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土木工程顧問公司排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土木工程顧問公司排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土木工程顧問公司排名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中山大同陳怡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國民黨想操作攻擊,卻拿石頭砸自己腳! 🔺遠通ETC出包,又是亞新公司放水! 🔺別以為大家不知道,包工程都是同一批人在玩! 🔺來標的公司都是你們開的,還有的選嗎? 南方澳大橋是所有到蘇澳的人必看的地標,卻在米塔颱風剛走的隔天,轟然斷裂,這一幕震驚了所有人,除了橋斷的景象太過嚇人,被斷橋壓到的...
土木工程顧問公司排名 在 中山大同陳怡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國民黨想操作攻擊,卻拿石頭砸自己腳!
🔺遠通ETC出包,又是亞新公司放水!
🔺別以為大家不知道,包工程都是同一批人在玩!
🔺來標的公司都是你們開的,還有的選嗎?
南方澳大橋是所有到蘇澳的人必看的地標,卻在米塔颱風剛走的隔天,轟然斷裂,這一幕震驚了所有人,除了橋斷的景象太過嚇人,被斷橋壓到的漁船到底上面的漁民漁工,能不能被及時救出,一瞬間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原本在立法院總質詢的交通部長林佳龍與內政部長徐國勇,甚至原本預定到台中的蔡英文總統,以及國軍及警消弟兄,都先後趕赴現場調度指揮,全部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趕快把人救出來,以及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斷橋的主因,並且好好的計畫如何重建,相信這也是所有國人所期望的。
然而,這時候就是有人這麼不甘寂寞,想要來刷存在感,企圖利用這次的災難來操作成是歷任宜蘭縣長的問題,不意外的,會做這種事的人,或者說這種人最多的黨,就是中國國民黨。
這種手法雖然很下流,但就是有人愛用,因為總是會騙到一些票,然而,中國國民黨大概忘了,南方澳大橋的工程規畫,得標的公司,叫做「亞新工程顧問公司」,這間公司在台灣工程業界的排名,大概算是前三大的,而根據台灣的歷史發展,舉凡工程交通業界,無一不是國民黨相關企業,亞新與國民黨的關係,自然也不在話下。
2016年的時候,就有立委發現,當時新北市長朱立倫的副市長高宗正,負責的是造價153億元的淡海輕軌,與340億元的捷運三鶯線,巧合的是,等到這兩大公共工程規畫標案都發包出去了,高宗正卻跳槽到亞新去當「研發長」了,猜猜這兩個標案是誰標到的?就是亞新。
另外,國民黨每次都拿出來說嘴的「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也就是俗稱的ETC,在2006年的時候,也被爆出進行測試時使用的資料造假,明明遠通電收使用紅外線系統有多筆記錄,是沒有辦法順利扣款,亞新居然讓遠通以「最優廠商」的資格過關!至於負責測試的公司是誰呢?答案不意外的,又是亞新工程顧問公司。雖然亞新當時出面澄清,指測試時政風人員都在場,但,那又怎麼樣呢?因為3年後,亞新又被踢爆,高速公路局6年下來總共付了1億4千萬給亞新的十個顧問,平均下來,每個顧問一個月可以拿19萬!明明一個已經上路的電子收費系統,每年還要編這麼多的預算給顧問公司,到底是為什麼?由此可見,從國民黨執政時開始的「工程交通幫」,這威力有多麼恐怖,不管你誰執政,反正公共工程這一塊,就是我們的地盤,愛怎麼分就怎麼分。喔,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亞新出身的,目前檯面上最有名的人物,要算是前台北市副市長,同時也是韓國瑜「國政顧問團」的成員之一,歐晉德先生了。
講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告訴國民黨一件事,不要以為大家不知道,過去包工程都是誰在包,也不要以為人民不曉得,土木交通這一塊,都是同一批人在玩,就算是民進黨當縣長,那又如何,來標的公司都是你們開的,還有的選嗎?此外,現在正是全國同心救災的時刻,拿這種災難來製造政治對立,除了下流沒品外,實在不知道要用什麼形容詞來形容,而如果國民黨還要繼續做這種攻擊,小心打到的會是自己。
https://www.fountmedia.io/article/36024
土木工程顧問公司排名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建築費貴=樓價難跌?- 股榮
二手樓有下行壓力,近期多宗誇張低價成交,集中在三類別。第一是財務出現問題的業主,例如多按盤及單位已經資不抵債,被財仔賤賣套現;第二類是早年在港買樓的內地買家,就算劈一、兩成,賬面利潤仍然可觀;第三類是單位質素欠佳(如凶宅或凶宅同層,以及遺產貨等),在市道轉壞及急欲出貨之環境,難免被狠狠鋤價。
無論是甚麼原因,成交了的價,就變成了市價。在準買家角度,往往以最新一單成交作為準則(Benchmark),還低一成是基本步,更甚者是叫低兩、三成博大霧。今時今日,撇除上述三類業主,大部份持貨能力仍然很強,高位降價一成相信是目前最大忍受限度,因此,二手成交估計會繼續萎縮,而樓價跌一成,應該是今浪調整的幅度,直至另一個特大誘因出現。另一個誘因令樓價出現新一波跌浪,估計不外乎三個。1)外圍經濟出現黑天鵝;2)政府撤銷辣招稅,令市場供應驟增;3)發展商新盤及貨尾盤減價促銷。
近幾年,發展商講得最多的說話,是建築成本貴,樓價難大跌。本月上旬,國際顧問行凱迪思發表《國際建築成本研究報告》,香港是亞洲建築成本之首,全球建築成本的排名,僅次紐約及倫敦。近年本港私樓建築成本每呎超過4,000元(不包括地價),最新說法是,建築成本已超過每呎5,000元。
統計處有個建築工程投標價格指數,2003至2007年,指數介乎700至850水平,每年升幅只有低單位百分點。但隨着多項大型基建及復建居屋等,指數由2009年第二季的983點,升近一倍至今年次季的1761點,而過去三年累升23%。事實上,政府今年4月曾公佈委託顧問研究顯示,佔建築成本35%及50%的建造業工人工資及材料,在過去三年分別上升34%及7%,從而令整體建築成本累積上升21%,當中勞工成本佔升幅12%,建築材料成本只佔4%。
由統計處公佈的建築工程工資及材料成本指數,亦得出類似數據。土木工程及建築合約的綜合工資,過去三年累升34%及45%,但部份建築材料成本已經出現明顯跌幅,其中瀝青跌價一成、金屬模板跌價逾兩成、鋼筋更加超過四成。在內地原材料價格持續走弱的環境,可以相信,建築材料價未來易跌難升。
今年是建築工程股上市的豐收年,初步統計,年內上市或即將掛牌的建築工程股,無論主板及創業板,數目超過15家,撇除創板相關股,在主板上市的工程股甫上市即潛水。行業一窩蜂上市,與其說市道好,我卻估計行業盈利似有見頂之勢,趁最好景、估值最高的時候上市抽水。就算往後業務唔掂,卻可成為賣殼的熱門對象。
近年湧現的建築顧問公司,會向工程公司收集物料價單,通報抬高物料價格水平,而建築工程尤其向下分判的,分判商亦會在項目投標時聯手托高價格。《競爭條例》正式生效後,這些動作可能違例,或有助建築成本下降。
曾幾何時,羅素街是全球最貴租的街道,今日已經五、六折大減價。同樣道理,香港建築成本全亞洲最貴,亦不代表將來只升不跌。建築費貴只是發展商冠冕堂皇賺到盡的藉口,去到最後,還是離不開供應及需求的大原則。當發展商用到超高成數按揭,助準買家上車也未能成功出貨,明年或回歸現實,直接減價,昔日甚麼建築費貴、樓價難跌的藉口也會消失,這是樓價下跌的第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