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稱貨幣為「錢」? 小編網誌
現代貨幣形形式式,通用的有硬幣、紙幣,加上電子貨幣,例如信用卡、香港的八達通、中國內地非常普及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最近很多人又談論虛擬貨幣和數碼貨幣。如果追本溯源的話,古代人一開始用什麼作為貨幣呢?為什麼各種貨幣最終會統稱為「錢」呢?
一般歷史教課書會指出...
古人為什麼稱貨幣為「錢」? 小編網誌
現代貨幣形形式式,通用的有硬幣、紙幣,加上電子貨幣,例如信用卡、香港的八達通、中國內地非常普及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最近很多人又談論虛擬貨幣和數碼貨幣。如果追本溯源的話,古代人一開始用什麼作為貨幣呢?為什麼各種貨幣最終會統稱為「錢」呢?
一般歷史教課書會指出,中國人最初用產於南海的齒貝作為貨幣,後來用銅鑄造「貝幣」,因此漢字中不少與貨幣或金錢相關的字,都是屬於貝字部首的,例如財、寶、買、賣、賈等等。
但「錢」字的來源與貝幣無關,而是同在戰國時代開始流行的布幣有關。那時候,中國的冶鑄技術已非常發達,為了提升生產和備戰,大家都大量鑄造金屬農具和冷兵器,主要使用鐵,而錢幣則用銅鑄造。但開始有人把銅幣鑄造成農具的形狀,比較流行的是鏟形的「布幣」。因此,後來不少與金錢相關的漢字也是屬於「巾」字部首的,例如,幣、帛等等。
布幣主要流行於三晉和鄭魏等中原地帶。鏟形的布幣同「錢」這個字有密切關係。原來古時鏟也寫作「剗」(發音同樣是「產」),即是鐵鍬,而「剗」又同「錢」相通。
《詩經·周頌·臣工》說道:「命我眾人,庤(音至,手持的意思)乃錢鎛(音博,鋤頭的意思)」,即是讓大家拿起鐵鏟和鋤頭(去耕田)。
秦統一天下前,各國的銅錢形狀不一,剛才談及中原地帶流行鑄造「布幣」,在東北方的齊國和燕國,則流行一種兵器形狀的「刀幣」。南方的楚國鑄造楚布、楚銅貝等。而秦國則流行圓形方孔的「圜幣」。
秦統一六國後,圓形方孔的「圜幣」也統一了中國古代的幣制,後來歷代都鑄造這種「內方外圓」的銅錢。早期的銅錢是圓孔的,但戰國後期流行「天圓地方」之說,加上這個形狀的銅錢比較容易攜帶,所以這個幣制定了下來。
有趣的是,秦雖然統一了貨幣的制式,但卻由源於「布幣」的「錢」成為對貨幣的主流稱呼。
———————
如果對「錢」的歷史還是意猶未盡的,小編再多說幾句:
關於錢這個字,記得曾經讀到這個故事。1991年,內地電視台準備拍攝《中國當代文化名人》,其中一位被邀請的是大學者錢鍾書,但錢先生婉拒上節目,當被告知答應拍攝就會有一筆酬金時,錢先生笑了一笑,他說:「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難道還迷信錢嗎?」
當然,「錢」這個字其實最初源於一種農具,與商業活動無關。
除了錢以外,古時也稱錢為「方兄」。
晉朝有一本書解釋道,因為銅錢「內方外圓」,也被人稱為「孔方兄」,或者「方兄」。
另外,廣府人把錢稱為「水」,一般的解釋是「水為財」。最妙的地方是,他們把10元叫一兜水。100元叫一嚿水。1000元叫一撇水。10000元叫一皮水。
原來類似「水」的稱呼,在古代已經有了。當時稱錢為「泉」。
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引》寫道:「錢本名泉,言貨之流如泉也。故周有泉府之官。」另外,三國時期的史學家韋昭也說過:「古曰泉,後轉為錢。」
知史小編
2020-08-30
#知史 #中國歷史 #錢 #錢的歷史 #Chinesehistory #Myc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