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國際影音串流平台計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國際影音串流平台計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國際影音串流平台計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計畫產品中有3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動區動趨 BlockTempo - 由社群而生的區塊鏈媒體 - Media for Blockchai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清大 #師大 #亞洲流行音樂數位科技研究中心 #活動合作廣編 【研討會分享】《PMIDP ‐ 2021 流行音樂跨域發展計畫》 . 新近金曲獎《刻在我心底的名字》的著作權爭議,已引發音樂人的高度疑慮,並成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亞洲流行音樂數位科技研究中心》將於9月3-4日主舉辦的『PMID...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2030轉職地圖:成為未來10年不被淘汰的國際人才」介紹 訪問作者:Sandy Su(蘇盈如) 內容簡介: 第1本為臺灣工作者量身打造的轉職專書‼】 職場上的你是否── ✓低薪瞎忙 ✓找不到天職 ✓老是換工作 ✓面臨中年危機 ✓想到海外發展 10大關鍵...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計畫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9-21 07:39:59

【@businessfocus.io】因地緣政治加速轉移業務至境外?騰訊相中新加坡成為亞洲樞紐! . 今年,中國許多科技企業遭受世界各地的抵制,與此同時,據《彭博》報道,騰訊(700)已選擇新加坡作為亞洲業務中心。報道引述知情人士指,騰訊管理層一直以來都在討論把新加坡作為一個潛在的區域樞紐,將一些業...

  •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計畫 在 動區動趨 BlockTempo - 由社群而生的區塊鏈媒體 - Media for Blockchai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7:29:12
    有 7 人按讚

    #清大 #師大 #亞洲流行音樂數位科技研究中心 #活動合作廣編
    【研討會分享】《PMIDP ‐ 2021 流行音樂跨域發展計畫》

    .
    新近金曲獎《刻在我心底的名字》的著作權爭議,已引發音樂人的高度疑慮,並成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亞洲流行音樂數位科技研究中心》將於9月3-4日主舉辦的『PMIDP ‐ 2021 流行音樂跨域發展計畫』研討會中所涵蓋之課題。

    在此次的研討會活動中、「影音智權創新管理與趨勢」的場次之下,主辦方特別邀請了

    ▍國立清華大學《區塊鏈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
    ▍區塊鏈儲存技術先驅《ITM國際信任機器公司》
    ▍《安信達國際智權顧問顧份有限公司》

    產業領袖講者,將就如何透過區塊鏈技術於數位證據保全、智慧合約、即時分潤等機制之應用,來提供以科學證據來釐清著作權歸屬、舉證責任分配、及分潤管理需求之解決方案,並營造出完善的虛實整合音樂創作管理平台及其維權機制。歡迎區塊鏈的先進們,一起來參與這個探索音樂世界的應用空間,並為提升台灣的流行音樂產業發展戮力以共。

    研討會報名連結:https://pse.is/3kzhlg

    -
    #同場加映

    ① 新手必讀 | 什麼是NFT?— 區塊鏈與虛實整合的關鍵,萬物皆可幣?
    https://pse.is/3mq5pk/
    ② TK觀點 | Web 3.0佈局串流平台後,NFT將成音樂產業的新商業模式?
    https://pse.is/3mqmaq
    ③ 宣誓新時代降臨!VISA 15萬美元買進「CryptoPunk NFT」: 這只是開始
    https://pse.is/3n2qhb


    -
    ✅ 即時新聞Telegram頻道
    https://t.me/blocktemponews
    ✅ 每日精選 LINE:
    https://line.me/R/ti/p/%40kgx9780p
    ✅ #五千人投資討論群 (已滿)
    https://line.me/ti/g2/htySqS7SoKOuGGFx4Gn9dg
    -
    ✅ 動區Line2群👇👇👇
    https://bit.ly/dogemoon2

  •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計畫 在 黃心健 Hsin-Chien Hu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4 11:30:16
    有 1,094 人按讚

    🚩 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領銜「台北/福爾摩沙花園:島嶼壯遊」
    台灣XR與新媒體國家隊22件作品前進2021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

    -

    2021年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Ars Electronica )官方以「新數位局勢」(A New Digital Deal)作為今年度的大會主題,以此聚焦各國於數位運用下的社會轉型及其文化現況;同時,也關注當前全球各地正面對疫情常態化下的生活轉變。

    為此,今年度「台北/福爾摩沙花園」(Garden Taipei/ Formosa)策展人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以「 #島嶼壯遊」(Taiwan Grand Tour)為名回應大會主題,希望來自全球的觀者可以在「島嶼壯遊」的旅途中,透過各種數位媒介再次喚醒我們自由行動的能力與渴望,也期盼藉由數位的國際交流平台,讓更多人瞭解臺灣在科技、文化、風土和環保上的投入與成果,「島嶼壯遊」終將成為一個臺灣與全球銜接的數位對口。

    今年度的展出規模擴大突破以往,不僅延續了去年VR與AR的作品類型,策展人 #黃心健 與三位協同策展人 #曹筱玥、 #張逸軍 與 #陳仲賢 攜手合作,號召多位國內優秀VR與動畫導演、新銳新媒體藝術家,以及新創公司與政府單位等,共計邀請22件精彩作品及計畫,將分別在「沉浸之旅」(Immersive Tour)、「動畫之旅」(Animated Tour)、「新媒體之旅」(New Media Tour)、「食壤計畫」(Earth Tour)與「行動啟程」(Action Tour)等的五大展區中盛大展出。

    「沉浸之旅」作為「島嶼壯遊」的第一步,觀者可以遊走於數位世界裡面的山、海、河,甚至延伸到外太空!此展區將為觀眾分享六件富有台灣獨特地景、生物以及文化元素的作品,分別為《星砂》:#NinaBarbier/黃心健、《夢境現實:帝江化生》:#江其諺/ #吳文琪、《台電電幻1號所穿梭VR 360》:#洪仲儀/ #温世州、《浮光童夢》: #張文杰/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 Hakka Public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藍眼淚Ep.1》:曹筱玥、《輪迴》:黃心健。

    而在「動畫之旅」的展區當中,觀眾在不同的類型作品中,無論是抽象或者具象的視覺風格,都能投入到角色中所感受到其中的不安與受挫,進而幸福與成長,擺脫現實世界的困頓,以想像力來持續「島嶼壯遊」的旅程。此展區將展出四件動畫作品。《吉娃斯愛科學特別篇:夢想的種子》: #王世偉/ #高逸峰、《我的阿婆是一顆蛋》: #張吾青、《蘊・孕》: #連俊傑/ #李柏翰、《風箏》: #薛佑廷。

    在「 新媒體之旅」當中,可以見到九位新銳台灣藝術家,使用不同的數位媒介如錄像、聲音、電子音、裝置以及各種的新媒體載體,以此各自表達所關注的多元議題,如家族、記憶、城市、社會、地景與環境等。「新媒體之旅」作為「島嶼壯遊」的中繼點,堅信數位工具也能夠呈現出現實環境的溫度與情感。此展區將展出《景觀色譜-樂群村、華陰街、西螺鎮》: #吳修銘、《信使II - 永恆漫遊與熱帶追尋》: #林羿綺、《滾滾》: #洪小澎、《彼・此》: #胡鈞荃、《光廊》: #胡縉祥、《海邊的巴別塔》: #馮偉中、《如何向一支手機解釋愛情》: #楊傑懷、《U+617E_v2.∞》: #詹嘉華、《無人的在場》: #蔡寧。

    在「食壤計畫」展區中,觀者將看到以「 食壤」(Taste Soil)作為主題的行為藝術活動,藝術計劃以吃 的方式來重新反思人類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本展區將由國際名廚 #江振誠、知名舞蹈家張逸軍、VR導演黃心健、 #張文杰 共同創作,融入台灣地區特殊的風土,並結合料理、舞蹈與VR的體驗,是一場味覺與視覺的饗宴。本展區將展出VR作品製作與食壤的紀錄影片。

    回首身處的今日,人類為了抵禦環境的資源消耗,以及後疫情時代所帶來的衝擊,需要在數位世界中採取更科學且有效率的行動措施。「 行動啟程」為觀者介紹兩間台灣重要的科技單位: 小智研發 MINIWIZ (Miniwiz Co., Ltd.)與 #臺北市大數據中心(Taipei Urban Intelligence Center);前者以數位科技與設計力的方式進行材料學的永續開發,而後者則是大數據與串流整合的方式,為科技治理城市造就新典範,綜合兩者皆是透過數位能量與我們的社會永續發展。而在此展區中,也首度以數位跨界的合作方式,刺激出新的行動藝術計畫,臺北市大數據中心將與新媒體藝術家胡縉祥(Chin-Hsiang Hu)、英飛輪(Inwheel)公司創辦人洪仲儀(Ghung-I Hung)合作,進行跨域的虛實整合及數據資源共享,一同創作新媒體藝術作品《The Weight of Data》。

    今年度「島嶼壯遊」(Taiwan Grand Tour)優異的策展概念與突出的展出陣容,成功吸引奧地利大會官方的關注,因此官方將邀請「食壤計畫」的三位創作者江振誠、張逸軍與黃心健於台灣時間9月1日下午六點,參與《Highlight Channel》單元的線上訪談(線上連結等待大會公告);此外,也另外特邀「行動啟程」的小智研發與臺北大數據中心,作為今年度奧地利大會《Home Delivery》網路節目中的分享案例。

    「台北/福爾摩沙花園」的策展主題藉由多重跨界的開創與結合,以豐富多樣化的展演形式呈現,觀者亦能輕易地隨著「島嶼壯遊」的腳步,逐步探索台灣在地驚人的數位創作能量,共同擘劃出屬於台灣的「新數位局勢」。2021年奧地利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線上展覽時間為2021年9月8日至12日於線上盛大開展,有興趣參與線上會展的民眾,可以先透過以下影音連結觀看今年度的展區預告片:YouTube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ZLSEh_L14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大會花園連結:https://ars.electronica.art/newdigitaldeal/de/formosa-grand-tour/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Home Delivery》節目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c/arselectronica/playlists?view=50&sort=dd&shelf_id=5
    📍 「台北/福爾摩沙花園:島嶼壯遊」策展專區連結:http://garden2021.metarealitylab.com/

    #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
    ​#arselectronica21 #gardentaipeiformosa

  •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計畫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9 18:23:22
    有 1,477 人按讚

    「用科學與理性的思維 共創雙語國家目標的實現」

    最近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全國上下每天處於疫苗短缺與紓困紛擾,與此同時,關乎國家未來競爭力的重大政策仍然在默默進行,包含私校退場、108課綱上路、爭議不止的分科測驗45級分制等,因此台灣民眾黨除了緊盯疫情相關的議題之外,也從來沒有忘記這些媒體較少報導、但茲事體大的教育政策,我們不會忘記!#政策發展需要長期關心

    🔶從蔡英文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蘇貞昌院長都宣示推動「2030雙語國家」的口號,喊出「10年內提升國民英文能力、讓年輕世代走向國際」的主張。然而,自從2018年國家發展委員會提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以來,不僅以英文發音為主的電視頻道數量也逐年下降,國人英文程度更是掉到全球第48名。

    🔶為了檢視目前國家執行雙語政策的問題,本週一(8/16)民眾黨團 陳琬惠 主任特別邀請我召開「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線上座談會,除了請到國發會、教育部、國教署、文化部、通傳會共同討論目前雙語國家政策執行策略、雙語教育推動現況、英語節目與頻道製播進度等議題;同時也感謝台北市教育局雙語推動辦公室以及屏東在地英語教育工作者范勇賢老師參與本次會議分享南北城鄉的雙語教學現場狀況。不僅如此,秉持民眾黨「理性、科學、務實」的主張,我們也榮幸邀請到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博士、也是現任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孫慶文蒞臨分享 #語言學習的大腦機制,希望能用科學的角度看待雙語教育的執行策略。

    🔶國發會在簡報中呈現了目前各部會機關文書雙語化的進度,也提出成立專責行政法人的計畫,確實展現了推動雙語國家政策的決心,值得肯定!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國發會在會議中也坦言「目前師資確實不足」,恐怕這是關鍵的問題。教育部雖提出希望教師能夠「用學生能聽懂的英語進行全英文教學」,但以我過去在美國求學的經驗告訴我,這其實是非常考驗老師英語程度的一件事情,恐怕很難透過「CEFR檢定通過」或是「108小時增能課程」就能確保老師具備這樣的教學能力。

    不僅如此,我們原本期待透過充足的影音資源使學生能充分在生活中接觸英語環境,然而文化部在今天的報告中卻將「國際影音串流平台」臨時增加了 #成為我國民眾英語學習資源的目標,這在過去文化部的報告中從未出現過這個主張,我也不認為原本以外國閱聽眾為目標族群的頻道能夠兼具國內閱聽眾學習的內容,⚠️因為兩者的目標導向是不一樣的!

    除了檢視部會的執行現況,台北市政府雙語推動辦公室也指出目前地方的難處在於缺乏 #統一的雙語教科書,因此台北市投入大量資源編撰自己的雙語教材,不僅如此,基於教育資源共享的精神,這些教材也放上 #酷課雲供全台各縣市的老師、學生、家長使用。而位於南台灣的英語教學者范勇賢老師則是強調目前教學上最大的問題在於孩童學習發音的困難,並指出台灣目前是世界上少數使用KK音標的國家,期許台灣能統一使用與時俱進的音標(例如國際音標或Phonetic Respelling),讓老師與學生能夠真正從發音學好開始,逐步讓南台灣的學童建立良好的英語基礎。

    ℹ️最後,國內少有的「正統芝加哥學派心理學家」#孫慶文老師 以認知神經科學的觀點提出了語言學習有其年齡的限制,特別是不同年齡學習雙語在大腦使用的區塊全然不同。因此以科學的角度看來,目前聚焦在成年師資的增能課程效果有限,期許國家訂定相關教育政策需要具備更全面的知識與視野來思考有效的方式。

    ➡️畢竟國人的語言能力顯然不可能只靠「計畫」就能實現,城鄉差距也不僅是拋出「數位工具」就可以簡單解決(從這次疫情期間「遠距教學」的成效就足以用來借鏡),從務實的角度來看,2030年不太可能達成「雙語國家」的目標。因此,本週一的座談會只是一個開始,藉由這次的拋磚引玉,我們期待「雙語國家政策」會有更細緻的發展藍圖。

  •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計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9-16 15:55:54

    本集主題:「2030轉職地圖:成為未來10年不被淘汰的國際人才」介紹
      
    訪問作者:Sandy Su(蘇盈如)
      
    內容簡介:
    第1本為臺灣工作者量身打造的轉職專書‼】
      
      職場上的你是否──
      ✓低薪瞎忙 ✓找不到天職 ✓老是換工作 ✓面臨中年危機 ✓想到海外發展
      
      10大關鍵技能+8大軟性技能+32則真人職涯路徑,
      國際獵頭教你跳脫框架,漂亮轉職!
      
      人人都在問:「未來工作在哪裡?」你是不是也經常自我懷疑:「再不換工作我就沒機會了!」即使心有疑慮,仍舊舉棋不定,深不知自己早已列為職場上即將被淘汰的高危險群……
      
      【獵頭觀點1:搭上國際趨勢,才能卡到好位置】
      ■「我是不是該轉職了?」──掌握去留的時機,保持隨時可加入新東家的狀態
      ①關注業界競爭對手的人事動向。
      ②設定停損點,檢視自己的成長與資方的承諾。
      ③每二年將個人履歷放到就職市場上測試水溫。
      
      ■「我的下一步該怎麼走?」──善用領英的轉職計畫
      ①經常更新個人檔案。
      ②主動向獵頭、業界人士建立關係,拓展「#專業人脈網」。
      ③研究並仿效業界好手們的轉職路徑。
      
      ■「這家公司好嗎?適合我嗎?」──正確判斷公司,避免匆促簽下賣身契約
      ①投履歷前,研讀「公司內部組織圖」。
      ②面試中主動出擊:「請問貴公司有『接班人計畫』嗎?」
      ③想快速升遷,瞄準正在積極擴點的公司。
      
      ■「有面試攻略寶典嗎?」──丟掉攻略,設計出色的個人履歷與面試作答
      ①調查企業主是二代接班還是傳統世代。
      ②運用「職業性向測驗」,置入個人履歷與面試作答。
      ③主動蒐集業界競爭對手的消息,向面試官分享。
      
      【獵頭觀點2:未來不被取代的8大「軟性技能」】
      ❶持續學習(Continuous Learning)
      ❷創造力(Creativity)
      ❸自發性(Initiative)
      ❹領導力(Leadership)
      ❺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
      ❻問題解決能力(Problem Solving)
      ➐人脈網(Networking)
      ➑狼性(Aggressive)
      
      【獵頭觀點3:32則真人真事轉職案例與分析】
      ■人資➜公關:在第一份工作中讓自己被看到。
      ■人資➜金融:跨出十年的舒適圈,成功轉換跑道。
      ■筆譯➜建築師:走出親情綑綁,利用現有資源達成內部升遷。
      ■生科➜金融:三十歲的背水一戰,讓每段轉職歧路都沒有白走。
      ■主播➜AI:展現可塑性,沒有理科背景也能跨進AI領域。
      ■非洲➜日本:串聯跨國「#人脈網」,三十歲以前被日企挖角。
      ■日本➜新加坡:在對外國人與女性不友善的日本職場中,找出突破口。
      ■英國➜瑞典:從被二百多家公司拒絕,到晉身為國際面試官。
      
    作者簡介:Sandy Su(蘇盈如)
      國際獵頭。海外職涯專家。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企業管理系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日文系與企管系雙修學士。
      
      國一時離開臺灣,獨自前往英國求學,求學期間嘗試各項打工與接案:移民簽證的律師事務所、零售百貨業、餐飲業、房仲業,還曾協助臺灣公司在英國創業。為了增加自我競爭優勢,大學選擇念日文系,學習第三種外語能力;碩士則就讀企管系,增進商管知識。畢業後前往日本從事獵頭與企業人資的工作,接觸產業涵蓋金融、IT、醫藥、傳產、快消、教育。目前海外生活與工作經驗已經步上第二十二個年頭。
      
      從事與「人」相關的工作以來,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理解臺灣人在海外生活與工作的不易,因此開始經營部落格「Sandy's Recruitment note」,撰寫國際職涯專題報導,日本工作趨勢相關文章也投稿於Worklife in Japan、商周等平台。
      
      海外生活的自我探索經歷、危機管理的決策力,以及人脈網,成為職涯上的重要武器。興趣是不間斷地參加各種聚會,不定期出席各式工作分享會,希望將國際實戰經驗分享給在職場上奮鬥的迷惘年輕人。
      
      
    作者粉絲頁: Sandy's Recruitment note
       
    出版社粉絲頁: 遠流粉絲團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計畫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8-25 22:00:13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夜宿百視達」vs.「皮膚聽音樂」。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夜宿百視達」獲得51%的票數驚險勝出。

    我們今天要介紹時代的眼淚「百事達」,其實看到這則新聞以前,我真的以為百視達已經倒光光了,沒想到還剩下最後一間。這家碩果僅存的百事達,最近就特別跟Airbnb合作,打造出一間九○年代的復古看片房。

    地表上最後一間百視達位於美國奧勒岡州小鎮班德(Bend),常常會吸引電影愛好者慕名朝聖、回味舊時光,漫威電影《驚奇隊長》也有跑去這家店取景。最近門市經理就突發奇想與Airbnb攜手,直接把門市改造成期間限定的Airbnb住宿房源。美國太平洋時間8月17日下午1點開始(台灣時間8月18日清晨4點),民眾就可以上Airbnb預訂9月18~20日的「夜宿百視達計畫」,那這個方案是只要你花費租借一部電影的錢,也就是3.99美元,再外加1美分,就可以用4美元,相當120塊台幣的破盤價,預訂其中一晚的住宿,而且當天晚上可以無限的電影馬拉松。

    店內提供沙發床、懶骨頭和各種枕頭,讓你可以舒服過夜,還提供各種看片好朋友,像是零食、汽水與爆米花,但同時也遵循防疫規定,每位住客都會有適當的隔離區,所有寢具都會進行徹底清潔消毒。

    就有網友留言說,這跟台灣的MTV其實很像啊,我特地估狗了一下,台灣MTV是算人頭的欸,一個人差不多要200台幣左右,而且電影超過2小時還要加收費,不像百事達可以電影馬拉松,還有爆米花可以配。

    1990年代百事達很潮,全盛時期有超過9千家分店,在台灣就有134家,會員多達330萬人,只是後來被Netflix打敗才會變成現在這樣,全世界只剩一家店。1997年美國串流影音平台Netflix出現,他們剛成立的時候真的是默默無聞超小咖,(第一錯)但當時適逢VHS轉換成DVD的時代,Netflix選了DVD那邊,成功打開知名度,但後來因為燒錢燒太快,導致鉅額虧損,(第二錯)在2000年左右,Netflix預估他們會虧損5,740萬美元,就跑去找百視達,希望百視達能夠買下他們,結果被百視達嗤之以鼻,現在一定超後悔!

    在同一時期,百視達注意到門市收入下滑,就找來「翻盤專家」擔任CEO,這個CEO也很厲害,做了很多改革動作,(第三錯)但他們持續低估「線上租片」的潛力,一直到2003年百視達才意識到跨足網路平台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山寨了Netflix的網站,急起直追,不過後來百視達自己起內鬨,(第四錯)母公司處處跟線上部門做對,後來又爆發「滯納金」事件導致股價大跌,以及和Netflix的價格戰。後來百視達終於找到方法反敗為勝,一度打得Netflix跑來求饒尋求合作,但最扼腕的來了,(第五錯)2007年百視達董事會取消了原本答應要給CEO的高額獎金,結果CEO憤而離職,線上業務就此告終,這就是百視達悲劇的開始,3年後這個巨人宣告破產。

    百視達可以把一手好牌打成這樣也真的不容易,但從百視達的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龍頭企業要改變體質有多不容易,上上下下都要改變觀念,那有那麼容易?但是像百視達一樣屢屢錯過翻盤機會,最後恐怕就只剩下「博物館」的價值了。串流平台把百視達逼死了,現在我就要看看有線電視業者會不會學到教訓。歡迎大家留言跟我們聊聊你回憶中的百視達喔~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幫我們在臉書按讚跟分享出去,或是在YouTube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想看更多的國內外新聞的話,也請您上YouTube搜尋寰宇新聞,我們下週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