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首次定期會質詢總整理─讓市政往好的方向前進】
#垃圾減量 #水溝清淤 #道路標線 #托育環境
#教師權益 #就近入學 #人行空間 #道路平權
定期會一年兩次為期一個月,對於議員最重要的就是 #單位業務質詢 以及 #市政總質詢 兩個時段,分別對於「各局處主管」與「市長」直接面對面進行市政交流...
【生涯首次定期會質詢總整理─讓市政往好的方向前進】
#垃圾減量 #水溝清淤 #道路標線 #托育環境
#教師權益 #就近入學 #人行空間 #道路平權
定期會一年兩次為期一個月,對於議員最重要的就是 #單位業務質詢 以及 #市政總質詢 兩個時段,分別對於「各局處主管」與「市長」直接面對面進行市政交流,就在昨天我生涯第一次的定期會圓滿落幕了,我提出了八大市政事項希望市府可以跟我一起努力,大多皆獲得局處長與市長的正面回應,以下來跟市民簡單報告階段性成果,後續整理質詢影片時會再次跟市民做深入探討。 ●垃圾減量
我建議環保局針對「外縣市垃圾減量處理」、「社區大樓資源回收獎勵」與「垃圾費隨袋徵收」等方向來努力,局長回應將研議提高外縣市垃圾進廠費用,並到大型社區進行垃圾分類清運優化和智慧回收宣導,至於隨袋徵收要審慎評估財政狀況、廚餘處理與資源回收量能等配套措施是否完備,我希望環保局將因辦理隨袋徵收短收的垃圾費視為對環境永續的投資。
參考新聞:https://is.gd/eOXtiE ●水溝清淤
因應517淹水事件,我建議工務處要參考嘉義市「以量計價」的方式計算清淤工程費用,讓承包商更有動力將水溝徹底清淤暢通,工務處長回應現行方案施工成本與嘉義市相近,會再參考嘉義的經驗做微調。
參考新聞:http://bit.ly/2MXtujE ●道路標線
近期我跟交通處討論許多道路標線的改善方案,包含「取消禁行機車」、「增設左轉專用道」與「減少機車專用道」等規劃,搭配路平方案重繪時發生包商未按圖施作的情形,因此我要求工務處務必做好與交通處的橫向溝通,處長表示會積極改善。 ●托育環境
針對幼童超收事件,我要求社會處未來要「稽查結合評鑑」、「依不當得利計算裁罰金額」、「建置托育機構資訊平台」、「制定托育機構管理自治條例」、「擬定型化契約規範園所罰則」,處長表示評鑑將納入稽查結果提高評分比重,一個月內回覆資訊整合平台可行性,在10月中央修訂幼兒園監視器施行細則後再評估啟動自治條例立法程序,並提供契約範本給家長參考,我則再次強調要將定型化契約的使用務必納入自治條例來規範。 ●教師權益
我要求代理教師「聘期補足一年」以及藝能科教師「基本鐘點比照一般科」,市長回應他絕對贊同這些教師應享有的合理待遇,會再評估財政狀況來逐步改善,我則建議「連續聘用」與「中央專案補助」的代理老師優先考量聘滿一年才符合急迫性與公平正義。 ●就近入學
我建議市長先「均衡鄰近教育資源」再「檢討學區成合理範圍」,讓真正住學校附近的學通可以自行通學,如此更有減少車流改善交通的成效,以光武國中為例,我提出將附近新科國中做「雙語教學示範學校」,市長當場允諾會積極跟教育處研議並當場收下我所準備的新科國中雙語教學計畫書。 ●人行空間
除了增設人行道外,我建議市長同時也要重視行人過馬路的安全,對於「人行道標線加設實體阻隔」、「行人專用號誌時向」、「加強取締車輛未禮讓行人」、「行穿線退縮遠離路口」與「增設人行庇護島」等方向進行改善,市長表示會再積極辦理,我也特別要求優先考量光復路大學路口施作人行庇護島與行穿線退縮,因為這裡路口距離長鄰近交流道車流眾多,交通處隨即於會後跟我約好會勘時間準備改善。 ●道路平權
我單刀直入的說明「車種分流」很危險「車向分流」才安全,並要求市長參考桃園的經驗試辦「單向二線道取消禁行機車」與「不強制兩段式左轉」,市長當場答應會進行試辦,新竹將成為全國第二個試辦道路平權的城市,我也會持續跟交通處爭取更多的試辦路段。
參考新聞:http://bit.ly/2MPowFT
每一次的投票,每一張選票都決定了我們所在的城市樣貌,我有信心不會愧對每一張支持自己,以及支持綠黨的選票,更好的城市環境,我來繼續努力!
崇顯
#讓你的選票物超所值
#政黨票投綠黨
國藝會補助範本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教育處文化局業務報告|性平教育、能源教育、食安議題與在地文化支持】
11月10日(二)是教育處與文化局的業務報告。針對教育處的部分把握時間討論了如何落實多元性別教育,並逐步減少歧視與霸凌。同時也希望教育處說明目前市長承諾的大武崙森林公園「第二期」的參與式設計規劃,並希望納入更多元的運動場地。
除了「班班有冷氣」外,目前校園降溫的配套和最重要的能源教育要怎麼從學校開始帶動家庭也是我們很關心的。最後,則討論到大家最關心的──營養午餐不用 #萊豬,但只在學校與廠商間的契約處理違約,主管機關如何把關監督呢?
最後則和文化局討論到目前大歷史場景有許多較大的建物如漁會大樓即將修復完成,會釋出很多空間,如何引入在地團體的能量與創意,並兼顧商業營運與原有歷史建物歷史意涵?最後也談到支持在地出版的工作規劃,雖然困難還是要踏出第一步!
#教育業務報告
🖥影片:https://vod.kmc.gov.tw/k_video/video/1091110DR_0.mp4
🙅#歧視與霸凌不入校園 ✊#保障平等與多元發展
(一)志工入校規範與後續機制
今年9月開學前本市所有的中小學都必需以校務會議通過志工入校規範的法制程序,目前基隆市的所有學校都完成了──2020學年度有21校邀請校外人士進行晨光時間、朝會、週會等教學活動協助,15校協助部定課程。
對這些協助正式與非正式課程時間的團體,除了進行課程審查紀錄外,教育處是否有針對現場協助教學時使用的教材及課程內容的檢驗機制、來確保實際的課程跟使用教材符合先前送審內容,並且確認其沒有違反《教育基本法》及《性別平等教育法》?
再來,關於教師性別平等的研習部分,主題多半是性平會組織與性平事件處理等程序,這非常重要,但多元性別的部分比例還是偏少,老師們可能沒有碰過多元性別的議題,或未來很有可能會第一次在教育現場面對到同志家庭的孩子,所以希望在明年度,這個部分的教師場次能夠有所提升。讓老師們可以接觸到多元的性別樣貌,也教導孩子平等與尊重。
針對校園霸凌的狀況,在2019年和2020年1-10月,各有13件通報案件,其中分別有4件和5件成案,我在會議中特別請教育處說明通報管道,也建議評估「(02)2432-2134」這支24小時反霸凌專線的設置成效,以及如何來讓它發揮最大的功效,例如要加強宣導。至少讓所有的孩子們都知道需要求助的時候,這支專線是一個選項。
最後,我在上一次臨時會通過的提案,希望在本市開設的家庭、婚姻相關課程中能夠符合平等多元精神設計,並在表單中加註多元性別及同性婚姻家庭市民參與的友善說明。然而,檢視目前家庭教育中心和本市開設相關課程宣傳及報名表單,還是會看到例如像「單薪家庭:『夫妻』一方在工作」,我建議教育處可以使用中央的指引來調整,希望未來不論是課程內容、報名及宣傳上也能一起進步。
🎠#大武崙森林公園參與式設計 和 #⚽運動發展
很高興市長於上次定期會承諾大武崙森林運動公園二期工程會納入「#參與式設計」,會請教育處向都發處來討論相關的經驗及機制設計。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以暖暖運動公園的共融遊戲場為例,雖然是很用心的規劃,但在設計規劃時沒有納入完善的參與機制,開始施工後就有家長和團體反映關於攀爬架的設計和整體動線規劃的問題。參與式設計和機制納入公共空間是非常重要的,也希望教育處說明目前大武崙森林公園的參與式設計的規劃與進度。
再來,我也提到運動場地的問題。因氣候和地形,本市較缺乏戶外的運動場地。上個月足協舉辦的全國學童盃足球賽借用大武崙棒球場引發的爭議,除了場地不足,也有無法多功能運用的問題(如暖暖運動公園雖然很適合但無法放置球門),我建議教育處可以來思考如何改善因應,也希望教育處可以評估未來大武崙森林運動公園進行時,棒球場是否能一併來進行更新改善,並思考是否可能來作為多功能球場,更要納入相關專業運動團體的參與。
🏫#開冷氣之外 #校園降溫與能源教育
行政院喊出班班有冷氣政策後,也提出降溫節能的配套措施,目前本市教育處開始著手進行如遮陽板、太陽能板、裝設水霧器、風扇、吊扇、持續推動校舍防水隔熱計畫以及推動校園樹木環境盤點及植樹計畫。
教育處會協助有需求的學校向中央申請補助經費,不足的經費將由教育處經費優先針對個案實施評估與補助。我特別關心教育處協助學校向中央申請計畫的規劃,以及教育處元有預算中的規劃與分配以及評估機制。針對能源教育,我也請教育處更仔細說明爭取中央計畫補助辦理全市能源教育的規劃,以及明年度教師研習中能源教育相關內容的規劃。
先前,建德國中針對校內進行「用電健檢」,來檢視校內的耗能電器,並發展出許多有效率的節電模式及活動課程,不僅更有效率的使用能源、省下電費、提升用電安全,也在節電比賽中獲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也從學校為中心、帶動了學生及家長的參與,這是非常值得鼓勵跟學習的。我也建議教育處參考建德國中的好例子,來和工務處合作,在各校進行「用電健檢」、汰換耗能電器或改善使用方式,並規劃舉辦節電比賽,鼓勵各校更有效率的使用能源。讓每個孩子成為能源轉型的種子,把能源議題帶到社區和家庭中。
🐷宣示營養午餐不吃萊豬 #校園食安如何把關
目前教育部在11月4日依照學校衛生法第23-3條授權中央訂定營養午餐契約範本,公告「學校外訂盒(桶)餐採購契約」範本,其中加入一律只能使用國產豬,讓學校依據契約對登載不實(說用國產豬但被檢測出是萊豬)的廠商記點、停餐與解約。
但以上的措施僅是學校與廠商間該遵守的採購契約,若廠商違規不使用國產豬,學校針對廠商違規僅能以違約處理。林右昌市長宣誓基隆市營養午餐不會使用萊豬,但在學校廠商契約關係中,教育處的角色是什麼?要如何監督?
☎未通報校安事件的處理SOP
最後「學校未通報校安事件」陳情的處理SOP。先前我的辦公室協助學生處理私立高中疑似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因為沒有通報校安事件,因此延誤了食物檢驗等處理時程。藉由這個案例,我想請教育處一併檢視接到有關公立、私立學校若發生食安、性騷擾、霸凌、管教衝突等,卻未通報校安事件,相關的管制方法以及SOP是什麼。
➡教育處因為時間關係無法回覆,會再書面回覆。
#文化局業務報告
🖥影片:https://vod.kmc.gov.tw/k_video/video/1091110DR_1.mp4
⛩ #歷史建物空間活化 #取得商業與在地文化平衡
針對修復後歷史建物的空間使用,基隆市文化局正在進行「基隆市所轄文資場館使用規則」的研擬,主要規範範圍是:要塞司令官邸、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以及市長官邸等三處,規劃朝向開放在地藝術家或藝文團體申請進駐。我除了請文化局說明這三處開放的研擬規劃,在針對大歷史場景修復的幾個較大空間的文資空間,是否有可能發展成規模比較大的文化藝術園區,或是在商業經營的考量中,也納入在地團體的進駐機制,同時確保歷史建物的空間活化如文資法24條,得以彰顯其歷史意涵。
未來幾處較大型的文資場館相關OT計畫成案時,文化局會在營運契約中要求申請人相關回饋機制,如給予特性相符的在地團體及社區等單位進駐。由於非常多文史工作者與在地團體都非常關心再利用,也希望不要像全台灣許多古蹟修復後過度商業化而失去原本的歷史意涵與在地連結(例如彰化武德殿差點OT成火鍋店),我請文化局說明規劃進度和契約範本是否有相關規範。
📝支持在地書寫與出版政策規劃
上一次定期會業務報吿時,我和王醒之議座有跟局長討論到鼓勵在地出版的議題,當時處長答應我們會再以多元的角度做規劃,並朝在地出版目標來做準備,然而,目前文化局在這項工作上還是以官方出版為主。
為什麼除了官方的出版品外,還需要鼓勵民間進行田野調查、紀錄或書寫呢?我舉了2017年勇奪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的《靜寂工人》為例,這本書讓很多人認識基隆港的碼頭生活、勞動、娛樂空間和基隆港的發展進程,不一定都是美好的、亮麗的或是對城市行銷有利的面向,但卻是從在基隆生活的碼頭工人的故事交織成基隆的歷史。每一個在基隆生活的人的軌跡就是一份精彩的故事,而不同人所看到的基隆,都在回答「基隆市怎麼樣的一座城市」。這是不應該忘記或忽略的歷史和內容,也是除了官方的詮釋外,民間紀錄與出版才能提供多元且豐富的基隆樣貌。
而要有像這樣精彩且優秀的作品問世並不容易,不論是研究者、寫作者或是出版者,可能都會需要一定支持或是鼓勵,這也是上一次會期我們開始討論鼓勵在地出版的初衷,我也舉例如:新北市有地方文史調查研究計畫補助以及藝術青年支持計畫等等,希望文化局能夠朝這樣方向來進行規劃。我知道支持在地出版還有許多內容深化、市場樣貌與行銷通路等困難面向,但若還沒開始踏出第一步,那我們可能會來不及記下這些精彩萬分的基隆記憶。
➡文化局回覆:大歷史場景相關空間活化目前還在OT規劃中,還是要關注商業經營,也會來把在地團體進駐的機制要求申請人納入。關於鼓勵在地出版的這一塊會在下一個年度往這個方向來規劃預算。
國藝會補助範本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博物館過去被認為是人類文化、歷史與藝術的保存機構,因此,博物館因為營運的理由出售藏品往往被認為是有損其職業倫理的行為。相較於台灣大多數稍具規模的博物館都是以公立背景為主,過往的討論常出現以歐美私人博物館為範本或學習、研究對象的研究與倡議。私人博物館的經營與規劃固然可以依照董事會與專業博物館人士的討論來進行,在聘用人才、規劃展覽與購買藏品等面向比起公立博物館更具有彈性,但是在今年特殊的疫情影響下,依賴市場來營運的這些私人博物館也就面對更為嚴峻的挑戰。當然,我們不是說關於台灣的博物館法人化應該嘎然而止,而是應當顧慮到台灣藝文環境下,法人化或私人博物館假如面對類似的處境,是否能夠生存下去呢?目前看來,北美洲的博物館是暫時以出售藏品作為渡過今年難關的辦法,不過,目前疫情還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這個博物館經營的困難自然也需要其他的解決方式。
--------
美術館館長協會(Association of Art Museum Directors,簡稱AAMD)由來自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等地的美術館、藝術博物館館長所組成,為北美洲重要的博物館/美術館專業組織。
➤新冠疫情帶來美國藝文館舍的嚴冬
面對新冠疫情衝擊,美國超過3/4的博物館採取了閉館防疫措施。
博物館失去了人流,也失去了主要收入的來源,大大小小的館舍—如: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洛杉磯當代藝術美術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紛紛進行了大規模裁員、無薪假或減薪策略,迫使美國博物館聯盟(AAM)、美術館館長協會頻頻向當局政府喊話,尋求財務支援,博物館界進入了最嚴峻的財務危機,失業率也大幅上漲。
➤美國政府的紓困政策不重視藝文館舍
然而,雖然美國政府於上個月 30 日提出 2 兆美元的紓困資金,期以幫助美國撐過接下來的 8 到 12 週;然而,這個數字中提供給博物館所的補助經費,卻不到原先美國博物館聯盟要求的 5%,令許多館舍大失所望。
美國博物館聯盟表示,全美博物館現在每天至少損失 3300 萬美元(含人員薪資與藏品維護等),若沒有足夠的財務援助,恐怕會使小型和農村社區型的博物館在這波疫情中永久倒閉。
➤美術館館長協會暫時取消有關制裁
為了降低藝術博物館與美術館的財務壓力,減緩館舍裁員和流失專業人才的速度,並且因應日後漫長的復原期,美術館館長協會的董事會於本月9日批准了一系列的決議。
該決議主要同意:未來兩年內(到2022年4月),針對博物館/美術館出售館藏、挪用慈善基金或捐贈款項來支應日常營運費用的行為,不會進行懲罰或有關制裁。
一般來說,根據美國博物館聯盟的倫理準則(AAM Code of Ethics for Museums)規定,博物館得以在「購買符合收藏政策的新館藏」或「為了藏品修復和照護」的情況下,販售藏品以籌措經費;但是,博物館「不可以」將出售館藏作為解決經濟困難的手段,例如:用來支付日常營運、員工薪資等用途。
此外,博物館所擁有的捐贈基金或信託收入只能用在收購藏品、保存修復、研究,或是捐贈者指定的用途上。如果博物館違反了上述原則,美術館館長協會就會祭出一定的實質制裁及譴責,包含:暫停或中止該館長的會籍、拒絕會員間展覽合作、展品借貸與有關資源支援等。
https://www.facebook.com/TheMuseumBarAndCultureBlah/posts/244414800272086
➤美術館館長協會強調並非鼓勵販賣館藏
美術館館長協會表示,「我們仍然堅持以往的原則,只是這次的決議是讓館舍能夠繼續發揮博物館的專業職能,僱用員工,並且保存我們重要的文化資產,在這個危急存亡的情形下,不會再受到懲罰,加重負擔」。
「因為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具有全球性的影響,何時能夠經濟復甦、以及生活恢復正常,都還沒有一定的時間表」,不過,希望有關藝文館舍可以先好好地重新分配資金,優先採取合適的方式解決經費短缺的急迫性。本次決議絕對不是鼓勵博物館和美術館依靠販賣館藏來解決現階段的財務問題。
美術館館長協會的決議在「解決博物館短期的急切需求」與「擁護協會長期的價值」中取得了暫時的平衡,以及妥協。
但是,對於慈善捐款及基金的部分,許多博物館還是受限於當地的州法律,若要使用或變動這些款項用途,還需要克服法律部門(如民事法庭)的規範;不過,至少目前有了美術館館長協會的聲明,或許能讓法律認定得到稍稍的鬆綁。
只是,這個在危機之下 不得不做出的緊急決議,能否確實解決藝文館舍的燃眉之急?又長期來看,是否會影響博物館的典藏本職?以及是否所有單位都能經審慎考慮後,再加以執行?大型館舍能否有其餘更好的管道,來解決財務問題?最後,這項決議對於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本身只有微薄(或是完全沒有)捐款、基金,且僅有地方文史館藏的館舍來說,實質助益能發揮到多少……等,都還是亟待進一步觀察與討論的課題。
國藝會補助範本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藝」情紓困 不能只有營運
呂清夫/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教授(台北市)
有人說新冠病毒=SARS+金融海嘯+經濟大蕭條,但有時危機可能是轉機。亞洲金融海嘯曾為韓國造就了韓流;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雖讓不少股票族跳樓,卻帶來羅斯福總統的新政,其中含有美國難得的藝術紓困,政府出錢讓藝術家出來創作壁畫、海報與雕塑,每周都發薪水,不僅讓將近四千個藝術家度過難關,也培養了波洛克、羅斯科等大師。
最近有國際策展人漢斯(Hans Ulrich Obrist)跳出來說,全球藝文界因新冠肺炎大受打擊,各國政府莫不推出措施,救濟藝文界,他提議英國政府,參考美國羅斯福新政,推行超大型救濟措施,資助藝術家繼續創作。
我們的文化部自然也有紓困方案,但在三月初就有人提出質疑,針對文化部最在意的表演藝術,「藝創工會」最常被遺漏在文化部諮詢名單之外,匪夷所思。這個工會有效會員數逾六百人,會員身分則廣納不同領域階層的藝文工作者、行政、技術人員等,承辦法律諮詢,合約範本等多種事務,契合藝文工作者需要。文化部器重的是表演藝術聯盟與視覺藝術協會,前者以政府智庫為己任,但會員數不超過五十個,資方及學院色彩鮮明。
政府紓困可能需要傾聽民意,偏偏藝術家往往是名士派,不隨便開口,更不會趨炎附勢,政府一忙可能會忽略了藝文界真正的需要。
以公共藝術來說,最近六年花費多達卅五億,作品多達兩千兩百件,平均每天最少要完成一件;近廿年更花費了七十五億元,平均每年兩百二十一件。但花這麼多經費有沒有接地氣呢?十七年前的SARS防疫在醫學留下寶貴經驗,但在藝術上卻看不到明顯反映。
防疫期間,政策應有所變通,天價做了公共藝術成效如何?目前還沒看到深入研究與統計報告,只看到年年自讚的所謂公共藝術獎,為施政擦脂抹粉。藝術家特質常使他們因投標、施工的繁瑣而卻步,所以投件者少,甚至對資助藝術家的政策也知者不多,導致現在投件者多是熟面孔,政策也就難以照顧到亟需幫助的新一代或新面孔,作品更難以呈現新面貌。
過去台北市捷運局曾經不讓藝術家自己施工,藝術家只要提出創意便可以投標,如雙連站與小碧潭站的施工都是捷運局自己做的,這些僅提創意的藝術家後來都有很好的發展,有的案子接不完,有的成了大學老師。這些其實與羅斯福的新政相近,就是要資助新人,不要錦上添花,可惜這種變通從此成為絕響。
清明節要到了,疫情可能更為嚴峻,藝術家也將更為難過,文化部不宜只提藝文公司所需的「減輕營運困難補助」,因為許多藝文個人工作者為雕塑、繪畫、劇本等創作,並不適用「營運」二字,他們無法提出營運困難的證明,不如先把現有制度靈活運用一下,補助更要參考美國的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