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在某方面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在某方面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在某方面英文產品中有134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珍珠奶茶已經不只是臺灣各地手搖店必備品項,而成為國際知名、儼然是代表臺灣文化的飲品。我們也不難注意到,在其他國家,珍珠奶茶成為日常消費文化一部分的在地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反應當地社會文化特色的創意料理方式。珍珠奶茶全球化現象的視角,也提供我們從中進一步看見物與文化認同動態交織過程。讓我們藉由 端傳媒...
同時也有6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高人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都說 #民進黨 派系鬥爭最厲害了,這次讓人大開眼界,簡直跟偵探小說一樣,讓我來好好的分析分析~~~~ 一場好的網路攻擊,必須要隱藏發動者的身分,又要能夠引起全面性的輿論討論,這點不是專...
「在某方面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在某方面英文 在 吳姵瑩Chloe Wu心理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在某方面英文 在 郭妖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在某方面英文 在 DSE 7科5** | IELTS 9分 | 線上補習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在某方面英文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在某方面英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在某方面英文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在某方面英文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在某方面英文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在某方面英文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在某方面英文 在 吳姵瑩Chloe Wu心理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09:39:55
你想分手卻始終分不開,究竟是怎麼回事? 很多人會在具有傷害性或看不見未來的關係裡來來回回,總是思考很多情緒,也非常反覆,但始終沒辦法幫自己理出頭緒,究竟其中的心理歷程發生了什麼事? 當你沒有辦法在關係裡自由自在地做你自己,並夠有自主的堅持你的原則,包括在關係中的忠誠度,好比對方一直在跟其他人搞曖...
在某方面英文 在 郭妖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8:50:09
黑金剛再見了,謝謝你三年又9個月不離不棄形影不離的陪伴,這段日子我每一天都與你面對面,連假日也會。 想到第一天見面時,只覺得你又大又重,然後隔天我們就一起飛去上海了,25歲隻身前往陌生的夢想之地,連個像樣的電腦包都來不及買來把你裝好,就懵懂的趕上飛機。 在辦公室裡有你的同伴,但面對著它們的每個人都是...
在某方面英文 在 DSE 7科5** | IELTS 9分 | 線上補習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4:48:30
想講改良某樣嘢,除咗用 “improve” 咁求其,其實仲可以用 “Brush up”,意思都係解作「改良」,多數會用喺提升能力或技巧方面,即刻睇睇以下例句,睇下點運用啦: ⠀⠀⠀⠀⠀⠀⠀⠀⠀ e.g. You should brush up your English if you want to ...
-
在某方面英文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5-03 21:11:30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高人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都說 #民進黨 派系鬥爭最厲害了,這次讓人大開眼界,簡直跟偵探小說一樣,讓我來好好的分析分析~~~~
一場好的網路攻擊,必須要隱藏發動者的身分,又要能夠引起全面性的輿論討論,這點不是專業人士做不到的。而這次的【趙家人事件】攻擊發起就是專業人士處理的,但妙的是,放消息的人大概知道是誰,但出錢的幕後影武者是誰卻不容易找到。
故事最開始其實是件很奇怪的狀況, #趙介佑 第一次在主流媒體上登場,其實是個受害者。他是被開槍,不是開人槍。
事件發生在今年的四月十號,根據聯合報的報導【今年4月10日綽號「楊鷲」的楊姓男子和「大郭」郭男駕駛瑪莎拉蒂,至中央北路上的台北市媽祖文化協會找人,但屋內無人竟在對朝北連堂口連開三槍示警逃逸,警方專案小組追緝19天,持拘票一無所獲,最終策動與趙介佑有過節的楊鷲出面】,【據悉,警方掌握的開槍原因,與民進黨台北市黨部評委召集人趙映光之子趙介佑有關,楊鷲旗下一名罹患癌症的小弟,與趙介佑認識,疑似在一場聚會同歡時,趙涉嫌轉讓毒品給小弟施用,事後小弟身亡過世。楊鷲對於「餵毒」行為不能諒解,出面盼趙介佑能慰問家屬,不料,趙甩鍋稱與他無關,楊鷲因此至堂口找人,氣憤開槍示威。】
但趙介佑真正在網路上曝光最早是在PTT,但當時是隱藏在松山事件裡面,用警紀不彰來包裝,所以初期主要關注度還是在北投分局上。只是當風傳媒四月二十七日這篇獨家之後,接著一切就爆炸啦;【獨家》民進黨北市黨部高層兒販毒遭收押 當事人竟神通廣大向北投分局「問罪」】。因為這則新聞明顯指涉黑道與權力之間的關係,於是各黨各派開始介入~~~但請注意,這篇裡面開始隱隱然把 #黃承國 牽扯了進來,【檢警從去年底查獲「小蜜蜂」後,溯源追查毒品來源;4月20日一早,大批人馬到民進黨台北市黨部評委召集人 #趙映光 北投家中搜索。趙映光與民進黨中常委、國策顧問黃承國關係良好。據了解,黃承國和趙映光雖然關係好,但對於趙映光的家事不甚了解,更並未過問。】雖然最後加了一句話,但後面一大篇都在介紹黃承國啊,是不是這麼巧合!這主線明明是趙介佑和趙映光,配角黃承國幹嘛給那麼多篇幅!
而且這篇報導出現的時間點跟PTT上的爆料時間點都有一個巧合,都是趙介佑四月二十號被收押之後爆料,而且是單方面的屠殺,他的臉書跟ig通通脫光光在那邊隨便人家翻,連危機處理都沒辦法。所以中間還有時代力量邱顯智、國民黨徐巧芯參加這場大屠殺,但資料來源都是PTT。
最重要的是,PTT四月二十九號更追殺了另一篇貼文,【吳怡農參選主委的幕後大推手-趙氏家族】連整個趙家人在台北市黨部所有的位置都分析出來,連中央社發的照片都有,吳怡農登記的時候身邊跟著兩個人就是趙心瑜跟趙映光。這之前誰知道民進黨北市黨部執行長趙心瑜這個職務跟位置?我他媽那麼注意吳怡農,連我都不知道他報到登記的身邊兩個人是誰,是誰暗戀他到這種地步啦!
更重要的是這篇貼文還做了很深的調查,根據中國時報的報導:【原PO進一步翻出趙介佑所推舉的市黨部代表,其中2位黃姓與詹姓男子,學經歷都只寫「媽祖志工」,政見也都是離譜的「用心愛台灣」、「台灣正名」、「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Google搜尋後更發現這2人一樣前科累累、侵占、傷害、竊盜與毀損判決滿滿一整頁。】這資料如果不是存很久,誰能夠找到這些資料,這資料如果不是民進黨內部派系,誰能夠存這種死亡筆記本這麼久?
但接下來趙家人以為是之前鬧翻的綠色友誼連線發動的攻擊,所以趙映光反咬綠色友誼連線少主何志偉和吳子嘉董事長好友陳勝宏,何志偉一怒之下就回擊黃承國和趙映光,整個戰爭陷入超級大亂鬥的局面。
但這才是背後動手者真正高明的地方,要藏一隻鳥要藏在樹林哩,要藏水滴就要藏在海裡面,記不記得湯姆克魯斯有一部改編電影,改自小說Jack Reacher系列,劇中的狙擊手目標只有兩個人,但他一傢伙打死六個人,還栽贓給一個退役榮民狙擊手,導致整個案件陷入停滯,因為沒有動機就變成隨機殺人。這次的狀況也是一樣,因為這一次發動的攻擊牽連到太多人,從趙家人,到民進黨台北市黨部,到國策顧問黃承國,甚至到重用黃承國和吳怡農的蔡英文。結果吳怡農又因為實在太無能,連開鍘危機止血都開不了,導致最高層直接震怒要求加班開革趙介佑,讓農農變成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所以這一局在昨天之前要分析,只能看到底在這一波大亂鬥中到底誰沒受傷。蘇系沒有,新潮流沒有,正國會沒有,其他英系、綠色友誼連線幾乎全都受傷。那麼到底這場攻擊是誰發動的,又是為了甚麼原因呢?
結果昨天新潮流系的 #段宜康 發動了連續技的中段浮空攻擊:【8年過去了,大家已經不大記得(或者不想記得)這個教訓。所以最近民進黨又改規定:入黨1年就可以投票了!聽說某些縣市在規章修改前後,就已經湧進大批入黨申請書…】
原來一路掃蕩攻擊,甚至不惜牽連到那麼多人的真正目標不是人,是這個入黨規定,它會影響到後續所有的提名跟選舉,這才是真正的目標所在!
不過本案還沒有結束呢!讓我們走著瞧吧。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
在某方面英文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1-25 20:21:51【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
在某方面英文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1-16 23:41:35#護膚品QnA #美麗有毒 #敏感皮膚保養 #濕疹 #有效美白 #抗皺
Janeclare前兩天維修網頁, 現在條link是這裏 www.janeclare.com
各位親愛的網友(遊戲答案要先看12分鐘10:00pm影片找到)
以下問題, 將於星期六晚上?10:30pm
百萬富翁遊戲, 10pm會有一條12分鐘嘅影片播放 , 之後會出直播, 問以下十五條問題, 送出15份禮品, 每份禮品超過$1500,以下問題, 直播節目中, 祝大家好運。
????....???(男網友都可以送俾朋友)
到時JaneClare員工 , 望住邊個網友答得最快為之勝出 , 在節目中, 會事先聲明 , 由於每一個網友地區上網速度不一樣, 答案誰是最先勝出 , 由JaneClare工作人員手機見到?個啱嘅為基準。 如有任何爭議,JaneClare保留最終決定權。每人只係可以答一次, 每位幸運兒每晚只可以得一次獎品,總共有2個星期。
#giveaways #janeclare #youtube #smarttravel #smartravel阿sa #youtube送大禮
15 Questions:
1 JaneClare嘅產品, 因為係絕對天然, 是否適合兒童選用,
答案 :
2 JaneClare喺youtube頻道smart travel , 招聘一個?職位
答案:
3 JaneClare護膚品牌注重純天然, 利用中西方草藥取代曬所有有害加化學防腐劑與及有害物質,試講出以下邊一樣有害防腐劑, 經常會喺其他嘅護膚品導致致敏成份
答案:
4.試講出JaneClare採用純種德國斑馬魚胚胎測試美白嘅效果效果能夠達到a grade嘅幾多個%, (其他大部分嘅A grade護膚品只係能夠達致30%)
答案:
5. 美國環保組織EWG曾經做過測試, 透過每天的日常日用品或護膚品, 最快?秒化學物質可以從皮膚進入血管, 繼而長期使用會影響我哋嘅健康生活例如有乳癌的風險啦 、男女性不孕呀 、少女早熟啦 等等嘅問題
答案:
6. JaneClare 主席Chairman Angela除咗係創辦人之外 ,佢另外一個職業係乜嘢呢 ?
答案 :
7. 用咗有害的化學物質嘅護膚品,對你皮膚的刺激,最常見的現象皮膚會出現啲乜嘢症狀
答案:
8. JaneClare所有產品採用有機中草藥和西方草本植物作為原材料,天然保質期?年
答案
Hello大家好我叫阿Tsar, 今日想同大家研究幾個護膚品Q & A
今時今日護膚已經不只是女人專利 ,我身邊識好多男性朋友都有護膚
但究竟你們又對護膚品有幾多認識呢?
今日我就來到這一間位於新蒲崗擁有國際GMP標準
無塵無菌的廠房和實驗室參觀一下
你們看到這裹JanClare GMP廠房正壓生產房間、
光觸媒(Photocatalyst)殺菌、雙重消毒、不藏塵的無縫地板
“GMP”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縮寫,
中文的意思是“良好作業規範”,或“優良製造標準”,
是一種特別註重製造過程中的產品質量與衛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
它是一套適用於製藥、食品等行業的強制性標準,
並且要求企業從原料、人員、設施設備、生產過程、包裝運輸、
質量控制等方面按國家有關法規達到衛生質量要求。
你們日後去購物的時候,如果在藥物或食品方面有這個GMP認證,
信心自然會高好多啦
我很榮幸跟一間極高國際標準的護膚品牌JaneClare
Chairman Angela和她的Director Gary Choi會面
網友看完這一集,就會對購買護膚品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不要以為出名的護膚品才叫最好呀
以下是JaneClare Director Gary Choi
會跟大家講解一下 ,無論膚品的平或貴
大家最緊要認識幾個,對皮膚最有害的護膚品成分
當中亦有些好貴好出名的牌子
Gary 不會披露這些牌子名字,
但國際其實有很多類似我們香港消委會的研究報告
已經曾經提過這些牌子裏面的有害化學成分
一般護膚品裏面有什麼致敏成份呢 ?
為何會放甲醛呢? 甲醛是相當有害的物質
又究竟你們知否自已買了什麼護膚品搽在面上 ?
聽聽Gary怎樣解說:
2017年出的,報館找了很多歐美、日韓的護膚品牌
你見到這些,我不方便講品牌名字
歐美日韓最top的品牌都在這裏
測試出來是什麼情況呢?他們測試BB cream四成都不合格
如果你近看這些魚杯胎全部死掉,
因為你會了解這些護膚品裏面含有類似激素
以及化學防腐劑,在影響魚的柸胎
就是過不到生物毒性測試,那有什麼為害呢
乳癌、子宮癌、孕婦更會影響生出畸形胎兒機會
孕婦絕不能用,男人女人兒童也不應該用
但這裏產品在國內每年銷量超過20億
政府消費者委員會包括消費月刊不斷提醒市民
提醒要看成份,例如這一期的選擇月刊
提醒要看隱藏多種致敏成份
美國報告出了20%護膚品含有化學防腐劑成分甲醛
為何在裏面呢。並非污染,是特意放在裏面
他們放一些叫做甲醛釋放劑,靠釋放甲醛去殺菌
這個並非普通品牌,可能好多人都見過
是全球最暢銷的護膚品牌,
消委會已經公布了是什麼品牌,大家可以上網搜索
裏面就正正用這個甲醛來做防腐,
消委會亦提到另一個品牌,全球暢銷第三品牌
N字頭,它用另一個防腐劑叫MIT簡稱
這種防腐劑已經被歐盟禁用
因為在歐洲導致一個叫濕疹疫症
但這類防腐劑在香港產品當中
都經常還發現存在,另外有一個報道
我們經常說男孩女孩很早熟
為何八歲女學生已經有月經,為何呢?
原來是用了一些含有類雌激素的潤膚露
即是搽在皮膚上的含雌激素的成份包括化學防腐劑
會令到兒童早熟,這個是訪問
為何這樣呢?因為美國環保組織EWG已經講過
其實透過我們每天的日常日用品或護膚品
即是男孩和女孩每天接觸那麼多過百種的不同化學物質
這些化學物質最恐怖是什麼呢?
最快26秒化學物質可以從皮膚進入血管
還影響我們身體,為什麼剛才說女孩容易早熟呢
其實用的護膚品當中,就會入到皮膚
八歲可能不用護膚品,但包括個人護理用品例如
用潤膚露也會中招,皮膚當然會中招啦
這各種的問題,令皮膚過早老化。
我們叫這些做化學中毒。
你們可想而知 ,如果你不認識一個品牌究竟放什麼在護膚品的成分
根據美國環保組織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列出的4000多種有害化學物質。
你怎能夠單憑幾句動聽的廣告字句,
就去選購那個牌子用呢?
既然出面有好多含有化學防腐劑的護膚產品
今日我就介紹給大家JaneClare這間信譽可靠護膚品牌給大家
因為 JaneClare所有產品不添加任何化學防腐劑
珍卡兒於2015年及2016年分別榮獲MediaZone
所頒發『香港最可信賴的護膚品牌』及『香港最有價值的香港公司』獎項。
該公司更組合多種從中草藥提取的天然抗菌成分,
以達到防腐效果,令其產品未開封前的保質期可長達3年。
我們聽聽我朋友王子 跟Chairman Angela的對話
好舒服嗎?但是我在想,你未上來之前
皮膚比較敏感,你是否還未遇到一隻適合你 的護膚品呢?
都是啊!因為我平時都有用不同的護膚品,經常會一點點紅
有時甚至泛紅滿面,有什麼辦法可以處理呢?
看你這麼美男子,但是有很多護膚品
它越天然就越要防腐,它防腐就需要很多化學物質
這些有害的化學物質,對你皮膚的刺激是很大
你為何會面上泛紅呢?你皮膚、身體裏面的免疫系統
因為它感覺到外來的侵襲,它就要去抗拒侵襲
所以血液就沖擁着被侵襲的血管部份
這是經常都會見到的情況
皮膚敏感是常見的現象,這也是我們產品的優勢
我們的產品就是沒有一點化學防腐、有害物質都不會用
我說的有害化學物質,就是在美國有一個組織叫EWG
這個組織,它列出了4000多個有害的化學物質
但這些有害的化學物質是普遍存在於化妝品和護膚品裏面
因為這些有害的化學物質都能夠令到這些產品
在質感上、味道香味、吸收等等,都會提升
所以他們為了某種目的,所以就一定要加這些有害的化學物質
但是我們就是用了10幾年的研發、很多專家的投入
完全用中草藥代替了所有這些有害化學物質
用好的中草藥和西方的草本,去代替這些有害的化學物質
所以用落去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亦不會刺激到身體免疫力
好多護膚品公司 ,都有其自己的產品測試
從而看到那隻護膚品會否對皮膚有傷害性存在
由測試中可以知道和證實那個成份對護膚品的有效程度
JaneClare就用到一種叫做純種德國斑馬魚來做美白測試
至於測試的詳情是怎樣呢, 聽聽Gary的解説吧
魚的杯胎,有七成跟人類的DNA相似
所以廣泛被利用,測試產品的功效和安全
這個榜單就有我們的產品,這裏我們就拿到一個卓越品質
即是最安全的一個規格,不單止是這樣
我們在一個美白測試裏面,是用一個達到最高評級
怎樣叫最高評級呢,像考試一樣有A B C D
A grade的最高評級,它要能夠抑制到30%的黑色素
你看這條魚,黑萌萌的,沒有很好的抑制黑色素美白產品
魚的杯胎就慢慢會生好多黑色素出來
A grade的產品你留意到呢,白了很多
換言之,能夠抑制黑色素三成就是這樣
但是我們產品測試抑制黑色素是怎樣呢
魚的杯胎這些位置你看得出分別
兩者比較,特別在條魚尾,這些位置都是
我們不單止可以去到A grade,
我們差不多可以去到A grade的Double
可以抑制黑色素去到59%,
大家用JaneClare 的產品,就可以少了多方面的顧慮
因為它們融入了中醫理念,
採用有機中草藥和西方草本植物作為原材料,
天然保質期三年,不含化學防腐劑及任何有害化學成份
其中多項產品均採用和參考了經典古漢方,
例如王牌之一的再生修護乳霜(Reborn Power Cream)
古籍記載此配方令楊貴妃擁有白裏透紅的「傾城之色」。
JC將此宮廷秘方優化,再配合獨家的天然皮膚滲透技術,
獲取國際認可機構臨床證實連續使用四星期可擊退78%皺紋。
......................你現在見到我這個WhatsApp是我跟他們高層的對話
老闆娘勞太確是認真look for一個代言人㗎
但要什麼條件呢,就要你們收看到第三集啦
我在這裏賣個關子先,ok?
你們可以開始寄出你們的CV去這條影片的留言之頂,
聯絡「應徵代言人」的Email,
貼士要繼續留意下兩個星期六的影片YouTube頻道Smart Travel
這條影片播出之後,緊接就是直播送禮品環節
JaneClare 將會送出SD或JC系列的產品
其中一個體驗療程給15位幸運兒
每一位得獎者都可以享用這些產品其中一個系列的體驗療程
每位價值$1380, 另外做完療程之後
美容師會送出SD或JC產品其中一樣給各位幸運兒
美容師會因應幸運兒的皮膚而去送出那個產品
另外由今日節目1月9號至到2月9號2021年
一個月之內任何人士在JaneClare網頁,
購物滿$500,在備注欄輸入優惠碼Smart Travel
更可以收到一份價值$180的黃芪原液一支
你除開條數,其實是一個好大的優惠來的
稍後15分鐘,我會進行1小時直播
將15份禮物送給大家,
希望大家踴躍參與,預祝各位好運。轉頭見。
?合作邀約請洽
gold7778@gmail.com
https://www.instagram.com/gold7778t/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uNPxqDGG08p3EqCwY0XIg/join
請用片右下角調4K睇片。
在某方面英文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珍珠奶茶已經不只是臺灣各地手搖店必備品項,而成為國際知名、儼然是代表臺灣文化的飲品。我們也不難注意到,在其他國家,珍珠奶茶成為日常消費文化一部分的在地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反應當地社會文化特色的創意料理方式。珍珠奶茶全球化現象的視角,也提供我們從中進一步看見物與文化認同動態交織過程。讓我們藉由 端傳媒 記者 張妍 的這篇報導,了解珍珠奶茶在美國興起與普及的過程,以及這項飲品對於亞裔美國人思考認同的不同意涵。
--------
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珍珠奶茶全球化的學者張馨瑋對端傳媒說,珍珠奶茶在世界上遍地開花與台灣的資本和移民密不可分。「有一批台灣移民,最初跟著資本的走向,走到了香港和大陸,用加盟等形式開奶茶店,教育出第一批消費者,並為大陸後來誕生本土奶茶品牌提供靈感。這些消費者出國之後,依然將奶茶當作他們的日常消費選項,帶動了全球市場的興旺。」
「另外一批台灣移民,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移民政策更開放之後來到美國,從事餐飲謀生。珍珠奶茶曾經是台菜小吃店裏的『隱藏菜單』,只有熟客才會點——就是台灣移民二代小時候喝奶茶的樣子。」張馨瑋補充,「台二代介紹了自己的同學、朋友喝,越傳越廣。他們也開始借奶茶思考自己的身份,創造關於奶茶的歌、MV。這和2000年左右亞裔文化向北美流動一樣,包括Kpop、壽司、日本拉麵,都成為潮流文化。」
美國西海岸的珍珠奶茶被叫做「Boba Tea」,諧音台灣俗語「波霸」,因加州是台灣移民最初聚居的地方,恰印證了張馨瑋指出的路徑之一。在東海岸紐約、波士頓等地,由連鎖品牌做起來的珍珠奶茶叫做「Bubble Tea」,「bubble」源自手搖杯產生的泡沫。
...
珍珠奶茶沒有亞裔移民的苦痛形象,而是時髦的、中產式的消費品,吸引了不同背景的亞裔移民向它靠攏。「所謂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包括55個國家移民過來的人,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族群都有。有錢人家的華人小孩,和過來打工的紐約非法移民的小孩,他們的共鳴,變成珍珠奶茶,變成在臉書裏大家都按讚的東西。不牽扯任何政治,不牽扯社會階層。」周成蔭說。
...
張馨瑋在歐洲做調研時發現,歐洲消費者潛意識裏已將珍珠奶茶看作是「北美的」,「人們雖隱約知道這是亞裔飲料,但他們覺得這是美國的流行產品」。一方面因珍奶的形象通過Instagram、TikTok等社交軟件在英文世界傳播,被全球受眾看到;另一方面,它確實沒有在強調「東方吸引力」。
「如果珍珠奶茶沒有進入美國,沒有成為許多美國年輕人的記憶,我不覺得它能夠全球化的這麼快。」張馨瑋補充。
與此同時,人們製造了一個關於珍珠奶茶的新詞:波霸自由主義(Boba Liberalism)。這個詞是負面的,是對某一種喝著珍奶長大的亞裔年輕人的貶低。這些年輕人會用潮流文化符號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但在其他地方又尋求白人主流文化的接納,對於真正的亞裔議題,缺乏清晰的政治立場。
(引用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922-international-us-taiwan-milk-tea/)
在某方面英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弄堂裡沒有招牌的餐廳|
今天中午參加翰翰新同學媽媽們的聚會,當時熱血的主辦四寶媽將地點在學校附近,方便大家聚餐後接娃回家,我也就沒想那麼多,想說就是一家餐廳嘛。
碰巧遇到週三打鼓課的日子,加上學校附近超難找車位,我當然還是騎著電瓶車過去,然後又覺得為何每次都在這種聚會場合,風塵僕僕出現(掩面)
到了附近才發現,餐廳位於一個不起眼的弄堂(巷子)裡,沒有什麼人會經過,一路上你只會懷疑自己要不要繼續走進去,但只能盡可能跟隨地址號碼遞增的線索與導航向前。走到了地址所在門前,門上就是門聯與門牌地址,沒有任何餐廳名稱,就連給你像餐廳的蛛絲馬跡都沒有,更別說大眾點評上當然也絕對不會出現。
嘗試性按了一下門鈴,穿著旗袍的阿姨出來應門,請我們走上二樓。裡面是一個窄窄的木頭旋轉樓梯,到了像二樓還是夾層的地方,看到了兩個房門和另一座繼續向上的樓梯,穿旗袍的阿姨看出我和另一位媽媽一臉的黑人問號疑惑,於是就超過我們向前幫我們開了其中一扇門(因為不小心跟別人一起進來,不然我肯定會偷偷拍照的)
裡面是非常古色古香的小包房,兩張圓桌,很可惜沒有心思仔細端詳包房內的各種擺設,但感覺就是以前上海的老房子,有點像拍類似色戒會出現的場景,是一個偷偷「喬事情」的絕佳地點(並沒有)
很不幸地在這種社交場合沒有提早到就是坐不到好位置,我實在太大意了,因為明顯地ㄧ桌已滿,我和這位媽媽必須坐到空空無人的另一桌,然後我們兩個看起來都不是本地人,看起來都菜逼巴、看起來社交力及資源力都非常乏善可陳。
但是,我還是得想辦法靠過去跟大家稍微寒暄認識一下,即使我誰都不認識,也不知道該聊什麼,陌生社交,很難,很難,但你還是得去。大家都坐著,我們兩站在旁邊湊合著,還是得說些什麼。
主辦人知道我上次家長會是騎電瓶車來的,問我今天騎車了嗎?是的。然後告訴大家我從某某某地騎車過來,大家讚嘆。well, 就跟藝人只要有新聞就是增加曝光量,管他內容是好與壞,此時只要有個話題,就是個聊天切入點,也顧不得這裡有多少人是司機接送的,對比之下我寒不寒酸,或是他們的驚嘆是否真心。
後來又有幾位姍姍來遲,我們這桌大概能湊到七位了。這場飯局設定是兩個小時半,包房大概有低消,所以菜色數量非常多,多到大多數其實都沒有吃,實在好浪費。媽媽們人其實都非常nice,只是這環境讓我這俗人與外地人感到不太自在,一場飯吃下來精神覺得很疲累。
每當到這種場合,我都會想起三十而已的顧佳,或是Primates of Park Avenue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的作者,雖然這些根本連他們的邊都沾不上,這些媽媽也大多還算是樸實的,可是感覺他們本身學歷、工作能力、各方面社會社經地位感覺都比前一所學校更厲害(但前一所學校的家庭更有錢哈哈),讓我覺得自己好像該再去深造自己的英文與各方面能力了。
在全職媽媽的小世界待久了,關心的事情有時候感覺越來越微不足道(不代表不重要),有時候突然與外界接觸,會有種像在黑暗處待久了,突然見到一點點光就睜不開眼睛,感覺快被閃瞎,很想像蝸牛一樣把內心某部分自卑的自己捲到殼裡面躲一躲再說。
走出每一個舒適圈都需要勇氣,有衝擊就有可能帶來進步,孩子會長大,我們終歸還是要繼續走自己人生的路,我們還是要,一直向前。
在某方面英文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