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土地資源學系出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土地資源學系出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土地資源學系出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土地資源學系出路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焦糖綠玫瑰 caramelgree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為了下一代請幫我轉分享🙏🙏🙏 #教育撞利益!當政府帶頭忽視 我們還能給孩子什麼美學想像?】 💢台藝大正在使用的教學空間要被土地開發了😠 當家長在討論孩子該學哪項才藝,期待他們未來成為頗具盛名的藝術家時,此刻,臺灣藝術大學突然收到內政部告知,說正在規劃臺藝的第二校區為「社會住宅」,此未...

  • 土地資源學系出路 在 焦糖綠玫瑰 caramelgree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4-24 23:32:20
    有 120 人按讚


    【🔥為了下一代請幫我轉分享🙏🙏🙏
    #教育撞利益!當政府帶頭忽視
    我們還能給孩子什麼美學想像?】
    💢台藝大正在使用的教學空間要被土地開發了😠

    當家長在討論孩子該學哪項才藝,期待他們未來成為頗具盛名的藝術家時,此刻,臺灣藝術大學突然收到內政部告知,說正在規劃臺藝的第二校區為「社會住宅」,此未經討論的「指示」,讓臺藝師生像熱鍋上的螞蟻,四處尋找陳情資源,要保住正在教學使用的校地,當教育場所對上以「居住正義」為名的土地開發,小蝦米能戰勝大鯨魚嗎?還是再次扼殺台灣的美學教育呢?

    身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常在台灣的商業環境受到挫折,因為台灣人習於精算成本、獲取暴利,並且只把有形的產品跟數字當作績效,忽略其發想創意、設計概念及投入時間,都是無形的經驗灌注與勞務付出,長期積壓於這樣的風氣之下,藝術領域淪為犧牲品,更別說常被人譏笑的「台灣美學就是缺乏美感」了。

    🔰圖文好讀版
    http://www.caramelgreen.com/blog/post/473991236

    我一直不解,為何當音樂系、美術系、電影系的前風雲人物,正困於畢業後找不到相關好出路的為難中,幼童的爸爸媽媽又汲於把小孩送到才藝班,要他們學樂器、學畫畫、學當Youtuber,滿心期待孩子長成那萬中選一的 #李安、#侯孝賢、#吳宗憲、#曾馨瑩、#賴英里、#聶永真…。

    說穿了,這就是歷屆政府對藝術的長期忽略,造就老百姓的錯誤想像,使得台灣的美學教育完全功利導向:不注重自由想像、不認為藝術即生活、不鼓勵資方重視創作價值,使得砸大錢扶植的小小藝術家,到了大四才驚覺自己面對「畢業即失業」的窘況。

    台灣的藝術培養已經很落後了,而政府不積極重視,卻還向校區狹小的臺灣藝術大學爭地?

    臺灣藝術大學位於新北板橋的浮洲地區,來過的人,會覺得這邊是世外桃源,雖然離南雅夜市只有小橋之隔,但浮洲地區充滿藝術氣息,臺藝大歷屆師生的努力,功不可沒!然而,臺藝大是國立藝術大學中,學生人數最多(約5500人)但校地最小的藝大,總面積只有9.67公頃,位於關渡的北藝大,在校學生2000人,校區37公頃,南藝大則有校地57.57公頃,學生人數約1500人。

    這不成比例的校園,是因為臺藝校區的土地,長期被周邊在地居民霸佔,加上藝術人性格不爭搶,一直沒有強制驅離,才導致這些地的收回速度特別慢,還好近年透過法律與師生奔走,已經討回不少。

    但,近日內政部竟然發函給校方,表示已經正在規劃臺藝的第二校區為「社會住宅」,啊~不是教育部說好,這塊地要給臺藝成立文創園區?設計學院的學生,都在那邊弄作品耶!此事搞得臺藝現任校長陳志誠夜不成眠,凌晨近4點發長文,尋求挽回方法,內政部不經校方討論的恣意行事,真的是為了維護居住正義的美好政策嗎?誰又在乎臺藝學生的受教權益呢?

    藝術在台灣永遠都吃悶虧。

    我對臺藝大非常非常有感情,那是我毅然決然砍掉行銷科系,自主追求的第一志願,臺藝的空氣,臺藝的校園,臺藝的同學,臺藝的老師,在在是讓我發掘與探索的肥沃土壤,我們的校地長期被周邊的住民佔據,這些人就算搬家,也要將破舊的老房隔成數間雅房,再回租給臺藝大的學生。

    臺藝大很善良,學生需要許多場地辦展跟實作,但校方一直沒對這些霸王強制驅趕,當初我在校的時候,學校連個像樣的操場都沒有,與通識的外系同學相約取物,甚至可以不用約時間地點,「反正校園超小,怎樣都遇得到!」這麼小的校地,就啟發了許多人的潛能,更別說,這幾年收回的校區,絕對可以讓學弟妹擁有更多選擇的創作展演空間。

    先不談已經建好數年的合宜住宅,以前教授常跟我們說,浮洲地質根本不適合蓋高樓,臺藝的通識大樓已經是極限,我不知道這些年地質是否穩固了?但可以這樣剝奪學生的創作空間嗎?

    孩子懷有藝術天分的家長們啊!我們及下一代需要培養更多的審美意識,需要保護那些無形的創意根基資產,臺藝大是首屈一指的藝術大學,可是我們的校地卻小到比運動公園還不如,政府對美學教育的輕視與欺負可見一斑。

    如果您希望孩子生長在文化氣息裡,如果您盼望孩子擁有一些藝術技能,不要等他們上了相關科系,才發現校地資源根本不夠用,辦成果展、做大型作品都沒有空間,再來後悔感嘆以前沒有聲援一把,現在,請您和我一起重視此事!

    🔰圖文好讀版
    http://www.caramelgreen.com/blog/post/473991236

    💞寫文耗心力,來請玫瑰一杯可可吧💞
    https://goo.gl/Q28YHb

    #幼稚園# #教育# #教養# #焦糖綠玫瑰# #不婚媽媽# #親子# #母嬰# #婦幼# #美學教育# #受教權# #內政部# #教育部# #文化部# #我台藝我驕傲# #臺藝# #台藝#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生會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學研究大樓

  • 土地資源學系出路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7-27 21:00:02
    有 34 人按讚


    【我城我地008】可負擔房屋 - 是緣是債是場夢?
    "This is Our Land": Housing Affordability - Dream or Crisis?
    ⏩⏩報名:http://bit.ly/2Np6XbQ ⏪⏪

    香港住屋難負擔並非新鮮事,但造多啲地以至樓市加辣等,係咪就可以有效壓抑樓價?市民朝思暮想嘅可負擔房屋,係天方夜譚定係房屋問題真正出路?

    Please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我城我地」對談系列:【可負擔房屋 - 是緣是債是場夢?】

    📆日期:2018年8月18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至5時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楊建文學術樓4樓劉達泉伉儷演講廳 (LT-5)

    對談嘉賓:
    - Mr. Ian Brownlee(領賢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常務董事、民間土地資源小組成員)
    - 馬安平先生(仲量聯行香港研究部主管)
    - 葉毅明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系教授)

    語言:英語
    主辦:民間土地資源小組、本土研究社
    支持單位: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學系

    ☑報名:http://bit.ly/2Np6XbQ

    查詢:本土研究社 info@liber-research.com

    (由「民間土地資源小組」舉辦的「我城我地」對談系列,旨在推動公眾對香港土地資源的討論,每次邀請熟悉土地議題的嘉賓對談,擴闊參與者對香港土地現況的了解及思考。)

    "This is Our Land": Housing Affordability - Dream or Crisis?

    📆Date: 18 August 2018 (Saturday)
    🕑Time: 2:00 pm - 5:00 pm
    📍Venue: LT-5, Yeung Kin Man Academic Buildi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Guest Speakers:
    - Mr. Ian Brownlee (Managing Director of Masterplan Limited, member of Citizens Task Force on Land Resources)
    - Mr. Denis Ma (Head of Research - Hong Kong, JLL)
    - Prof. YIP Ngai Ming (Professor of Housing and Urban Studies, Department of Public Policy,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anguage: English
    Organized by: Citizens Task Force on Land Resources,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Supporting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Asian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gistration: http://bit.ly/2Np6XbQ

    Enquiry: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info@liber-research.com)

    ("This is Our Land" Dialogues series organized by the "Citizens Task Force on Land Resources" are designed to promote public discussion of the land resources in Hong Kong. We will invite guests who are familiar with various land issues in Hong Kong in the hope to broaden the participants' understand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those issues.)

    --------
    【來唔到?唔緊要!】到時留意本研Facebook直播!Facebook Live will be available on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支持「我城我地」土地倡議運動⏩
    http://liber-research.com/2017/thisisourland-ch.html

    💪Support Citizens Task Force "This is Our Land" campaign⏩
    http://liber-research.com/2017/thisisourland-en.html

  • 土地資源學系出路 在 姚松炎 Edward Yi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6-09-04 20:00:31
    有 91 人按讚


    感謝Una詳盡訪問,寫出了我決心從政的想法。

    我們要「有工開」,就要告別以往一直只靠造大個餅、按揭延續這種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綠色基建,河溪活化,合作社房屋,讓專業者的發揮回到社區。

    【姚松炎:揼石仔挑戰建築測量界願景】

    今年多名民主派人士參與立法會功能界別選舉,以期打破建制派多年壟斷局面,其中,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罕見出現三名候選人爭奪席位。中文大學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及全國政協委員、中大建築學院榮譽兼任教授的林雲峰,兩位學者候選人,挑戰爭取連任的產業測量師謝偉銓。

    今屆「園境界」為新增界別,選民人數較四年前升逾8%至7370人,以測量界別人數最多。姚松炎深明業界一向保守,多年來日漸倚靠與中國合作的頂目,難怪不少同行只著眼業界利益,「有咩能力為業界爭取利益?」亦成了謝偉銓在論壇攻擊他的重點。「現在是壁疊分明,其實支持政府通過所有大型工程以期有工作的,就不會是他的選民。」他直說。

    要有工開,其實未必需要循固有的發展模式去思考。這四大界別皆與備受爭議的土地政策、發展商利益和本土綠色經濟有著千絲萬縷關係。在這個寸金尺土的城市,要窩居劏房、捱貴租、做一世天價「樓奴」的人,比比皆是。

    姚松炎說,一個地方要興盛有朝氣,首要是解決基本住屋需要。當政府不肯憾動「聯繫滙率」,樓價只有繼續受外國銀根牽動,樓市只淪為炒賣遊樂場。政府建公屋兌現無期,而「港人港地」說穿了又是與小市民無關的豪盤。在市民水深火熱下,他大膽提出私樓、公屋和居屋以外的另類居住選擇:合作社房屋。這類計劃在瑞典和德國十分成功,或是打破市民居住困局的解決方法之一。

    合作社房屋:還市民居住權

    「(合作社房屋)就是要出一種給本地人住、不能炒賣的房屋。」合作社房屋的概念,是由政府提供土地,市民只需付建築成本建房,建成後不能炒賣賺錢,產權屬於「合作社」。他指建適當比例的合作社房屋,加上公屋,便能解決市民居住需要,還地於民。「我有的只是居住權,不會賺亦不會蝕,又不怕加租式迫遷,這才是安居樂業,永不怕炒賣,付的只是建築成本。」他說。「作為公民,一生能享有一次『居住權」』,只需付建築成本,回到有『居住權』的社會,亦解決政府的財務承擔。」

    現時,在元朗錦上路的「菜園新村」,就是六年前菜園樹居民因高鐵工程被迫遷的村民,參考合作社模式,一手一腳自行買地、規劃、自訂房屋設計,解決水電供應和路權,成為耕住合一的村落社區。

    說起土地權被官商緊握,小市民毫無選擇空間,對此姚松炎感到憤怒。「現時不用經立法會,政府喜歡賣那塊地就賣,全然黑箱,又不能被約束,這是什麼政府來的?地是政府的,還是市民的?」他說。「 你不拿回土地權,香港政府是不會聽市民話的。」

    另一個對於本地發展的新願景是,推動本土綠色基建,既可促進業界就業、亦是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姚松炎說,政府委托其學系做「河溪活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過去幾十年為防泛濫,「強行」把河流以石屎拉直加高變成「明渠」。近年全球興起「河溪活化」概念,如韓國「清溪川」般,把被石屎埋葬的河道變回原有面貌,增加生物多樣性,河旁種植樹木草地,更可成為糧食出處,綠化面積增加有助舒緩熱島效應,市民亦有親水機會。報告預計年底完成,下一步就是上立法會申請撥款開展第一條河道活化。

    他認為推動如「河溪活化」這類綠色基建意義重大,他的學者背景有助在議會內以理服人、推動另類發展機會,向市民詮釋這些新概念並付諸實行,業界亦能受惠。

    再投身選戰:將會是翻天覆地的改變

    去年底,姚松炎以「新丁」身份出選置富選區,主打社區綠化自主。在區選前四年已身體力行,加入居協於屋苑推行其研究成果「四零」方案,即零耗糧、零耗水、零耗能及零排廢;方案更獲政府頒發獎項。

    雖最後敗於當區現任建制派議員、南區區議會主席朱慶虹,但在選舉中,體現了公民充權和參與實踐。他指,當時曾感失望,亦為區民認為票投建制,以能有更多經費「搞活動和辦旅行」而不開心。後來明白到,人普遍都以自身利益行先,釋懷後,以「平常心」出選今次立法會選舉。

    敗選過,為何又選? 他說,心中當然曾有掙扎,而家人方面,他笑言既不十分支持但又不反對。

    「其實以前我也是這樣,覺得香港唔掂、一定要改變,但自己又不會行出來,覺得不是最適合的人。」姚松炎坦言,若非雨傘運動後,覺得「香港不可就這樣輸」而開始籌劃鼓勵市民參政的《社區公民約章》,他從沒想過涉足政治。作為倡議人,在遊說其他人參選過程中不住踫壁,一向相信「實踐」的他,在這過程中開始自問:「成日叫人參加,人地有千百理由不參加,為何你不參加?」想通後毅然出選,由理論化成行動,這一步,對他來說成為日後很大的推動力。

    當戰友們開始放眼今屆立法會選戰時,而目標是地區直選過半數,甚至拉闊戰線,連功能組別和超區也望過半數,要打破功能組別的「緊箍咒」,有人必須身先士卒。

    「功能組別一被困住,分組點票你就輸!永遠都只做反對黨,你冇say、政府不會理你,因知道功能組別可以守住。」他說。「他們說,難得我是這界別,不要浪費這個位,所以我就硬著頭皮(參選)。」

    於是又再次下決心,選擇全職從政,不再與學校續長約,以後或半職任教。「我們要轟轟烈烈做一次比佢地睇!如能兩邊做到:這將會是翻天覆地的改變。」

    「Hello我係姚松炎!今屆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候選人!」在粉嶺北區政府合署外,他一個人向外出午飯的公務員派政綱。人流不多,但熱情的選民卻不少。數人特地停下跟他微笑握手,接過單張、亦小聲為他打氣幾句。

    要接觸功能組別選民不易,靠的主要是到不同學會、公司和政府部門舉行講座。受眾少,上次四會聯合只有100人出席。他說,留意到業界選民似沒甚危機意識,但也要盡力一試。

    「業內普遍不太關心政治,即使上屆投票率約六成六。大多數人關心業界工作發展較多。」他說。「今次守不住三份一(議席)的話,23條又過,議事規則又過,大家要想想失守會有什麼災難。」

    今屆民主派全力搶攻多個功能組別議席,近日有對多名候選人不同程度的抹黑傳出。「其實是代表他們驚我們做到。」姚松炎說。「如果我們當選,是可以牽動12月特首選舉委員會的,所以今次(選舉)很重要。」

    姚松炎:做人唔好認輸
    17歲和11歲的兒子也有參加助選活動,「派單張太悶了!」姚松炎笑道。在電視論壇舉起一張代表香港創新可能性的小木凳,原來是他跟兒子一起找棄置木板,再回收膠樽黏製而成的。

    「《約章》、勸人參選...參選,其實也是為下一代。」聲調一向響亮俐落的姚教授,說起兒子,語氣帶著溫柔。「不想見到這樣下去,他們將來怎樣生存?」

    面對的兩位對手都是政協委員,而林雲峰具學者背景,他不諱言論述相似,要爭取的選民均為年輕人。今次出選,姚松炎的助選團隊,大部份都是來自業界的年輕人,「班後生仔很有心,他們沒有這麼重視利益,想見到改變。」其中多條宣傳政綱短片,更由一班年青建築師製作,又選用了本地年青音樂家的創作為背照音樂。

    姚松炎出選功能組別作「揼石仔」的改變,不無源於多年來做人的態度。「知道不容易,都要努力試,唔試永遠都冇,試下可能得呢!」中學畢業時,因染上德國麻疹入院而錯過高考,與大學錯身而過。後來他投身社會,當升至出入口公司經理時,決定辭工重考,最後入港大修讀房地產與測量系。

    「我是很古怪的人,唔認輸囉。同事覺得我好傻:都做到經理級,A-level算啦。但就是覺得欠了生命一個承諾。」他笑說。「我教仔都係咁:做人唔好認輸。你認輸就咩都冇;你唔認輸,對得住自己就得。」

    「人生就是跌跌踫踫啦,個個有不同際遇。自細就很鍾意踏單車,跌低再試過,終於學識踏。學識就是要跌低、爬起、再試。你放棄就永遠不識;一懂了就不會忘記。」他笑道。「很少人會這樣做的。」

    筆者問及,他是在說高考還是選舉,他笑著說:「兩樣都係啦!」

    唔認輸,但並非不知要贏有多難,而是不得不試。「發夢也是這樣講,為了香港、為了下一代,贏輸也不重要,這次參與是會改變到選舉文化,我兩個對手也受我影響,我有2%推薦人,他們真的要跟。 我實踐了一次,人就會開始要求,所以這角度去想是成功的。」樂觀的揼石仔教授如此說。

    姚松炎 Edward Yiu
    Edward Yiu
    薄扶林置富願景 Pokfulam Chi Fu Vision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