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國語周刊點讀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國語周刊點讀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國語周刊點讀筆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需要一點謊言 ◎李國威 有一次我在路上被人截住 他說:你活得不耐煩了。 是的,他說得對,他抓住了我的弱點 我的生活太單調,煩悶, 每個人都對我說真話, 我不知如何是好。 問題永遠是一個:為什麼對我這麼殘忍? 我需要一點謊言,一點彩虹的溫暖。 告訴我,地球是三角形,蝴蝶有六雙翅膀 告訴我...
國語周刊點讀筆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需要一點謊言 ◎李國威
有一次我在路上被人截住
他說:你活得不耐煩了。
是的,他說得對,他抓住了我的弱點
我的生活太單調,煩悶,
每個人都對我說真話,
我不知如何是好。
問題永遠是一個:為什麼對我這麼殘忍?
我需要一點謊言,一點彩虹的溫暖。
告訴我,地球是三角形,蝴蝶有六雙翅膀
告訴我,我,是個了不起的人。
沒有人肯犧牲自己的原則,
他們用真話磨折我,強調,
一個人必須照照鏡子
我偷偷地照過了,我知道,我看得見
我需要一點謊言,一點醇酒的芬芳
我要醉在他們甜蜜的臉孔裏
充實我的生活,豐富我的生活
沒有人肯這樣做,原則是可怕的
它令我渾身顫抖
——《中國學生周報》1974年4月20日 第1122期
--
◎ 作者簡介
李國威 ,1948年香港出生,原籍廣東台山。早於中學時代已參與《公教報》學生文壇的編務工作,發表大量作品,包括教文、小說、影評等。公教學生文壇其後出書《江潮集》和《江潮二集》,都有選載李國威的作品。 七十年代於《明報晚報》工作,曾擔任《中國學生周報》編輯,先後在《明報》 、《快報》、《南北極》寫稿,其後任TVB新聞部編輯。據悉,「無綫新聞,事事關心」的口號乃出自他的手筆。
李國威後來轉職TVB集團旗下的博益出版社,帶動當時的中文袋裝書熱潮。1987年策劃《博益月刊》創刊,擔任總編輯一職。
1993年,李國威病逝。關夢南將他歸入其編著的《香港新詩: 七個早逝優秀詩人》一書,2012年出版。
李國威生前出版過兩本書:《只有今生》、《猶在今生》。這兩本書主要收集他九十年代初期在《星晚周刊》的專欄文章。
青文書屋後來整理他的遺作,1996年出版了《李國威文集》,並於1998年出版的《十人詩選》中收錄了李國威33首詩作。
--
◎小編 驚雷 賞析
從「國語文」到「華語文」的跳躍,並非指涉考核範圍的擴大,而是意味著時代選擇了華語文,存在開闊視野、跨域之需要,將學習的語境拓展至臺灣以外的華語地區,某程度也顯示語文增強對文學的包容性。香港,作為臺灣的友鄰,不論從文化影響、歷史連繫,還是當代的處境,確是無法迴避論及。儘管臺港兩地存在一定的地理距離,但兩地的心理距離卻似乎愈來愈近,尤其當遭遇類近的苦劫時。
如果要為下一輪華語文課本的現代詩選建議一位詩人,我會把李國威選進去。這個名字或許對一般讀者有點陌生,但對於香港新詩發展與臺灣詩的連繫亦具其重要性如黃燦然主編的《香港新詩名篇》(天地圖書,2007)就將他選入香港七十年代的其中一位代表詩人,同時期還有鍾玲玲、梁秉鈞、舒巷城等詩人。參閱杜家祁的文章〈現代主義、明朗化與國族認同——香港六十年代末「創建學院詩作坊」之詩人與詩風〉,李國威曾擔任兼職教師、《盤古》與《中國學生周報》等刊物的編輯,也如不少作家(如劉以鬯等)一樣在報館工作。六十年代末參與戴天、古蒼梧主持的香港創建學院詩作坊,據稱,此類工作坊的形式是戴天從美國愛荷華大學的National Writers’ Workshop引進。李國威與鍾玲玲、關淮遠等人同期,在詩作坊接觸余光中、鄭愁予等臺灣詩,但較受瘂弦的影響,可見六十年代香港新詩與臺灣現代詩的交集。寫詩以外,李國威亦兼擅其他文體,出版散文集《只有今生》、《猶在今生》;報告文學作品〈廖秉漢生前死後〉,好友梁秉鈞(也斯)更在其逝世以後(1993)為他出版《李國威文集》(1996)。
據《呼吸詩刊》第3期(1997年6月)的紀錄,李國威曾於《中國學生周報》、《盤古》、《大拇指》、《秋螢》、《香港文學》等文刊發表33首詩作,最早發表的詩作見於1969年2月的《中國學生周報》,題為〈碎片〉。自〈碎片〉起計, 以下賞析的詩作〈我需要一點謊言〉(1974年)為第17首,是李國威的中期詩作。
將黃燦然主編的《香港新詩名篇》(天地圖書,2007)引李國威〈我需要一點謊言〉,《十人詩選》的版本比對過後發現:《中國學生周報》的版本在第二節第四行缺減「道」字;第一、三節第二、一行的尾巴分別多了一個句點。修改版將句點略去,減少詩行節奏隔斷的效果,使詩作更為連貫;增加「道」字則令詩句稍微卡頓,表現情感、語氣的轉折。惟以下分析仍以《周報》版本(原版)為準:
全詩分為五節,首節將全詩的「氣」在開端作「破」的處理,詩人忽然在路上被人阻截並被突然指斥「你活得不耐煩了」,營造一種荒誕感,同時,其戲劇性也引起讀者的好奇。一般人在街上被人指罵會感到被冒犯、愕然,甚或質疑是否黑幫尋仇「點錯相」,但詩人在第二節很平靜地面對、接納指斥,對於真實的生活感到苦悶。然而,回頭一想,他對路人指斥的認同,是否等同他也認同真實呢?此處似乎開啟了真與假之間的徘徊,充滿哲理。
第三節是詩人拆解「需要一點謊言」的原因,可能是他在生活裏遭到挫折,需要一點謊言來自我安慰、療癒自己。值得留意,詩人列舉謊言的例子時,也反映他對真實的認知,在其潛意識裏,真話與謊言出現對立。接續在第四節,詩人假設說真話是人的原則,因此在他者發自內心說出惡毒的言語例如「你自己照照鏡子」,其潛台詞是「看你這種人模狗樣還能有甚麼出息」,使言語的攻擊力加倍。此節末句「我偷偷地照過了,我知道,我看得見」用得巧妙,鏡子的出現是真假兼備的,虛實交錯、亦真亦假。佛家有所謂「明喻即空,像喻即假,鏡喻即中」,其意象的挪用再度勾起真與假的哲思。
最後一節,詩人說「我要醉在他們甜蜜的臉孔裏」,但依照上節的脈絡,「他們」的臉孔顯然並不「甜蜜」,因此推斷詩人意圖借醉後的迷糊感抹去「他們」為自己帶來的痛苦。而一點違反原則的「謊言」彷彿就是一點安慰,以粉飾詩人的世界,可惜每個人卻仍「恪守原則」,不肯說半句白色謊言。
走筆至此,詩作為我們留下許多揮之不去的問題:詩作裏的「真實」是否完全的真實?「謊言」是否完全虛偽?詩人在上述詩裏會不會只是曲筆,有意模糊真與假的界線?在某些情形,會不會是真話假說、假話真說比較適合?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一切留待後人解讀。
--
美術設計:宇軒
圖片來源:宇軒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3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文課本詩選 #告別國語 #李國威 #我需要一點謊言
國語周刊點讀筆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隻白鳥 ◎上官予
太陽從山巔升起,
展開在無涯際的海面。
一隻白鳥,
貼著翅子像背著雙手,
從金色陽光下走過;
他踱來踱去,
選定了個適當地方,
面海而佇立,
海上閃爍波光,
早潮舐著沙灘。
小小的他,
只專心地瞭望著
遠方。
他看到了什麼?
渴望的藍色的眼睛,
脈脈地凝視出神;
他的眼睛把夢想燃亮,
燦美如星。
熱血亦如洶湧的旭日,
凌空而飛騰,
他毫不猶豫,
展開那長帆似的雙翼,
微微向上傾斜,
在藍空滑行;
一瞬間 翻出雲端,
向遠天逸去。
--
◎作者簡介
上官予(1924-2006),本名王志健。山東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
青少年時期即開始新詩創作,最早投稿於謝冰瑩主編的《黃河》。1945年創辦並主編《帶槍者》詩刊,抗戰前後在《武漢日報》、《益世報》上發表新詩。來臺後,於1957年創辦及主編《今日新詩》月刊。
曾任軍中《精忠報》主筆、國家文藝基金會總幹事、行政院文建會研究委員等職,並曾任教於世新、東海、輔仁大學等校。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金筆獎、世界文化學院榮譽博士獎、國防部光華獎、中山文藝獎等。
--
◎小編三進賞析
讀過這首詩的,應該都是小有人生歷練的學長姊。(咳嗯)
上官予(王志健)這首〈一隻白鳥〉,收錄於1989年修訂版的國中國文課本第五冊。打開目錄,很快就感受到時代的餘緒。
#雖然已是解嚴後
全冊第一篇為〈弘揚孔孟學說與復興中華文化〉,作者是辣個蔣中正。這篇課文是取自二十年前1969年,應對發生在對岸的「文化大革命」,蔣中正於是做出「中華文化正統繼承者」宣言,企圖確保國際地位上的「THE CHINA」。
上官予〈一隻白鳥〉一詩,與此文並於同冊,該教材編選的時代背景條件約莫如是,雖然1989已屬解嚴後,不過藏在教材內的戰鬥指示仍未完全消失。
不過這與上官予有什麼關係?
#誰是上官予
本名王志健的上官予,對許多讀者可能有點陌生。除了隔著時代的鴻溝以外,曾作為1950年代反共文學代表詩人的上官予,因呼應政策而誕生的「戰鬥詩」文學性存疑,因此並未進入主流的詩史、詩選文本脈絡中。
回顧寫作歷程,出生於1924年的上官予,來台前已常在文藝報刊發表詩作,不過相較於覃子豪、紀弦等前輩,寫作經歷稍顯資淺。1951年,覃、紀借《自立晚報》版面,開闢來台後第一份新詩專版「新詩周刊」,可以視為戰後詩壇的一次重建工程。而上官予作為活躍於1950年代的詩人,也常在那發表詩作。若非後來積極投入反共文學、給詩下了工具性的定位,或許今日也是一派大師。
除了早早便投身創作以外,在那個出版即霸權、詩選宛如生死簿的年代,上官予便一連串編輯了好幾本舉足輕重的詩選。
比如應為國民政府來台後第一本詩選的《現代詩歌選第一集》(1951)、來台十年回顧的《十年詩選》(1960),以及參與編輯慶祝建國一甲子的《六十年詩歌選》,與陳紀瀅、鍾鼎文、謝冰瑩等文壇大老並列編委。
從他參與編選的詩選特殊性,不難推測上官予當時在文藝政策底下,佔有怎樣的位置。
而這之間,他也入選了張默、洛夫主編,創世紀詩社出版的《中國新詩選輯》(1956),以及彭邦楨、墨人編的《中國詩選》(1958)。全都是「中國」開頭的大部頭詩選,儼然被定義為當代代表性詩人。
不過正因詩選的影響極大,在不久的後來,詩選也將成為各派眾英挑戰權力胖虎的「虎牢關」,奪回文學本質的戰役即將陸續登場。
#詩選虎牢關,眾英戰胖虎
當詩選開始定義當代詩壇,官方資源不斷投入,連國防部都斥資出版詩選集。然而誰也沒想到,一群新崛起的詩人,居然開始搶麥。
回顧1956-1983年間,有個人瘋狂的投入編集詩選,在一連串官方血統的出版品中,膽敢按下卡歌鍵。那人即是創世紀火車頭、詩壇CPU(這我自己加的)──張默。
張默在這段期間內編了11本詩選,編選的速度比顏良的繁殖速度還要快。(←大不敬)。一出手就是剛剛提到的《中國新詩選輯》;不然就是民國五十年出版,超前部署、搶先定義未來詩風的《六十年代詩選》;甚至開啟年度詩選傳統的《一九七O詩選》。
因著詩選不只有影響力,還頗有市場,因此許多有志的詩人紛紛加入編輯詩選的行列。慢慢的沖淡且抗拒了官方對文藝的介入,並且重新定義何謂當代的詩。
不過,不受市場影響的教科書,就沒辦法這麼簡單。這就是為何我們最後還是看到了某些詩人、詩作。
#讓詩回到詩
詩壇的權力重心,在各方作用下,產生巨大的轉移。決定了具有強烈非文學作用的「戰鬥詩」,與朗誦詩一起,在往後被視為詩史的特殊事件,而非文本影響力的血脈。
此處應將上官予視為一種理念的執行代表,而非任何惡意的源頭。在那個眾人以信念相搏的時代,雖然以不同方式使用詩,然而心中對於詩的熱愛,應該都是同樣值得敬佩的。
所幸時間再稍微往後轉,1971年龍族詩社成立,青年詩社的眾聲喧嘩時代揭開序幕;1972年第二次現代詩論戰即將發生。陳芳明、蕭蕭、蘇紹連、辛牧、林煥彰,及同世代的向陽、陳義芝等人,一整個善寫善論述的新世代,已經在牛棚熱身。
這就是我們後來所看到的詩,如何被建構起來的,其中一種過程。
--
美編:佳郁
圖片:自繪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09.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上官予 #王志健 #一隻白鳥 #戰鬥詩 #國語課本詩選
國語周刊點讀筆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故事學後]謝謝你們!原來,這不是夢!
決定《故事學》發表會地點時,
我特別告訴編輯,
要找個大一點的場地,
至少能容納100人左右。
因為上次《飄移的起跑線》,
在金石堂龍顏講堂,
場地容納50人,結果爆了!
編輯從善如流,
找了一個300人的場地,
就在台中資訊圖書館。
我:!!!!!!!!!!
我是希望大一點的場地,
但沒有要這麼大的場地啊!
300人的國際會議廳,
這不是鬧著玩呀!
萬一只來了100人,
偌大會議廳,
迴盪著空曠的聲音,
那多尷尬啊!
所以,國語日報跟我,
趕緊卯起來宣傳,
我們不小心把牛皮吹大了,
只好趕快吆喝、湊合湊合。
終於,這天來了,
《故事學》在台中的新書發表會。
「老師,
等下要幫你親友留位置嗎?」
編輯貼心的問我。
要嗎?位置那麼多,
到時大家隨意坐應該就好了。
我心裡這麼想,
但還是請編輯幫忙留幾個位。
我先來到會場,
編輯沒看到我親友,
又很客氣的再問一次:
「老師,不好意思,
請問你親友位子還要保留嗎?」
「咦?當然要啊!怎麼了嗎?」
編輯說:
「老師,因為現場座位都滿了,
我想說跟你確認一下,
如果親友沒來,
那我們能否把位置開放給聽眾?」
滿了?怎麼可能?
不是300人的場地嗎?
難道換了嗎?
我趕緊跑進會議廳,
眼前景象,讓我不敢相信:
300人國際會議廳,座無虛席!
甚至很多讀者,席地而坐!
300人場地,竟來了400人!
我不是在做夢吧!
直到,我開始演講,
一個接一個的故事、
一個接一個的段子,
逗得聽眾哈哈大笑,
笑聲排山倒海而來。
我才確定,這不是夢!
謝謝你們全來了,
圓了我的暢銷作家夢,
也圓了我們之間的珍貴緣分。
我想一一記住你們的名字,
所以簽書時,我複誦著名字,
一筆一畫把你們的名字,
刻在我的書上。
問候、簽書、拍照,
簽書會像是流水生產線,
不管我們彼此有多少話想說,
都得按捺內心激動,
在1分鐘內禮貌的告別。
我試著回想你們每個人故事。
盈鉅遠從埔里過來二刷,
上次,他是從埔里來台北聽講;
欲尋帶著朋友來,還送伴手禮,
上次她訂滿滿的書請我簽名;
昌諭全家也來了,記得上次,
我們是在飄移簽書會結緣;
勝忠來了,
我們在網上一見如故,
約好一起讓教育更精彩,
他新書《高效寫作課》正值宣傳期,
但他卻義無反顧為我新書造勢。
好久不見的蘇米莎來了,
她從捷克交換學生回來,
還特別帶了杯咖啡給我提神。
彥銘也來了,
之前我們一起跟培祐開課奔走,
他去今周刊實習後就沒了消息,
直到今天見面,知道他過得很好,
我就放心了。
還認識了佳華老師,
她等簽名,排了一個小時,
跟我講第一句話,就哭了⋯⋯
她說我的書帶給她救贖,
每當在教育現場挫敗時,
讀了我的《飄移》和《故事學》,
就有股力量油然而生。
對不起,
沒能記住你們全部名字。
但我真的非常非常謝謝你們,
願意讀我的文字、聽我的演講,
陪我仰天長笑,也陪我熱淚盈眶!
#歡迎分享
#故事學台中新書發表會大成功
#謝謝國語日報辛苦的編輯行銷夥伴
#謝謝你們遠道而來來聽我的熱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