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 #地理教育
回覆學生家長,關於國中會考及大學指考的準備,建議可以用一張空白的世界地圖,一邊統整老師的筆記,一邊回想重要概念跟寫過的題目。以空間分布來想為什麼在那裡,以人地關係來想區域的發展。另外也提供地理系學弟妹,教甄的一些方向。希望有幫助到大家,原來地理這麼的豐富專業,跨了生物和地科...
#臺灣教育 #地理教育
回覆學生家長,關於國中會考及大學指考的準備,建議可以用一張空白的世界地圖,一邊統整老師的筆記,一邊回想重要概念跟寫過的題目。以空間分布來想為什麼在那裡,以人地關係來想區域的發展。另外也提供地理系學弟妹,教甄的一些方向。希望有幫助到大家,原來地理這麼的豐富專業,跨了生物和地科,又跨了歷史和公民。地理老師真的懂很多。 [巫師地理,地理100問] [國中會考準備]
1、經緯度的辨認
2、臺灣在哪裡,時區換算
3、赤道與回歸線通過哪裡
4、為什麼有雨林,生態系統如何
5、溫帶沙漠與熱帶沙漠的差異
6、洋流通過哪裡,如何影響氣候
7、什麼是季風,有哪些季風氣候
8、季風與乾燥氣候的農業發展是
9、重要的水系,可能的水衝突是
10、產油國主要在哪裡,為什麼
11、新褶曲山脈的分布
12、好發地震與火山運動的位置
13、工業革命發展的背景
14、地理大發現的影響
15、歐洲帝國的崛起與殖民歷史
16、歐洲聯盟的出現
17、冰河地形的景觀與影響
18、澳紐的生態與特有種
19、地中海型氣候與農業特色
20、美國的建國與開發歷史
21、中國傳統分區的特色
22、中國沿海城市與內陸的差異
23、中國如何從世界工廠走到現在
24、臺灣的海岸地形
25、臺灣的國家公園
26、臺灣的六都直轄市發展
27、世界上主要的大國發展
28、全球暖化有什麼影響
29、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
30、有哪些正在衝突的地方,為什麼 [大學指考準備]
31、橫麥卡托,TM2座標
32、世界上重要的海峽與運河
33、冰河地形的成因與影響
34、颱風生成位置與影響
35、有哪些跨國河流的衝突
36、世界上重要礦產的分布
37、世界上的能源發展
38、伊斯蘭教的內涵與派別
39、什麼是OPEC
40、人口轉型理論的五個階段
41、行星風系與氣候類型
42、世界都市的影響力
43、美國的農業帶
44、都市內部結構,建蔽率與容積率
45、什麼是生態足跡、環境負載力
46、什麼是聚集經濟、產業群聚
47、什麼是垂直分工、水平整合
48、撒赫爾的分布與問題
49、ASEAN、CPTPP
50、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
51、金磚國家
52、歐盟成員國及英國脫歐
53、哪些是熱帶栽培業的作物
54、什麼是依賴式經濟、殖民式經濟
55、什麼是聖嬰現象、全球暖化
56、河流地形與土石流的災害
57、世界遺產有哪些類別
58、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一帶一路
59、中國的東北現象與新東北現象
60、臺灣的縣市輪廓與交通路網
61、臺灣的人口問題與經濟發展
62、三角貿易的背景與影響
63、拉丁的印地安文明與合成文化 [教師甄試筆記]
64、請畫出冰河地形的結構
65、請畫出四種都市內部結構
66、請解釋邱念圈及區位租
67、請解釋人口遷移路線
68、請解釋地層下陷與土壤液化
69、請畫出美國的農業帶
70、請畫出中南美洲與非洲的氣候圖
71、請解釋行星風系與自然景觀帶
72、請解釋全球在地化
73、什麼是世界體系
74、什麼是一帶一路
75、臺灣的水資源問題是什麼
76、臺灣的工具機產業與產業群聚
77、臺灣的造山運動與地質構造
78、1997與2008的經濟事件與差異
79、西亞的問題如何解釋
80、中美貿易戰如何影響產業鏈
81、武漢肺炎將如何影響世界運作
82、列出疾病擴散的模式類型
83、比較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
84、國土計畫的內容
85、國際貿易的類型與特色
86、有哪些類別的經濟組織與FTA
87、綠色革命與農業轉型
88、水文歷線
89、地理資訊系統有哪些分析方法
90、PM2.5與霧霾
91、土壤鹽鹼化、沙漠化
92、中地理論
93、全球暖化與環北極國家
94、空間解系度與時間解析度
95、極方位投影
96、設計18週的地理實察探究課程
97、設計一門國際視野的選修課程
98、世界體系與貧富不均做命題
99、臺灣的產業群聚與國際分工做命題
100、國際情勢,中美臺的政治經濟
土壤液化成因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多雨地震頻繁 你不可不知的土壤液化】
「如果台北發生規模6地震,死亡人數恐達上萬...」,這是國家地震中心3年前提出的警訊,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今天在媒體發表評論,提及台灣缺少「防災的頭腦」,並指出全國土壤液化嚴重的區域是台北市、新北市及昨天受地震重創的台南市。
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分析,大台北地區「高液化潛勢區」包括三重、新莊、板橋、大同、中山、松山區。不過,「#土壤液化」到底是什麼呢?
Q:什麼是土壤液化?
A:固體的土壤,在一定的條件下,其性質轉變為液體的狀態。也就是土壤被「液體化」。這樣的現象會使得土壤的強度大幅下降,可能引發建物損壞等災害。
(模擬影片: https://goo.gl/eCShWl))
Q:為什麼會發生土壤液化?
A:土壤液化的發生,必須有三個條件:水、土壤顆粒、地震
先從土壤內部顆粒之間的力學關係講起。土壤顆粒堆疊之後,彼此之間會互相擠壓,這個擠壓的力稱為「有效應力」,有效應力越大,表示該塊土壤的強度越強。
把水加進去之後,水的水壓會讓有效應力降低,這個水造成的壓力稱為「孔隙水壓」。如果「有效應力」降為0,土壤顆粒就像是完全浮在水中一樣,喪失自身的強度。
假設今天發生了地震,那麼這些土壤中的孔隙也會跟著顆粒的移動而受到擠壓,如果孔隙完全都被水填滿了,則此時會使得孔隙水壓上升,有效應力也就因此下降,就很有可能發生土壤液化。
此時如果能夠把水排掉,水壓也就能夠被釋放。這就好比說我們在一個水球上戳了一個洞,水會從裡面噴出來,同時水球內部的水壓也會隨之下降,所以可以看到水越噴越慢。
同樣的,如果土壤內的水被排除的越快,水壓也就越不容易上升;此外,可以排水的洞越多,也就代表排水越快。
因此,顆粒越小的土壤,也就越容易土壤液化,因為顆粒越小的土壤,土壤顆粒之間的孔隙會越小,導致水不容易排出。
但是,顆粒最小的土壤—黏土,卻因為顆粒太小,即使遇到地震,內部的孔隙也不會有產生錯動變位,不會過度擠壓孔隙水導致水壓上升,所以不會發生土壤液化。
綜合以上兩點,顆粒小但仍不至於到黏土的土壤—細砂就是引發土壤液化的條件了。
總結來說,土壤液化的發生條件有三個要點:
1.首先是土質要符合,需要是細砂,孔隙夠小不易排水,卻也有空間被擠壓
2.需要是飽和的狀態,否則空氣本身就是可以擠壓的,就算受擠壓水壓也不易上升。
3.最後是足夠規模的地震,才能夠讓土壤受到夠強的擠壓。大幅降低有效應力。
★資料來源
1.陳銘鴻,土壤液化成因、災害與復建
http://goo.gl/nJcXeg
2.李衍:土壤液化成因
http://goo.gl/QAp05B
3.大臺北地區震災衝擊情境之災害潛勢與建物人員災損分析
http://goo.gl/yZ5Q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