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Light 工作坊|
📍|主題|
▫️ 土木系日常
📍|前情提要|
◻️土木系都在學什麼?是又玩土又玩木頭的科系嗎?是的,我們的確又玩土、又玩木頭,但土木系的範疇絕對不如各位所想像的如此狹隘。小弟我現在是台大土木系的大二生,現在就讓我來為各位簡介一下土木系到底都在做些什麼吧!
📍...
|Spark Light 工作坊|
📍|主題|
▫️ 土木系日常
📍|前情提要|
◻️土木系都在學什麼?是又玩土又玩木頭的科系嗎?是的,我們的確又玩土、又玩木頭,但土木系的範疇絕對不如各位所想像的如此狹隘。小弟我現在是台大土木系的大二生,現在就讓我來為各位簡介一下土木系到底都在做些什麼吧!
📍|除了玩土和木頭,我們還學了·······|
◻️土木系的英文名稱是Civil Engineering,也就是文明工程的意思,意即所有的文明都與我們有關係,舉凡你在生活上所遇到的東西,都與土木工程脫不了太大的關係,例如房屋、橋樑、交通等,都隸屬於土木的範疇,所以土木系的出路事實上是非常多元的喔!
📍|土木系的日常生活|
◻️地理位置優越
土木系擁有兩座系館,分別為土木系館和土木研究大樓,基本上大學部的同學除了實驗和實作課以外,大部分時間都會待在系館內。土木系館在台大校園中的地理位置非常棒,屬於校園的中心地帶,臨近台大總區的兩大學餐—活大和小福,總圖書館更是在走路5分鐘內可以到達,無論是想要吃飯還是讀書都非常方便。此外,各個教學館也都距離系館不遠,可以說是遲到仔們的一大福音啊!
◻️系空間
說到土木系館最舒適的地方,莫過於土木系的系空間了,系空間就是一個系上提供給學生休息交際的地方,大概兩間教室寬,非常之大。只要你是土木系的學生,想進去就能進去,睡覺、吃飯或甚至搬switch去打都沒問題,是一個非常輕鬆的空間,像小弟我就把系空間當作一個放鬆的場所,不是在沙發上睡覺就是在和同學打屁玩桌遊,如果今天上課上的很累或需要找人聊聊天的話,系空一定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化工是我們的鄰居
土木系館非常特別,是與化工系連在一起的,因此兩個系的人們是可以互相串門子的,像我就喜歡到化工系上廁所,因為化工系的廁所比較大間,並且距離系空間比較近,因此成了首選。還有許多人喜歡到化工系的垃圾場丟垃圾,聽說現在化工系的垃圾場旁邊的阿姨就是為了監督土木系學生,不要讓我們亂丟垃圾過去才特別設置的(聽我同學說的,不一定是真的(◐‿◑)�)。
📍|土木系的課業四大特色|
◻️土木的專屬dress code
在剛入學的時候,系上就會發給每個土木系學生一頂工程帽和一件反光背心。沒錯就是類似路 上的工人穿的那種,上面繡有台灣大學的字樣,穿出去大家都能知道你是打哪來的。而你不要以為這些東西穿不到,從大一的測量實習開始,只要在校園內進行戶外的實習或實作,都必須穿上它。所以你若在台大的校園看到一坨年輕人穿著反光背心和安全帽,記得不要對他們投以異樣的眼光!(還要記得離他們遠一點,器材很貴!)
◻️實作課
土木系非常重視實作能力,因此從大一開始就有很多實作課,通常都被取名為….stone,簡稱石頭課,這堂課就像石頭一樣硬,不是可以輕鬆矇混過關的,會需要花費很多課外的時間討論和實作,死線前搞到半夜是常常發生的事情,不過這些課程累歸累,卻往往是最有成就感而且能夠學到最多東西的課,會讓你真正有融入土木這個產業的感覺,而實作課的成品也往往會留下來,放在某個地方展示一陣子(像小弟我這學期的作品就有在寶藏巖展出一段時間),也因此學長都常說實作課才是土木系真正有意義且能學到東西的課。
◻️自由多元的選課
土木系一屆的人數約莫落在100多人上下,許多必修都需要分三班上課。土木系的必修都是可以自由選擇班級,你可以打聽哪個老師教得好、哪個老師的課特別輕鬆來決定自己要選哪個班,也因為如此常常可以看到必修課有一個人特別好的老師教室被擠爆的畫面。更特別的是,由於土木系中有許多國外來的外籍生,因此三個必修班中往往都有一個是全英文班,不只給外籍生修習,想精進自己英文能力或想認識外籍生的就可以選擇加入,在選課上面可以說是非常自由且多元,是土木系的一大特色。
◻️給想逃跑的人
江湖人稱大一三幹話:輔系、雙主修、轉系,做為現在工學院相對容易進入的科系,相信有許多人是抱著想要轉系的心態進入土木系的,這種想把土木系當跳板的人要注意了,像電機、材料等科系,在雙轉的資格中,都有看普通物理這個項目,然而土木系在大一的課程中比較特別,是沒有普通物理的!要一直到大二上才有,因此若是想要輔雙轉的同學們就要自己去找沒有衝堂的外系物理課上,相對來說辛苦許多,所以要進來轉系的朋友們要自己注意啦!
📍|總結|
◻️除了課業以外,土木系也有其他系上的活動,土木之夜、土木週、土木營之類的應有盡有,因此生活是非常豐富且有趣的,而且土木系相對其他工學院來說也沒那麼硬(除了實作deadline前),多餘的時間就可以參加各種社團和課外活動,生活不會只有讀書,超級快樂的。另外,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教授對我們說過的,醫生的一個失誤可能會害死一個人,但土木工程師的一個失誤可能害死數十甚至數百人,所以土木工程師是禁不起差錯的,聽起來是不是超厲害的啊!
📍|編者|
▫️ Crood
▫️ 底下Tag一位喜歡玩土或木頭的同學,建議他可以讀土木系!
土木系出路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晚上代表處的經濟組徐大衛組長, 特別找了我們下塌旅館附近的紫藤茶原餐廳請我們吃飯。該 餐廳是紫藤茶文化推動下的生活飲食空間。成立於1997年, 是 馬來西亞第一家茶菜餐廳。取名<茶原>,意喩溯本還原,讓茶回歸體現在生活中的品飲膳食。 而其創辦人是當年在台大讀書與我同年的土木系同學林福南,因為經常在紫藤廬吃飯喝茶因而成立的。以下取自
茶 雜誌|大馬如是紫藤『三十。而立』慶 茶宴五百客
大馬紫藤三十歲 繁華盛景共相憶
茶原茶宴五百客 佳餚請飲聚人和
葉俊良、胡碩珍 / 吉隆坡現場報導
紫藤文化集團創辦人
林福南專訪
林福南先生於華人文學作家張大春所書的《紫藤》墨蹟前,接受【tea雜誌】専訪
如斯形象 如斯力道
這是林福南的形象,身著南洋風格米白色純棉上衣,眼神閃耀沉思的光澤,說起話來條理明晰,侃侃而語節奏激揚,幽默自解暗合時勢,笑開來便如個頑童,他的人生路最是幸運,有茶有友有親人相伴有牽掛有祝福!
戲夢人生,一奔中年,播下茶緣,花開遍野。他及同一代所有人的回憶都封藏在紫藤茶坊每一寸所見之處。
一切有為法,夢幻泡影,人間闌珊處,悲欣交集。此刻往後,惟願《曾經,如此美麗。未來,平安靜好》。
如是福南 如是紫藤
林福南先生的《如是紫藤》是永不退休的!青年走至中年,三十年來前行路,歷經風風雨雨、曲曲折折、上上下下、缘起緣滅、聚散離合,美麗又艱辛。如露亦如電瞬息萬言變的時代中,他標舉主旨《團隊》為紫藤文化創意創業的精神內核,打造出《紫藤》猶像一台有自主生命的列車,無畏的走在大時代賜予它的前行軌道上一路奔馳。看盡花開水自流,風來雨施茶更香,行到滄海桑田處,兀自坐看雲起時。
落筆至此,不禁思及明代陳繼儒先生《小窗幽記》偈句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如斯言,便生如斯心。
如斯心,亦作如是觀。
側記阿爺林平祥先生
紫藤開幕 阿爺首日便至
一間茶坊 開啟一段茶緣
1987年1月1日紫藤開幕第一天,便迎來了「阿爺」林平祥的到來。今日的我們,無緣親眼見證當時茶坊以茶為媒所帶起的盛景。今日的【tea雜誌】19,緣於南洋工夫茶專輯的製作,於是我們有機會三次造訪馬來西亞已避居修養的林平祥先生。
三來大馬,三訪阿爺,
無私分享,以茶育人。
每每反思,海外僑民,
崇祖知禮,茶湯相續,
古訓勉示,一招一式,
源於敦學,根在生活,
品啜精進,上下求索,
日常請飲,工夫俱在。
在閉居休遊期的大馬茶界精神泰斗阿爺林平祥的探訪中,總是一次次的被開啟,於水、於茶、於器、於場域、於口腔至全身,阿爺傳授分享,啟人於內覺察六觸,眼、耳、鼻、舌、身、意,於外知器、擇水、知温、慎時。彼之陸羽著茶經,今昔阿爺以茶啟人。
「阿爺」慷慨無私,以茶分享的精神,讓愛茶的人在南洋有如一個大家庭般的共榮溫情。而紫藤茶坊,亦如星火燎原般的在大馬遍地開花。
敘說紫藤 三十而立
紫藤集團董事長林福南先生為紫藤三十細述來時路 。
午間來賓共聚一堂 《因紫藤三十而立一聚 為雲手基金啟航一募》 。
席開慶茶宴,款待五百客,台上台下,賓主以茶代酒互敬祝願,期許紫藤花開五十,再聚一堂同歡 。
創辦人林福南暨老戰友紫藤董事會主席謝錦有向同袍雲手文創基金會執行總監陳嬋菁致敬致謝,奉上《宋聘號》大禮,紫藤三十而立,他們一路同行,相扶與共。
紫藤茶坊
紫藤茶坊(新馬第一間茶坊,位於吉隆坡茨廠街)
誕生於1987年1月1日,紫藤青葱過三十,大馬華族茗友伴,茶情一堂喜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這日子,在南洋大馬吉隆坡,「茶」無疑開啟著一群又一群年輕學子理念相投,創業拼理想,兼容並蓄,掀起了大馬八0年代南洋茶文化 「茶藝復興時期」。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迎來一群青春正盛不枉少年,青葱歲月充滿拼搏理想,舉杆揚旗而起的便是紫藤集團創辦人林福南先生。
三十九歲時著作「解馬」一書,提出「流動」 是江河唯一的出路。
當代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王魯湘先生為紫藤企業精神題字,懸掛於吉隆坡紫藤總部。
知名華人漫畫《老夫子》作家王澤為紫藤寫下「飲得茶多人快樂」
林福南他是亞洲周刊、中月刊和資本家等跨國雜誌推崇的馬來西亞文化創業模範。簡單的說,他在賣茶; 勇敢的說,他在開闢文化創業途徑; 認真地說,他不斷為國家和華社解碼; 無論怎麼說,還是他說得最好: 流動,是江河唯一的出路。
紫藤文化走廊上海報呈現舉辦過的活動,扮演著中國傳統文化及各類項藝術活動在大馬的重要推手。
紫藤舉辦過之藝文活動
紫藤初創
《茶空間一茶文化一多元文化》
林福南生養成長於大馬,負笈台北就讀台灣大學時,深受當年文藝時潮薰陶,抱負責志契闊磊磊!學成歸國,憶得常徜徉於台大旁紫藤廬及東坡居,感受到「那個空間滿足了我們一種說不出的文化鄉愁,帶給人一種滿足和愉快,觸動個人一種人文情懷的孺慕,並且知道這是我們要的空間」。因此在茨廠街以邀友集資的方式創辦了當代大馬第一個人文茶藝空間—紫藤茶坊。他以「集眾人之資、聚眾人之智、合眾人之力、凝眾人之願、成眾人之志』,將紫藤企業由茶文化走向多元文化。在此也經常舉辦藝文活動與講座,承襲了林福南先生於台求學時開啟的精神淵源。他認為:「文化可以改變世界!」
(影像摘自[人物] 2014 issue 2)
紫藤三十。而立慶茶宴節目
茶宴節目精彩豐富,有本地表演藝術工作者,老中青三代一路相陪,共同預祝紫藤花開到五十。
人人人鼓劇場以歡慶的一首《鬧擊》,自由奔放的鼓樂為紫藤三十慶茶宴揭開序幕 。
歲在知天命近耳順的紫藤創辦人林福南先生,於紫藤三十慶茶宴中,聆聽老友周金亮輕哼柔吟著《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説愛你》,全場嘉賓亦同堂一齊高歌,歡唱出這屬於他們的年代,他們的歲月,他們的記憶!
曾經身在紫藤茶坊工作的大馬《激盪工作坊》歌手周博華,今日回家回到紫藤,獻上一首《知道你在城裏》,恬淡輕歌,沉吟中記憶細無聲息的漫煥開來…《知道你在城裏,那種感覺真好。…知道你在城裏,我會加速心跳。…》紫藤茶坊是周博華自中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此刻回「家」,是向創辦人林福南討茶喝的。
記憶淵深而清芬,塵封的回憶穿越時境裊裊繞盈,《紫藤三十》溢滿青春的魂魄與激盪的神采!而在台下的林福南正以心、手拍擊,暢懷凝望,歌聲裏回憶奔瀉,這是他們一代人曾經駐留悲喜清歡的紫藤茶坊歲月。
石頭舞團《板蘭花兒開》
梁家恩短劇《一對馬來半島情侶的樓台會》
節目落幕,紫藤集團創辦人林福南先生向與會來賓與藝術家們致謝與致敬 。
紫藤三十而立記事
紫藤創辦人林福南先生與紫藤集團茶藝總監蕭慧娟女士同慶三十而立 。
紫藤茶藝總監,人稱「表姐」的蕭慧娟,在紫藤慶祝三十的喜日當天,邀集來自海外的我們(右至左):深圳華巨臣茶博會方世龍、表姐蕭慧娟、香港茶人黄集斌、廣西蒼梧六堡茶業總經理黃利華、廣西蒼梧六堡茶業董事長張金牛、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游玉瓊、台北【tea雜誌】總策劃胡碩珍及主編葉俊良,於茶宴前参觀紫藤總部,茶敍間為我們講述紫藤經營理念及一路前行的點滴分享《時光如駒,紫藤依在》!今日紫藤員工共二百五十名,均股集資股東人數逾三百人,創辦人依舊同一人。林福南先生本色一如當年,帶領紫藤團隊,以茶為媒,文化創業為信念,根植大馬,前行中國,走向世界!
吉隆坡邵氏廣場紫藤集團總部
1997年成立《紫藤茶原》,是全馬第一家茶菜餐廳,蕭表姐向大家介紹取名《茶原》意喻的理念是「溯本還原」讓茶回歸於每一個人日常生活飲食當中。這正是將茶藝入料理,以茶餐食養為懷的《紫藤》茶精神。
紫藤精神:天地人和 以茶為媒
紫藤茶藝 有情人生
#茶雜誌 #大馬如是紫藤 #三十而立慶茶宴五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