這部片不管是從商業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觀賞都非常具有探討以及促進人們反思的價值。 首先是電影的主人公「蓋伊」也就是英文的Guy。沒錯,他的名字就叫做Guy,因為他真正的身分是一名電玩世界裡的NPC。他沒有自我意識,也沒有主導自己...
-
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5-17 13:00:17繼去年與韓國名廚姜珉求合作開設現代韓國料理餐廳Hansik Goo後,灶神集團今年與來自新加坡的年輕大廚Barry Quek合作,聯手打造全新餐飲概念Whey,呈獻融合新加坡風味的歐陸菜式。團隊甄選本地新鮮時令食材,以北歐料理手法炮製出具備新加坡風味、別樹一幟的美饌。餐廳坐落於中環威靈頓街The Wellington大廈,將於5月25日開始試業。
歐亞融匯料理 味蕾綻放之旅
主廚Barry在新加坡出生及長大,曾在當地米芝蓮星級餐廳Joël Robuchon及Les Amis學藝,先後加入比利時 In De Wulf、墨爾本Attica及倫敦Portland等知名餐廳的廚隊,並於2017年來港開設Beet。他遊走世界廚房後在Whey回歸家鄉味道,以香港本地食材結合新加坡美食元素,活用西方醃漬發酵技術,為現代歐陸菜注入新生命力。他憑藉其細膩樸實的烹飪風格,重新詮釋熱情奔放的獅城味道 ── 為饕客創造難忘的味覺回憶。
嚐味菜單充分展現Barry對精緻餐飲的嶄新視野,盛宴以本地當造春季蜜糖豆揭開序幕,伴上乳清及香草,清新自然;Whey的自家發酵麵包每天新鮮出爐,用上東南亞黑果(Buah Keluak)製作牛油麵包,口感鬆軟且帶異國風味;本地天然酵母酸種麵包則帶果酸味道,讓人吃過不停;煎北海道帆立貝加入大樹菠蘿醬及蝦鬆等新加坡元素,創新演繹常見食材。
主菜「肉骨茶」豬肋排以胡椒肉骨茶(Buk Ket Teh)作靈感,採用新界農場的優質豬肉,以白胡椒湯低溫慢煮,鮮嫩入味,配上豬心及自家發酵椰菜,最後淋上白胡椒肉汁,以歐洲料理手法製造亞菜風味,客人吃時可沾上自家調製黑蒜醬,惹味非常;花蟹叻沙蒟蒻飯為菜單上另一亮點,Barry兒時最愛叻沙配飯,現以蒟蒻米取替麵條,加入咖喱叻沙蟹湯,煮出香濃彈牙的蒟蒻飯,配搭經人手拆肉的本地新鮮花蟹,令人齒頰留香。盛宴最後以多款特色甜品作結,當中包括Barry原創新鮮貓山王雪糕配搭魚子醬,鹹甜兼併,激發驚喜味覺享受。
支持本地生產 關注可持續發展
Whey團隊在炮製美食同時,希望為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因此四處搜羅本地優質海鮮、肉類,及蔬菜,並將食材物盡其用,減少廚餘。店名Whey亦含此意,乳清 (whey)是生產乳酪製品過程中,牛奶凝結後所形成的剩餘物,廚師將其轉化為醬汁以提升菜式味道層次,更用作調製雞尾酒;亦會善用蝦殼熬湯、用榴蓮籽經發酵製醋等,充分發揮食材價值。
飲品方面,Whey請來Fernet Hunter創辦人Raphael Holzer為餐廳設計專屬雞尾酒酒單,採用本地時令水果調配,讓佳餚美味加倍;同時設立瑞典品牌Nordaq Fresh濾水系統,為客人提供自家製作瓶裝飲用水。餐廳亦分別與香港品牌Sprue Furniture及FlowPlusLiving合作 ,度身訂造木製餐桌及陶瓷餐具。
自然舒適空間 與美饌互相輝映
餐廳裝潢由挪威著名建築及室內設計公司Snøhetta一手包辦。正如Whey的菜式融匯歐亞元素,其佈置氛圍亦糅合北歐民間藝術及娘惹建築特色。環境色彩配搭以平靜柔和的大地色和森林墨綠色為主調,運用藤蔓、橡木及雲石等天然素材,加以時尚黃銅點綴;同時展示各國藝術家的畫作,包括來自墨西哥的Bosco Sodi、台灣吳季璁及韓國Jiana Kim的作品,讓整體氛圍賞心悅目,營造舒適自在的用餐環境。
關於Whey
Whey 由來自新加坡的年輕主廚Barry Quek掌舵,他遊走世界廚房後回歸家鄉味道,以香港本地食材結合新加坡美食元素,活用北歐料理手法及醃漬發酵技術,為現代歐陸菜注入新生命力。Barry憑藉其細膩樸實的烹飪風格,重新詮釋熱情奔放的獅城味道──為饕客創造難忘的味覺回憶。
地址:中環威靈頓街198號The Wellington 高層地下
電話:2693 3198
電郵:info@whey.hk
網址:www.whey.hk
Facebook及Instagram:@wheyhk
餐廳將於5月14日開放5月25日起的訂座
關於灶神集團 ZS Hospitality Group
灶神集團 ZS Hospitality Group 於 2014 年成立,致力推廣亞洲美食,傳乘華人社會的美食文化。旗下餐廳包括 Hansik Goo(現代韓國料理)、營致會館(尊尚米芝蓮二星粵菜)、Miss Lee(創意中式素食)、J.A.M.(亞洲美食市集)及即將開業的Whey(歐陸新加坡)。歡迎瀏覽集團網站以查看更多資料。
ZS 是灶神(Zao Shen)的英文縮寫,在中國通俗及飲食文化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相傳灶神掌管廚房及飲食,亦為家宅神之一。據說灶神除逐年監察每家每戶一年下來的德行外,亦庇祐世人溫飽有財、健康豐盛及幸福快樂。灶,意思為煮食的火爐。集團以灶神為名,一方面表達集團對飲食的堅持與追求,另一方面,亦希望透過美食與貼心的服務,為每一位客人送上最摯誠的祝福。 -
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希老闆日常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3-21 17:00:31#愛情 #麵包 #希老闆
現代人不外呼都是為了一個字而煩惱——錢。
除了含金湯匙出生的人,有幾個人能夠說自己沒有金錢的煩惱?
在外辛辛苦苦的打拼、交際應酬為的是什麼?
我不說,你不懂,我說了,你就會懂了嗎?
說得再多,只因為自己生為男性,社會的刻板印象還是存在著,還是腳踏實地的工作,獲取更多往上的機會,不開心的時候可以打打台,實在委屈的時候,偷偷地一個人大哭一場,哭完了繼續戰鬥吧!身上肩負的東西太多了,真的沒資格喊苦!
特別感謝
海王天璽傳媒
小惡魔酒吧(新北市永和區中山路一段)
女主角 語霏傳送門👉🏻https://www.instagram.com/yufei.03.23/?hl=zh-tw
還不快 #記得按訂閱並開啟小鈴鐺 😘
歡樂影片不漏接哦❤️
----------------------------------------------------------------------------------------------
在不瘋狂就等死
Youtube►https://goo.gl/grt1Lt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razyrightnow/
Instagram➡https://goo.gl/2prWHc
----------------------------------------------------------------------------------------------
聯絡 #希老闆日常 💬
信箱:miflower2020@gmail.com
LINE:crystalyen33 業務 葉小姐 -
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1-25 20:21:51【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苗博雅 MiaoPoy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休假時,看了韓國總統文在寅與韓國偶像團體BTS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講影片。
文在寅和BTS講韓文,聯合國的官方頻道影片則是以英文即席翻譯配音播出。
他們當然會講英文,也可以用英文演講。但他們仍然選擇使用最能表現自我的語言,面向世界。
這就是多元的世界,平等溝通的理想方式:
發言者可以選擇講最有把握、最自信、最想使用的語言,主辦單位提供各種可靠的翻譯,讓全部的人都能聽懂。
在這樣的情境裡,沒有人會因為語言能力不佳而被看輕(大家講自己常用的、喜歡的),也沒有人會因為語言能力不佳而被排斥(有可靠的翻譯,聽得懂)
這樣理想的世界,是值得我們追求的。
我的父親是戰後移民二代,母親家族世居雲林。爸爸的母語是粵語,媽媽的母語是臺灣閩南語(臺語)。父母親跟家中長輩和兄弟姊妹講話時,也都能流利使用母語。
在自然而然使用母語的環境裡,我應該自幼就通曉三種語言(和媽媽講臺語、和爸爸講粵語、在學校學華語)
很可惜,在罷黜多語、獨尊華語的教育體制下,我的父親母親為了讓孩子「學好華語、發音標準」,就捨棄了流利的母語,採用全華語教育
到現在,我的華語雖然還不錯,但粵語和臺語都只能閒暇時自學,聽力勉強八成、口說只剩三成。
如果人生可以再來一次,如果我可以決定,我會希望我的父母放心在家說母語,放膽教我母語,讓我體驗三語生活的多采多姿。
臺灣是個多語言的社會,只是我們的教育長期獨尊華語,讓許多人沒發現臺灣國家語言的多采多姿。
2019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把「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都列為「國家語言」
並規定「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
罰錢掛狗牌「我愛說國語」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是各式各樣的國家語言多元發展的時代。
很高興看到近年來政府機關的努力,從公部門開始推動「國家語言平等」。
包括防疫記者會、國會、市府施政報告等,都看得到辛苦的手語老師,努力地讓使用手語的朋友們也能參與公共事務。
立法院也跟上國際級會議的腳步,為各種國家語言提供即時翻譯。各族群的民意代表使用客語、臺語、原住民語等各種國家語言問政時,若政府官員語言不通,都可以透過即時翻譯,同步了解。
這項措施,達成多元、平等、相互尊重,又節省翻譯時間,真的要給立法院大大的鼓勵。
臺灣要成為現代化、國際化的國家,對「多語環境」的建構是必要的。
建立多語環境,必須有良好的翻譯,也必須有健康的心態。
消除「華語至上」的心態,就是臺灣邁向多語環境的關鍵。
就像聯合國大會,官員不會要求BTS「你們會講英文,就用英文吧,比較節省時間,語言只是一種工具,用大家共用的工具就好」
不管你要講什麼語,官方提供可靠的翻譯,大家都OK。
在代表多元民意的國會殿堂,每個人可以講自己最順暢、最想用的語言,讓美麗的國家語言在生活中綻放多元的光彩,這不就是我們好國好民、向前進步的理想嗎。
大家放下防備和成見,一起體驗多語言社會的美好吧。
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因為fb觸及率的差異,所以我把原文po在自己粉專才能讓更多人看到,並且加了更多照片。尤其是最後四張照片是我二十年前在台灣的首次媒體報導。年輕時期的裸奔者跟現在的內觀者比較起來,彷彿是完全不同的人格。但這就是人生有趣的地方,永遠不停的改變,無常,無常,無常。
我剛從內觀中心結束當十日的法工,我覺得那是很美好的經驗,想要跟大家分享
當你是去當內觀學員時,你過得像是比丘的生活,每天要做的功課只有不停的打坐去修練平等心跟開發身體每個部份的覺知。肚子餓了去食堂會有法工已經做好食物免費讓學員使用。
參加內觀課程是全程不用收費的,所以得靠自願的法工來服務學員們,為學員們煮食物,整理園區。內觀中心在世界各地的運作全部都是靠著法工自願服務。
你或許會問,那為什麼法工會做沒有薪水的付出?以我自身的例子來說,當然是因為我從中得到了利益,所以才會心甘情願來服務學員。而這個利益是完完全全超越任何金錢所能給我的。
我是個商人,我做任何事情都會評估有沒有值得我時間的投資報酬率,畢竟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 尤其我有一個奉行的原則。就是無論我做什麼事,我一定會問自己:「有沒有學習?有沒有貢獻?以及好不好玩?」
而在內觀中心當法工服務就是以上這三項都有,而且非常好玩。
像學員那樣一天打坐十幾個小時的生活型態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在真實生活中我們必需要工作賺錢養家,不可能整天只有打坐,打坐完就已經有食物擺好在你面前。
反而當法工是可以學習把平時的修行方法帶進日常生活中
以我當過二次的廚房法工的經驗來舉例,我們廚房的6~7人小組每天要五點進廚房,在六點半之前煮好六十多人的早餐,還要洗大量的鍋碗瓢盆。過沒多久又要準備下一餐了。
一整天的工作量其實不輸給平常上班的時數,但會每天安插法工跟學員一起共修至少三小時的時間。當法工最大的樂趣在於可以學習如何處理很多平時不會使用的原型食物。像我學會了如何處理山藥,牛蒡,芋頭,南瓜,苦瓜,冬瓜,並且還學會了搭配枸杞,當歸,小米,糙米做成各式各樣不同變化的素食料理。也學會了如何炒芝麻醬跟辣椒醬。或是用檸檬皮做成酵素可以拿來清潔地版或作成洗碗精。 這些對上一代來說是稀鬆平常的常識,到了現代卻已經漸漸失傳。
因為現代的社會結構分工越來越精細,一個擁有很高學歷的知識份子或電腦工程師或許在他的領域很強,但可能卻不會自己去菜市場買菜煮成三菜一湯。我們看似擁有很高的薪水,在社會上擁有不錯的地位,但卻是個生活白痴,不懂如何真正的生活。
而我們當法工總是會有老一輩的法工帶領我們,他們就像是生活智慧王的活寶典,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生活智慧是很珍貴的經驗。我覺得是很好的傳承。
來這裡當法工,我不只是服務學員,我其實學會了生活的藝術,我學會了可以先把高麗菜跟香菇炒好,再加入飯鍋跟白米一起煮的新作法。 我學會了洗飯桶時殘餘的白米飯不要丟到垃圾桶,可以灑在地板上等麻雀來大快朵頤(順便娛樂自己)。我學會如何用香椿的嫩葉打成醬汁做香料。我學會了原來煮紅豆湯要前一天晚上開始先把紅豆泡水,因為紅豆是全部的豆裡面最難煮熟的。 而類似這樣的學習每天都在發生,每天都讓我讚嘆生命的美好。少了手機社群媒體的外界干擾,只有專注在跟自己的連結,光是用手洗衣服曬衣服也可以品嘗簡單生活的美好。回到原始的生活型態才是真正在品味生活,才是生活的藝術。
除了學習生活,從法工服務中我學到另一樣寶貴的禮物。我再舉一個親身的例子,因為只有自己體驗過才能稱之為真正自己擁有的智慧。
因為疫情的關係,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公共餐具,原本是自助式的早餐跟午餐,改成讓廚房法工為學員們服務,讓法工為學員們夾菜。有些學員會吃第二盤,所以我們必需像餐館的服務生一樣隨時待命幫他們夾菜。要等他們學員們全吃完,我們法工才能吃。
我原本以為我會討厭這樣的等待,畢竟我這輩子總是處於一個消費者的心態,我在過去一向最討厭的就是浪費時間的等待,像在過往我去餐廳之前都會先打電話點菜,確保我一到餐廳食物已經好了。
這樣自以為很有效率的生活習性,其實是給身邊的人很大的壓力。
沒想到這次在這裡的十天服務,我學會了在等待之間也可以睜開著眼睛修行內觀,外表看似在放空,其實我保持著警覺,正在掃描身體每一個部位的感受。如此一來,等待的時間就變得一點也不無聊,反而還學會了一個新的技能,讓自己可以處在什麼都不做的待機狀況,讓自己停留在省電模式,而不是讓自己的腦袋一直空燒。
現代人只要一有任何空檔就會拿起手機,讓自己一直處在一個很焦慮的狀態。我以前也是一天要使用十幾個小時的手機,如今我已經漸漸沒那麼依賴手機來娛樂自己。就算是只有自己一人的獨處,我也學會不那麼的焦慮。
當法工的另一個很大的益處是你可以體驗到「無我」,在這裡服務學員時,我們卸下平常在社會上職稱跟自我的驕傲。來這裡我保持著虛心請教的態度去認真學習廚房的每一個細節,叫我切菜,掃地,拖地,洗碗倒垃圾我都樂意去做,畢竟在家裡也都是我在做這些事情,所以我沒有太大的適應問題。 就算處理食材的方法錯誤被組長訓斥了我也是虛心接受,畢竟就是學習嘛。
但在我第二次當法工的第一晚,我受到了震憾教育。在內觀課程中,舊生們是沒有晚餐可以吃的,他們唯一可以喝的就只有檸檬水。可是因為第一天晚上我那負責擠檸檬水的法工同事沒有把比例弄好,所以份量不夠四個舊生們喝。
當第四個舊生(剛好是外國人)進來食堂要倒檸檬水時卻發現水壺已空,我手指了牌子,用英文對這個舊生說:「不好意思,這個檸檬水是給舊生優先」
「但我就是舊生啊」這個外國舊生動了怒氣,對我兇的態度,好像我就像是個餐館做錯事的小服務生。
我的天啊,我的人生已經當了十幾年的董事長,也常去各大學校或商周學院當客座講師,到處總是被禮遇被尊重。 突然被這樣兇,我還真的突然無法適應,甚至心中生起了對這位外國舊生厭惡的感覺。
「I am sorry」當下我只能低頭跟他道歉,但心中有股翻滾憎恨的情緒
事後我反省自己,其實是我的同事弄太少檸檬水,以及前一位舊生喝了太多的檸檬水,才會導致他生氣對我兇。其實他生氣的並不是針對我,而是我自己把自我看得太重。是我無法接受自己講出道歉的話。
人在社會上累積了足夠的經歷會夠旁人捧到自我膨脹,這會讓自己變得容易自我滿足,這樣會很可惜,因為會失去了客觀視野去看待事情。
而法工在內觀中心這十天的禪修跟學員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晚上九點學員下課後,助理老師會帶領我們法工們做另一種禪修的方法,慈悲觀。慈悲觀讓我們這些有服務的法工可以學會發送慈心給學員們,給自己,以及給所有這世界的人。(達賴喇嘛的書中有提到他每天早上做四小時的慈悲觀,難怪有他在的氣場就會充滿了慈愛)
當我練習了十天的慈悲觀後,在內觀的第十天可以說話時,我再次找那位沒有喝到檸檬水的舊生談話,這次心中帶著慈悲心,對他說:「I am sorry,第一天沒有給到你檸檬水,想到那是你唯一可以吃的晚餐卻沒得喝真是太可憐了,你有發現我從第二天開始都有倒給你多一點嗎?」
他露出了微笑說:「有,我有發現你都特別倒給我很多,謝謝」
同樣都是講Sorry, 第一天的sorry是心口不一致,而第十天的Sorry是真心誠意的sorry, 所得到的回饋讓我心中感覺卻是有很大的差別。 我想這是我這十天帶回給自己的禮物。
我把這次被兇的寶貴經驗用來隨時警惕自己不要過度自我膨脹,畢竟我的人生走到下半場已經很難得被兇了,這是很難得的經驗,讓我可以把自我self-ego給縮小一點點,也是我帶回家的最棒禮物。
我想,我的老年生活應該會過得蠻不錯的,因為我在我的中年之旅有刻意的在學習讓自己轉換個性,用與年輕時期完全不同的思惟去看待人生不如意事,成為一個人人跟我相處都覺得是舒服溫暖的智慧長者。
願有在讀這篇文章的你,也能有意識的在你的中年之旅好好進修,在人生下半場開始前就提前佈局讓你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
註:內觀中心很缺法工哦,如果你之前已看了我文章參加過學員十日課程的話,那我會建議你去嘗試當內觀法工,會得到不一樣的超能力哦。
(本文天下雜誌稿費捐給六龜法邁內觀中心)
在現代社會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書推薦《#為時不晚》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你從學校畢業、即將踏入職場的時候,曾經期許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成為一個憤世嫉俗、道德妥協、人際疏離、脫節、驕傲、倦怠、空虛的人嗎?我相信,一定沒有人這麼期許過。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這些我們最不想成為的樣貌,卻總是悄悄地爬到我們身上。我們該怎麼辦?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didnt-see-i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為時不晚》的作者是加拿大牧師暨思想領袖凱瑞.紐霍夫(Carey Nieuwhof),他也主持「Leadership Podcast」訪談各界成功人士,持續分享活出更好人生的秘訣。他曾經是個執業律師,但是在三十歲那年內心受到召喚,轉行當起了全職牧師,引導人們邁向心中嚮往的人生。
在他經營教會和傳道的經驗當中,他發現人們總是會面對到七種「內在危機」,分別是憤世嫉俗、道德妥協、人際疏離、脫節、驕傲、倦怠、空虛。這些狀態就如同英文書名「Didn’t See It Coming」,我們根本「沒有預料到它們會發生」,但是每個人都一定會遭遇到這些經驗。
幸好,這些內在危機都是「有跡可循」的,也可以提早「防範於未然」。作者在這本書教我們透過「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的方式,去發現潛在的危機訊號,並且透過具體的行動指引,讓我們能夠提早修正、避免自己身陷這些危機當中無法自拔。
這本書在 Goodreads 書評網站獲得了 4.46 顆星的高分好評,書中沒有老掉牙的故事,多的是作者多年傳道授業的真人真事,以及他本人非常露骨的真心表白。以下分享三個對我最具啟發的內在危機的察覺方法和處理方式。
.
1.#憤世嫉俗
.
有時候我會納悶,為什麼社會上(尤其在網路上)充滿許多憤世嫉俗的人,這種情緒有時候也會悄悄地影響我們自己。作者認為,憤世嫉俗其實是一種「選擇」,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生活不會讓人變得憤世嫉俗,是你讓自己變成了那樣。他用自己的切身經驗進一步說明。
在他仍是新手牧師的時候,在地方的小鎮認真經營教會,而且總是親力親為每天都拜訪教友。其中有一對教友夫婦,他們的生活並不寬裕,在財務和家庭關係上面充滿危機。因此作者特別撥心力照顧他們,幾乎對他們的各種需求有求必應。但隨著教會人數持續成長,這對夫婦的需求卻越來越像個無底洞。
在某一次的教會主日因為子女不守規矩地吵鬧,夫婦倆跟作者起了衝突,丈夫吼道:「這地方已經不適合我們,你不再關心我們了,我們要離開!」
作者滿頭疑惑地追問:「我當牧師以來從未花這麼多時間一對一關心一個家庭,整個教會也為了服務你們而一再犧牲。我到底哪裡做得不夠?」這個問題無濟於事,那對夫婦從此離開了教會。
一股憤世嫉俗的怨氣湧上作者的心頭,他感到浪費時間、不想再關懷別人、不要再為人付出了。這麼憤怒的原就是因為掏心掏肺卻幾乎沒有獲得回報,或者得到的回報與預期相反。事後他反省這件事情時說:「憤世嫉俗的形成,不是因為你有一顆封閉的心,而是因為你的心胸曾經敞開。」
這種痛苦的經驗,會讓我們面臨抉擇。我們很可能將過去的失敗經驗投射到未來的情境,我們也可能從此停止信任和盼望,結果會怎樣?如果我們任憑這種想法自由發展的話,最終我們會封閉自我,憤世嫉俗終將接管了我們。我們能有什麼解藥?
首先是再次「盼望」。我們必須體認到,各種創傷和背叛都是敞開心胸的人必然會遭遇的狀態,唯有擁抱相信的力量,對未來再度敞開心胸。不要讓過去的苦痛傷害了未來的璀璨。其次是運用「好奇心」,保留思考時間想像更多可能,多問「為什麼」和「為什麼不」,讓自己嘗試新做法,讓開放式的問題引領自己前進。在好奇心的面前,憤世嫉俗沒有立足之地。
.
2.#道德妥協
.
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曾經在《與成功有約》書中鼓勵每個人去想像自己的「喪禮」,在你人生的最後被蓋棺論定時,別人會怎麼評論你?作者說他擔任牧師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在哪個喪禮見過為人子女的展示自己父親的履歷。也從來沒有聽過子女站在棺木前討論著父母的身價淨值。跟你最親近的人,不會在你的人生歡送會上,朗誦你最近一季的業績數字。
作者用了一個很趣味的方法描述這個概念。當你過世之後,你認識的人在餐桌上聊到你時會說:「喔,凱瑞啊,他是一個______的人。你可以把莎莎醬遞給我嗎?」雖然聽起來很難接受,但是「人的一生,終究會被活著的人簡化成一個句子。」這個空格裡面填寫的,通常就是一個人「品格」的濃縮,一個正直或友善的人;一個虛偽或易怒的人。
在作者年輕時的律師生涯中,他見到許多同儕曾經面臨道德危機的訊號,包含在人前人後差距越來越大、掩蓋事實、無法說到做到、合理化自己的不良行為和決定、眼中只關注自己。如果不加以調整,就會漸漸走上道德妥協的不歸路。具體的方法是每天付出微小的努力刻意培養,例如承擔責任、言行一致、挪出時間保留給自我反省和成長。
我在讀這段的時候,也思考著作者為什麼選擇牧師當「志業」Calling)的這條路,因此我在自己的子彈筆記上面塗塗改改,最後寫下這段想法:「一個志業的召喚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它指的是把微小的信念好好地實踐出來。它就是每天履行正直、體面、誠信。偏離這些之外的任何事情,都只是偽裝之下的慾望罷了。」品格的養成不是一夕之間的壯舉,而是每天微不足道的累積。
.
3.#身心俱疲
.
「疲勞過度」(Burn-out)是現代人常見的內在危機之一,無論是受雇於人的上班族,或者是看似自由自在的自雇者,都很有可能面臨這個狀態。作者在他四十歲一場空前盛大的演講之後,體驗到了猶如自由落體般的倦怠感。他描述那是一種「沒有期待,沒有喜樂,雖然還活著,但實在不覺得自己完全活著」的感覺。
然而,我們該如何自我察覺到自己即將陷入倦怠?明顯的警訊有:熱情消退、不再感到情緒起伏、因為小事情抓狂、活力流失、憤世嫉俗、無法滿足、無法正確思考、生產力下降、再也不笑、睡眠也無法使你重振活力。如果我們面臨上述的狀況越多,就越接近疲勞過度的懸崖。作者提供了幾個方法幫我們調整自己的步調遠離倦怠。
首先是不要試著去否認倦怠,因為這麼做只會加速情況惡化。比較好的做法是「告訴別人」自己當下的感受,找個懂得聆聽的親友聊聊,善用人際關係的力量,因為當你不再相信自己的時候,你需要有人相信你。
其次是「調整步調」通常比「調整負重」更容易帶來緩解,因為步調是我們可以控制的。請一天假、關掉手機、取消會議,在狀態不好的時候讓自己退後一步、休息一下。放慢步調去回想這一切忙碌背後的意義,釐清思緒後再重新出發。
最後是「接受自己的破碎」,人生的境遇就如同潮水有高有低,我們總會遇到狀況差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時時刻刻堅持「完美」的姿態,而且要放下自以為可以處理完所有事情的「驕傲」。作者認為,要體認到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適時尋求親友、信仰和諮商,是修補身心疲勞的良方。勇於接受「破碎」的人才有機會意識到自己能力的盡頭,找到超越和改善的力量。
作者也引用神學家兼作家達拉斯.威拉德(Dallas Willard)談提升心靈健康的方法:「你必須痛下決心,除去生活中的匆忙。」面對疲勞的前兆,必須主動採取放慢步調和尋求人際協助的策略,不要著急,也不要拖延,容許它該多久、就多久。放慢腳步和調整步伐才能走得更久、更遠。
.
#後記:危機就是轉機
.
《為時不晚》的作者雖然是一位牧師,但是上帝和聖經的文字內容不至於喧賓奪主,反而在一些重要的章節扮演了畫龍點睛的效果。透過這本書可以提醒我們自己,憤世嫉俗、道德妥協、身心耗竭、無足輕重,這些都不該是我們人生的結局,而是可以預見的必經狀態,而且我們有能力提前做出準備。
在書中,作者一再提醒了「自我察覺」的重要性,要先能察覺這些內在危機的跡象,才有機會防範於未然。如果你本身不是基督徒沒有禱告的習慣,我很推薦參考另外兩本書《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或《靜下來工作》來培養「正念」的習慣,正念能夠幫你關閉漫不經心的自動導航模式,透過有意識的自我覺察、感知情緒,對世界做出正確且善意的回應。
最後,我想引用擅長教人克服恐懼的專家克莉絲汀.烏梅爾(Kristen Ulmer)的這段話:「別浪費任何一個危機。那是宇宙在考驗你學習一件新的事物,讓自己的潛能更上一層樓。」當你遇到任何一種內在危機的警訊,不要害怕它的到來,要知道,那或許是成就美好人生的重要轉機。
.
感謝 格子外面 提供抽獎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