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土角厝修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土角厝修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土角厝修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土角厝修復產品中有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839的網紅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地方的回憶修復師,以金繼的工藝手法修復居民十五樣回憶物件 🛠 ​ 礦山藝術季2021藝術團隊「嵐嶺藝術工作室」,為阿嬤的菜櫥重新雕上抽屜把手,希望失智症的阿嬤有一天會想起過往的自信時光。​ ​ 嵐嶺藝術工作室去年作品《The Light》,透過點燈的支架,在昔日礦工醫院的舊址,重新建構長輩記憶中醫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Meck大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景點名:深坑老街|Shenkeng's Street Of Old 電話:886-2-26623116 ( 深坑區公所 ) 地址:新北市深坑區深坑老街 開發時間:全年開放(依店家營業時間為主) 關於: 早在清代時期嘉慶年間就有深坑市街的出現,陸路方面為清代時期臺北往返宜蘭的淡蘭古道必經之處,街上昔日...

土角厝修復 在 跟著凱南瘋旅遊-千萬人氣部落客、旅遊作家、專題講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3-07 21:27:17

位於「六龜池田屋」對街轉角處的「#洪稇源商號」,長達百年歷史,引人懷古。「六龜之心」山城再造計畫另一棟完成修復的是「洪稇源商號」古厝,傳承四代,創建屋主洪見濤先生於1912年開設洪稇源商號六龜支店,當時經營雜貨、菸酒買賣,並作為漢人與原住民山地農產的交易所。隨著商號再造完工,有助活化老街社區,吸引更...

土角厝修復 在 旅讀建築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2:33:38

新北市蘆洲區 ︳蘆洲八角樓, 1936,於2004年公告為歷史建築。 總算考完回來兌現好好發文。 「蘆洲」舊稱「河上洲」、也曾因蘆花盛開吸引白鷺鷥棲息稱為「鷺洲」,清乾隆年間;另外,關渡宮和尚即每年來此徵收租穀,於是鄉人稱為和尚洲「和尚洲」。蘆洲為由大漢溪沖積而成沙洲,土壤肥沃,適合農耕,但也多...

土角厝修復 在 王彙筑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03:07:33

[Day13/花蓮富里-花蓮市區] - 昨天原先要因為天氣取消到部落的行程,莫言老師說,他向祖靈說我要到部落祈求不要下雨,竟也真的和天氣預報的降雨機率50%相左,除了沒有大太陽的招呼,天氣非常舒服。白天莫言老師帶我們去了溪流邊,品味石頭火鍋,那是在營火堆裡加熱的石頭,直接丟進承裝野菜和魚隻的器皿裡,...

  • 土角厝修復 在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6 22:39:31
    有 160 人按讚

    地方的回憶修復師,以金繼的工藝手法修復居民十五樣回憶物件 🛠 ​ 礦山藝術季2021藝術團隊「嵐嶺藝術工作室」,為阿嬤的菜櫥重新雕上抽屜把手,希望失智症的阿嬤有一天會想起過往的自信時光。​

    嵐嶺藝術工作室去年作品《The Light》,透過點燈的支架,在昔日礦工醫院的舊址,重新建構長輩記憶中醫院建築的線條;今年他們延續修復回憶的理念,向在地居民徵求十五個回憶物件,免費修復老舊的回憶物件;但在地居民需要提供這個物件背後的故事。​

    「回憶修復師」的核心精神是「金繼」,是日本很重要的工藝修復技法,主要用在裂開的陶瓷或是缺角的碗盤上,從這個概念發散出去,團隊找到適合回憶物件修復的各種方法。​

    #阿嬤的菜櫥​
    九份有一個九十幾歲的阿嬤,已經患有一點失智症。最近家族逢變故,需要把阿嬤的宅厝賣掉,後輩在整理房子時,發現一個十分老舊的菜櫥。​

    原來阿嬤以前是童養媳,菜櫥是他慢慢賺錢累積下來,給自己買的第一個禮物,象徵自己終於不用看別人臉色過日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在過去女性相對弱勢的礦業文化中,菜櫥是阿嬤在大時代下刻苦成長的故事,對那個家族而言,那是阿嬤扶持一個家的象徵。​

    長年待在潮濕的環境中,椅腳已經腐朽了,擅長泥塑的團員用玻璃纖維強化塑膠重新做一個修復;專業木刻的團員則是為阿嬤找來適合的木頭,代替原本生鏽的金屬,重新雕上抽屜把手,希望阿嬤摸著木頭的溫度,有一天會想起過去那段自信的時光。​

    #磺火燈​
    營運九份鄉土館的賴志賢老師所出借。磺火燈是過去礦工採礦一定得帶的重要工具,除了照明來判斷礦坑裡面的深度外;因為點亮磺火燈需要氧氣助燃,當氧氣量不足,燈火就會熄滅,礦工們就知道不能再往前了,是從業人員的救命燈。​

    #木製托盤​
    在地居民小嫻提供的木製托盤。他的阿公在九份是一個很厲害的礦工,這輩子把他累積的礦工經驗和礦石成立一個 九份金礦博物館真的沒有大金塊只有老礦工的真心 的金礦博物館。​

    木製托盤是礦工時代挖到金礦的認證。因為早期挖到黃金,對整個家族是件慶祝的盛事,街頭鄰居都會前來恭賀,挖到金礦的人會辦桌招待,木製托盤為當時端菜的用具,象徵當時關係緊密鄰里氛圍。​

    #詩畫書籍​
    華人文化有婚喪喜慶的傳統,遇到重要日子便會題詩作詞。這本從二手書店得來的古書裡面輯錄很多詩詞、賀詞和道賀文,內容道賀瑞芳當地一個很大的家族「李家」,他們在礦山這個地區,與基隆顏家並稱,在當時的礦業界稱霸。​

    《回憶修復師》將以線上圖鑑的方式,展出向居民借來的十五個回憶物件,呈現修復前後的對比,以文字和影像後製的方式,讓觀看者了解這樣物品出自於誰、背後有哪些故事、採集里民故事的過程和修復的執行方式,詮釋在地居民的記憶一一礦山的美麗與哀愁。​

    #礦山藝術季前情提要​
    今年與好友Jerry 城市漫遊者 Cityflaneurs 共同擔任礦山藝術季的宣傳協力,我們分為東西礦區,個別介紹礦隊代表的藝術家。將在9月8日至9月26日展開礦山事務所所長票選,參與投票者將有機會獲得今年「收藏礦山藝術季」的限定贈禮。​

    #礦山藝術季 #一山一家 ​
    #礦山事務所所長票選明天開戰​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嵐嶺藝術工作室

  • 土角厝修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03 11:48:48
    有 1,235 人按讚

    修復遙遙無期的星光旅社(艋舺謝宅)

    上圖與中圖由張哲生攝於2021年4月3日,下圖由張哲生攝於2021年2月11日。

    坐落在臺北市萬華區長沙街和西昌街口西南隅的星光旅社,早在1999年初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古蹟「艋舺謝宅」,可惜該屋年久失修,目前僅在其外搭設鋼棚以保護建物,但後續之整修復原工程則是多年不見動靜。

    在我小時候,這間名為「星光旅社」的老舊旅館已經沒有在營業(1971年歇業),我曾和鄰居進去玩過幾回,對裡頭的天井印象深刻,關於謝姓屋主的故事也略有耳聞;如今它成了古蹟「艋舺謝宅」,卻已不見天日許久,希望能早日見到它修復後的模樣。(不過,這裡真的有在進行修復工程嗎?)

    「艋舺謝宅」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西昌街88號,所在之地為艋舺市街發源地「番薯市(今貴陽街二段)」附近,原是一座三落大宅。此宅最初建於清光緒16年(1890年)左右,曾經是著名的「郊行」,掌握台臺北與漳泉間的貿易,對艋舺歷史發展有不少貢獻。

    謝宅原為歐陽長庚所有,他於1880年代由福建晉江移民至艋舺,開設「建發船頭行」,專營閩南與北臺灣之間的貨物運輸,因生意興隆,遂於1890年代興建此一豪宅。民國34年(1945年),歐陽家傳至第三代歐陽江淮,因財務日漸困難,又將此宅賣給同窗謝溪圳。

    原在廈門開設「建松洋行」作布匹生意的謝溪圳,於民國38年(1949年)返台定居於此,將其改闢為旅社與住家兩用的街屋。

    此宅坐西向東,原為泉州建築「三落」帶有「左右護龍」的大厝,後因日治時代拓寬道路,此宅部份被拆,前落成了兩側臨街的三角窗街屋。

    民國41年(1952年),謝宅進行整修,將原為船頭行的第一落兩層樓臨街建築修改為「星光旅社」;後又將昔日歐陽家族提供作為貨船船工住宿的第三落,改建成二樓磚木構造的「月光浴室」,但由於浴室需燃燒煤炭而屢遭環保局控告,便於民國60年(1971年)結束營業,於1970年代初期改建為四樓公寓。

    第一落的星光旅社除了二樓改成旅館建築的隔間外,主要構造、規模、外觀風貌仍保有1890年代初建時的風格,房間面積分割狹小。屋身修建後,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子使用磚砌,樓板則為傳統木桁架,木結構樑架高大,這種磚木混合構造盛行於日治時期的明治與大正年間。屋頂桁架為西洋式的三角桁架的變形;一樓外側附有拱廊騎樓,二樓則開設弧拱窗;牆面為洗石子材質,兩層樓間有一綠色裝飾帶。

    第二進屬傳統閩南式的木構建築,面寬三開間。屋頂為硬山單簷式,並鋪以仰合瓦,採用火形山牆,山牆下有青釉花磚的通氣窗。中廳的樑架為疊斗式構造,兩側木隔牆為仿「閣樓挑台」的做法,收以精緻的格柵欄杆,更有抬高內部屋架的效果。中廳前步口作為前檐廊,內部構架為四桁架,捲棚屋頂,通樑下有透雕的通檖。入口採「三關六扇」門,左右四片格扇,上有螭龍透雕,造型生動,雕工精湛,為艋舺地區所罕見。正廳裡也有雕刻精美的神龕,奉祀祖先及神明,神龕的後方留有「前堂後」,是通往後方院落的空間。

    院落間有一天井,被設置為簡單的小庭院,其護欄有石刻造型。天井兩側為廂房,廂房屋頂為平面,其樓頂與第一落後方二樓露台都築有高八十公分的女兒牆,中砌有青釉花瓶欄杆。第一落後方的門板上刻有「松、蘭、竹、梅」等造型。

    1999年1月7日,艋舺謝宅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宅第類,以作為清代中葉郊行的歷史回憶,並為1950年代鬧市裡傳統客棧的代表。

    指定為古蹟之理由如下:

    一、艋舺謝宅為臺北市僅存之清中葉郊行遺構,雖只剩第二進廳堂,但仍具有艋舺商業使之價值。

    二、第一進內廳近代改建為旅社,內部為日式風格,亦具有時代特色。

    三、第二進為閩南式傳統建築,用料巨大,木彫精美,深具藝術價值。

    但該屋因年久失修,目前第一落(星光旅社)外觀施作鋼棚架工程,給予建物保護,尚待修整;後又因前面道路施工使地基下陷,如今老屋岌岌可危。謝家尚有一子孫住在兩側早已破舊的廂房,並開設雜貨舖,正處在老屋翻修和古蹟維護的兩難之中,期待政府能將已被列為古蹟的謝宅早日維修完善。

    我在2014年1月19日拍攝的艋舺謝宅:http://goo.gl/FyJ0d1

  • 土角厝修復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28 00:04:22
    有 596 人按讚

    【記憶的保留與新生:高雄車站的故事】
    (陳信諭 醫師) 
    (這是陳醫師2017年的舊文,在228時,也重新和大家分享高雄車站的前身今世。由於當時高雄車站尚未通車,因此部分語句有重新經過調整)

    若在市區,聽到人家說要去「車頭」,大家第一印象應該是高雄車站吧。
     
    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的完成,市區內一舉多出七座新車站,這樣的印象或許正在逐漸改變。
     
    在鐵路地下化通車、中博地下道拆除後,雖然高雄車站距離全部完成還要兩年以上,就像是通過一個漫長的隧道,從我高中以來,十多年一直是「大工地」的高雄車站,終於可以看到盡頭的光亮。
     

    ★★最久的臨時車站★★
     
    2017年夏季,傳出高雄車站天花板掉落的新聞,令人發覺這座車站確實已經老了。繞著車站走,外面的隔熱材和外牆已經開始斑駁,站內充滿歲月痕跡,特別是幾處閒置的商店,看來更乏人清理。站內看來最新穎的,反而是牆上貼的大幅地下化願景圖、新車站和綠廊,即將在明年實現。
     
    高雄臨時車站自 2002 年啟用,是台灣使用最久的臨時車站。
     
    這十五年,是半代人的時間,我仍依稀記得高雄車站廣場前的鯉魚、挑高的大廳、和狹小的後站。但現在進出車站的這代學生,應該已經沒有舊車站的記憶了吧。
     
    移到一旁的老車站,以「高雄願景館」的面貌風光開幕。但不知是否等了太久,那些本來是展示「願景」的展品,早一步在願景達成前凋零。目前已重新修繕,改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
     

    ★★延宕和凋零的高雄車站★★
     
    回到車站遷移的開始,2002 年到 2007 年,進行的並不是「鐵路地下化工程」,而是捷運紅線高雄車站的工程,鐵路本體並沒有施工。因此,2018年以前的「捷運高雄車站」也是位在永久站南側的臨時站。
     
    其實,地下化工程早在 1996 年開始規劃,1999 年完成左營至鳳山地下化計畫,但經建會因規模龐大並未核定。直到 2006 年謝長廷擔任院長任內,才又核定此項計畫。但後來又陸續追加左營與鳳山計畫。繞了一圈,回到原點,直到 2009 年,地下化工程才真正開工。途中又遇到中油管線遷移等諸多問題,讓計畫幾經延宕。
     
    就在計畫不斷延遲之下,高雄車站也逐漸凋零。
     
    左營新光三越開幕後,左營站的進出總人次就已超越高雄車站;近兩年,捷運左營站人流也穩定超越高雄車站。左營車站儼然站穩大高雄最大交通樞紐的位置。
     
    反而高雄車站周邊的幾個商圈,隨著商圈轉移、以及商業模式的改變,欲振乏力。缺乏明確的建設期程,也讓民間投資卻步。
     
    在計畫過程中,多次的計畫變更,中央與地方的協調困難,缺乏不同工程間的整合等等,都是台灣大型建設屢見不鮮的問題。
     

    ★★公民參與 X 高雄車站★★
     
    幾經波折的高雄車站,卻有個少見的亮點,就是車站本體的「公民參與」嘗試!
     
    原本的工程顧問公司,找了知名的 SOM 來做車站設計,先是被民間批評對老車站量體缺乏尊重,背後卡在超大頂棚沒有單位想維護的窘境。工程多次修改,改了個小頂棚方案,卻越改越糟糕。
     
    2013 年,許多公民團體組成「高雄車站公民參與行動聯盟」,除了直接對官員提出訴求,也在雄中與願景館辦了多場論壇與工作坊,邀請市民來參與對車站的想像。
     
    在雄中的那幾場,有眾多每天搭火車上學的學弟、畢業的學長、有鐵道迷、有世居周邊的居民,紛紛發表對車站的看法。
     
    加入民眾意見後,雖然最後並非重新競圖,都發局還是擋下了車站都審案,讓工程公司重新更換合作團隊,找來 Mecanoo 規劃車站。
     
    雖然過程並非人人滿意,但此行動已寫下了台灣公民參與都市重大開發案的典範。在眾多官僚爭論推托的曲折過程中,讓我們看到對高雄有期待、想付出的市民,願意關心公共議題。
     
    我想,民主就是在這一連串衝撞的過程中產生的吧。
     
    ★★想像我們的城市★★
     
    早年,隨著港市發展,現代化都市計畫因此而建立。高雄車站,承載著帝國前進基地的期許,也見證過再殖民的殘暴鎮壓,也終於能凝聚更多市民的記憶與夢想。
     
    我們真心期盼,這樣的美事不應該只是特例,我們更應該在制度上創造鼓勵公民參與的機制,讓「公民參與」的精神,深入到市民對城市公共議題的日常關懷。
     
    讓我們一起來想像,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城市吧。
     
    我們認為,一個「前瞻」的城市,不能忘記自己的過去,要成為具有歷史厚度的城市,必須珍惜有形和無形的歷史資產,讓市民的共同記憶有所連結,讓我們更清楚城市為何是現在的樣貌,更清楚未來又該走向何方。

    ★★回顧高雄鐵道發展史★★
    歷史上,高雄的主要車站曾經出現過五代車站。應該不少人都知道,高雄第一座火車站不是在「大港埔」,而是在「哨船頭」一帶。

    鐵路會在這裏興築與選址,和高雄港的發展息息相關。

    19世紀的鐵路建設,為國家經濟與軍事發展重要基礎。日本時期,為了運輸軍需物資,先在清國修築的官道上鋪上輕便軌道供台車行駛,稱為「台灣陸軍補給廠輕便鐵道」。1895年底,打狗到台南的軌道就已完成,終點就鋪到接近哨船頭附近,以利銜接海運,後來縱貫線的工程物資便由這裏上岸運輸。

    同時,總督府以發展全台縱貫鐵路列為優先建設,並由南北兩端分頭興築。因清國所建路線選線與施工標準太爛,故北段大部份廢除重建。南段則於1899年底在打狗動工,往台南建設(清國時期縱貫線的規劃最南只到台南)。隔年底就通車到台南。

    1907年又興建打狗到九曲堂的鳳山支線,1912年再延伸為屏東線。


    ★第一代火車站:鹽埕埔庄
    1900年通車的第一代高雄車站「打狗停車場」,位置在鹽埕埔車路頂,山下町十七番地,大約在今日鼓山一路87巷口,也就是第二代車站北方500公尺,當時車站的南邊就是海了。

    由於縱貫線完成之初抱持速成主義,因此可以推測當初木造站房也只以實用為考量,在第二代站房完工後就拆除,今天已難尋覓存在過的證據。


    ★第二代火車站
    而由於港口鐵道業務量不斷上升,1904年總督府開始往車站南方填築碼頭用地,1908年第二代「打狗駅」就落成在海埔新生地上,而周邊填海造陸的新市街(淺野埋立地),也在1908年「打狗市區改正計畫」後,形成了高雄第一個棋盤狀的現代都市計畫區。

    不論是行政,金融,商業等機能都集中在車站周邊。車站延著碼頭往魚市場延伸的鐵路,稱為濱線(Hamasen),就是「哈瑪星」名稱的來源。在2017年9月,這個歷史地名也將重新成為輕軌車站的正式站名。

    打狗車站擴建後,鐵道和碼頭的轉運更為便利,現代化船舶已經能直接靠港,鐵道也鋪軌到碼頭上,中間不需再由駁船轉運,便於提供米糖等物資外銷的海陸聯運機能,是高雄現代化港市之始。

    1920年日本政府「地方制度改正」,打狗改名高雄,哈瑪星一帶成為高雄州高雄郡高雄街,車站也改名高雄駅。但在港市蓬勃發展下,僅4年高雄街就升格為高雄市,市區也繼續往東擴張,「市區計畫變更」也跨過高雄川納入三塊厝,苓雅寮等地。港口設施在1937年也已經完成到高雄川口。

    可以說這時期,高雄的市區、鐵道、港口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代火車站:大港埔
    1930年代,高雄市人口超越台南,高雄港吞吐量直追基隆,自然需要更新的計畫。在1936年公布的「大高雄計畫」中,高雄駅遷移大港埔的現址,位居都市計畫中軸線位置,整個市區以環狀臨港線為界,範圍和設計居住人口均擴充數倍,預計以1965年飽和人口40萬人為目標。

    順道一提,雖然1950年代高雄人口就超過設計的40萬人,但缺乏都市計畫概念與施政能力的中華民國政府,將這個計畫一直沿用到1970年代以後。

    第三代高雄駅在1941年6月20號落成,這時候已經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前不到半年了,在軍部執政下,國內氣氛轉向「忠君愛國」,「不惜一戰」等口號。採取興亞式建築的高雄駅,似乎也反映著大日本帝國的自信滿滿。

    同年,東港線、鳳山雙軌化也陸續完成,鐵路隨著港區也擴大到苓雅寮,戲獅甲工業區,新高雄車站成為高屏平原的集散核心,高雄市除了港口機能外,也被賦予南向商工基地的角色。

    然而,二戰很快就轉向對日本帝國不利的走向,1944年開始,美軍多次空襲台灣,攻擊目標集中在高雄港周邊,高雄港駅也被完全燒毀。現在看到的站房是戰後重建的混凝土建築,位置稍稍偏南一點,已非原始木造站房。

    ★★再殖民屠殺的見證★★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佔領台灣,受到戰火波及的鐵道雖然迅速修復,但高雄車站卻成為另一樁悲劇的舞台。

    1947年228事件發生後,憲兵佔領高雄車站,並在站房二樓架設機槍,高雄對外鐵路交通遭到切斷,糧食無法進入高雄。3月5日雄中自衛隊進攻高雄車站試圖驅逐憲兵,卻被開火壓制,雄中畢業生顏再策中彈喪生。

    3月6日高雄鎮壓開始,民間推派的處理委員會在市府被逮捕槍決,彭孟緝命令部隊攻擊高雄車站和雄中一帶,第21師獨立團第3營開拔到場後,便開火掃射車站與地下道人群,死傷慘重。

    3月6日至7日,軍隊調來迫砲砲擊雄中並派出步兵攻堅,雄中也成為228事件中唯一遭到國府軍攻擊的學校。

    就像是筆者前幾天提到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場景,在高雄車站前,中國軍隊對著所謂的「同胞」人民開槍,除了槍彈下的死傷,往後數十年白色恐怖下對歷史的扭曲與壓抑,讓相關的記憶成為禁忌,更長年在台灣人民心中投下恐懼。

    我就讀高中時,雖然已是民主開放的年代,但還是對發生在自己城市的血腥歷史所知無幾。

    ★★城市蔓延造成的衝突和陷阱★★
    隨著經濟發展,過去作為城市邊界的鐵道開始被蔓延的城市翻越,在數十年未重新檢討都市計畫下,眾多的矛盾成為城市中暗藏的陷阱。

    例如,臨港線旁凱旋路埋設的油管,在1970年代前還在田野之間,卻很快的在短短數十年被密集的住宅所包圍,但是,周邊的居民乃至地方政府,卻是渾然不覺有何危險。


    ★都市縫合:第四代/臨時火車站
    在北高雄逐漸從農田與水塘轉變為高樓大廈之際,鐵道成為交通的阻隔。1970年代之後,南北向的主要幹道陸續興築立體交叉,中博地下道也在1987年貫通,此時隨著台北地下化工程如火如荼進行,「鐵路地下化」儼然也成為每次選舉候選人的政見。

    在高雄車站地下化工程終於被核定後,龐大的站區先後進行了多項工程,高雄車站進入超過20年的大施工期。

    2002年3月28日,臨時車站先行啟用。雖說是臨時車站,但引進了「準跨站式站體」的概念,站內空間也比原先擴充。在超乎預期的十多年服務後,給予「第四代高雄車站」的地位應該是不為過。

    ★第五代
    隨著文資保存的意識提升,和台北車站的命運不同,市民與市府均有保存高雄車站的高度共識。2002年8月,重量3500噸的車站建築,下方被挖空裝上滑輪,花了3天移動85公尺,推到原址的東南側。

    市府當時就拍板敲定,第三代車站未來將移回原址,成為第五代車站的軸線核心。新車站配合舊車站的設計,也將是全台唯一。

    值得一提的是,遷移工程是由當年興建第三代車站的清水營造公司台灣分公司吉普營造所延攬。據當時市長謝長廷所述,高雄爭取2009年世運時,世運副主席與秘書長來高雄參觀,跟謝市長說:「一個有能力保留火車站的城市,也一定有能力舉辦國際性運動賽會」。

    ★★文資保存應該要更完善★★
    然而,在風光保存車站之餘,對於鐵道文資的保存意識與實踐卻有更多令人憂心之處。

    2002年,高雄港站南號誌樓因興建橘線被直接拆毀。後續雖在「打狗驛保存聯盟」等團體努力下,高雄港站取得歷史建築地位,並改為「打狗鐵道故事館」,然而台鐵仍一直有開發全站區的計畫。2015年高雄港站土地的保留運動,更引起鐵路工會與市民團體的對立。

    高雄車站本身雖獲得保留,但在新車站設計的過程中,對於舊車站遷回原地後的利用方式,能否保有部分車站機能,比如說售票,服務中心等,都未得到確定。

    而前幾年多位市議員主張舊車站無用,要拆毀舊車站,更讓人看到了地方政治人物對歷史與文化的漠視。

    高雄具有台灣最豐富的鐵道文史資源,最多形式的軌道運輸,一頁軌道運輸史,更是和港市的發展與茁壯密不可分。濱線復駛,鐵道博物館......等等計畫,在地方被提及多年,卻常常是有了希望,更多失望。

    ★★未來展望★★
    作為在地高雄人,我一向主張「軌道建設,以人為本」,屬於全體高雄人的記憶,也更該在建設的過程中妥善保留,或轉化嵌入未來的發展之中。回顧高雄車站百年回憶,我們這代更有責任,串連大家的過去記憶與未來期望,訴求更好的公民決策參與機制,讓高雄人對自己的城市有更多的了解與認同!

  • 土角厝修復 在 Meck大叔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2-22 18:17:39

    景點名:深坑老街|Shenkeng's Street Of Old
    電話:886-2-26623116 ( 深坑區公所 )
    地址:新北市深坑區深坑老街
    開發時間:全年開放(依店家營業時間為主)
    關於:
    早在清代時期嘉慶年間就有深坑市街的出現,陸路方面為清代時期臺北往返宜蘭的淡蘭古道必經之處,街上昔日是販賣茶葉及染料的臨溪集散市集;深坑北臨臺北盆地,位居景美溪中游北岸,水路則經由渡船頭運往艋舺等地,為早期文山地區的茶葉在景美溪集散的重要轉運站。深坑老街長度約有300公尺,道路是一條寬兩公尺的泥土路面,兩旁皆為草厝,在街上中段有一間王爺公廟。有一次的廟會活動因為燃燒紙錢不慎起火,將整條街的草厝燒毀,事後民房重建時皆蓋成瓦屋,牆壁使用土角磚、地板則為水石構造,這些構造是為了用來防火而闢建的,即稱「土角厝」。日治時代1915年起,日本人實施市區改正計劃才將深坑街拓寬,兩邊街屋也改建成有亭仔腳的立面街屋,至今也是老街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
    深坑地理位置四面環山,為深坑區主要的商圈,主要販售豆腐相關美食、芋圓、肉粽等,亦有古早味十足的童玩店供民眾參觀選購。 老街全長約三百公尺,以純手工製作的方式加以鹽滷的「深坑豆腐」聞名全國,現今隨處可見各式豆腐衍生商品。每年市政府文化局都舉辦「深坑四寶文化節 」以豆腐、綠竹筍、黑豬肉、茶葉等四樣在地名產為地方行銷。
    2008年起為重現深坑街早年古樸風貌,新北市政府將深坑街列於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重現古蹟保留及現代生活的融合與共存,城鄉局針對騎牌樓保存與修復,因為街屋是不可切割,針對私人的土地及建物部份,城鄉局擬定獎補助辦法,希望以獎勵的方式鼓勵老街的居民踴躍參與整條老街的風貌保存,復舊工程於2012年9月順利完工。在近年也因為觀光熱潮興起,加上國道三號與國道五號的開通,使得深坑老街的旅遊再度興起,新北市政府為了有效彌補現行跨越景美溪僅依賴中正橋與昇高橋的不足,興建平埔橋從平埔街往南跨越景美溪,再銜接文山路二段,加快聯繫國道的時間。
    深坑街與北深路交會處有棵茄冬老樹,其樹枝葉茂密、樹形優美,早已是深坑老街最顯著的地標。據當地居民表示,位於交會處圓環內的茄苳老樹年齡約有一百多歲,樹下圓環設有座椅供人休憩,是鄰居們聊天和遊客歇腳休息的場所。1981年,公所興建中正橋並欲拓寬深坑街時,計劃砍除在路中央的老樹,幸而當時蔣經國總統至深坑地區巡視,居民陳情希望保留這棵老樹,於是總統指示公所加以保護,老樹才得以保存下來
    #Meck大叔#深坑老街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