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國美館裝置藝術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國美館裝置藝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國美館裝置藝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國美館裝置藝術產品中有9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839的網紅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終於填補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最大的遺憾。​ ​ 這輩子唯二次的搶票行動,一次是一秒定勝負的張學友演唱會,一次便是網頁重新開始按到手抽筋的 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的塩田千春。​ ​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展出90年代至今的作品,除了鋪天蓋地的紅線與黑線交織的大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玩】2020台北雙年展 | 嚴肅的玩笑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

  • 國美館裝置藝術 在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6 22:44:05
    有 209 人按讚

    終於填補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最大的遺憾。​

    這輩子唯二次的搶票行動,一次是一秒定勝負的張學友演唱會,一次便是網頁重新開始按到手抽筋的 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的塩田千春。​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展出90年代至今的作品,除了鋪天蓋地的紅線與黑線交織的大型裝置外,還有素描、舞台設計、雕塑、影像等作品,所有的底蘊都指向一個根本問題:我們的生命到底追求什麼?去向何處?​

    我最喜愛的是以行李箱、馬達和紅繩組成的「集聚一一找尋目的地」,呼應著自己隨時拎著行李箱出門的取材生活,有時天微亮,坐著最早班的客運或火車出發到某地;更多時候,搭著末班高鐵,每當夜晚從太保騎回市區的那段高鐵大道,虛無地彷彿只剩自己。​

    塩田千春在北美館的預展記者會上說:「實際上,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個想法,有很多人是沒有辦法活在社會既定框架底下,我就是其中的一位。我想,能在一個讓人可以活得很自在的社會展出,這是我很大的榮幸。」​

    在社群鋪天蓋地的畫面,是那艘被紅線糾纏、交織、束合又斷裂的小船,意涵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能讓自己的靈魂裝著喜愛的東西,與萬物彼此尊重,就能剛強地面對焦慮、無助等課題。​

    不確定的旅程,只要不原地迴轉漣漪,都是一種勇敢。

  • 國美館裝置藝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3 20:35:21
    有 221 人按讚

    你看到的一抹紅,是什麼紅?
    千絲萬縷的細線
    像血液的流動又像糾結於心的煩惱
    強烈的烈焰紅與深沈的黑
    像濃霧一般
    必須誠實的說
    這個展相當值得一看
    但情緒心思敏銳的朋友
    可能很容易被引出內心沈沈的問題
    我想
    這看得應該是人生吧!

    謝謝北美館館長王俊傑館長的帶領,為觀眾朋友介紹讓悶壞了的疫情生活多了一絲藝術氣息❤

    展期一路到10/17哦!
    也歡迎大家線上收看😊

    #名人360 #北美館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
    本展由日本東京森美術館 館長 #片岡真實 策劃,​
    為國際知名藝術家塩田千春,創作生涯至今最大型且全面性的展覽,​
    包含數件大型裝置,另有雕塑、行為藝術錄像、攝影、素描以及舞台設計及其相關圖稿等,邀請觀眾細細體驗藝術家25年來超過100件觸動人心的創作。​
     ​

    ⭐ 臺北市立美術館​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Shiota Chiharu: The Soul Trembles​
    展覽時間 | 2021.05.01 - 2021.10.17​
    展覽地點 | 北美館 一樓 1A、1B 展覽室​
     ​
     ​
    ⚠️ 北美館將視疫情及市府規定,滾動式調整相關資訊。​
    因應疫情北美館採網路預約制參觀,相關資訊詳見北美館粉專。如欲前往觀展,敬請留意館方資訊更新。​
    ​#塩田千春 #顫動的靈魂
    自5月1日至10月17日於 #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出。​

    連結請見留言❤️
    偷偷說有抽獎哦~
    快上PChome24h 的youtube 頻道

    #名人360 #北美館 #直播 #主持 #咖啡糖賢齡 #christina賢齡 #dj

  • 國美館裝置藝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7 20:46:49
    有 7 人按讚

    (長抱怨文,怨念深 慎入)
    講一下二則以怒………

    怒一為蘭嶼行因疫情及報復國旅,而火車、飛機及船班不是取消、就是改時、客滿,只能取消行程…
    怒二為美術館預約因疫情降級而必須去湊熱鬧搶位還預約不到……

    前一篇的喜就不講了!是為了工作必須做的事,不然我也不想搓鼻子…..
    而怒這兩件事是因為我最討厭湊熱鬧,所以從來不做餐廳排隊、搶演場會門票及搶位、搶預約,或一窩蜂買什麼東西、看展表演或去什麼景點的事!
    除了因為討厭跟人家做同樣的事、討厭人多的地方,可能也因為從小教育,全家人都不太做這類的事…….,基本上不只一窩蜂、湊熱鬧或排隊搶票,從小我爸爸連速食、火鍋、燒烤都不准小孩去,速食是因為爸爸認為那種東西不叫食物,而火鍋及燒烤則是他覺得去餐廳還要付錢自己煮是一件非常蠢的事,所以小時我們從來沒去過速食、火鍋及燒烤店,長大後就算跟同學朋友也只能偷偷去,回家也不能討論,因為會被罵!小時覺得不合理,但長大後想想,其實也蠻有道理的!付錢及服務費還要自己煮,甚至衍生出自己煮火鍋燒烤技巧,這個邏輯真的蠻怪的….,那這樣主廚及餐廳們努力精進廚藝技巧、菜色及餐廳服務是為了甚麼?

    至於旅行……,以前自助旅行過那麼多國家,也是因為台灣大部分地方都去爛了!(連小金門、東引都去過!各本島景點及離島也都去n次了……) 而且這些國家會去,也是因為當時去的時候沒有太多遊客會去,(不是因不夠知名、就是因為戰亂、天災等大家不敢去….),只要變成光觀光勝地一堆遊客,通常就不會再去,這也是為何後來會再去希臘及中東一些沒有什麼遊客的地點及海島流浪的原因…….

    總之,現在蘭嶼勢必要取消了!但我看其他地點,像小琉球、金門馬祖澎湖最近一堆人也讓我害怕,可能會選目前住宿及交通不受報復性消費旅遊影響的地點,因為實在很怕去了看到一堆人超恐怖!(當時會選這個時間就是因為疫情及學校開學了!而且去蘭嶼前一天還要做快篩證明才能登島,以為就不會那麼多人….)

    至於北美館展覽,當初開展有藝術家及媒體邀情去看,但因為太忙沒時間想說之後再看,沒想到就遇到疫情及淪落到現在必須要線上搶預約還搶不到,而且準時一直反覆登入,不是當機,就是暫停服務,然後就預約已滿 (馬的!到底是誰跟我說看展覽時沒甚麼人、預約也很容易就搶到了…..!) 總之,放棄!這個展覽以後有機會再去日本看……
    因為經過排隊及搶位搶票這種惱人過程後,早已失去對這件事原本的興致……

    加附二張過去擔任藝術家視覺裝置作品Model的相片,怨念不輸塩田千春……

    #是不是無論餐廳內用看展覽國旅景點全都要有快篩陰性證明才能進入通行
    #這樣不只防疫而且一窩蜂的人就不會那麼多了

  • 國美館裝置藝術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1-30 18:10:28

    【認真玩】2020台北雙年展 | 嚴肅的玩笑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與牆面,灰白色的大廳與主視覺,一切像是某種策略性的低調,迫使著「台灣人」體驗著在「全球」疫情爆炸時,還能舉辦藝術大展的那種奢華。甚至懷疑,這雙年展,是不是策展人Bruno Latour的一個嚴肅的玩笑。
    .
    ▓ #知識論的改革實驗及其展演
    .
    Bruno Latour,當代重要的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70年代後期開始,根據科技與社會的交纏關係,展開整個人類智識知識論的規劃,提出行動者網絡理論,重新思考啟蒙時代以來的人文主義,甚至是「有人以來」的人類主義,重新納入多重行動者的視域與軌跡,試圖在《實驗室生活》、《科學在行動》、《巴斯德的實驗室》、《我們從未現代過》、《激情的經濟學》、《面對蓋婭》等一系列的思想實驗與批判裡,獲得一點點解放「眾生」的機會。
    .
    因為Latour的巨型-微型理論的裝置,與他無比的雄心,他的策展論述,看起來就是有種「救贖性」。已經好幾年了,幾乎每一次的大型展覽,都呈現滿滿的末日主義,藝術家與觀眾聯合起來懷舊、批評與哀悼。Latour帶著點科幻意味的拓樸學圖式策展,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一種微中二的救贖性,但其根本應該是用力跳離知識思辨與實踐框架的試圖。
    .
    ▓ #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
    .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共分成「全球化星球」、「維安星球」、「脫逃星球」、「另類重力星球」、「實體星球」五個天文體,五個天文體被鑲嵌在一場向量不同的星(全)球解離當中。Latour式的「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倒轉、抽空、吸收了人類世界裡的所有主題,將我們吸入充滿矛盾的網絡當中,我們再也無法依靠前方的未來,標定逃逸的路線。我在想,這是否也是我看不是很懂這次展覽的緣故,所有的定義、展示、證明、翻譯都暫時失效了,這個失效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層次上:觀賞者、藝術家、策展者。
    .
    撇開知識論的難題。到底這展覽好不好看呢?
    .
    ▓ #嚴謹的審美
    .
    有幾個作品在藝術性與理論性上,都算是嚴謹又精采,挺奇怪的,嚴謹居然成為藝術批評的論斷之一,說明了當代藝術「跨域」的性質。例如在「實體星球」部分,領土仲介所的《變動的海洋》(Oceans in Transformation, 2020),他用 資料視覺化的方式,模擬 / 詮釋了敏感的海洋資料軌跡,資料數據的「量」的概念,變成了一種兼具審美與分析的溝通。
    .
    ▓ #體驗行動者的網絡
    .
    《跨物種影像交會》(Interspecies Cinematic Encounters, 2020),則在諾大的黑色展場空間中,透過大型的鋼架組構裝置,架構出多重世界與複數行動者的觀賞體驗,人類、動物、植物、礦物、水、霧霾、鬼魂、精靈等,在其間互相接觸、調解、感染、融合、轉化彼此。某個程度上,雖然沒有很多,但在佈展上算是比較奇觀而複雜,觀眾似乎可以體驗到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表面意涵。
    .
    ▓ #辯證劇場與概念地景
    .
    最精采的作品,莫過於《質量/彌撒》(Mass, 2020)的物理學 / 哲學辯證劇場,藝術家在展場打造出一個由影像、光線、聲音、道具所構成的思想劇場,你可以步行穿梭於概念地景中,參與影片中物理學家的哲學對話,探索當代物質性之辯論:對立的兩個物理理論模型,無限大(相對論)和無限小(量子物理學),那是不存在於相同世界的兩種現實。
    .
    ▓ #作品之外的作品
    .
    最後,令我關注的焦點,盡然很常發生在非展示場域中。像是比以往更加不明顯、更加低調的展場設計,完全剝除藝術展覽肩負大眾娛樂與教育的目標,回到一種思想與實作的集合體實驗上,如「協商劇場」(Théâtre des négociations)的運行。
    .
    另外,如關閉電源的二樓電梯,讓觀眾自行用身體力量,步上二樓階梯。然後,在二樓展覽開始處,觀眾先看到的居然不是《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的策展主題,而是「參觀須知」: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5公尺以上距離。你的全球「不是」/「就是」你的全球,深深的、日常的、真切的反諷啊~ 比作品還精彩(誤)

    |

    #官方網站: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0

    |

    #值得去看個5次
    #比天能燒腦
    #但天能我真的睡著

  • 國美館裝置藝術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8-31 11:33:54

    【台南散步】#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 | 從在地文化轉進當代藝術 / 李長潔 🙏
    .
    其實台南偽出國小旅行的最大目的,是台南美術館的「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我還是很本土的好嗎?(氣什麼XD)或者說,我非常迷戀台南充滿廟宇的宗教氛圍,那種日常中暈染開來的神聖性,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精神世界觀察。
    .
    在台南辦「宮廟藝術展」,再適合也不過了。從7月到11月,幾乎有半年的時間,請你務必闔家來南美館觀賞這個兼顧傳統與當代、生活與藝術,跨越宗教表達與藝術展演的展覽。
    .
    ▓ #同時體察傳統宗教工藝儀式與當代藝術展演
    .
    本展最有趣之處,是在於藝術家運用、挪用、創新、解構傳統宮廟的工法、技術、儀軌、概念,重新構成當代藝術作品的部分。宗教聖物與藝術作品對照觀看,頗感深意:一直以來,宗教就是藝術的起源。那些人類在原初社會,對自然神的崇拜,透過樂音、讚頌、舞蹈、繪畫,試圖進入到自然與人意識上的統合中。藝術,也同樣有著這樣的精神性功能。
    .
    ▓ #畫咒形儀醮的五大展演
    .
    「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分為五個主題,我自己是分為畫、咒、形、儀、醮,策展規劃理解起來也非常簡單清晰:
    .
    #畫中有神—門神・雕樑:以門神的描畫延伸出一系列的神像繪畫藝術,可以見到筆觸技法的轉換,與表現方式所形成效果的差異。
    .
    #以文會神—籤版・符篆:以「咒文」為主題,用一整間展覽室,設計一個巨大的裝置,是我一個很喜歡的藝術家侯俊明的作品《符籙蒐》,用符咒化解 / 承認人的慾望,周圍則展示各式清代籤版,是的,上面也是滿滿的慾望喔!
    .
    #形以傳神—立體造形藝術:這一塊區域,多以雕塑造形藝術為主題,藝術家運用了神像雕刻、宮廟屋簷等材料、技法,重新塑造出新的宗教形象。

    #敬之以儀—移動的神聖場域:第一次細看宮廟「聖物」的細節,那些在日常中使用的儀軌道具,原來是這們細膩精美。同時,這裡也探討了女性家將性別思考。

    #築廟起醮—建起當代觀點的廟:最後一個主題,是拚場藝術撞擊團隊的〈起醮〉。運用一整個大型場域作為空間互動的場域,作品以「起醮」為核心概念,重新詮釋廟宇文化,並紀念為台灣爭取民主自由的前人們。如果作品場域可以更加開放,讓民眾步入廟宇結構中,一定能招喚心中政治的禁忌與神聖。
    .
    總體而言,這是一個很親民的藝術展,展覽時間也長,就挑個空閒去感受神明與藝術的恩澤吧~

    |

    📌#宮廟藝術展官網:https://www.tnam.museum/news/38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