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土壤生態設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土壤生態設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土壤生態設計產品中有14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青鳥 Bleu&Book,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𝗕𝗹𝗲𝘂&𝗕𝗼𝗼𝗸 𝗫 𝗩𝗘𝗥𝗦𝗘 聯合策劃 𝗥𝗘𝗔𝗗 𝗧𝗔𝗜𝗪𝗔𝗡快閃書店 ░ 由喬治市藝術節、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及《城視報》聯合呈獻的“島嶼島Isle to Isle”系列項目進入第三年。今年島嶼島的全新項目“Read Taiwan”,是由青鳥書店及VERSE聯合策劃的...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終結經濟榨取,解構勞資框架,創造繁榮永續的共好新生活」介紹 訪問行銷: 沈嘉悅 內容簡介: 除非能建立經濟上的民主,否則不會有真正政治上的民主。 —美國前總統 西奧多‧羅斯福 ▶ 人類消耗的自然資源是地球再生能力的1.5倍以上...
「土壤生態設計」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土壤生態設計 在 ??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土壤生態設計 在 ⭐️Christie Yue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土壤生態設計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土壤生態設計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土壤生態設計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土壤生態設計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土壤生態設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土壤生態設計 在 柯文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土壤生態設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土壤生態設計 在 ??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1:30:56
Yves Rocher @yvesrocherhk 係來自法國🇫🇷嘅No.1️⃣🥇國民品牌!以珍貴植物精華🌿融入100%對大自然嘅熱愛為基礎,提供專業嘅植萃美髮美肌品牌💆🏻♂️!並持續致力各種植萃元素嘅研究👨🏻🔬,致力提取其中最純粹嘅精華,並將其融入產品之中💖! 近年,大家都越來越關注自然環境...
土壤生態設計 在 ⭐️Christie Yue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7 00:08:14
不給環境帶來負擔的生活模式已成為新趨勢, 我哋都好習慣使用“環保” “有機” 嘅產品~ 每天使用環保嘅淋浴及洗髮產品, 能幫助減少對環境嘅影響🌏 Yves Rocher GREEN HEROES 環保系列因而誕生, 100%生態設計, 零浪費, 而且不影響效能‼️ GREEN HEROES 有機環...
土壤生態設計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27 13:40:14
【凱鈞的專家會客室】小小吸管背起世界使命!農廢料甘蔗渣和咖啡渣竟化身國際級環保吸管?黃千鐘點石成金的創業之路,用良心餐具征服全球五大洲! 水深火熱是近年地球的氣候寫照,像是各地屢創新高的熱浪侵襲、嚴重乾旱或豪雨洪水、森林大火等,甚至是傳染疾病肆虐,這些都與過度排放溫室氣體後,在極端氣候下所衍生出的...
-
土壤生態設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1-04 21:00:12本集主題:「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終結經濟榨取,解構勞資框架,創造繁榮永續的共好新生活」介紹
訪問行銷: 沈嘉悅
內容簡介:
除非能建立經濟上的民主,否則不會有真正政治上的民主。
—美國前總統 西奧多‧羅斯福
▶ 人類消耗的自然資源是地球再生能力的1.5倍以上;
▶ 土壤持續衰竭,已經摧毀了地球上1/3的可耕地;
▶ 1970年以來,將近2/3的脊椎動物已經從地球上消失;
▶ 我們的社會早已經政治民主化,卻還沒有經濟民主化。
我們現有的經濟制度設計來自1%的菁英,為1%的人服務。在追求「利潤最大化」並鼓勵「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結果——租金高漲、零工經濟當道、更多碳排放……不僅讓我們絕大多數人失望,而且還切實地在摧毀我們的星球。
但是,我們並非「別無選擇」——
共享經濟,再生經濟,影響力投資者,合作社,B型企業,S型企業,公益公司
……這些「世界上最棒的公司」,正在美國三十四洲、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興起。
★現有的體制源於我們「對於現實世界的社會共識」
當今的經濟現實:投資者是老闆,員工是手下;公司是一個可以任意擁有和出售的東西;金融財富的增長是無限的;國內生產總值和資產負債表代表一切;勞動收入是一項需要削減的支出;人們貧窮是他們自己的錯。
我們可以想像一種不同的典範、一種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中:世界上只有一個系統,那就是地球。它的珍貴價值無法估量;成長是有極限的;公司是人類生活的系統,員工自然而然作為成員參與其中,擁有人性的尊嚴和基本權利,共同管理資產和追求共同的福祉;每個人都享有成功的機會,因此,長期被排除在外、被體制剝削的人,都應該獲得更多的幫助。
★從「榨取式經濟」邁向「民主式經濟」的轉變已經開始
榨取式經濟是一個由菁英階層打造,由1%的人擁有、1%的人治理、1%的人享用的經濟體制,為的是讓他們的財務利潤最大化。而在「民主式經濟」架構下成立的企業,是讓所有權從「最大化利潤」演化成「永續管理」的觀念。
「我們幫助在地社區創造財富,讓這些財富保存在當地並且分享給當地民眾。這樣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透過「錨定機構」(anchor institution)的力量來推動,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建立了在地勞工的資產所有權。我們透過政策制訂,讓現存的經濟制度在環境保護、金融財務和資產所有權等方面,能有大規模的變化。」
這些企業把「公共利益」和「分享所有權」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在尊重地球生態極限的同時,滿足所有地球公民的基本需要,並且在不分種族、性別、國籍的情況下,一同分享經濟的果實。
★公共利益優先/員工所有權制度:創造多數人的繁榮,而非少數人的利益
本書提出了一個對新世代全球經濟體制轉型相當獨到且大膽的提案,透過「民主式經濟的七個原則」:社群、包容、地方(保持當地財富)、好工作(將資本投入資本)、民主所有權、道德金融和可持續性,每個原則都以一個實際運作的成功案例來具體說明,提供了一條明確的道路給想要徹底改變體制的人。如今世界各地都在仿效本書所提到的新經濟模式,使我們更加確信,這樣的設計,將會是未來企業的預設架構,也是民主所有權原則的典範。
這本希望之書,
寫給所有關心地球和人類文明的人,
面對未來的可能解答。
作者介紹:瑪喬麗‧凱莉 Marjorie Kelly
瑪喬麗‧凱莉是民主合作組織(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執行副會長,也是該組織的資深研究員。她是《商業道德》雜誌的共同創辦人,曾為《哈佛商業評論》《執行長》《史丹佛社會創新評論》和《舊金山紀事報》等刊物撰稿。作品有《資本的神聖權利》(此書被評為2001年十本最佳商業書籍之一)以及《擁有未來:正在興起的所有權革命》。
作者介紹:泰德‧霍華德 Ted Howard
泰德‧霍華德是民主合作組織(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會長。該組織是新型經濟模式的研究發展實驗室,致力於建立一個新的經濟體系,也就是民主式經濟。在這個體系中,公共所有權和公共控制權將會創造更公平和包容的社會,也會強化生態永續性,最終促進繁榮的民主社會和社群生活。
出版社粉絲頁: 遠流粉絲團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土壤生態設計 在 柯文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5-22 14:56:28極端氣候帶來的洪水、熱浪、暴雨、乾旱,造成世界各地面臨不是水太多,就是水太少的困境,臺北市也不例外。
過去政府編列了龐大的預算在防洪治水上,但真正前瞻的思維,應當是創造一個與水共存的「海綿城市」,來作為治水政策的核心。
因此我上任後,便積極將路面、人行道改用先進的透水鋪面設計,讓雨水更容易滲入土壤,夏季高溫時,水分蒸發後還能降溫減緩熱島效應,兩年來,臺北市的透水鋪面已經施作超過12萬平方公尺。
另外,過去一下雨就常常積水成災的文山區,我們也透過上游保水、中游減洪、下游防洪的整體規劃,完成排水分流與滯洪池工程,大幅降低淹水的風險,這些建設與改變不容易被外界看見,卻是提升居住品質的關鍵。
我們可以選擇要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臺北,而我的選擇是:創造宜居永續的生活環境,逐步實現一個安全、生態、親水的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 #宜居永續臺北城
#改變開始成真
影片提供: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
誠實的市長在臉書:https://facebook.com/DoctorKoWJ
真實的柯P在IG:https://instagram.com/doctorkowj -
土壤生態設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3-29 15:22:04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想法、很有個性,令人感受到她對關心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就像她的陶瓷作品在可愛的外表下有著信念與故事。
▶靜靜與土培養感情◀
成長於台灣南部的吳昕恬,家鄉位於台南歸仁。歸仁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片片田地被人造物和鋼筋水泥所取代,憶起童年的玩樂,她說小就對土地與自然就很有感情,幼年到阿公家,自己一個就可以在樹下把玩土壤,也愛觀察自然環境裡的昆蟲與動物們。她也是一位很靜的小孩,只要給一張紙、一枝筆、一本書,她就可以這樣待一整天。從小就懂得與自己相處、不喜愛補習,比起進入才藝班接受指導,更愛在家按自己所想繪畫、創造自己繪本。這麼小就有這樣與自己獨處又愛自由創作的性格,似乎很適合當一位全職創作藝術家呢!
▶並非每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問起求學的經驗,吳昕恬說當時她國中就近進入歸仁國中就讀,接下來進入台南女中,一路在台灣傳統升學體制下前進。在高中時期,經由學校比賽與活動經驗,畫插畫和設計各種活動宣傳品,她漸漸發覺自己的興趣是設計和藝術。高中參加社團「台灣文化隊」在寒暑舉辦許多體驗台灣文化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的「部落遊學」,讓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然環境更加關切。在台南第一志願之一的高中就讀,讓她覺得身邊有許多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加上學校美術老師王政凱在她決定要就讀藝術設系相關科系後給予非常多建議、指導與幫助,種種因素加起來讓她對自己想要走的路多了份堅持。
▶貼近生活的作品,與家人互動◀
很有個性的吳昕恬「先做了再說」進入國北教的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的設計組主修工藝,一開始想走設計的方向,但歷經各種媒材的創作課程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工藝創作,所以她最終選擇陶土為媒材進行創作,吳昕恬認為「土」是她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種很親密、貼近自然的材質,以雙手接觸,可以感受到土的柔軟、冰涼與黏性,經由雙手增減的塑造成作品是很美好的過程。
吳昕恬過去在創作方面沒有與父親有討論與交集的機會,進入工藝組後開始做陶藝,便將與生活相關的器物拿回家使用,意外成為家人間彼此交流的話題,感受得到認可。這些器物透過使用陪伴在家人身邊,多了一層被需要的感覺。
▶共生,與自然貼近的創作◀
到台北念書後,吳昕恬覺得自己似乎離開土地很遠,雖然台北資源豐富,但她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鄉來創作。除了發現到歸仁的田地日益減少,近期可能會有新的建設消息,可能讓擁有豐富生態的沙崙大草原消失,在這塊日漸珍貴的自然地有許多鳥類與生物棲息,吳昕恬認為「開發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單向道,如果決定開發後那些原本存在生態都即將消失、難以回頭。」她希望這塊土地與生態可被保存下來。因此有了這股動力將原本木口木版畫的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共生〉,藉由這件作品讓大家更加注意自然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但開發卻從沒過問其它生物的意見,希望人類可以學習與其它生物共生。」
▶睡夢的人與植物◀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沉睡中地人體各部位、植物結合作為表現。沉睡的人體代表著「靜態」,生長中的植物則是「動態」,兩者為對比的存在,但其實在夢醒後的白天他們卻又是相反的狀態。作品中各種奇妙的植物與帶點童趣插畫風的人體作各種結合,有雙腳長出菇類、或頭髮是植物的各種呈現方式。問吳昕恬說為何會想到將植物與人體作結合?一開始的靈感源自於原住民作家 亞榮隆.撒可努跟她說過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但可以種香菇。」她認為不是每個塊木頭生來都是要成為被作成雕塑品,也是有些木頭要拿來種香菇的,不能說無法被雕刻的木頭就是不好的,也許它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拿來種香菇。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社會的觀點「成功」的定義是很狹隘的,而對吳昕恬來說「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也因此有了〈蘗〉系列第一件作品。「蘗」字義上有許多意思,吳昕恬取其新芽正在生長、萌發的意象。
▶夢中的我,我的夢境◀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到,夢是「願望的完成」,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幻想,是運用了白日記憶的殘餘而產生的,就像是在消化白天腦中的思想、排解掉日常過多的思緒,如同一種保護機制,不存在的夢與現實可以說是有了一層連結與關係。她認為「夜裡人們總是道了晚安後入睡,而我是道了晚安後開始創作:『大家在床上作著夢,而我是在工作室做著夢。』我覺得創作就是我的夢,做陶是製夢的過程,而我就是夢的製造者。夢,可能來自於我的幻想,像是白日夢一般天馬行空;夢,也可能是我渴望、我欲求的或是我想企及的夢想,而這些夢都映照出我自身。我藉由創作自剖與反思,認識自己、找尋自己、捏塑自己、召喚自己,然後在夢中重新長出自己。」在吳昕恬每件作品都有背後都有個小故事,取材自她的生活當中,而我們的夢境來自現實,那夢境中的事情也許就是現實的衍生。
陶瓷創作結合植物與人體各部位,將生活小故事化為現實中的夢境。
吳昕恬簡歷:
學歷:
2013-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設計組 主修工藝
2010-2013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2007-2010 臺南市歸仁國民中學
2001-2007 臺南市文化國民小學
工作經歷:
2016 國北教學務處心輔組 整學期海報設計
20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奇美部落周邊商品與摺頁設計
2015 自然系教授委託昆蟲2:1模型製作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土壤生態設計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𝗕𝗹𝗲𝘂&𝗕𝗼𝗼𝗸 𝗫 𝗩𝗘𝗥𝗦𝗘 聯合策劃 𝗥𝗘𝗔𝗗 𝗧𝗔𝗜𝗪𝗔𝗡快閃書店 ░
由喬治市藝術節、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及《城視報》聯合呈獻的“島嶼島Isle to Isle”系列項目進入第三年。今年島嶼島的全新項目“Read Taiwan”,是由青鳥書店及VERSE聯合策劃的快閃書店。
此次青鳥 Bleu&Book 受邀請進行選書,除了多種風格與型類迥異的雜誌,也涵概文學藝術、生態環境、社會人文與生活風格等書籍,現場也透過空間設計師共同打造話題性的空間概念,從特製的泡泡書架、燈光與氣味的調節、及閱讀區和咖啡區等,提供獨特的閱讀體驗空間。
此外還有四場由VERSE策劃的線上公開分享會!
講題從各個面向來描繪臺灣,帶領馬來西亞的讀者朋友認識臺灣這塊土地的多樣面貌。
期盼2021年 #島嶼島 繼續精彩,以島嶼為連接的精神,將檳城和臺灣兩座島嶼串聯,以文化交流,以藝術溝通,引發大家對臺灣新文化的關註,並深度了解臺灣文化土壤與人文素養的關係。
更多活動詳情請關注George Town Festival 、Penang City Eye 城视报。
┈┈┈┈┈┈┈┈┈┈┈┈
✧ Read Taiwan 線上講座 ✧
▍ 一個台灣家庭的圍桌吃飯時光
講者:《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作者 #洪愛珠
時間:24/9(五)下午3點
街頭小吃繽紛多樣,要怎麼吃、要從哪樣開始吃,而在眾多小吃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又是什麼?
▍ 書店與迷人的閱讀風景
講者:#蔡瑞珊 青鳥書店創辦人
時間:25/9(六)下午3點
青鳥書店從「書媒體」、美學策展、獨特選書的角度,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
▍ 原鄉原味:台馬食物追尋
講者:#陳靜宜 飲食作家
時間:25/9(六)晚上7點
從食物中看到臺灣跟馬來西亞的移民原鄉部分重疊,例如福州、閩南、潮汕等,也等於是為馬來西亞華人食物溯源。
▍ 如何以雜誌再造臺灣當代文化地景
講者:#張鐵志 VERSE 創辦人暨總編輯
時間:26/9(日)下午3點
VERSE對當前文化趨勢與議題的洞察,一起帶領眾人走一趟認識臺灣的文化之路。
Zoom平台▸▸286 229 7275
https://us02web.zoom.us/j/2862297275
更多活動詳情,歡迎瀏覽:
https://fb.me/e/1WpHzrhMI
http://www.georgetownfestival.com/....../isle-to-isle/
#GTF2021 #georgetownfestival #georgetown #penang #IsletoIsle2021 #岛屿岛2021
#喬治市藝術節 #ReadTaiwan
土壤生態設計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武崙溪排水中期改善|多關注生態共存與承洪韌性吧!】
這張照片是不是很漂亮啊‼ 大家知道這裡是大武崙溪的哪一段嗎?🤔
是消防局附近、民樂橋至奮起橋的溪流,有天然土坡同時也是翠鳥的棲地!
然而,因為「大武崙順興橋至民樂橋的排水改善」工程,這段難得的天然溪流可能會被大幅影響😰。
2017年6月基隆安樂區大武崙地區淹水的畫面躍上新聞版面,水退了,淹水的噩夢仍在大武崙居民心中留下陰影。由於淹水嚴重,當時行政院院長前來視察、馬上指示投入前瞻計畫經費協助「治水」,針對大武崙溪提出短、中、長期的「改善」方案──加高堤防、改善河川瓶頸段、浚深、滯洪池,以及建置分洪道。
深究淹水的原因,其實也不能全部都怪大武崙溪。周遭的過度開發讓山坡地能容納雨水逕流的樹木、能涵養水源的土壤消失,最後所有雨水都用最快的速度衝進大武崙溪,造成暴漲,過去錯誤開發與過度工程思維也讓大武崙溪整個河道三面水泥化,無法有更多容納逕流的空間。
整體來說,因應2017年淹水而來的大武崙溪排水改善,主要仍以「工程」手段強制改變溪流、或把所有排水引入溪流,以貫徹「不讓水來」的原則。然而,在極端氣候下,單位時間的降雨越來越強,雖然大武崙溪加高堤防、瓶頸段等短期改善已經完成,但效果有限,也證實了面對極端降雨,我們必須翻轉純工程、「治水」的思維,從「不讓水來」轉變成「不怕水來」,讓城市面對極端降水更有「韌性」。
承洪韌性的實踐在大家和公部門的認知還沒有轉過來前,是很難推行的。目前正在細部設計的大武崙溪中期改善──大武崙順興橋至民樂橋改善工程,是有「一點點」微小的進展。在9月7日舉辦的細部設計報告第二次審查會議,也看到習慣於工程介入的工務處和在地環境團體、生態檢核顧問公司進行討論,並請工程顧問公司開始納入兼顧生態的設計,例如增加魚類多樣性的空間,讓大武崙溪的生態環境可以有一點些微改善。
非常感謝基隆野鳥協會和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協助這段改善工程的生態檢核和提供兼顧生態的意見,也很難得的看到大武崙溪無名橋至民樂橋天然土坡是 #翠鳥 的棲地(我們在燦樹颱風蘭臨前前往此地勘查狀況時,同事也有看到翠鳥飛過!)。對此,鳥會也很明確建議,因為翠鳥於臨水土坡上鑽洞築巢,建議不要在這段天然土坡上築護岸。比較可惜的是,因為地方的要求,最後仍會施作護岸,#勢必影響到翠鳥的棲地 QQ。(還在持續跟工程規劃單位討論降低生態影響,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
我在這場審查會議除了詢問翠鳥棲地迴避與減輕對策、生物通道的設計是否得宜等,也特別詢問公開說明會的規劃。也希望除了關注「排水」外,有更多的朋友反思目前溪流被工程「整治」主宰的問題,一起來翻轉我們的觀念,從「不讓水來」到「不怕水來」,展望溪流和生態共存的韌性城市。
P.S. 走到河道順手把塑膠袋、寶特瓶等垃圾撿走,這裡垃圾真的很多,也請大家一起愛護溪流和環境啊!
🖥參考🖥
今年年初舉辦的講座:基隆毋驚雨,如何打造不怕水淹的「韌性城市」?
https://www.facebook.com/WeiChung.Keelung/photos/1008574362963438
📷翠鳥照片來源📷 “翠鳥 Common Kingfisher” (https://www.flickr.com/photos/hiyashi/4472453671?fbclid=IwAR26MtuDwrUzZEsE1lsPtepGJkF4T4BXCoPZ96ZJAPdWogigK-l88V-aLgs ) by Hiyashi Haka (https://www.flickr.com/photos/hiyashi/ )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
土壤生態設計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應該很少人進去過浸水垃圾掩埋場(新竹市環保局垃圾衛生掩埋場)裡面吧,提到掩埋場我們往往想到的就是惡臭、髒亂甚至會憂慮土壤跟水是否被污染,當然更不太可能走進去。
但你知道嗎?近30年前,這裡和客雅溪對面的金城湖可以說是新竹海邊最好的賞鳥點,生態相當豐富,是候鳥喜歡的歇腳處。
浸水一帶也一直有個說法,當初建掩埋場時,市府曾經承諾只用十年,十年後會還居民一片公園綠地,結果快三個十年過去了,這裡還是沒有變成公園綠地。
無論是居民,還是當年心痛地看著市府把水鳥的家變成掩埋場的鳥友們,其實心裡都有個期待這裡能夠復育植被,還原自然環境以及變成一處可以讓市民親近,讓居民感到驕傲的公園。
當然我能理解新竹市終究需要一片土地來掩埋焚化爐每天產生的底渣,目前浸水掩埋場內也還有資源回收站、二手家具的再生展示場、海洋廢棄物的暫存場這些處理廢棄物、資收物甚至循環再生物品的場域。
這些區域不但還有環保業務的需要,同時也有環境教育的功能,但是浸水掩埋場其實還有很大的空間,是已經不再使用的掩埋區域。
環保局目前希望能將掩埋場重新規劃,場區內除了既有環保業務的維持與增加環境教育之外,其實他們也注意到應該將舊掩埋區域恢復生態功能,加以活化。我在議會臨時會以及私下的拜會,都一再的提醒市府:
1. 市府應舉辦居民參與式工作坊,讓居民可以一同設計規劃這個遲來的公園。
請市府不要忘記對浸水人的承諾,浸水掩埋場重新規劃應該還給我們一片公園綠地了,此次重新規劃應該要能讓居民表達對這塊土地的期待與想法,讓空間如何使用的決定權還權於民。
2. 納入自然生態公園設計,給原本熱愛此片土地的候鳥得以歇腳,給孩子親近自然的環境教育空間。
這片土地是有可能恢復成往日的水鳥熱區的,希望未來的規劃能夠以恢復生態功能為先,並且與公園結合,如果規劃得宜,這裡可以是新竹市最大的自然遊戲空間,讓孩子能夠自由地在草、樹、沙、水的環境裡遊玩,還可以參與生態觀察的活動,到時候我相信連外縣市的爸爸媽媽假日都會想帶孩子來這裡放電。
3. 改善清潔隊員休息環境,給勞苦功高的清潔人員應得的舒適休息空間。
現在以及未來仍將使用的環保業務區域,應該盡快改善清潔隊員的辦公與休息環境,其實大家沒進去過可能不知道,每天幫我們收拾垃圾的清潔隊員們,在這裡的辦公與休息空間都是臨時搭建的鐵皮屋,裡面狹窄擁擠,天花板會漏水,上廁所還需要走一段路到建築物內。
不久前我才參觀過他們的辦公空間,真的很心疼,肩負起為新竹市民清垃圾這份重大工作的隊員們,值得一個更好的辦公休息空間的。
你也進去過浸水掩埋場嗎?你希望浸水垃圾掩埋場復育變成自然遊戲空間和水鳥的家嗎?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